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上土豪味道濃
2014-02-10 10:11:29|分類: 天津Tianjin |標籤:天津五大道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
(出於歷史情感緣故,本文引用天津一些方言編寫,不便之處,敬請諒解!您也不妨試著用天津話讀一下,品品是嘛味道!)
天津人都知道有個地界兒(方言,地方的意思)叫「五大道」 ,其實,「五大道」並非一個正式的地名,只是流傳甚廣的俗稱。在天津中心市區的南部,自東向西並列著,以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及成都道為名的五條街道。天津人把這五條馬路,以及這五條馬路圍成的區域稱為「五大道」。總共有22條馬路,總長度大約17公里。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五大道地區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窪塘淀。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只是散落著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當時有「二十間房」、「六十間房」、「八十間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後劃為英租界。從1919年至1926年,在這七年間,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墊窪地修建道路。1922年—1929年陸續建成了愛丁堡道(重慶道)、新加坡路(大理道)、香港道(睦南道)、科倫坡道(常德道)、倫敦路(成都道)。
這些坐落在過去英租界內的道路,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風格各異的歐陸風情小洋樓。建築多是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彙集英式、法式、義大利式、德式、西班牙式等國各式風情建築230多幢,名人名宅50餘座,使這裡成為「萬國建築博覽會」,被公認為天津市獨具特色的萬國建築博覽會。這一地區的建築還有三個特點:一是獨立宅邸多,里巷數量少,而名人名樓概以門牌為標識,不另命名,不設匾牌張。二是街巷通名以XX「里」為主,沒有使用XX 「衚衕」、XX「弄」之名。三是出現了XX「大樓」、XX「別墅」、「村」、「坊」一類公寓莊園的通名,如:香港大樓、馬場別墅、劍橋大樓、安樂村、育文坊等。(上圖中好端端的洋房,不僅變成了餐館,房子外面增添了金碧輝煌的阿拉伯風格建築。花園植被變成了化纖綠地毯,還擺放著啥人物乘坐過的紅旗轎車。)
這裡不僅作為天津租界地市政園林和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而別具特色,呈現出姿態萬千的西式建築群體景觀。更重要的是,自清末民初許多王公貴族、宮廷政要、買辦官僚、軍閥兵痞、達官顯貴,厭倦北京宮廷險惡,不願意皇城久居,而是選擇在天津的租借地購地置業,隱居於這寧靜之處,使得「五大道」成為近代名人薈萃之地,也漸漸形成了這一區域的深宅大院、建築私密、深幽寂靜的街市風格。(上圖是睦南道街景)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那就是,這裡的建築先後經歷過清朝末年的割地租借,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民族工業的振興,日寇的侵佔,以及共產黨解放進城等等歷史階段,承載了太多歲月的滄桑與變遷。這些洋樓雖然歷盡風雲變換,外觀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這些建築物的主人卻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湧現出各式各樣的故事和花邊。這裡不僅有清室慶親王載振的府邸、民國大總統的曹錕官宅,更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天津最高長官劉青山衙門。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老天津衛」,乃至現代人們對這一地區津津樂道,情有獨鐘的原因吧。(上圖是改建後嶄新的民園體育場)
馬場道是五大道地區修築最早、最寬、最長的馬路。19世紀末,英商在佟樓「養牲園」一帶修建別墅和賽馬場。此後在馬場以東修了一條連接英租界牆子河的馬場道。路長3.2公里,寬約20米,並設街心花壇。
