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

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

老子人生智慧最顯而易見的特點就是明哲保身,而「功遂身退」就是他這種人生智慧的具體體現。「功遂身退」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九章中提出的又一個「四字真言」,原文是這樣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在這裡老子巧妙地使用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四個排比句,用自然和社會中的具體事實,推出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個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用以指導世人用達觀的心態對待取得的功利,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如果說「無為而治」老子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創造成功,那麼「功遂身退」則是他在告訴我們如何去面對成功,老子的哲學是一種以教人養生利身為主的哲學,所以他始終把保全自身放在了至關重要的地位,而「功遂身退」就是要我們在成功面前要適可而止,急流勇退,在經過休養生息的保全後,再謀新生,這可以說既是一種高超的智慧,又體現了一種博大的胸襟。

老子在《道德經》第九章中所說的話,句句都含有深厚的哲理,讓我們先來看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吧。

人人都知道:如果你端著滿滿的一碗水要送給就在前方不遠的一位朋友喝,這將會非常地困難,因為一走動就會有水灑出來,但如果只端半碗水那就容易多了。這種現象說的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一層意思。

我們再從客觀世界上看,「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是必然的自然規律。老子在這裡就是根據這種天道自然的法則在告誡人們在實際的人生中,只要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現實、最大的幸福。如果已經達到了高峰仍不知足,再有非分的慾望和希求,不安於現實,要在原已滿盈持有的基礎上,還更求擴展,在滿足中還要追求進一步的盈裕,最後終歸會是得不償失,還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這也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對我們最重要的告誡。這個告誡的重點,就在於「持」字的訣竅。能不能持盈而保泰,那就要看人的智慧了。在當今五彩紛呈,物慾滋生的社會中,老子這句話,無疑是一句難得的金玉良言。

再看「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三句則是對告誡人們要「適度而行,適可而止」的深層說明。一個人如果已經把握有鋒銳的利器,但卻仍然不滿於現狀,反要在鋒刃上更加一重銳利,那麼原有的鋒刃也就很難保了。這是形容一個人對聰明、權勢、財富等等,都要知時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聰慧而不知謙虛涵容,已有權勢而不知隱遁退讓,已有財富而不知適可而止,最後終歸不能長保而自取毀滅。

一個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貴的環境中,卻不知富與貴的本身,便是招來後禍的因素;一個人在成功的巔峰,往往會自滿自負;一個人在擁有巨大財富的時候,往往會難以割捨。因為他會想到在取得成功、取得財富道路上的千般辛苦、萬般艱難。於是一旦擁有,就總想要永遠擁有,豈不知持富而驕,因貴而做,那便是自己對自己過不去,常常會自招惡果,後患無窮。

老子根據自然社會中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客觀現實,一針見血地對世人提出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明哲保身之道,對世人起著振聾發聵的作用。

在歷史上對「功遂身退」四字真言的具體應用有不少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可供我們學習借鑒。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牢記父王遺訓,雪恥復仇,大敗越國。其後又進逼中原,打敗齊國,一度奪得霸主地位。可惜他在勝利中自我陶醉,好大喜功,沉迷於美色,沒有把握好老子所教的「持」字技巧,結果不幸敗亡。而原來是他手下敗將的越王勾踐卻卧薪嘗膽、反躬自省,最終打敗夫差,使夫差蒙面自殺,一代霸主灰飛煙滅。

再看勾踐滅吳稱霸之後,他的兩位大功臣范蠡和文種採用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最終兩人也得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下場。范蠡功成而身退,成為人人稱羨的"陶朱公",後來與西施泛舟江湖,逍遙自在。而文種則沒有隱退,直至落了個賜劍自刎的可悲結局。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當年范蠡提出的這句千古名言也的確提醒了文種,可惜為時已晚,文種看到書信後,便稱病不上朝。後來有人誣告文種要造反,勾踐便賜劍一把,令其引頸自殺。勾踐賜死的命令也堪稱經典,他給文種下令說:當年你獻給我七條計策,我只用了三條便滅掉了強吳,還有四條在你那裡,你到地下我先王那裡去試試那四條吧。文種便自殺了。千百年來,這樣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漢高祖劉邦誅殺異姓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明太祖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等等,這一幕幕不勝枚舉的歷史事實令無數不知「功遂身退」的有功之臣抱憾遺世。

當然,也有無數堅持「功遂身退」之道的仁人志士為我們留下了千古的佳話。范蠡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輔佐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國稱雄諸侯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成功後他沒有爭功邀賞。而是在功成名就以後,一葉扁舟帶著西施飄然離去,從此開始經商。今天商人們供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范蠡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是功成身退的典範。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陶朱公的事迹,他永遠是成功人生的榜樣,對我們體悟「功遂身退」是最好的教案。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時期越國的大政治家。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復國的計策的,並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謀取勾踐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

