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一段霸氣的歷史 第357節;迅讀網手機版
07-25
戰國 趙國卷(87) 軍事創舉 趙雍說的「胡服騎射」是什麼意思呢?我這裡簡單解釋一下,就是讓趙國的士兵放棄原來中原華夏族的軍服,改穿異民族的服裝,軍隊則重點發展騎兵,訓練騎兵的騎射技術。 趙雍是在仔細研究了中山國以及其他六國的軍隊配置,再根據趙軍的弱點,經過綜合考慮之後提出的構想。 當時的趙軍士兵仍然穿著春秋時代的軍服,這種軍服袖子很大,正面和背面都有很重的甲片,活動起來很不方便。趙軍士兵穿著它就好比穿著戲服上戰場,礙手礙腳,當然就在肉搏中吃虧了。而趙軍的騎兵則很弱小,騎射技術不過關,打起仗來射不死幾個敵人。他們平常也就幾百號人,只能幹點簡單的偵察活動,一遇到中山國的騎兵就只能躲著跑了——趙軍騎兵在戰場上起不了什麼作用。 而推行胡服騎射,就能解決這兩個問題了。胡服輕便,袖口短窄,士兵穿上它幾乎就是穿上了緊身運動裝,肢體更加靈活,戰鬥力自然就上了一個台階。而趙軍的騎兵強大起來,就能對抗中山國騎兵的騷擾,在之後的戰場上也能大大發揮出奇兵的作用,幫助趙軍出奇制勝。 趙雍的「胡服騎射」用名句來總結,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通俗話來說,就是「學敵人的本事幹掉敵人」。 趙雍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圓滑的樓緩立馬贊成道: 「君上聖明!」 然而,現場也就只有樓緩在那兒逢迎,其餘的大臣們個個皺著眉頭,竊竊私語,沒有表現出積極的響應。 趙國的大臣們為什麼不願支持胡服騎射呢?這一點我們非常好理解,大袖口的軍服是華夏族的民族服裝,隨便丟棄它而使用異族的服飾,那華夏族與野蠻人沒有區別了。而且自古以來,中原文化一直領先於周邊的異民族,趙軍穿上胡服等於是承認異族的文化優於中原文化,這豈不是讓中原的華夏民族非常丟人? 見眾臣們如此反應,趙雍知道還需要一些時間讓他們去理解體會,便沒再多說什麼,而是帶著眾臣重新回到了邯鄲。 回到邯鄲之後,趙雍叫來了肥義。因為肥義是朝中的元老,如果能說服他支持胡服騎射,那麼會大大減少朝臣對改革的阻力。 趙雍對肥義說: 「寡人想繼承簡襄之烈,推行胡服騎射,是國家強大,征服胡人和狄人。但寡人擔心沒有人能理解我的用心,有些小人還會非議我。您對此怎麼看?」 肥義是一位深明大義的老臣,他對趙雍有改革之心一百個贊成,他說: 「成大事者,不能做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君上既然有決心去改革,使國家強大,就不要去在意世俗的偏見。臣定當支持君上的決定。」 趙雍高興道: 「太好了。只要人民支持寡人的改革,就算天下人都恥笑我們趙國人穿胡服,寡人也不在意。」 幾天之後,趙雍就在全國頒布了「胡服騎射」的改革條例,要求軍隊將士一律穿胡人的服裝作戰,提倡趙國的臣民平常也穿胡服。同時,國家撥出特別經費建設訓練基地,用於發展和培養騎兵。而騎兵的招募對象無論民族和出身,只要騎射技術優秀、體質合格的青壯年,就可以加入騎兵隊伍。 改革令一出,果然遭到了許多老頑固的反對,這當中還包括不少王室成員和邊關大將。趙雍頂著巨大的壓力,一面派出督查組到各地監督改革的施行,一面繼續苦口婆心地與這些反對者展開論戰。趙雍用各種先賢還有趙國先王的事迹來舉例子,將反對的言論一一駁斥。最終經過漫長的說服和磨合,反對改革的人漸漸少了,胡服騎射得以順利的開展了。 趙國發展騎兵可以說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的代地盛產良馬,馬匹的質量上乘。趙國的國內異民族人口眾多,趙雍不避民族差別,招募這些天生的騎射手來為趙國服務,使得趙國騎兵的戰鬥力迅速得到了提升。有觀點認為,當時趙國的騎兵有一半左右都是由異族人組成的,他們作戰頑強,箭法高超,後來與秦軍作戰,連秦國人都經常吃他們的虧。 改革進行了一年左右的時間,趙軍已基本上換上了胡服軍裝,第一批培訓的騎兵部隊也畢業了。趙雍迫不及待地想檢驗一下改革的成果,便在公元前306年發動了一場對中山國的大規模進攻。歷時十年的趙滅中山之戰就此正式拉開了序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大漢秘史:劉盈為何不寵幸張嫣,原因有哪些?
※隋末一位和尚稱帝,以尼姑為皇后,在位三個多月
※十二生肖採用歷史
※李薇|洛特曼符號學視域下結構與歷史的對話
※「相公」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