馬場道所在地域原是天津老城東南的一片沼澤窪地,散落著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馬場道始建於19世紀90年代,位於原英租界內,因通達坐落在佟樓以南的原英國賽馬場而定名,迄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天津租界的賽馬活動雖然開始於1863年,但是始終沒有一個象樣的賽馬場。英租界董事長德璀琳在擔任賽馬會會長和秘書長之後,憑藉其與李鴻章的私人關係,得到了今佟樓以南「養牲園」的200多畝土地,修建了一座新的賽馬場,並從英租界的米哆士道(今泰安道)按自然走向修築了一條通向賽馬場的道路,這就是今日馬場道的前身。 這個賽馬場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毀。1901年,英租界當局對,對舊有的道路進行了翻修,並且對賽馬場進行了重建,其中包括一個木結構的看台;同時將以前形成的由租界通往馬場的道路正式翻修,並且開始用Race Course Road,即馬場道命名。這座木結構看台一直使用了24年,直到1925年春天,才為另一座新建的混凝土看台所取代。經過兩次重建,天津的英商賽馬場無論是跑道也好,其他設施也好,在遠東地區都是一流的。馬場道是天津租界地名中,唯一沿用至今的路名。
1903年,天津英租界進行大規模推廣,獲得馬場道及其北側大片土地,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於1919年至1926年結合海河清淤工程對該區域進行填築並使之成為適合城市建設的用地。1926年,馬場道也由土路先後改建為石渣路和柏油馬路。此後,兩側迅速形成大片高級住宅區,綠化良好,建築風格屬於各種不同的歐洲式樣。1943年,日本佔領天津後,馬場道改稱興亞二區7號路。1946年,天津市光復,復稱馬場道。
解放後,賽馬場改為工業展覽館。南京路至天津幹部俱樂部的一段改為了馬場道。泰安道至今南京路段的馬場道改名為浙江路。1961年,馬場道中間的綠化隔離帶拆除。
馬場道上有幾座不得不提的幾棟建築:
馬場道54號 建於1941年,面積達1926平方米。位於馬場道與新華路交口,四周的房子只有這一處擁有如此巨大的院子。這裡最早的主人是王仲劉。在天津的「名人」里,王仲劉是個小字輩,因為真正有名的其實是他的父親王錫彤。王錫彤,號稱中國水泥大王,與天津工商名人周學熙是最好的搭檔。清末,王錫彤應袁世凱之邀,與北方最大實業家周學熙一起在京津等地辦實業,充當袁的親信幕僚。王先後充任京師自來水公司協理、天津啟新洋灰公司協理、天津華新紡織公司協理、華新公司唐山紡紗廠專務董事、衛輝紗廠董事、棉業公會董事、興華資本團董事等職,1915年曾任民國參政院參政。對比這樣的身份背景,我們也就不難體會,王宅為什麼有這樣的大院子和如此獨特的別墅。這所3層磚混結構的樓房,為英式高級別墅住宅,現代摩登風格。外檐牆水泥飾面,局部清水牆,首層兩側是半圓轉角造型,帶鐵欄杆和水泥清水牆面的圓陽台,整所建築逐層內收。樓下有客廳、餐廳和花廳,樓上有書房和卧室。原來這裡的景色十分優美,有假山、涼亭、小水池,樹木蔥鬱,花草芬芳。少帥張學良曾在這裡小住。
真正讓這裡成名的倒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主人,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新中國「第一貪」劉青山、張子善。劉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年紀剛過而立,便坐上了天津地委的第一把交椅、口頭禪便是「老子打天下應該享受幾天了!」不到兩年,劉、張二人就在在治理潮白河、海河、永定河、大清河等工程中,利用職權,勾結奸商,貪污、騙取、挪用公款等項共171億6千多萬元(舊幣)。兩人還吸食白面。毛主親自批准了對劉、張貪污案的處理。1952年2月10日,劉、張二人被槍斃。劉書記享受了沒幾天這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之後,就隨著一聲槍響的青煙歸天去了。從49年住進小樓,到51年被抓,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就把這位英雄書記打倒了。劉、張二人的名字和他們的「光輝事迹」都在這54號留下了永不消逝的記號。(上圖是現在的馬場道54號,巨大的院落可見證當年的輝煌。)
馬場道121號小洋樓,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築。原為英僑學者達文士居住,稱「達文士樓」,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園別墅。如今卻是大雜院修車鋪。不過,這裡有修自行車的,倒是方便了附近的勞苦大眾。
這裡原本是馬場道163號,是武官衚衕口上的住宅之一。1886年鄭氏建房形成衚衕,因當時英、法駐華武官居住在此,故民間稱作武官衚衕。1954年為紀念黨的光輝照耀到天津,這裡被改成照耀里。當時還保留了衚衕內外的近十座花園洋房,但是在1983年之後,原本稀有的幾座花園洋樓再遭厄運,也被夷為平地,弄成今天這不倫不類的大雜院。
