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最需要什麼?
2016-02-29 10:05:47來源:精神分析佛洛依德 作者:王繼堃
摘要 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有完美主義傾向,不論取得了什麼成就,他們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抑鬱症患者的完美主義傾向可能和早年的養育環境有關。 前言:說到抑鬱症,我想起曾經和一位心理諮詢師的聊天,他有調侃道:「治療抑鬱症真的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或許可行的是,把抑鬱症患者整焦慮了,然後治療他的焦慮症(笑)」。難道就像那位老師說的,對於抑鬱症,真的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嗎?想來,自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和翻譯家孫仲旭離世,關於抑鬱症我們攢了太多的問題了。為此,心靈咖啡網採訪了心理專家王繼堃。
心:德國心理學家烏爾蘇拉·努貝爾在《不要恐懼抑鬱症》一書中指出:所有抑鬱症患者的一個特徵是,他們都試圖儘可能長地躲藏在「一切正常」的表象後面,他們巨大的自控能力和強大的意志,仍然使他們去履行每日的義務和要求,而把他們的病痛留給自己,不讓身邊的人有所察覺。這似乎解釋了,很多人如果不是自殺沒有人知道他患有重度抑鬱症。奇怪的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抑鬱症患者掩飾病情並拒絕尋求幫助呢?
王繼堃: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和抑鬱有關的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抑鬱情緒。所謂的抑鬱情緒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好像這個世界也是一片灰色的。不過,並不是說一個人一有抑鬱情緒就會被診斷為抑鬱症,要知道,抑鬱情緒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體驗到的情緒。第二個階段是抑鬱狀態。所謂的抑鬱狀態就是比較長時間地陷入情緒低落的狀態里,譬如連續幾個星期。在一個人遭遇親人去世或突然失業之類的重大事件時,都很有可能會陷入抑鬱狀態里。第三個階段就是抑鬱症。抑鬱狀態可以分不同的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如果抑鬱狀態是比較輕的,那多半還是可以勉強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但如果到了重度,就會影響到社會功能,比如成天躺在床上起不來——學生不能上課、上班族無法工作,在社會功能受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被診斷為抑鬱症。
你剛剛提的問題說,好像有的人平時看上去一切都還算正常,怎麼突然有一天就做出令人驚愕的事情來?那原因是比較複雜的——
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有完美主義傾向,不論取得了什麼成就,他們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抑鬱症患者的完美主義傾向可能和早年的養育環境有關。舉個例子來說,在你早年的養育環境里,父母若老覺得你不夠好,久而久之,你也會覺得自己的確是不夠好(很多時候是潛意識的),待長大,你就會把和父母的這種關係內化到自己身體里,就是說,別人這麼苛刻地待你,你也會這麼苛刻地待自己,即便你成家立業功成名就。
另一個原因是,抑鬱症患者對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是比較困難的。抑鬱症患者大多追求完美,他們可能會覺得「如果我向別人求助,是不是代表我是一個不完美的人?」這導致了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不會過多地去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困難或憤怒。要知道,抑鬱更深層隱含的是一種憤怒情緒,這種憤怒的來源有很多,也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對自己憤怒」;還有一種情況是,一個人好像各方面都挺完美的,也不需要別人幫助,但突然有一天他就爆發了。如是,抑鬱症患者多半會更加覺著:「可能真的是我不夠好,我不應該發脾氣」。抑鬱症患者在發脾氣之後,他會內疚、羞愧、自責,但別人不知道,他也不會和別人說。
第三是因為抑鬱症患者的低自尊。低自尊和他所取得的成就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有些抑鬱症患者能做很多事情,也有了很大的成就,但他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要不停地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一旦停下來,他就會覺得自己很空虛,體會不到自己的價值;一旦停下來,這種空虛感就會壓垮整個人。
以上種種原因決定了,有些抑鬱症患者極力掩飾自己的病情並拒絕尋求幫助,最終導致,如果不是自殺沒有人知道他患有重度抑鬱症。
心:不久前我們聽到翻譯家孫仲旭因為抑鬱症自殺的消息。聽到後,就發現網路上有很多文章去分析原因,試圖理解自殺者的心理狀況。有患過抑鬱症的人士撰文指出,這樣的分析對於處於抑鬱症痛苦中的人來說,除了增加壓力影響就醫的勇氣,沒有任何幫助。你如何看這樣的說法?如果真是這樣,那究竟怎麼做才合適?
