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活論語》2

《生活論語》(《益生文化》年底稿件選刊,請關注《論語》,關注《益生文化》)從今天起,學習《論語》里的第四篇《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字解:里:民之居處。現在仍用「里巷」這樣的詞語,北京的地名中還有「和平里」、「靜安里」。處:居處。知者:「智」者。知與「智」通用。生活論語:孔子感嘆說:「居住的地方,居民要有仁愛之心才是最適宜的。住宅不能安置在民風仁愛敦厚的地方,怎能算聰明呢。」夫子看重居住地民風對個人的影響。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為了尋找一個好環境來教育孟子。我家鄉有句俗話:「跟好人,學好人,跟著師公(巫師)學跳神(跳大神)」。這是周圍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一個里巷的民風能反映社會的風氣。佛家《吉祥經》中有偈語云: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在佛家看來,能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居民宅心仁厚的地方,那是多生德行的善報。生活在非常不好的、不適宜生存的地方,也是多生缺乏善心的報應。現代人講究「宜居城市」。宜居,不光是要生活的自然環境好,沒有污染,更重要的是人心、道德要好。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字解:約:貧困意。安:安於。利:利益。生活論語:孔子說:「一個宅心不仁的人,他是不能夠長期處在困境中的,他也不能夠長期處在安貧樂道的快樂中。有仁心的人他安於守住仁心;有智慧的人他能在保持仁心的境界里求得利益。」一個處在貧困中而缺乏道德操守的人,可能會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而走上犯罪致富、犯罪達貴的路子。當代中國的官僚腐敗成了重大的社會問題,那些貪官污吏就是「不仁者」,我們的社會教育里缺乏了如何做「仁者」的教化;一個缺乏仁心的人,體會不到道德操守所帶給他的長久快樂。毛澤東說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輩子」,可用這個「長」字形容。老子說:「同與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與德者,德亦樂得之。」人的心中有道德,道德就自然與他的心相印,與仁者安心於仁一樣,當成生命的本分而安住於此。對於孔子的「知者利仁」,我非常敬佩,現在有「儒商」之說,以儒者的仁心、德操來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我還敬佩老子的一句話「利而不害」,求利益而不害人,不害社會。如果是中國企業里的「三聚氰胺奶粉」、「冬蟲夏草注鉛」式的求利,蒙牛奶業和伊利奶業互相攻擊的競爭,就是利而有害了。孔夫子和老子「知者利人」、「利而不害」的精神,當代企業家,不論大小,都因該作為企業的精神來堅守。我是一個小小文化公司的小老闆,創業十年,一直信守這兩句格言。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字解:好:喜歡、讚譽;惡:厭惡。生活論語:孔子說:「只有心懷仁道的人,能以仁的標準判斷人,從而喜歡有德操的人,厭惡沒有德操的人。」君子對人的評判不以私利為標準,而是以仁的道德操守來判斷。南懷瑾先生曾說,儒家有一點弊病,就是善惡之念太分明。佛家和道家,相對圓融點,看善惡後面的因果。此處引南先生的大意。佛道以三世因果來看善惡,更深邃。不過,對現實現世的善惡,還是非常注重的,一切聖賢,都會勸人斷惡行善、去惡向善、悔惡修善。現代人對人的評判,往往失去了道德標準,而以利益獲得的成功為標準,就像時下把那些有錢有勢有名有利的人稱為「達人」一樣。在古人的心目中,達人首先是道德高尚、胸懷寬廣、境界超邁的人,是豁達、通達、暢達之人,而不是把名利之人稱為「達人」。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字解:惡,前面的「能惡人」的惡,是厭惡的惡;這裡的「無惡也」的惡是善惡的惡、惡行的惡。生活論語:孔子說:「立志做一個心懷仁道的人,他的行為就不會邪惡了。」這說明什麼?向善則學善,向惡則學惡。做人,先看立什麼樣的志向。成語「仁人志士」,指立志求仁的人。仁,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第一道德。仁,對內是慈愛、親愛,對外是博愛、慈悲。宗教家對宇宙萬有的情懷都可以涵蓋在「仁」字里。道家的三寶之一的「慈」是仁的體現,佛家的慈悲、基督的博愛,都不離仁的境界。乃至救民於水火的政治家、立志改善人類生活、促進人來進步的科學家、思想家,這種博大的胸懷無不是一個「仁」字。儒家很重視人的志向,志於聖賢是終身目標。「志立其大」,曾國藩是一代通儒,他說,人生的富貴、功名大半在於天命,而學做聖賢,則全在自己。這是曾氏心得。當代學者王志遠說古代儒家精神中有「信仰」,這個信仰就是「仁」,所以,自古以來又很多仁人志士能夠「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在於他們有信仰。但是,當代學者所創立的「新儒學」則不具備信仰的力量,所以,「新儒學」沒有內在實力。王先生的話非常有道理,從中可見立志為仁的重要意義。生活論語(《益生文化》本年第10期稿精選)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徼如也,繹如也。以成。」字解:魯大(太)師樂:魯國的執掌國家宮廷音樂的大樂官。可能是魯國有名的大樂官師摯,孔子向他請教過音樂。。「始作」,是樂曲的開端,即序曲。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儒學講究「禮樂」,樂,指音樂里所體現的教化、陶冶與制度。