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幼年(5~13歲)人類為何常常表現得很"熊",以至於他們在很多成人眼中特別討厭?

修改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幼年(5~13歲)人類為何常常表現得很"熊",以至於他們在很多成人眼中特別討厭?修改首先按照人為什麼看到幼小的哺乳動物就會覺得可愛,而對於幼小的昆蟲和爬行類動物會有厭惡感,是否與人類進化過程有一定聯繫? - 萌這個問題的答案的說法是,「萌(Cuteness)是人類重要的求生機能。進化生物和心理學研究認為,賣萌者通常先天具有、或主觀擺出「嬰孩形態」,以激發成人本能的愛心和保護欲(情同保護嬰孩兒一般)。這種機能,大大保證了生物群內脆弱的新生體和幼體的存活率,使它們/他們從剛一出生就能得到強者的關注和保護。」那為什麼在嬰兒期過了之後,好好地嬰孩形態就往小鬼形態發展了呢。。。。這在心理和生物學上能有解釋嗎?一是為什麼很多熊孩子這麼淘氣,二是為什麼成年人對熊孩子討厭的心態有沒有可能是演化心理學上的原因?修改舉報17 條評論分享·邀請回答按投票排序按時間排序191 個回答

何靜,傻狗,靜狗,創業狗。773人贊同背景:我大學時,旁聽過整整一年的「兒童心理教育」(因為那個教室冬暖夏涼。)我現在可以擲地有聲的說,孩子的「熊」,本質都是「教育問題」,特別是父母的教育。熊孩子的熊,均來自父母的熊。孩子的熊,本質僅僅就是「我濃縮的是我父母」,父母的熊,嗯,一部《四庫全書》說不完的。在中國,家庭與孩子之間,學校與孩子之間,社會與孩子之間,從來沒有正常的健康的關係。雖然,教科書一直在說,我們應該與兒童建立一種正常的關係,其核心可能有如下這些:愛、平等、契約等等。我覺得,這個世界最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熊孩子大以後,開始憎恨自己的父母。我前幾天被一個熊孩子搞死了。經濟損失至少X萬元以上。幸好我現在脾氣好了(圓潤了),我就想又不是我兒子,我沒有必要教你學乖吧。所以,我是不生氣的。同時,我也不希望我的任何反應給他的童年留下什麼故事。畢竟,一個人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的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近幾年,我身邊70後與80後的朋友們開始成為父母,我提煉了一下,大體分以下個類型:(我這裡僅能做一些描述,並非嚴格定義。畢竟我是旁觀者清)1我的孩子,教會我很多東西,我要和我的孩子一起成長。2我的孩子天下第一。TA什麼都好。3反正家裡又不缺,TA愛幹嘛就幹嘛吧。4我的寶寶就是我的寵物。5看這個孩子把我給拖累的,如果沒有他,我現在就是XXXX。6自己的孩子想靠近自己,卻因為自己的態度而不敢靠近。7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對我充滿敵意?敢和我對著干,看我怎麼收拾你。從來沒有父母關心過,我的孩子,將來最終需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因為人家不想在聚會時候說,不想在朋友圈裡寫)這些觀察下來,我們大體就明白了:1因為很多父母是沒有童年的,所以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們一個童年。大家都熱愛學習,能夠儘力去理解兒童的,仍是少數。2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寵溺與尊重,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把孩子當自己的私有財產。3寵溺,無原則的聽任,就是中國盛產「熊孩子」原因之一。4如果去和父母說,你和你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很多人肯定以為你有毛病。5兒童本來就具有不同尋常的能力,如果後來沒有了,問問他們的父母。6契約,是一種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應遵循的民主原則,給予孩子以自由,而又能踐履自己的承諾。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觀念和交往方式。很多人,一輩子也做不到。最後:我沒有孩子,就是說說自己的一些觀察。編輯於 2016-07-16167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Doren Zhang,心熱,卻不是個熱心人。762人贊同此時此刻我在火車上,方圓兩米之內有四個熊孩子及四位孩子的媽。這四個孩子從上車就開始肉搏,在座位上上躥下跳,打贏了的大笑,打輸了的大哭。我不幸坐在她們旁邊,頭部被扔來的水瓶誤傷,褲子上已集齊了四個不同花色的鞋印。我被吵得心煩,就扭過頭聽歌。音量從適中一直被我摁到了最大,然而還是聽不清王菲唱的是什麼。