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要不要讓孩子從小背詩歌?這麼考慮本身就是錯的

這是最近朋友來問我的,她一個同事的小孩,才3歲不到就可以背誦100多首古詩了。朋友頓時感受到了壓力,然後就有了疑問,一方面自己小時候死記硬背的經歷讓她覺得這種背誦沒啥用;一方面又聽到同事分享,背誦可以鍛煉表達能力,輸入多了才能有輸出,而且學齡前孩子記憶力是黃金期,就應該逼一下。

我並沒有直接回答朋友要還是不要,因為我覺得她的這個疑問挺有典型意義的,可以引申到我們育兒的方方面面,其他孩子去上早教班了,我們要不要去?其他孩子去學畫畫了,我們要不要學?任何一個問題都能有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我今天更想結合古詩詞這個例子,和大家分享我是怎麼思考的。

以終為始,卸下焦慮

比較是一切焦慮產生的源頭,這在育兒中更是常見。我每次遇到因為看到別人家孩子幹嘛了而開始焦慮時,我都會在心裡按下一個暫停鍵,把「別人家孩子去干XX,小D要不要也去XX」這個問題轉化為,「我們希望孩子去干XX到底是為了什麼?」

比如,不是因為同事的孩子在背古詩詞,小D也需要去背。我問的是,「背誦古詩詞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如果真的如我朋友所說的是鍛煉表達能力,那我接下來就會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表達能力」啟蒙上,而不再是「因為別人背了,有好處,所以我們也要」這個層面了。

於是,我的視角頓時就開闊了,我開始思考背誦和表達的區別。我認識到,純粹的只是模仿表演的背誦,孩子大腦並不需要參與創造,基本上就是「輸入輸出「模式。而表達能力就是更加高階的能力,它需要大腦參與將信息進行再次加工。也就是說,先要經歷了輸入,然後有理解,接著大腦重組信息並再次加工,最後才有輸出的過程。

可見,表達能力比背誦能力重要的多。孩子可以背誦朗誦,這很好。但千萬不要只是滿足於孩子繪聲繪色、一字不差的背誦,反而忽視了更重要的表達能力。這樣的小小視角轉換,我就更有全局觀了,不再為「別人家孩子」而焦慮,反而會開始梳理,「那小D的表達能力如何呢?我可以如何進行日常引導呢?」

以終為始-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那你永遠到達不了那裡

日常浸潤,輕鬆無壓力

沒了不必要的焦慮,全局觀建立後,其實我們就會發現,「條條道路通羅馬」,沒必要非要在一棵樹上弔死的。如果我們認可表達能力很重要,那就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機會進行自然而然的引導。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們就可以像會「讀心術」一樣,通過「自言自語」的方式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媽媽現在去穿衣服了,待會要出門了」、「寶寶的尿布濕了,媽媽幫寶寶換尿布」。也可以通過「平行描述」去讀出孩子內心的想法,比如,「寶寶正在玩一個紅色的球,寶寶把球一扔,球滾遠了。」

這樣的表述就是幫助孩子做了表達能力的前兩步:輸入-理解(我們告訴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那自然而然的,孩子慢慢就會自己完成表達能力的後兩步:重組和輸出。

等到孩子會說話後,我們在和孩子的日常互動中可以有意識地加入「條理性辭彙」,表達的關鍵不是語言多華麗,而是條理邏輯比較清晰。說話也好、寫作也罷,所有用到表達能力的地方都是如此。

比如,學齡前的孩子大都是特別衝動的,當孩子急著想做某些事情卻無法立即得到滿足時,在要求孩子等待時不妨提供一些關於順序的條理性辭彙,「你想要看書,但我們現在正在吃飯。首先吃飯、其次收拾、然後我們才看書。」我有時候會邊說邊用手指頭比劃,這樣說簡單明了,孩子不僅可以更好地聽懂,也不知不覺學會了如何有條理地表達。

當我們需要溫和堅定地執行原則時,不妨加入一點關於觀點的條理性辭彙,

「我認為,我們現在需要把電視關了,因為我們要去睡覺了。」

「媽媽不同意你現在做這件事情,因為我們現在全家都在吃飯。」

我會特意把闡述觀點的詞語放在前面,然後去回應孩子的一些做法。

這些互動很細微,但只要稍稍留意,我們就是隨時隨地在幫助孩子提高他的表達能力。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不管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孩子模仿的最多的就是我們父母。而一個好的表達者最關鍵的就是說話條理清晰,而這一切就是要從父母的演示開始。