比如,宮廷音樂和大夫所享受的音樂是不同的,這體現了等級和制度。翕如:翕然,和諧一致的樣子;純如:純,讀「敦」,宏大。徼如:徼然,明亮。繹如:繹然。繹,連綿不絕。生活論語:孔子有一天對魯國的大樂官說:「音樂的意境是可以感知的。在樂隊開始演奏的時候,大家的音聲非常和諧;緊接著,音聲宏大,意境明麗,再接著演奏下去,音韻連綿不絕,回味不盡。這樣的作品(或演奏)就是成功的。」《論語》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列子》有韓娥「繞樑三日,餘韻未絕」的傳奇。孔子聽了《韶》這大舜時代的古樂,在三個月里完全沉醉在音樂的美感里,對肉食美味都沒有興趣了,餘韻未絕,時時沁人心脾。可見孔子是多麼地精通音樂,多麼地專註。他對音樂的品味更注重音樂的豐富變化,翕如,純如,徼如,繹如,是對音樂起承轉合變化的描述。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字解:儀:衛國西北邊境。封人:封疆大吏。二三子:孔子的弟子們。喪:失權。當時孔子受到魯國權臣的排擠,卸去大司寇的官職。木鐸:木舌銅鈴,代表教化。與金鐸並稱。金鐸是金舌銅鈴,用於戰爭。生活論語:有一位駐守在衛國西北儀城的封疆大吏來拜訪孔子,說:「但凡到衛國來的有名望的君子,我沒有不去拜訪的。」要求拜訪孔子。孔子的弟子引這為大人去見孔子。兩人相談後,封疆大吏對孔子的弟子們說:「你們何必為夫子失去官職而憂患?天下失去正道已經很久了,你們的老師是為天下蒼生宣講正道的木鐸啊。」這位封疆大吏是孔子的知音。孔子離開我們有2600多年,孔子的教誨從來不曾遠離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即便「五四」時代和「文革」時代,孔子的教誨也沒有離開我們,越是反對,越說明孔子的教化深入人心、紮根歷史。今天,孔子的學說更廣泛地影響世界。現任的聯合國安理會理事長潘基文多次說,他致力於用孔子的思想來解決世界的許多矛盾。潘基文的兒女結婚,他送給兒女的禮品不是寶馬香車,而是孔子的修身格言。潘基文也是兩千多年後孔子的知音。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字解:《韶》,虞舜時代的國樂或宮廷音樂。《武》:周武王時代歌頌武王功業的音樂。周武王以武力滅商紂,建立周朝,在功業上以武著稱。「武」是謚號,對王公大臣一生以一個字的準確評價。如「漢武帝」,武是對他功業的評價;如魏武王曹操,一生建功立業,以武力統一北方。生活論語:孔子說:「舜帝的《韶》樂聽起來盡善盡美;歌頌武王的音樂《武》,給人的感覺是音樂優美,但內涵沒有達到善的境界。」孔子通過對音樂的評價而表達他的教化、他對和平的嚮往、對戰爭的反對。就音樂形式而言,《韶》和平而《武》雄壯。就音樂內涵而言,《韶》安泰祥和,重在禮儀教化;《武》大亂大治,重在述功正名。「盡善盡美」已是日用成語。人生大事要做到盡善盡美,不僅需要智慧、能力、機緣,更需要境界。境界不夠,總有遺憾。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字解:居上:處人之上,多指做官者。生活論語:孔夫子說:「處在他人之上而不寬容;給人行禮但缺乏恭敬心;身臨親友的喪事但不能表達內心的悲哀。對這樣的人,我要怎樣看呢。唉……」孔夫子說的是做人內在的修為。我經常和一些修道界的朋友往來,有時候別人恭維我幾句,我能感到那些言語中沒有誠意。我有時會給某些道友提建議,道友表面上接受,可心裡不樂意。這毛病我也有,是我修為不夠。孔夫子的教化,做人不僅要有高尚的修養,也要表裡如一。益生珍言 《益生文化》已出刊112期,每期有「益生珍言」48則,被馮理達教授生前贊為《益生文化》的特色。珍言選自古書,有益修身養生修道悟禪者,見則收錄,已經收錄5000餘則。以後隨刊隨貼,以饗讀者。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師其言,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治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無事時,埋藏著許多小人;多事時,識破 許多君子。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至刻骨。不近人情,舉足儘是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存乎天者,於我無與也,窮通得失,吾聽之而已;存乎我者,於人無與也,毀譽是非,吾置之而已。問祖宗之澤,吾享者是,當念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吾貽者是,是思傾覆之易。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小處不能調理,未有能治大者。崇德效山,藏器學海;群居守口,獨坐防心。面前的道路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遠,令人有不匱之思。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敬之,要看他會救。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平民種德施惠,是無位之公卿;仕夫貪財好貨,乃有爵之乞丐。無事如有事,時提防,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可以銷局中之危。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燈復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理趣反轉為欲根。古之人如陳玉石於市肆,瑕瑜不掩;今之人如貨古玩於時賈,真偽難知。