而孩子們的媽媽,四位少婦,坐在我旁邊開心的嗑了兩個小時瓜子。剛才一位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個段子,馬上把手機遞給另外三位分享,霎時間四位寶媽放生大笑,嘴裡的瓜子皮被噴出來,落英繽紛。熊孩子為什麼熊?因為是熊生的。13歲以後會好嗎?30歲以後都不會。發佈於 2016-07-1496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陸伽俊550人贊同過了嬰兒期之後被家長弄死的可能性顯著降低。7/12竟然有人贊再多寫兩句:把嬰兒養到熊孩子時期需要父母投入巨大的資源(而且在近代醫學之前大約只有一半的嬰兒能活到熊孩子時期),如果再有任何棄養的行為就會顯得非常不划算,所以此時熊孩子已經不需要「萌」來保護自己。編輯於 2016-07-1266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伽羅卡爾361人贊同主要是由於父母的影響。以我自己為例子吧。首先,我在青春期之前,即13歲以前,都是很乖的一個孩子。我生在東北,父親比較嚴厲,母親比較和藹,小的時候經常由於犯錯誤而被父親責備,甚至打罵。因此我很少犯錯,被指責的第一時間就會反思自己的過錯。媽媽說我從小就不會哭鬧,只會自己默默傷心,同時對待長輩都很尊重。這些「懂事」的表現常常讓一些人很詫異,所以經常會有叔叔阿姨來逗我,用各種問題刁難我,企圖引起我的失控失態。然而我常常是很冷靜的看著他們,不說話。就這樣平靜的度過了題主所說的5-13歲的階段。在父母眼中,我是比起其他孩子要省心許多的存在,而在我自己的心中並不是如此。我覺得自己懦弱。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變為唯唯諾諾,同齡的孩子的話語我也會很仔細的聽,碰上了不講理的熊孩子欺負我,我連反擊都不會,只會一個人委屈。這個性格帶來的影響很大,以至於在青春期的叛逆時期,我爆發出了更加異於常人的叛逆。對父母的無條件遵從,變為什麼都聽不進去。後來,上了大學之後我成熟了,回顧自己的經歷,我發現自己比起同齡的人更加的脆弱。更加的依賴父母,朋友的幫助。不獨立。對於自己的主見不能夠堅持,不夠強勢。不敢發聲,對於酒桌上長輩無比啰嗦的「教導」,我只有微笑到臉僵住,而不敢給一個否定意見。這樣不行,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個性,直到今天。………………………………………………………………………………從我個人的經歷中,可以提煉出來幾點。第一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會直接決定孩子是否會任性,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熊。親眼見過哭鬧打滾的同齡小朋友,父母平時的管教很松,基本上會滿足他的一切慾望,那麼只要有不滿足的時候,他的反應就是哭鬧,因為父母溺愛。而我知道,我如果哭鬧起來,父親只會板起臉看著我,下一秒等著我的可能就是責罵。於是我不敢無理取鬧。這就是父母態度的影響。第二,父母行為方式的影響。我父母是銀行職工,平時不抽煙喝酒不打麻將,父親喜歡看書下棋看電視,母親也是這樣,於是小的時候,我最愛的場景就是拿著一包薯片或者卡迪那豌豆脆(已經買不到了),拿著一本《哈利波特》,一看看一下午。然後晚上到院子里跑跑跳跳。哪怕玩玩具,我也要自己編一個故事,覺得想像是一種無比愉快的事。經常看書,彈琴,這些活動讓我的性格更安靜,並且從書中得到了正確的價值觀。哈利是一個很理智的孩子,而達力很喜歡哭鬧,從書中我知道了什麼樣的小孩是更好的小孩,自然會跟著去做。後來我也發現,經常喜歡讀書的同齡人會更理智一些,所以哪怕在童年時期,也不會成為那種惹人討厭的熊孩子。第三,父母過度的管教會影響孩子的勇氣,獨立,信心,甚至激發偏激的性格。父母的管教不是任何時候都正確。這是我從小就明白的道理。但是迫於父母的壓力,我不得不承受下他們的責罵,不管是不是正確的。我更希望父母可以用講道理和略帶懲罰的措施管教子女,而不是大聲斥責,雖然後者也很有效。事實上,小的時候淘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可能會成熟穩重起來,但小時候被打罵的很嚴重的孩子,會有很強烈的童年陰影。………………………………………………………………………………………………淘氣不等於熊孩子。我出生在東北,見過太多缺少管教的熊孩子,一步步成為了大混子,小混子,抽煙喝酒,聚眾鬥毆,成為黑社會,不務正業。淘氣是孩子的天性,而某些故意的不聽勸告的做一些有損於他人利益事情的孩子,我們叫他們熊孩子,其實也可以叫做壞孩子。因為小孩,無論多麼淘氣,他的本質是好的,應當是有同情心的。而很多熊孩子,他們故意毀壞別人的財物,故意打人,故意偷東西,這些行為已經不是一個「熊」字概括的了,如果父母繼續縱容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這些行為可以叫做「壞行為」了,是要堅決剷除的。