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與素食
中醫養生與素食
養生之道,在我國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代,養生思想和養生理論已經很豐富,此時出現了道家、儒家和醫家等不同的養生學說。
中醫養生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不斷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知識營養,它兼容道家「效法自然、清靜無為、形神兼養、眾術合修」的養生思想,並廣泛吸收道家的養生法術;它重視儒家關於倫理道德規範和心性修養的以人格精神培養為主的養生思想,吸收「心齋」、「坐忘」等具體養生方法;它重視釋家「頓悟成佛」、「心即是佛」的修持境界,吸納佛教「禪定」、「止觀」等練養功夫。中醫養生正是在傳統文化的融匯交流中,兼容並蓄,並按照醫學的需要加以改造利用,從而形成了內容豐富而又特色突出的學術體系。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明確提出精神調攝、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導引按蹺等方法,並提出了養生的原則:適應自然、順應四時;調攝精神、保養正氣;節制飲食、固護脾胃;勞逸適度、不妄作勞;形神共養、協調陰陽;調養臟腑、通暢經絡;謹慎起居、節慾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
《素問保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因此,自然界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使人體相應的發生生理上的適應或病理上的反應。所以,人與自然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中醫的「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在此思想指導下,中醫創造了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
中醫的養生方法很多,如: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按摩、藥物養生等,但從本質上看,不外「養神」與「養形」兩大部分,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而在形神關係中,神起著主導作用,「神明則形安」,故中醫養生是以調神為第一要義。然而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形傷則神氣為之消」,故保養形體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須保形與調神兼顧,二者不可偏廢,才能達到「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的目的。
飲食調養是中醫養生方法之一,也是保形的最重要方法。因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均必須以精氣血等物質為基礎,而精氣血等物質則均由飲食物經脾胃的消化吸收轉化而來。唐代孫思邈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明代李時珍說:「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可見,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條件,對人體健康是至關重要的。飲食得宜,可以使身體攝取各種養分,延年益壽;飲食失當,又是致病折壽的原因。
那麼,什麼樣的飲食才最符合人體的自然生理特性,更有利於健康?如何選擇飲食調養身體呢?根據中醫養生理論,應遵循以下飲食調養的原則,辯證擇食,才能保形全神,健康長壽。
一、飲食宜平和清淡,忌味厚肥膩
《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每種食物均含有不同的氣味、歸經、升降浮沉等自然特性,且與人體內在臟腑相應,這正是食物之所以能糾正和調整人體被破壞的內在平衡(包括陰陽平衡、氣血平衡、五臟機能平衡)的原因所在。食物搭配得當,五味調和,有助於滋養人體臟腑、筋骨、氣血,有利於健康長壽。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是以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由於五味與五臟相應,若食物太偏,可使臟腑之氣偏勝,而變生疾病。《素問·五臟生成篇》:「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臟腑動能活動的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切飲食物均必須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轉化為精微物質,通過脾的升清作用,上輸於肺而敷布全身,其代謝廢物則因為胃的降濁作用而從二便排出體外。因此只有與脾胃動能特點相應的食物即清淡平和的陽性食物才易於被脾胃消化吸收而滋養人體,為人體帶來健康。相反地,脾胃難以消化吸收與其功能特點相背的陰性食物,如厚濁肥膩的食物。若過食肥膩之品,則易變生疾病。而所有的植物類食物均屬於清淡平和之品,動物類食物均為厚濁肥膩之品,因此,只有植物類的食物才符合人體的生理特性,才會最大限度地被人體消化吸收,滋養臟腑筋骨氣血,帶來健康長壽。
《素問·生氣通天論》告誡人們:「高梁之變,足生大療。」《素問·奇病論》指出:「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高梁即膏梁,意指肥甘厚膩之品,即魚肉等動物性食物。由於脾胃難以消化吸收此類食物,易導致體熱內積,火毒熾盛,誘發痛疽疔瘡之疾及現代各種營養過剩的文明病,如: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膽石症等。