這裡有我的童年記憶。曾幾何時,打開不很高的木製大門,走上6層水刷石台階門廊,便可進入紅瓦銅窗的半圓形兩層西式洋樓。隱約還記得明亮的窗戶上掛著紫色金絲絨的窗帘,厚實的木地板閃閃發光,走在上面咚咚作響,雕龍戲鳳的樟木柜子,大圓鏡子的梳妝台,好似地洞般的壁爐,寬敞的西式廚房,潔白的陶瓷浴缸····小時候曾在這裡翻牆淘氣,也在這裡見證了被毛主席的紅衛兵砸的屋裡破爛不堪,一片狼藉。童年我坐在被抄家後的廢紙堆上翻找幾本小人書學著畫畫和閱讀,惴惴不安地走在衚衕里,還不時地要接受工農子弟們的過掌洗禮···
在這裡,老人們告訴我,他們也是起早貪黑學徒出身的苦孩子,沒貪沒賄,沒偷沒搶,遵紀守法,只是憑著自己的辛勤汗水換來的財富,也是白手起家的勞動人民呀!為什麼就要被這樣?
在這裡,老人們還教育我「要學坐汽車的人,不要學開汽車的人」。「要自己玩兒命賺錢,誰有都不如自己有」。老人們還說:「兄弟姐妹肩膀頭不一樣齊,將來也不行」。「做么(琢磨)人的人發不了大財!做么爹媽、親戚的更沒出息!」········
多少年憶往事,歷歷在目不堪回首。現在「馬場道163號」已經成了榮(永)遠的記憶和回憶。
嘎達樓(疙瘩樓)——說起五大道上的建築,就不能不提河北路上283—295號這座「嘎達樓」。樓房因外表使用了凸起的不規則的耐火磚建造,形成了凹凸不平的磚砌粗糙質感效果,而得此名。
疙瘩樓建於1937年,是義大利建築師鮑乃弟設計。此樓原系英商先農公司營造,後出售。先後被佟光宗、楊慰忱、沈幼仁,以及恩光醫院等擁有。該樓西沿河北路,北臨睦南道,位於兩街的交口處,南抵馬場道。建築面積6449.42平方米,為四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具有濃郁義大利風格的連排式里弄住宅。
「嘎噠樓都變成了嘛玩意兒啦!」這是熱愛天津「老衛子」對現狀發出的感慨。
現在的疙瘩樓已經物是人非,原來的住宅早已變成了或海鮮樓,或古董鋪,或餐館咖啡館。其外部也是面貌全非,除了主體還是原來的以外,主要的構建,如門窗等外觀被重新裝修得不倫不類,儼然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一個怪物。這是現在大門之一,上面裝上這好似怪胎的東西。
這裡很像寮國萬象荒誕怪異的香昆寺。
在重慶道55號,你可以看到慶王府。它始建於1922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原為清末太監大總管小德張親自設計、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為華人樓房之冠。後被清室奕劻長子,乾隆帝玄孫,農工商部尚書載振購得並舉家居住於此,因而得名「慶王府」。佔地面積4327平方米,建築面積5922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二層(設有地下室)內天井圍合式建築。整體建築適應當時的西化生活,更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樓之中西風東漸的典型建築。現在是高檔會所,裡面還加裝了十分現代的觀景電梯。
曹錕舊居。曹錕(1862-1938),出生於天津大沽口,是中華民國初年直系軍閥的首領,曾靠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890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1894年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922年又與奉系軍閥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以恢復法統為名,將大總統徐世昌趕下台,擁黎元洪復職。1923年6月,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重金收買議員,賄選為大總統。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等人發動政變,囚禁於中南海。1926年獲釋,到河南投奔吳佩孚。1927年曹寓居天津。盧溝橋事變後拒絕日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保持了民族氣節,1938年5月17日病逝,1939年12月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張作相住宅。奉系軍閥,曾任吉林省長,省主席。
五大道的很多地方已經被威斯丁酒店等現代建築取代。
洋房變成了汽修廠。勤勞的人們住進洋房沒有變成「修正主義分子」,沒有變成「新中國第一貪」的劉青山,人家還是很勤勞的,在這洋房裡操起了修汽車的營生。這裡的一磚一木都有很強的承受能力。時過境遷,痛也好癢也罷,令人啼笑皆非。
原本還算寬敞的「雙拼HOUSE",早就擠進了多戶人家。物是人非,不知道這裡的原主人看到現狀該作何感想?