記得曾經在西安招待過幾個朋友,帶著朋友的兒子逛街,小傢伙大概5歲的模樣。一開始很乖很聽話,後來卻暴露了本性。我牽著他的手逛街,他不停的踩我的鞋,打我的身體,甚至偷偷的把我伸進我的口袋掏我的手機。我把他抱起來,他甚至敢來打我的臉。同行的女孩子,他上去拽人家的褲子,打人家的屁股,踩鞋。他媽媽在一旁聊天,象徵性的說他兩句,他也當然很不在意。我把他拽到拐角,告訴他,再敢碰我我就揍他。他慫了,轉過頭去攻擊那個女孩子去了。這個孩子的爸爸是個警察。然而我覺得這個孩子如果任由他這樣下去,會有一天被他父親抓起來的。就這樣。發佈於 2016-07-1378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李雷,不務正業的生物PhD。222人贊同謝邀。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動物性和非動物性的失衡。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把我們和動物區別開來,一男一女借宿結果會衍生出禽獸或者禽獸不如的悖論。這其實反映出我們的一種人本思想,即,人,一定程度上是有別於動物的。然而,我們都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員,我們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所以,我們本質上也是動物。這意味著,我們人本身必然具備動物性,也就是我們本能的部分

我們看一下,我們的發育時間。人的語言:一般情況下,一周歲到兩周歲之間是很多小孩初步說話的時間。人的運動:一般情況下,一周歲的時候小孩開始試著站立,大概在2周歲附近,小孩才可以走路。人的哺乳:一般情況下,哺乳是3個月到一年。人的大腦:一般情況下,出生三個月是發育高峰期,隨後下降,但是人的大腦一生都在發育,特別是腦溝回的發育。所以活到老學到老也是有道理的。而很多人對於兒童的全時照顧,一般在3-5歲終止,因為這個時候,小孩基本上可以自己獨立活動了,這就意味著,小孩要實現自己的行為。而這個時候,很明顯,小孩的心智發育並不完全。我們看一下這個埃里克森階段論,我們可以看出,在3-12歲期間,整個人大多處於執行自己計劃和跟別人比較能力的階段。

3-12歲,恰恰是動物性可以實現的過程(太小了沒能力,更多的是本能)。能否執行自己的計劃?跟別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嗎???這往往意味著,如何去實現,是比拼力量之類的。所以,小孩的動物性會完全凌駕於人性之上。相信大家小的時候,多少有殺小動物的愛好,甚至是虐殺,其實,這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就像用開水澆螞蟻,處死蛤蟆之類的行為,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這是錯的嗎???對於一個小孩,你如何讓他分辨出用熱水殺死螞蟻和用刀宰殺牲畜的區別???你如何讓他分辨出有的動物不殺,有的蛤蛤其實是有益處的???很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早期教育里一直包含了道德教育,如思想品德之類的。————————如何管住熊孩子————————那麼,我們對於熊孩子真的無法治嗎???我們有好幾條方法可以走。1、生物學角度其實,200多年前,就有位大神,做過這個實驗了。

認識不???

這下子知道了吧,巴甫洛夫!!!是的,我們就是讓小孩建立條件反射,雖然這個反射並非純粹的生物式。對於一個缺乏理解力的小孩,或者說,對於缺乏很強認知能力的人,怎麼辦,建立條件反射。典型的就是,獎勵和懲戒獎勵就是,如果他做了一件的事情,那麼就予以獎勵;懲戒就是,如果他做了一件的事情,那麼就予以懲戒。而這種反射的不斷建立,會讓小孩不斷的對一些事情增加自己的判斷。學雷鋒做好事,獎勵,掛小紅花或者給糖吃;今天小孩子欺負別人了,懲戒,批評教育。事實上,這種行為,在戒毒和戒煙等方面,也是非常常用的。你無法告訴小孩這是對的錯的,雖然你覺得你告訴他了,但是,他真正的懂得為什麼不要虐殺動物,那估計得很久很久以後了,很多大人都不懂……2,學習和教育學習和教育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很多事情,我們並不能親自經歷,但是我們可以知道。那麼如何告知他們,那就是學習和教育。比如,我們通過教育告訴他,殺人放火是不對的,並舉例或者闡明這裡面的原因,包括對於人權和死亡的理解,這些都是小孩無法直接經歷的,但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這些。所以,綜上,我認為熊孩子的出現,是一種本能表現。但是,我們並不認為這是天性就支持,否則,人與禽獸何異???所以,我們要通過教育和指導來協助孩子成長,讓他們具備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畏威而不懷德,也是一種本性!