等到孩子表達交流更成熟後,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即興發揮。這也是表達區別於背誦很關鍵的一點。背誦是刻板的,而表達是隨時隨地,是情景式的。這裡分享一個我和小D特別受益的方法,叫做生活的記錄者。

為人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育兒當下很多特別累特別苦的經歷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漸漸淡忘了,唯獨那些一起度過的開心溫馨的時光被深深記錄下來了。這些恰恰就是親子關係裡面最寶貴的、是親子關係裡面會閃閃發光的一些東西。所以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孩子,我們有意識的把親子生活記錄下來,不僅是我們在共同分享成長經歷,而且也能鍛煉表達。

把拍的照片列印出來,帶著孩子一起進行看圖說話,「照片里的人是誰?他在幹嘛?」;每天都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回顧,今天發生了什麼?我們做了什麼?;等到孩子愈發有表達慾望後,可以每天有個家庭時光,創造機會讓孩子講給大家聽。

你看,所有的這些都不是正襟危坐刻意而為,都是看起來漫不經心進行的,這樣的引導啟蒙孩子無壓力,父母無負擔。輕鬆環境下的啟蒙往往效果會更好。

創造環境,培養興趣

讀到這裡千萬不要誤解了我的意思,就此以為詩歌背誦不重要。我個人是很喜歡古詩詞所展現的意境的,但我反對的是為了背誦詩歌而背誦,高壓強迫下的背誦反而會打擊孩子自發學習的積極性。孩子接下來一輩子都需要學習,如果在學齡前就讓她覺得,學習是無趣、枯燥、痛苦的,這樣就太得不償失了。

如果學習古詩詞是你認可的啟蒙方向之一,和任何新技能啟蒙一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創造環境,喚醒孩子內心自發的那份興趣。

比如我就會把適合孩子的詩歌集作為繪本選擇之一提供給小D一起親子閱讀;很多詩歌本身也是朗朗上口十分押韻的,我就會把這些當成磨耳朵素材之一,和兒童歌曲童謠一起穿插放給小D聽。我從未要求小D必須背出這些詩歌,我只是提供,然後默默等待時間的作用發生影響。

去年冬天,紐約暴雪後我帶著小D去中央公園看雪景,小D看到每片山上雪白雪白就和我說,「媽媽,好大的雪,都沒有動物了」,我就和她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句話她以前聽過有印象的,但是她還是很詫異地看著我,於是我就開始和她解釋,這句她以前聽過的話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有什麼類似。

末了,我加了一句,「你看,古詩詞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啊,媽媽剛才說了那麼多的話,用古詩詞只要兩句就能概括,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就是那次以後,小D的興趣被喚醒了。

我反覆說過,也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育兒是每個家庭的個人選擇。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因為「別人做了我沒做」而焦慮,當然,不得不承認你我都是凡人,這樣的比較在所難免。因此我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幫助大家理順自己的思路,可以真正明白如何自己做選擇,並且如何在選擇下更好地「輕推」孩子,而不是高壓逼迫。

教育的核心就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創造一個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的環境。我們只管土壤準備好,因為我們要始終相信,種子自己本身渴望成長的力量!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1、透過現象看本質

  • 早教值得去嗎?去不去上早教差的真不是錢
  • 據說過早送孩子入托會影響安全感,那到底幾歲合適呢?
  • 2、表達能力

  • 每天都在做語言啟蒙,但為啥沒用?這四大雷區你一定中招了!
  • 紐約語言康復師做點啥?1歲以內寶寶語言啟蒙這麼做
  • 3、記憶力

  • 鍛煉記憶力不是逼孩子死記硬背,這些有趣小遊戲在家玩起來
  • 學會這3招,孩子上學後的記憶力會高於同齡人水平
  •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大J小D


    推薦閱讀:

    佛教對詩歌的藝術影響
    我最近一直懷念一個秋天。
    詩歌鑒賞備考策略
    無言愛你

    TAG:孩子 | 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