王繼堃:近些年,心理健康逐漸地引起大家的重視,再加上很多名人也患有抑鬱症,因此,有很多人開始關注抑鬱症,這並不奇怪;其中有些人撰寫與抑鬱症相關的文章,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問題是,這樣的文章是誰寫的呢?文章內容對抑鬱症患者是否有幫助?這就需要受眾仔細地去甄別一下了。
記得有抑鬱症患者曾這樣描述自己患抑鬱症時的感受:感覺自己就像陷在泥潭裡頭,好像下面的泥拚命地要把自己往下拽,想掙脫出來卻沒有一丁點兒的力氣……。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時候如若接收到一些負面信息,可能會誘使他們更深地陷在沉思的狀態里,反覆地去想一些不好的事情。說到這我想到近些年地震比較多,幾乎所有的電視台都是播放那種很慘烈的畫面,我不知道你看到那樣的畫面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心:很不舒服)對!事實上,像那種創傷性的場景或經歷反覆地呈現,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文章里,對受眾都有著相似的影響。想,如若受眾本身就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他在過多地接收到這些負面消息後,他多半會更加地陷入自己的內心世界裡頭,只怕更難找到生活的希望了。
但是呢,如果這樣的分析文章是由一些專業人士所撰寫的,考慮到他們能夠很深刻地了解抑鬱症這種疾病,像發病、癥狀、治療等各方面的情況,那麼他們所撰寫的東西對抑鬱症患者來說就是非常有幫助的。
心:有說,抑鬱情緒的調節,最根本有效的是擴大患者獲得快樂的途徑和方法。但我們有觀察到,抑鬱的人,情緒經常處於一種非常低落的狀態,並因此而不願作任何活動。這就是很多人所奇怪的——患抑鬱症的人為什麼那麼「懶」!那,在這種情況下鼓勵患者去做一些事情,會不會適得其反呢?
王繼堃:這裡還要提一下的是抑鬱症的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的就是「我只是這段時間裡狀態不是太好,但我去做一些事情還是可以的」,也就是說,對患者的社會功能影響不是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提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對患者是有幫助的。但對於中度或重度患者來說,你越是說「你快好起來吧」,他越是沒有辦法好得起來,因為這會讓他更加覺得「我真的是不夠好,你們都讓我好起來,但是我怎麼做都做不到,這對我來說太困難了」。這並不是說這個人懶,也不是說這個人道德不好,而是因為抑鬱症的確是一種病,它需要治療。
如果一個人真的有體驗過那種很深的抑鬱情緒,他就會發現,在抑鬱的時候,無論別人怎麼說,他就是聽不進去的。這也是為什麼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必須要用藥。重度抑鬱症患者完全是社會功能嚴重受損,而且在抑鬱情緒很嚴重的時候,他幾乎沒有辦法來做一些思考,而我們做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是需要來訪者能夠去思考一些東西、領悟一些東西的。所以呢,在患者有很嚴重的抑鬱情緒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給他們服用一些藥物讓他的情緒稍作改善,能夠比較冷靜地去思考別人說的話,藉此能在他心理層面做一些工作。
那怎樣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呢?事實上,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並不是馬上得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和他們情緒的一種連接。我不記得是哪部電影裡頭有個這樣的情節:有個男的可能是喪失了親人,他的朋友想要去幫助他,不是講一大堆「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話,而是就默默地坐在那兒,靜靜地陪著。想來,我們要幫助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把我們認為對的東西強加給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到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推薦閱讀:
※不要因癥狀誤判了抑鬱症
※應對小狗的抑鬱症的妙招
※女子出租房內砍死兒子後自殺 疑患抑鬱症
※女性秋季如何預防抑鬱症
※當崔永元意識到自己不是天才的時候,他的抑鬱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