但是,對於一些很熊的孩子,就要考慮是否存在疾病了,比如,自閉症/小兒多動症等自閉症:遙遠星球上的孩子們編輯於 2016-07-1440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申請轉載

鄭健,你要是讓我來呀49人贊同第一,兒童青少年的執行控制功能(大腦前額葉)還不成熟,要到成年時才能逐漸發育完全。有些不合適的行為或話語,兒童比成年人更難抑製做或說的衝動。第二,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化程度比較高,我們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我覺得成年人覺得兒童普遍很熊的原因就是他們比我們更少地站在他人角度去考慮問題,更多的時候會顯得比較「自私」。但其實這是與他們的心理發展程度有關係的,並不是說並不是說他們本身是不好或者不善良的。第三,兒童成長為成人的過程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其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程度,可以簡單地認為社會化指的是社會規則內化的程度。我們成人已經把許許多多的規則內化在心中,並在行為上受到規則的制約。而兒童社會化程度還很低,需要成人的指導和許多經驗的學習積累。另外,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是兒童和成人的認知思維的方式不同,這一點可以參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有時候思維方式不一樣的人世界觀不一樣,互相覺得不能理解很正常。現在孩子的角度來看,並不是他們熊,只是心理發展程度和成熟的成年人相差很大而已。我真的覺得在孩子眼裡,許多大人也熊得很。這個答案是我女朋友寫的,她說現在手頭沒有參考文獻,等以後心情好了再補充一下。發佈於 2016-07-1312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沉默的馬大爺,終於開公眾號啦:Madaye_psy | 初級心理…37人贊同不知道進化心理學怎麼解讀,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熊孩子之所以熊,大概是因為行為能力和心智能力發展速度的不匹配。前幾年給百度知道日報寫過一篇《孩子,你為什麼這麼熊》,供參考:===================================================================春節,不僅是走親訪友的時節,也是「熊孩子」們大顯身手的舞台。相信不久之後,我們又能在網上看到一篇篇關於熊孩子們的血淚控訴:他們弄亂了我們的房間,吃掉了我們的零食,玩壞了我們的手辦,弄丟了我們硬碟里的數據,他們的叫喊聲回蕩在每一家飯館和每一節車廂里。如果總結分析一下網友們遭遇熊孩子的慘痛經歷,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熊孩子的主力軍,大多集中在幼兒園到小學中低年級這個年齡段;有人甚至戲稱,這個年齡的熊孩子是「熊孩子中的戰鬥機」。為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格外具有殺傷力?熊孩子的「熊」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雖然一百個熊孩子有一百件不同的英雄事迹,它們之中卻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元素。首先是自我中心——熊孩子大多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很少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也很少顧及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怎樣的影響。實際上,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自我中心正是兒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徵之一。他通過著名的「三山實驗」得出結論,認為兒童直到7-12歲才有從他人的視角看待世界的能力。後來的一些實驗表明,皮亞傑可能低估了兒童在這方面的發展進程;但不管怎樣,這些實驗至少說明,從他人視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兒童往往過度地關注自身,不能很好地從他人角度考慮,這是熊孩子的之所以「熊」的一個重要原因。熊孩子「熊」的另一個原因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對缺乏。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懂得根據所處的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抑制不合時宜的內心衝動,這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對於熊孩子來說,如果看到某件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有機會做出某種令自己快樂的行為,他們往往不願意等待或者忍耐,而是希望立即獲得滿足。