Twonhouse變成了雲南米線館
這裡變成了星巴克。
如今,在五大道的街上又出現了這些在毛文革中沒有被斬盡的、千刀萬剮的、十惡不赦的「封、資、修」的洋馬、洋車,這讓那些「無產階級專政者」情何以堪!
馬場別墅的招牌還在,馬場何在?別墅何在?「華士林」何在?
入夜,馬場道上的燈火,闌珊有限,星星點點,有點亮的,有熄滅的,「瞎摸害眼」。不免透出一絲凄涼。
洋樓的老主子沒了,「老五涮肉」「小六煎餅果子」搬將進來。
五大道上的還有此景
光鮮背後的景象
「 在這馬場道、睦南道、重慶道···一條條街巷中穿行,一邊走著看著···一邊看著走著···一邊思著品著····人生呀,就是這樣,房子還是那個房子,東西還是那些東西,不斷輪換的只有一代又一代主人。錢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好好地健康快樂的活著才是,不必為了錢財太累,不必為了錢財去傷害爹媽和兄弟姐妹。」
「 人能留在世上的本應只有情誼,還有那些貌似不會說話的磚瓦。」
「朋友們有時間也來五大道玩玩看看吧。看這些生硬冰冷的磚瓦時,也順便了解一下這裡的過去、這裡的現在,但是更多的關心未來,包括自己的。」
正在胡思亂想時,漂亮的服務生妹妹走到面前,甜美的示意我要結賬啦。哦,時間不早了。大過年的,不好意思打擾你們了。「唰···」 的一下,塑料片在POS上划過,筆一揮,簽上名。只顧思緒,忘記看賬單了,估計是筆不小的數字。甭管那麼多啦,咱在幾十年後,又回到馬場道上土豪了一把。
「五大道」上土豪味道濃
(出於歷史情感緣故,本文引用天津一些方言編寫,不便之處,敬請諒解!您也不妨試著用天津話讀一下,品品是嘛味道!)
天津人都知道有個地界兒(方言,地方的意思)叫「五大道」 ,其實,「五大道」並非一個正式的地名,只是流傳甚廣的俗稱。在天津中心市區的南部,自東向西並列著,以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及成都道為名的五條街道。天津人把這五條馬路,以及這五條馬路圍成的區域稱為「五大道」。總共有22條馬路,總長度大約17公里。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五大道地區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窪塘淀。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只是散落著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當時有「二十間房」、「六十間房」、「八十間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後劃為英租界。從1919年至1926年,在這七年間,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墊窪地修建道路。1922年—1929年陸續建成了重慶道(愛丁堡道)、大理道(新加坡路)、睦南道(香港道)、常德道(科倫坡道)、成都道(倫敦路)。
這些坐落在過去英租界內的道路,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風格各異的歐陸風情小洋樓。建築多是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彙集英式、法式、義大利式、德式、西班牙式等國各式風情建築230多幢,名人名宅50餘座,使這裡成為「萬國建築博覽會」,被公認為天津市獨具特色的萬國建築博覽會。這一地區的建築還有三個特點:一是獨立宅邸多,里巷數量少,而名人名樓概以門牌為標識,不另命名,不設匾牌張。二是街巷通名以XX「里」為主,沒有使用XX 「衚衕」、XX「弄」之名。三是出現了XX「大樓」、XX「別墅」、「村」、「坊」一類公寓莊園的通名,如:香港大樓、馬場別墅、劍橋大樓、安樂村、育文坊等。
