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會普及人權文化(1)
訪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李君如
記者 王比學
5月26日,以《2013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為題的人權白皮書發布。作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歷史紀錄,這是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第十一個人權白皮書。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李君如。
記者:您認為,2013年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中,有哪些事件具有標誌性意義?
李君如:2013年,是中國人權事業取得全面進步的一年。人權白皮書從發展權利、社會保障權利、民主權利、自由言論權利等9個方面闡述了新進展。其中特別搶眼的,一是與公民勞動權直接相聯繫的就業人數。在去年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比上年多增44萬人。二是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方面,在中國實行了50多年的勞動教養制度於去年被廢止。三是在民主權利上,去年首次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一線工人農民的代表人數比上屆增加5.18%,黨政領導幹部代表人數比上屆減少6.93%。四是中國去年順利通過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二輪國別人權審查,並再次高票當選為2014年至2016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這都是2013年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標誌性事件。
記者:您在許多場合說過,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不僅體現在公民各項人權的維護和保障上,還體現在人權理論的創新和建構上。這次發表的人權白皮書是否也體現了這一特點?
李君如:2013年的中國人權白皮書,連同過去的10個人權白皮書,都體現了我國對中國特色人權理論的基本認識。
我們知道,「人權」這個概念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從西方引進的,但是這個概念一進入中國,就與「國權」即「集體人權」結合在一起,賦予了中國人民不僅要反封建,還要反對帝國主義的使命。經過長期的革命,在爭得集體人權後,中國人民獲得了享受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條件。然而,貧窮落後的基本國情又告訴我們,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講,不解決溫飽問題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不可能有,於是認識到了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權。同時,我們也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實現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儘管西方一些所謂的「人權衛士」對於我們的這些認識老是喋喋不休地加以指責,但實踐證明我們關於人權的這些認識為人民脫貧、為世界減貧作出的貢獻最大。現在,這些來自實踐的認識正在上升為理論——中國特色人權理論。我們發表這11個人權白皮書的內容及其邏輯結構所體現的,就是中國特色人權理論。
[責任編輯:李貝]推薦閱讀:
※員工主動辭職,哪些情況可以要求經濟補償?
※兩名80後新加坡華族青年的六封信:兩個世界 一個華人社會之母語教育
※每天堅持快走,到底帶給我了什麼?
※國家與社會關係模式演變中政治認同的圖式變遷
※淺絳彩瓷與晚清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