這種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曾有研究者給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兩個選擇,或者立刻得到少量的零食,或者在等待一天後得到一大包零食,結果發現在6-8歲的兒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願意抵禦眼前的誘惑,等待未來更多的獎勵;在9-11歲的兒童中,選擇等待的比例上升到了一半;12-15歲的兒童則幾乎全部選擇了等待。小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時,就更有可能受到內心衝動的驅使,表現出各種「熊」的行為。除此之外,熊孩子之所以「熊」,第三個原因是尚未掌握在特定場合下應該如何表現的社會規範。人類社會充斥著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行為規範,比如「在別人家做客不要亂動東西」、「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嘩」,它們規定了我們在某些場合下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經過社會化的洗禮,我們對於這些規範早已爛熟於心,會在相應的場合里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社會化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試錯,並且貫穿一生。小孩子的社會化程度相對較低,沒有習得相應的行為規範,當他們的行為打破了這些規範時,就會給我們「熊」的感覺。綜上所述,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和社會發展水平尚未達到「正常」社會生活的標準,所以表現出了各種不合時宜的行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幼兒園到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會成為「熊孩子的戰鬥機」——年齡更小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行動能力,年齡更大的孩子心智發展已經較為成熟,社會化程度較高;只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對外界產生足夠的影響,但心理上的成熟度較低,尚不足駕馭這種行動力,所以能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當然,個體差異也是存在的。就像在成年人中,我們也能看到過度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一樣,孩子們「熊」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但不管怎樣,在變得「成熟」、「懂事」,變成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之前,每個孩子都難免會經歷一個相對比較「熊」的階段,難免會有幾件讓家長念叨許多年的光輝事迹。那麼,當孩子表現出了「熊」的行為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許多研究表明,過度放任和過度嚴苛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更好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自由,同時也設立明確的界線,當孩子越界時做出公正的懲罰,並解釋清楚背後的原因。這樣的教養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的心智和社會發展,幫助他們成為獨立而自主的人。發佈於 2016-07-153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熊彼得,拾人牙慧者82人贊同小孩子為什麼會變的很熊?我想應該是有以下幾點的。第一,為了防止家族亂倫。

有人看到這條不信,所以我貼出來了,就覺得有的人啊,太naive,我又不是憑空說的,質疑我幹嘛。。。。好無聊啊你們,為了避免現場打臉,我就刪掉了評論。再見~演化過程中,避免與父母走的太近,模糊掉親子界限,避免長大後具有生育能力時,產生亂倫的情況,因此而作出的一種反抗機制,因為亂倫導致畸形,腦癱,遺傳疾病等問題,會造成家庭資源的嚴重浪費,所以人演化出了在這個階段和父母關係疏遠,但極為渴望同伴接納,而不是父母親人的接納,以至於孩子和父母關係不夠和諧,會討厭父母,於是孩子就變的很熊,具有破壞性。因此產生了熊孩子。第二,同伴接納。成年人不被接納的情況下會較為穩定,但青春期的孩子們如果不被接納就會產生強烈的無價值感,會陷入深深的絕望,痛苦掙扎之中,人是群居動物,沒有同伴接納,就意味著死亡,因此青少年會把同伴看的比家人更重要,為了朋友家人和父母爭吵爭鬥,不顧一切的犧牲,作大死,同時和同伴們朋友們在一起,孩子們危險事故的風險上升三倍,他們聚在一起更容易冒險,更容易炸開,做出一些熊孩子的群體行動,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馬小軍就借著大家的意氣風發,給了別人一記磚頭,然後瞬間慫逼了。同伴接納也有利於提高種群基因的多樣性,減少近親交配的風險。第三,青少年時期,更敏感。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們處理面部表情的能力是所有階段的人類之中,最強的,所以他們可以輕鬆察覺到成年人的表情變化,成年人生活中對青少年不經意間流露的不屑,蔑視,鄙夷,痛苦,都可以被青少年們看到眼裡,他們會因此而瞬間爆發掉,變的癲狂憤怒,瞬間放大很多情感,作為成年人的你,都不知道自己無意間表露的情感,但是被青少年看到了,抓住了這個表情,就會覺得你在鄙視他們,傷害他們,他們就會炸毛,然後給你惹來很多很多麻煩,比如一個少男對老師說自己為什麼轉學的原因:「我覺得你的眼神在虐待我」,其實老師很無辜的。。。