這裡不僅作為天津租界地市政園林和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而別具特色,呈現出姿態萬千的西式建築群體景觀。更重要的是,自清末民初許多王公貴族、宮廷政要、買辦官僚、軍閥兵痞、達官顯貴不願意在皇城久居,而是選擇在天津的租借地購地置業,隱居於這寧靜之處,使得「五大道」成為近代名人薈萃之地,從而也漸漸形成了這一區域的深宅大院、建築私密、深幽寂靜的街市風格。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那就是,這裡的建築先後經歷過清朝末年的割地租借,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民族工業的振興,日寇的侵佔,以及共產黨解放進城等等歷史階段,承載了太多歲月的滄桑與變遷。這些洋樓雖然歷盡風雲變換,外觀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這些建築物的主人卻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湧現出各式各樣的故事和花邊。這裡不僅有清室慶親王載振的慶王府、民國大總統的曹錕府,更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天津最高長官劉青山府邸。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老天津衛」,乃至現代人們對這一地區津津樂道,情有獨鐘的原因吧。
五大道之一:馬場道是五大道地區修築最早、最寬、最長的馬路。19世紀末,英商在佟樓「養牲園」一帶修建別墅和賽馬場。此後在馬場以東修了一條連接英租界牆子河的馬場道。路長3.2公里,寬約20米,並設街心花壇。
馬場道所在地域原是天津老城東南的一片沼澤窪地,散落著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馬場道始建於19世紀90年代,位於原英租界內,因通達坐落在佟樓以南的原英國賽馬場而定名,迄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天津租界的賽馬活動雖然開始於1863年,但是始終沒有一個象樣的賽馬場。英租界董事長德璀琳在擔任賽馬會會長和秘書長之後,憑藉其與李鴻章的私人關係,得到了今佟樓以南「養牲園」的200多畝土地,修建了一座新的賽馬場,並從英租界的米哆士道(今泰安道)按自然走向修築了一條通向賽馬場的道路,這就是今日馬場道的前身。 這個賽馬場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毀。1901年,英租界當局對,對舊有的道路進行了翻修,並且對賽馬場進行了重建,其中包括一個木結構的看台;同時將以前形成的由租界通往馬場的道路正式翻修,並且開始用Race Course Road,即馬場道命名。這座木結構看台一直使用了24年,直到1925年春天,才為另一座新建的混凝土看台所取代。經過兩次重建,天津的英商賽馬場無論是跑道也好,其他設施也好,在遠東地區都是一流的。馬場道是天津租界地名中,唯一沿用至今的路名。1903年,天津英租界進行大規模推廣,獲得馬場道及其北側大片土地,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於1919年至1926年結合海河清淤工程對該區域進行填築並使之成為適合城市建設的用地。1926年,馬場道也由土路先後改建為石渣路和柏油馬路。此後,兩側迅速形成大片高級住宅區,綠化良好,建築風格屬於各種不同的歐洲式樣。1943年,日本佔領天津後,馬場道改稱興亞二區7號路。1946年,天津市光復,復稱馬場道。解放後,賽馬場改為工業展覽館。南京路至天津幹部俱樂部的一段改為了馬場道。泰安道至今南京路段的馬場道改名為浙江路。1961年,馬場道中間的綠化隔離帶拆除。
馬場道2號 潘復故居在英租界馬場道東頭,是一座典型的西歐風格花園住宅,佔地十餘市畝。潘1919年出任北洋政府財政次長、代理財政總長兼鹽務署督辦。1927年任國務總理,下台後先在大連,後到天津定居。該樓於1919年由潘氏委託開灤煤礦董事庄樂峰邀請法國建築師設計並承包建造。主樓是三層磚木結構,大瓦、瓦壟鐵頂,水泥抹面,門窗地板一律用菲律賓木料,樓內設五面形陽台。主樓的東樓下為招待達官顯貴的客廳,西樓下為接待親友客廳。整座住宅有樓、平房17間,建築面積3827.99平方米。寬闊的院子用鐵柵圍牆,種植各種花木與草坪綠地,院子中間有甬道直通主樓正門。