當勾踐復國之後,范蠡了解到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於是他就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但是齊國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請他當宰相。由於他退歸林下的決心已下,不久又辭官而去。范蠡在齊,改姓換名,親自率領兒子們耕作於海邊,齊心合力,同治產業。由於經營有方,沒有多久,產業竟然達數千萬錢。范蠡曾喟然嘆道:「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這都是布衣百姓能達到的極致了;久受尊名,終不是什麼好事!」於是,他把家財都分給親友鄉鄰,只帶著最值錢的珠寶,從小道離開了齊國。

他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陶(即今山東的定陶縣)定居,自稱「朱公」,人們稱他「陶朱公」。他在這裡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了非凡的經商才能。在19年內有三次賺了千金之多。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

陶朱公很有經商的頭腦。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這就很符合現代市場規律的。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供應市場,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相反,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積極性,人們就不願生產,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故他提出一套「積貯之理」。這就是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他說「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盡量賣進存貯起來。等到漲價之後,就盡量賣出。「貴出如糞土」,即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可惜地儘是拋出。

陶朱公生長在農業經濟時代,農產品是市場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農業有很強的季節性,每年氣候不同,產量了就不同,對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所以滿足農業需要、為農業服務,就成為他經商的主要方向。他根據季節規律,提早儲備物資,即所謂「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就是說,像作戰之前要做好準備一樣,根據季節的需要(時用)就可以預知市場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節和氣候變化是有規律的。他引用我國早已有的一條關於氣候變化的規律性的古語,作為預知農業豐歉的依據。這條古語說:「六歲穰、六歲旱,十二年一大飢。」這是說,每六年有一年風調雨順的上好年景,也有一個旱年,每十二年有個大旱年,也有一個水年。

根據這個規律,他豐年就大膽收進。因為不會年年豐收,收進的貨物不愁沒有機會售出。同樣,在大旱年物價上漲時,他就盡量拋售,不愁以後沒有進貨的機會。就這樣,他不但自己致富,也為平抑物價、避免豐收年穀賤傷農與饑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陶朱公的故事告訴我們,氣候資源的變化會造成豐收與歉收兩種狀況,對人們都有不利影響,並且通過商品交流這種不利影響會擴展到全國、全社會,但是,只要人們掌握了這個規律性,採用商業手段,通過賤買貴賣,是可以協調的。陶朱公也許是世界上第一個在認識上和實踐上都注意到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農業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在該領域的對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

由於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吳越爭霸的傳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憑藉自己的才能,適度掌握著進退之間的步伐,後人曾經有評論說:「文種善圖始,范蠡能慮終。」相比起來,文種的結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顯示出范蠡的超人智慧之光。

陶朱公就是功成身退且再謀新成的楷模,他的事迹就是老子本人在世也會為其豎起大拇指來稱道不已的。

運用老子提出的「功遂身退」這個大智慧,關鍵是要把握好這個「退」字的意思。一般認為「退」就是指隱退逃避,是消極避世,我看它則是指成功的時候要內斂、反思,不要一味前進,而是要後退,要停下來想一想、歇一歇以利再進。也可以說只有停下來,退一步,才能繼續往前伸展,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這就像我們跳遠時,要先退後一段助助跑才能跳得更遠是一個道理,後退就是為了更有利地前進。在這裡老子是在告誡我們只有後退才能積蓄力量,獲得更大成功。這種成功不一定就是物質財富上的增多,而是一種心靈放鬆、放空之後的自由和快樂!最重要的我們要記住:「功遂身退」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去爭取更大的進步。把握了這一點也就把握了老子哲學的真諦。

事業已遂,力量至極,則引身退後,這是自覺遵循自然規律。知進而不知退者,禍必及身。世間偉人,一旦達到事業的頂峰,完成其歷史使命,就應該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效法自然,主動地退位讓賢。「功遂身退」是主動的、積極的。

老子提出的「功遂身退」之道,這是在用「滿招損,謙受益」的千古不變之理告誡我們無論是治身、治國,都不能盲從於自我主觀願望,要剋制自我,去私去欲,自覺遵循客觀規律,否則,必然招致禍患。這是我們應刻悟到的大道之理。我們必須清楚:這種「功遂身退」的人生哲學,並不是讓我們消極地逃避社會或隱居山林,而是要我們順乎自然規律,避免無謂之爭。不與人在名利上強爭不讓,這是一種崇高的人生觀,也是老子養生思想的重要原則。

月滿則虧,日中則昃,水盈則溢,也就是說至極則變,這是永恆的自然之道。為了確保在形勢至極而變中不受到傷害,老子提出了「功遂身退」的自我保護辦法,這無疑是一種「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作為。這裡的重點是告誡我們要把握至極則變之道,利用極變之機另謀新就,而不能只是消極地退隱。對企業來說,當一種產品盛行市場時,就要想到至極則變,提前研發新的替代產品,只有這樣未雨而綢繆,才能永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必須知道「功遂身退」,這是老子送給我們的千古不變之真理。我們一定要牢記這條真理,當取得事業的勝利後決不固步自封,要解放思想,再謀新圖,獲得人生的不斷提升。


推薦閱讀:

不承認錯誤的人永遠不會擁有智慧!
張弛有度,是大智慧(精闢)
智慧語錄 2
經營人生的智慧和能力
智明上師:智慧觀修得無漏慧

TAG:人生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