但是因此老師也被學校批評教育了。第四,青少年大腦風險評估的機制沒有發育完善,大腦中白質灰質的接觸發生變化,導致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犯錯的比率大大增加,而且大腦中負責預先計劃和風險評估的區域尚未發育完善,導致青少年容易衝動,更容易做出高風險的錯誤決策,而且所有青少年都是人來瘋,見到同伴就容易過把癮就死,狂歡,狂喜狂悲的尋找快樂,縱情享受,把握不住那個度,就容易釀成問題或者災難,也就不難成為熊孩子了。第五,應激情境下小小孩和成年人產生的荷爾蒙會讓這兩種人變的鎮靜,但是青少年就會很激動,很焦慮,容易因此喜怒無常,作為一個成年人你就不容易把握住他的情緒,於是這樣的成年人就很尷尬了。第六,熊孩子那麼熊,也是為了避免幼年青春期男性被成年男性殺害,防止同性競爭的問題,男孩子漫長的青春期就是為了防這個的。第七,正在發育嘛,睾丸酮,黃體酮,雌性激素的釋放,會讓人持續的投入到尋找情感體驗的世界中去,人就會因此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了悲傷而悲傷,為了郭敬明而郭敬明,無病呻吟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成年人再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這個時期,尷尬的只想死。。。。所以成年人鄙視某些小鮮肉的粉絲也是在尷尬自己難以回首的青春體驗了。第八,9歲左右開始,人的大腦開始修剪沒用的灰質,提高灰質的使用效率,修剪沒用的神經網路,進行思維整合,在這個階段,很多過去天真的想法,神奇的思維都會被檢驗修正,破滅掉許許多多的幻想,產生很多疑問,還是會非常異想天開的投入實踐,同時這也是人準備投入社會,投入團體作戰前,第一次整合思維,試探世界的深淺,試探世界對自己的容忍程度,以便於長大後進入社會再次發揮。第九,這個階段的小孩子,處於習俗水平,會在規範之下不斷抵抗父母,之前小孩子都是為了自己活的,之後小孩子已經長大,把規範道德準則內化入頭腦習慣之中了,也就不用怎麼關了,但是在這個階段,小孩子處於習俗水平就是反抗最劇烈的階段,和父母家長因為很多很多的意見不同而爭論不休,所以父母也是最頭疼的,這是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也是最令人頭疼的階段,七八歲的孩子也就討狗嫌了。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很熊,但是他們有熊的資本,抗癌能力強,代謝效率快,免疫功能最強階段,皮膚好,身體棒,耐寒耐熱,學習能力超強,異想天開,語言能力強,社交能力無敵,也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階段,做一個小孩子這時候是最好的,彷彿是真的活過一樣的喜怒哀樂,在往後的日子裡,就很難體會到這樣純粹的情感了。編輯於 2016-07-1826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蕭岳40人贊同沒什麼複雜原因,家長沒教好導致缺乏家教而已,就這麼簡單。發佈於 2016-07-147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無邊無際,人性,戰略,大學生心理85人贊同既有自己找死的能力,又沒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全憑本能。既沒法用社會顯性規則去規範他,又沒法用隱形規則去讓他受到懲罰。懂得自己的利益,而且還懂得去索取,但不懂得正確的方式。既不完全懂自由的邊界,又有足夠的能力去實踐自己的自由探索權力。既沒有孩子萌萌噠可愛,又沒有青少年的青春明媚。更沒有成人的成熟。自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卻恰恰什麼都不不知道。→更新為什麼熊孩子那麼淘氣,有沒有進化心理學依據呢?答,5歲孩子安全感已經培養,個體意識已經上升到一定高度,對身邊環境已經發展出足夠的熟悉感和安全感。(孩子能夠認出自己的照片和鏡像,約2歲,3歲開始熟練使用我做主語)進一步的探索慾望,比如喜歡爬高,促使孩子進行一些冒險。這種冒險,一方面是基於探索欲,一方面發展出更高的自我掌控感,為青春期的獨立起義做準備。而在與父母的戰鬥中,一方面促進了獨立性,一方面明白了如何獲取更多的自由。對自由的渴望是動物的天性。第三,懂得利益策略-----鬥爭,妥協,說理,情感訴求,為社會化策略提高思維素材。第四,促進了語言,思維,空間,想像,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和分化,為抽象思維提供進化基礎第五,5歲大腦已經基本達到成人腦容量,思維的物質基礎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Tom歷險記正式上演。第六父母如果約束力過於強大,則孩子性格內傾,傾向於探索內心慾望,傾向於約束自我。不喜歡社交。第七父母約束力弱,則孩子性格外傾。傾向於放縱自我。對世界予取予奪。缺乏自我約束力。第八父母適當約束,有利於孩子發展社會理性,發展自我約束,懂得適當維護自己利益,為社會化提供良好心理基礎----------聲明,本人並非心理專業,只是業餘愛好,其中相關數據僅根據個人理解,未有專門查證,其中錯誤難免,本文僅根據心理學的個人理解,邏輯推導敷衍而成,本人不到其準確性負責,特此聲明。