馬場道54號 建於1941年,面積達1926平方米。位於馬場道與新華路交口,四周的房子只有這一處擁有如此巨大的院子。這裡最早的主人是王仲劉。在天津的「名人」里,王仲劉是個小字輩,因為真正有名的其實是他的父親王錫彤。王錫彤,號稱中國水泥大王,與天津工商名人周學熙是最好的搭檔。清末,王錫彤應袁世凱之邀,與北方最大實業家周學熙一起在京津等地辦實業,充當袁的親信幕僚。王先後充任京師自來水公司協理、天津啟新洋灰公司協理、天津華新紡織公司協理、華新公司唐山紡紗廠專務董事、衛輝紗廠董事、棉業公會董事、興華資本團董事等職,1915年曾任民國參政院參政。對比這樣的身份背景,我們也就不難體會,王宅為什麼有這樣的大院子和如此獨特的別墅。這所3層磚混結構的樓房,為英式高級別墅住宅,現代摩登風格。外檐牆水泥飾面,局部清水牆,首層兩側是半圓轉角造型,帶鐵欄杆和水泥清水牆面的圓陽台,整所建築逐層內收。樓下有客廳、餐廳和花廳,樓上有書房和卧室。這所樓原為王氏住宅,王氏是原啟新洋灰公司股東。少帥張學良曾在這裡小住。原來這裡的景色十分優美,有假山、涼亭、小水池,樹木蔥鬱,花草芬芳。
真正讓這裡成名的倒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主人,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為新中國「第一貪」劉青山、張子善。劉年紀剛過而立,便坐上了天津地委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口頭禪便是「老子打天下應該享受幾天了!」可是劉青山享受了沒幾天這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之後,就隨著一聲槍響的青煙歸天去了,從49年住進小樓,到51年被抓,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就把在這裡享受不過兩年的第一書記拿下了。劉、張二人的名字和他們的「光輝事迹」都在這54號留下了永不消逝的記號。原來劉、張在治理潮白河、海河、永定河、大清河等工程中,利用職權,勾結奸商,貪污、浪費、盜竊和非法騙取、挪用公款等項共171億6千多萬元(舊幣)。毛親自過問和批准了對劉青山、張子善特大貪污案的處理。1952年2月10日,劉、張二人被槍斃。
馬場道60號至62號 雍劍秋舊宅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雍劍秋(1875~1948),江蘇高郵人,1911年任天津造幣廠副廠長,後改任德商禮和及捷成洋行軍火買辦,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軍火中介商。1918年雍劍秋定居天津,投資實業,1920年任德商德義洋行經理。曾對基督教會、教會醫院及學校大量捐款,先後被選為江蘇會館、廣任堂、天津基督教青年會、中西女中、匯文中學等處的董事長,被選為南開中學董事。
該建築建於1920年,為三層磚混結構樓房,設有地下室,平面布局舒適合理,嚴整對稱;建築立面採用西方古典建築三段式構圖,比例協調,線腳豐富細膩;坡頂舒緩,挑檐較深,具有南歐建築風格。內部裝修以雕花木製品為主,典雅而又溫馨。
馬場道121號小洋樓,原為英僑學者達文士居住,稱「達文士樓」,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園別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築。坐落在馬場道上的還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學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國早期博物館之一,創建於1922年,建築為平面「工」字形,具有羅馬建築風格。工商學院建於1925年,主樓三層帶地下室,外檐大塊蘑菇石牆面,曼塞爾式瓦頂,圓形大鐘,為法國羅曼式建築風格。