我國歷代養生家均主張飲食宣清淡,忌味重肥濃。孔子在《論語·鄉黨》曾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呂氏春秋》把「肥肉美酒」稱為「爛腸之食」。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養生家孫思邈強調:「勿進肥濃羹踦,酥油酪飲等」,「每食必用重肉,喜生百病」,「善養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廚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儉約為佳。」民間有諺:「魚生熱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天天吃肉腸胃難受,早魚夜肉皮包骨頭。」明代宮廷御醫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說得更明白:「恣口腹之慾,極滋美之味,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避齡?」因此,飲食應以植物類食物即素食為主,多吃清淡平和的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符合人體自然生理特性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肥甘厚膩的動物性食物,才能有利身體健康。
二、飲食宜合乎時序,注意時令
「天人相應、順應自然」是中國傳統養生的最重要理論之一,飲食養生自然也應符合此自然規律,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由於四季氣候存在著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的特點,而人的五臟又與此相應,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而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因此飲食養生也必須與此相應,根據不同節氣選擇相應的食物。如春季在天為溫,陽氣升發,飲食應該清淡,不宜過食油膩烹煎動火之物,並應選食辛溫升散或辛甘發散類食物,如棗、蔥、花生、香菜、胡蘿蔔之類。夏天在天為熱,心火易亢,遇暑熱兼濕之候,腠理開泄,汗出較多,外熱而內寒,切忌過食生冷與油膩厚味,宜食甘寒、利濕清暑少油之品,常可選食西瓜、冬瓜、白蘭瓜、苦瓜等瓜果,以及蓮子、薏仁、淮山等利濕之品。常飲綠豆湯,並以燈心、竹葉、酸梅水、,冰糖煎水代茶飲用,取其清熱,解暑利濕,養陰益氣之功。秋氣涼燥,當少食辛燥,宜選用養陰潤燥之物如蜂蜜、秋梨、銀耳、百合之類。冬天在天為寒,萬物潛藏,陰盛陽衰,則宜多食溫性的食物,如胡桃仁、黃芪、龍眼肉、小米、糯米、辣椒、香菜等以溫里祛寒。
飲食養生還要根據不同季節,選擇時令食物。由於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一年四季均存在著陰陽消長的變化,作為食物的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及藥物也都與此相順應,因而在不同的時令節氣出產不同的食物和藥物,只有這樣的食物和藥物才是符合自然之道,才能得天地之精氣,因而氣味醇厚,營養豐富,最有利於人體健康。因此,人應該吃在不同節氣出產的時令食物。而所謂的反季節蔬菜、水果、轉基因食品等食物,由於違背自然生長規律,其氣味混亂,寒熱不調,雖然形似,但無其質,營養價值已遠不如時令食物,應少食或不食。
中醫認為,自然界中主宰一切生命的陽氣隨著四季交替而有升降浮沉、生長收藏的變化,因此,可以根據此一規律在不同的季節選擇進食不同的食物部份。如春天是萬物復甦,陽氣升發的季節,植物的花、芽最富營養;夏天陽氣旺盛,植物枝繁葉茂,莖葉類最富營養;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果實累累,果實類最富營養;冬天寒風凜冽,陽氣閉藏,營養成分也集中下沉於植物的塊根部,此時塊根類最富營養。因而,根據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春天多食花芽類,夏天多食莖葉類,秋天多食果子種子類,冬天多食塊根類,如此於不同季節均可吸收植物的精華而有利於健康。
三、飲食宜因人而異,辨證擇食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後天生活環境、條件等各不相同,因而形成各類體質。在養生保健方面,必須根據個人體質不同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才能真正達到養生保健,健康長壽的目的。
《黃帝內經》將人分為「陰陽二十五人」即二十五種體質類型。現代中醫則根據中醫基礎理論,五臟功能特點及陰陽氣血津液的有餘與不足,以及結合臨床調查,將人體質劃分為九種基本類型。除平和質為健康體質外,其餘均為病理體質。養生保健必須根據不同體質而採用不同方法,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陰虛體質;
陰虛體質者關鍵在補陰。五臟之中,肝藏血,腎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養肝腎二臟為要。而腎陰為陰氣之本,所以陰虛者應該多食一些滋補腎陰的食物以滋陰潛陽,如芝麻、糯米、綠豆、豆腐、甘蔗、桃子、銀耳各種蔬菜、水果等。對於蔥、姜、蒜、韭、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
(二)陽虛體質
應補陽祛寒,溫補脾腎。陽虛關鍵在補陽,因腎為一身陽氣之根,脾為陽氣化生之源,故當著重補之,宜適當多吃些溫陽祛寒的食物,如核桃、粟子、韭菜、茴香、生薑、辣椒等,應少食生冷粘膩之品,即使在盛夏也不要過食寒涼之品。在南方尤其是港澳地區,氣溫偏熱,陽氣外散,體質多外熱內寒,再加上生活飲食等不良習慣(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工作、生活,濫用涼茶、過食冰冷之物等)造成人的體質多屬寒涼,因此更應多進食辛溫之品以改善體質。
(三)氣虛體質
應補氣養氣,尤以補益脾肺腎之氣為主。平時宜多吃具健脾益氣之品,如小米、粳米、糯米、扁豆、紅薯、菜花、胡蘿蔔、香菇、豆腐、土豆、淮山等。由於氣虛者多有脾胃虛弱,因此飲食不宜過於油膩,否則將影響脾的運化而出現腹脹、納呆、腹瀉等症。
(四)濕熱體質
應清熱利濕,多食用清利化濕的食品,如薏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綠豆、冬瓜、絲瓜、葫蘆、苦瓜、白菜、捲心菜、蓮藕、空心菜等,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
(五)血瘀體質
應選用具活血化瘀的食物,如黑豆、黃豆、山楂、香菇、茄子、油菜、芒果、番木瓜、紅糖等。
(六)痰濕體質
飲食宜清淡,應適當多食能夠宣肺、健脾、益腎、化濕、通利三焦的食物,如赤小豆、扁豆、蠶豆、花生、枇杷葉、橄欖、蘿蔔、洋蔥、冬瓜、紫菜、甘蔗、荸薺、竹筍等,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尤其啤酒,更勿過飲。
(七)氣鬱體質
應選用具理氣解郁、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麥、蕎麥、高梁、刀豆、蘑菇、豆豉、柑橘、蘿蔔、洋蔥、苦瓜、絲瓜、菊花、玫瑰花等。
推薦閱讀:
※天天素食 | 花菜這樣做,比什麼都好吃!
※秋季素食有「三寶」
※素食寶寶營養指南
※素食的現在與未來:解析明星們為什麼要吃素?!
※素食健康:8種抗癌第一菜 8種癌症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