編輯於 2016-07-1421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李海坤49人贊同主要原因:沒有基本的「是非觀」,說白了就是很多條件反射並沒有建立。詳細解說:1、煞筆熊孩子經常作死,為啥,因為沒建立條件反射,孩子的好奇心程度較高,而孩子的年輕時代的好奇心其實就是鼓勵他們進行「試錯——反饋」機制,讓他們明白「什麼事做了有什麼後果」,因此一味的保護、縱容而不教訓孩子只能讓孩子變得很熊,因為他不知道做了這件事在社會上其他人會有什麼反應,會造成什麼後果;2、當然這是沒什麼家教的家庭,好的家庭會直接通過教育——反饋——懲罰/獎勵——再教育的方式,讓孩子提前認知到「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以及少部分的「什麼事做了有什麼後果」,避免孩子試錯過程中作死提高風險概率,然後在今後的生活中,孩子雖然被強制加入了部分認知邏輯,但是生活經驗逐漸告訴他這些聯繫是存在的、正確的,再次進行了正強化,因此我們看到的「有教養」的小孩,其實就是家教很好的小孩;3、而前面回答的父母熊造就孩子熊也有一定的道理,孩子天生有模仿父母的天性,一般父母如何處理問題,孩子就如何處理,諸如夫妻不和就打架的家庭,孩子的暴力傾向就會嚴重,當然不等於日後的家暴傾向嚴重,因為有可能會建立:「暴力——受傷——不使用暴力」的條件反射,從而變成暖男乖女,但是在其孩提時期,基本都很嚴重。案例:1、A孩子第一次搶別人的玩具,父母沒有阻止,對方小孩的父母礙於情面也沒怎麼說,對方小孩沒有遇到過此類情形因此沒有反抗,「搶玩具——不會受到懲罰——玩得開心」的正反饋建立,因此小孩會肆無忌憚的去搶別人的東西而不能有效的建立社會普遍的物質歸屬觀,不能明辨「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長大了么基本大家也知道是什麼貨色;2、沒有兄弟姐妹的小貓長大了都是很皮的,經常撓人,為啥。因為如果他們有兄弟,那麼他們撓他的兄弟姐妹,就會兄弟姐妹們被暴打,然後建立相應的「胡亂撓人將導致被打」的條件反射,從而以後避免撓人。發佈於 2016-07-128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匿名用戶13人贊同一定得匿名。首先,「熊孩子」,這個名詞是怎麼個定義的?我個人認為,這是不懂事的大孩子們給比他們小的孩子們的蔑稱。真正成年人的世界中很少有叫小朋友「熊孩子」這樣的說法,有說小孩子太調皮的,有說小孩子不懂事的,有用繞過小孩子的,有教導小孩子的,唯獨沒有輕蔑的起外號的,這是典型的孩子行為和心態。其次,5-13歲,這個年齡很有趣,這是誰給的年齡定義?要我來看,20歲左右的小朋友們很多行為也夠得上「熊孩子」這個叫法啊。16歲上下的青春叛逆期怎麼就不能叫「熊」了?所以小朋友們鄙視比自己更小的小朋友們,還在知乎上煞有其事的提問,也真是有趣。回到題主的問題。幼年(5~13歲)人類為何常常表現得很"熊",以至於很多成人眼中特別討厭?修改那為什麼在嬰兒期過了之後,好好地嬰孩形態就往小鬼形態發展了呢。。。。這在心理和生物學上能有解釋嗎?一是為什麼很多熊孩子這麼淘氣,二是為什麼成年人對熊孩子討厭的心態有沒有可能是演化心理學上的原因?修改這個問題其實有個前提需要澄清,什麼樣的人最討厭5-13歲的淘氣小孩?我沒有數據,估計真做調研,也很少有成年人敢大聲宣稱「我就是討厭小孩子」。(小孩子是弱勢群體,要保護,這是文明的共識。)那麼據觀察,是心智不成熟的「成年人」。這部分人沒耐心,缺乏愛心,也缺乏成熟的對付淘氣小孩子的能力和智力。正是這部分「成年人」在討厭5-13歲的淘氣小孩。所以,各位,安啦。如果人類要生存要進步,就不能要求所有小孩子僅僅「賣萌」,或者一聲不吭你說一他絕不說二,或者乾脆行為模式就是成年人。對於孩子們的行為多一點寬容和指引,讓他們心態平和的長大吧。發佈於 2016-07-1311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totenklage3人贊同大家的回答給了我靈感,我自問自答一下吧我的猜想是:可能本質問題並不出在於孩子的行為,孩子的行為和所有幼年動物其實沒有本質差別,都是為了學習生存、探索世界導致的活躍行為。問題在於人類的大腦:在觀察幼年人類時,我們的潛意識很有可能是優先按照「對方是我的同類」這個標準進行對待的,所以進一步會潛在認為這個同類應該會有與「我」相似的價值觀。而這時一旦他做出了我沒有預料到的行為,那麼大腦立刻會按照「我」對善惡的定義對這個行為進行諸如「乖、順從、淘氣、可惡、熊」這類的價值分類,從而引發喜愛、討厭、憎惡的情感反饋。一些寵物做壞事人類也一樣會生氣,只是由於一般寵物動物行為層級和後果有限,加上我們主動意識到動物不是同類,不可能有相似的價值觀,所以反應不會像對待他人幼兒一樣大。總的來說可能這是由於人類獨有的高級智能、自我意識和價值判斷能力以及其漏洞導致的特殊現象。編輯於 2016-07-13添加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tian tian,無業游民19人贊同我的猜想吧。。。其實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很多年了。很多群居動物,尤其是哺乳類的群居動物,並不是所有的成員都永遠生活在一起的。例如狼,小的公狼發育到一定年齡就會離開父母所在的群,去開發新領地,或者加入其他狼群。類似的象群,獅子群,某些猴子猩猩群,鬃狗之類的。例如某些野馬,小母馬長大了就會離開父母的馬群,加入其他馬群。當然也有一些群居哺乳動物,是雌雄都離開父母的。這種離開父母群,一般是在青春期到來之前,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但是性發育不完全,不能生殖的階段。優勢是避免近親亂倫。還有利於種群擴展,發展新的地盤。還可以減少種群規模,預防種群內部競爭太大,自相殘殺(例如幾十隻狼組成的群,很容易捕食一兩隻受傷或者生病的野牛什麼的,一般不會挨餓。