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動,則愆尤自少;應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則趣味常多。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以言識人,此學者之大病,取禍之大端也。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用人不宜刻,刻則效勞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遇故舊之交,意氣要益新;處隱微之地,心跡宜愈顯。恬淡寡慾,腎水自足;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奢欲以養心,誦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少思慮以養心氣,寡色慾以養腎氣;常運動以養骨氣,戒嗔怒以養肝氣;薄滋味以養胃氣,省言語以養神氣;多讀書以養膽氣,順時令以養元氣。生活論語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字解:《關雎》,詩經里的愛情詩名篇,傳說是周文王所作。淫:過分的意思。生活論語:孔夫子說:「《關雎》這首詩歌,讀起來或唱起來,感到其中的意境,快樂但不使人過分沉溺,哀傷但不使人過分傷痛。」這裡體現了孔子的「中庸」、「中和」思想,是他評判文藝的美學思想。在孔子看來「中和為美」。《論語》開篇的《學而》里,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中和體現出一種美,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君子風度就是中和之美,做人上孔子認為狂狷不及中和,狂為過分張揚,狷為懦弱不足。音樂上,過分追求歡樂,往往成了靡靡之音;過分表達悲傷,往往消極悲觀。過去西方有支曲子《黑色星期五》,曲調悲傷,不少人聽後就自殺了,後來禁制此曲的傳播。孔子講藝術要有「中和」之美。《詩經》里的詩歌在當時都有曲子,可以唱。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字解:哀公: 魯國國君。宰我:孔子弟子宰予,字子我,在語言方面有才華。但因學習不精進,被孔子批評過:「朽木不可雕也」。社:土地神。古代建立邦國要立社,祭祀土地神以求保佑。社主是用木製的牌位。這一風俗演變成人死後用木主牌位來代表死者,供木主就是供死者。對神靈也如此。生活論語:魯哀公問孔子的學生宰我:「我該用什麼木料做社主呢?」宰我說:「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用栗木有『讓人戰慄」的意思。」孔子聽了宰我的回答後就說:「對於過去已經成為事實的事情不必去說,對於已經成為事實的過失不用勸諫,對於已經發生了的過錯不予追究。」孔子的這三句話中「既往不咎」至今活在人們的口語中。孔子實際上在批評宰我自作聰明。當時魯國國家大權掌握在三位權臣「三桓」手裡,宰我暗示魯哀公用武力解決問題,「使民戰慄」而獲得國家實際統治權。孔子反對三桓專權,但他也反對用武力解決問題,那樣會使國家更混亂,他想通過制度建設以及政治智慧解決問題,是他的「中和」、「中庸」思想在政治領域的體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字解:管仲:早於孔子的齊國政治家管夷吾,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器,才幹和胸懷、見識與境界的總括。說某人「大器」或「小器」,就是對某人才幹胸懷襟略的判斷。儉:儉約。樹塞門:在門內設有屏風。三歸:三處公館。反坫:設立在大堂兩柱子之間專供宴飲時放置酒杯之用的土台。國君才有資格設立坫。坫,土台。反,把酒杯放回來。生活論語:孔子有一次評價管仲時說:「管仲的見識和境界太小了。」有人就問他:「那麼,,你說管仲是不是一個節儉的人呢?」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公館,三處公館有三班人馬伺候他,這還叫節儉?」言之意下,管仲只需要一處公館、一班服務員就夠了。有人又問孔子:「那麼,管仲應該是一個懂禮的人吧。」孔子聽後就笑,說:「齊國國君在宮室大門內設立屏風,管仲也在自己公館內設立屏風;國君為了招待國賓,在殿堂里設了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也仿照國君的規制在自己的公館設置坫。如果說管仲懂得禮的話,天下誰還不懂禮?」言之意下,管仲不懂禮。孔子儒家思想講究「君君臣臣」的禮儀制度,臣不可以在生活起居上模仿君主,否則就是「僭越」,在儒學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後,僭越行為是要殺頭的。我們知道,齊國和魯國比鄰,如今的山東人稱「齊魯大地」,當年的齊國、魯國就在山東這片大地上。管仲是道家之傑,他的處事有道家智慧。他的有些僭越行為,也許是為了全身,因為他「功高震主」。齊桓公的整個業績是他幫助打下來的,在生活上「歡天酒地」一點,反而能減輕一代霸主齊桓公對他的猜疑之心,也能使齊桓公更加放心地讓他做事。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看起來與儒家倡導的「君君臣臣」的綱常相反,且符合當時某種局勢。郭子儀功高震主,何嘗不是在酒色中度過晚年而得以全身?這是我的猜想,不一定對。即便孔子對管仲的批評,僅僅是孔子在自己的立場上說事,不一定對。
推薦閱讀:

錢穆:《論語新解》電子版——公治長第五
半部論語治天下 一身正氣成聖功
日課 | 《論語·雍也》29
【儒】  每天學一句《論語》《學而篇》(8)
論語全解(宋)陳祥道撰-論語全解卷六

TAG:生活 | 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