名老主醫彭履祥的學習思路(3)
不久前,有人來信徵集「秘方」,而且說明要有「特效」。我實在沒有萬靈的秘方,我只知道方葯是必須辨證運用才能取效的。有些人以為《醫學一見能》、《驗方新編》、《醫方捷徑》、《湯頭歌訣》這類的醫方書籍,簡單易懂,學了就能用。其實不然,這類書真能學通了也不簡單,因為這些著作中反映的理法方葯和整個中醫學是一致的,只不過在文字方面提綱挈領,或便於具體運用而已。所謂秘方、驗方,與其他常用方劑一樣,既有其一定的適應症,具有其局限性,並不是一方治百病,更不能代表整個中醫學術體系。因此,不能抱著「守株待免」的僥倖心理去代替踏踏實實、持之以恆的努力。(四)匠心。從某種意義來講,中醫臨床治病,是這門學科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實際運用的藝術性兩者的有機結合,這就有個「匠心」的問題。古代中醫曾以技藝優劣、療效高低而分為上工、中工、下工,除反映醫理深淺、學識多寡的意義之外,很重要的方面是反映「工功」程度的差別。俗云:「知常達變」、「圓機活法』,實際上就是對這種「匠心」的總結和概括。歷代不少名醫,正是在熟諳醫理的基礎上,臨證善於思考,變通匠心獨到,運籌靈活,妙手回春,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推動了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僅從不少中醫著名方劑的配伍、組織構思來分析,亦可體會先哲善於運用中醫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匠心」之一斑。如九味羌活湯之用苓、地,歸脾湯之佐術香,干金還魂湯麻黃、肉桂之合配,嚴氏烏梅丸合烏梅、僵蠶、米醋三味為一方,喻昌針對上脫、下脫活用參附湯二葯之劑量,鄭欽安當歸補血湯所用之麥芽、蔥白、酒,三化湯之用蕪活,當歸四逆湯中之木通,雞鳴散中的蘇葉,陽和湯內之麻黃,以及三因白散子滑右、附片同用,升降散的大黃配伍深義等等,此類例子,在前人經驗中比比皆是,堪為後學者師以為法。先師曾用真武湯冶療多汗及無汗兩種病症,俱獲顯效,詢其原因,競從靈活增減白芍劑量而致。因此,治貴權變,重視「匠心」,是學習中醫時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陸士諤說:「讀書難,讀醫書尤難;讀醫書得真詮,則難之尤難。」在這方面,前人介紹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可作借鑒。多數醫家的著作,在序言、凡例等卷首篇章中,往往首先談到寫作目的和閱讀方法以及要讀者注意的關鍵問題或內容重點,如陳修園的「讀書十勸」。就針對如何讀仲景《傷寒》、《金匱》而言。張璐的「醫門十戒」是針對醫生應具醫德而言,徐靈胎對學醫應讀哪些書,提出了建議,但育厚古非今之弊,不必照搬。惟唐立三的《吳醫十講》和陸士諤的《醫學南針》等書所倡導的學習方法,比較完備和實用。他們分別提出的「讀書四字決」、,讀書十則」,確有見地,值得參考。綜合起來,約有下述幾點:一曰「信」。要學好中醫,首先必須相信。陸士諤初學中醫時,存在「中醫不如西醫」的思想,收穫不大。後因自病咳血,服用西藥轉劇,延其師診治,聆聽「木火刑金」之理,服藥速愈,才認識到中醫理論是可以信賴的,讀起中醫理論就有些體會了。但內心尚有「中醫學術偏於理想」,「西醫學術偏於實驗」的看法。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認識到中醫理論是很精深的,認病之細,在許多方面超出當代西醫。其陰陽五行學說,確是有驗的指導思想。從此,信心更為堅定,重讀《素問》,收穫迥然不同。現在我們學習中醫,也同樣存在一個「信」的問題,如果根本就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那就淡不上認真讀書和真正掌握的問題了。二曰「靜」。讀書要心靜,有計劃有秩序地反覆誦讀,潛心默索,知其然,更當窮究其所以然,不能企圖省力,心粗氣浮,但得一鱗半爪,就不求甚解。理解若有片面,則難深探奧旨。例如個人早年嘗讀《傷寒論》少陰病提綱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初未靜心細讀,誤將微細二脈混在一起體會,後讀陳修園注云:「微者薄也,屬陽氣虛;細者小也,屬陰血虛。」陳元蔚云:「心病於神則脈微,腎病於精則脈細。」互參體會,始得要領。三曰「細」。要善於剔除錯處,淘汰衍說,辨別訛字。更需擴大眼界,善於互參,求其正反,識其正旨,知其隅反。陳修園說;「讀仲景書,當於無字處求字,無方處索方,才可謂之能讀。」柯琴也說:「讀仲景書,不僅知其正面,須知其反面,應知其側面,看出底板。」這是由於仲景書多有引彼而鍘此,因此而及彼,以及兜轉、省文、前詳後略等筆法,著不細心閱讀,前後互參,是不能讀懂的。其他古典醫籍亦相類似。唐立三引朱丹溪紫蘇飲加補氣葯治其族妹難產,是從讀「痘胎飲」治療湖陽公主難產案的反面悟出。吳瑭讀《臨證指南醫案》,認出葉天士的青蒿鱉甲湯是從小柴胡湯小變而來,是讀書善識反面的例子。
歡迎你進入威靈仙的360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myindex.aspx
推薦閱讀:
※楊恆均:我為鄧玉嬌辯護——謝謝你用修腳刀啟蒙了我!———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學習五行的幾個層次
※如何教兒童學習英語
※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醫話H002——馮世綸教授經典語錄(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