如果是兩三百隻狼組成的群,就會把老牛病牛吃光了,要麼冒險捕食健壯的成年野牛,要麼一部分狼群吃飯,餘下的挨餓)。。。。總的來說,是很好的。人類祖先可能也是類似的:孩子長大到了即將性成熟,暫時還不能交配,但是有了一定的生存技能時,就會離開父母叔叔舅舅所在的種群,獨自生活一段時間,再加入其他種群。。。。在離開家人之前的這個時期,就會表現出各種叛逆,需要同齡人的認可,不服從父母。考慮到原始人類性成熟年齡比較早(壽命短,所以性成熟早),也許就是題主疑慮的熊孩子階段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初中孩子的不可理喻的叛逆期。我自己的猜想而已。能夠合理解釋一些問題。發佈於 2016-07-1216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DoMo,好事多磨1人贊同子不教,父之過。大部分惹人嫌的熊孩子,都有一個成天把「它只是個孩子」掛在嘴邊的自私家長。發佈於 2016-07-21添加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不言冰,頂級掠食者3人贊同你可以發現一點,自己的「熊孩子」和別人的「熊孩子」不是一個概念啊~~~發佈於 2016-07-133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孫祺,滿身能耐,就不出息2人贊同慣的發佈於 2016-07-15添加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檬公子,好奇心強烈2人贊同

Toddler(12 month to 3yrs) is "no" stage.(Negativism stage).Adolescent(12-19yrs) is role confusion stage.發佈於 2016-07-13添加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阿瑤,這個世界還是很有意思的.1人贊同……題主的意思應該是發展心理學……題主所問5~13歲,屬於人類發展的學齡期和青春期前期,我們可以看看這一時期理論上的心理發展現狀:按照維果茨基的認知理論來說,這一時期的兒童進入學校學習,主要心理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進入青春期,人的情緒變化則是我們研究的重點,這一時期兒童的自我認識要比真實的水平高一個檔次,同時會有假想觀眾的出現,他們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假想世界裡。題主所說的「熊」,我認為是很多因素造成的。1.兒童自身的氣質類型。這裡所說的「氣質」是心理學上的概念,指一個人穩定的、不易改變的心理特徵,也就是說,氣質是從嬰兒期就已經定型了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心理學家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劃分,「熊孩子」可能屬於膽汁質/困難型(手邊沒書,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主要表現就是通常所說的「不聽話」。2.兒童自身的發展階段。(上文所說)3.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親子關係、同伴關係是這一時期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組成,家長沒有進行足夠的價值觀干預和行為矯正是「熊孩子」之所以「熊」的最重要原因。關於「行為矯正」:行為主義學派推崇的治療方法,其中包括強化和懲罰。通俗來說,如果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作為家長,你可以進行獎勵,這是正強化,你也可以獎勵他今天不用幹家務活,這是負強化;相反,如果今天熊孩子犯「熊」,作為家長,你今天可以不允許他看愛看的動畫片,這是負懲罰,你也可以直接打一頓,這就是正懲罰。(咳咳→_→政治不正確了,領會精神就好)行為矯正最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及時」兩個字,強化和懲罰只有在「及時」的前提下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可是我們往往看到,熊孩子都有熊家長,做了錯事不是縱容就是不痛不癢地說幾句了事,或者拋下一句「回家再跟你算賬」,當孩子膽戰心驚地回到家,家長自己都把這事忘的差不多了,從此熊孩子有恃無恐,走上人生巔峰。ps:每一時期兒童還會出現與「親社會行為」相對的「攻擊性行為」,以損壞物品、破壞關係甚至傷人行為為樂,這就表現出行為訓練和矯正的重要性。樓主在校大學生一枚,難免掉書袋,不足之處還望指出(●—●)發佈於 2016-07-18添加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NicoKey,打死白學家4人贊同天生表現熊不是問題,問題是很多熊孩子有個熊家長發佈於 2016-07-126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更多
推薦閱讀:

他人眼中的刺
一個女人眼中的2010南非世界盃
外國人眼裡中國人的奇葩習慣 組圖
大概就是這樣,在不愛你的人眼裡,你的喜歡是種病

TAG:心理學 | 人類 | 心理 | 進化心理學 | 進化 | 成人 | 表現 | 人眼 | 討厭 | 角度 | 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