馬場道123號 劉冠雄舊宅 劉(1861----1927)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入福建船政學堂學習,第四期畢業;1886年留學英國,學習槍炮鎮圖及駕駛技術;歸國後為北洋水師靖遠艦幫統,1894年參加中日甲午海戰;1902年為海天艦管帶,後任德州兵工廠總辦。民國成立後,1902年至1916年間,歷任九屆內閣海軍總長;1917年因與段祺瑞不和而去官;1922年任廈門海疆防禦使;1923年辭歸天津隱居,長期過寓公生活。劉冠雄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在戊戌變法時,在海上停止追擊康有為之事。
這裡原本是馬場道163號,是武官衚衕口上的住宅之一。1886年鄭氏建房形成衚衕,因英、法駐華武官居住在此,故民間稱作武官衚衕。1954年為紀念黨的光輝照耀到天津,這裡被改成照耀里。當時還保留了衚衕內外的幾座洋樓,但是在1983年之後,原本稀有的幾座花園洋樓被夷為平地,弄成今天這不倫不類的大雜院。
這裡有我的童年記憶。曾幾何時打開不很高的木製大門,走上6層水刷石台階門廊,便可進入紅瓦銅窗的半圓形兩層西式洋樓。隱約還記得明亮的窗戶上掛著紫色金絲絨的窗帘,厚實木地板閃閃發光,走在上面咚咚作響,雕龍戲鳳的樟木柜子,大圓鏡子的梳妝台,好似地洞般的壁爐、潔白的陶瓷浴缸····小時候曾在這裡翻牆淘氣,也在這裡見證了被毛主席的紅衛兵砸的屋裡破爛不堪,一片狼藉。我坐在被抄家後的廢紙堆上翻找幾本小人書學著畫畫和閱讀,走在衚衕里還不時地要接受工農子弟們的過掌洗禮···
在這裡,老人們告訴我,他們也是起早貪黑學徒的苦孩子出身,沒貪沒賄,沒偷沒搶,遵紀守法,只是憑著自己的辛勤汗水換來的財富,也是白手起家的勞動人民呀!為什麼就要被這樣?
在這裡,老人們還教育我「要學坐汽車的人,不要只學開汽車的人」。「要自己奮鬥賺錢,誰有都不如自己有」。「兄弟姐妹肩膀頭不一樣齊,將來也不行」。「做么(琢磨)人發不了財!做們爹媽親戚更沒出息!」
多少年憶往事,歷歷在目不堪回首。馬場道163號已經成了榮(永)遠的記憶和回憶。
五大道之二:睦南道長2.08公里,有風貌建築74幢,名人故居2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道路兩旁綠樹掩映著風格各異的小洋樓,漫步其間,使人感到路、房、樹的空間尺度恰到好處。
睦南道20號為孫殿英舊宅。建於1930年,為三層帶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館,頗為豪華氣派。
睦南道24號為中國近代外交家顏惠慶舊居,建築具有歐洲古典建築風格。睦南道26號 顏惠慶舊宅、
睦南道28號 李叔福舊宅、羅馬柱廊意式公館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後代李叔福舊居,李曾任天津殖業銀行經理。
睦南道50號 張學銘舊宅、張學良二弟張學酩舊居,紅磚清水牆,坡瓦頂,具有英國庭院別墅風格。
睦南道70號 納森舊宅、
睦南道84號 宋棐卿舊宅
睦南道108號 徐樹強舊宅 、
睦南道109號 方先之舊宅、
睦南道114號 林子香故居、
睦南道122號 許世章故居
睦南道127號 熊炳琦舊宅
睦南道129號 周叔弢舊宅
睦南道139號 柯應夔故居、
睦南道141號 高樹勛故居
五大道之三:大理道
大理道3號、5號的蔡成勛舊居。3號是主樓,外觀法國羅曼式,內裝修使用中式木雕。5號為中式四合院家廟,垂花門及門窗隔扇,磚、木、石雕,無一不精。
大理道4號 張志潭舊宅
大理路26號 許世章故居
57號 王天木
48號陳光遠
60號王占元
五大道之四:重慶道
55號慶王府。為清朝慶親王載振的公館,主樓平面由二層樓的四合院構成,西式外檐,中式天井和裝修,頂層為祖先堂。庭院東部為中式花園,有假山、石洞和六角涼亭。
重慶道64號 龔心湛舊居
重慶道68號 孫桐萱舊宅
重慶道114號 金邦平
重慶道144號 嚴修
五大道之五,成都道。
成都道60號 張自忠
成都道65號 楊十三舊居
成都道73號 趙天林
五大道上的軍政要人公館還有曹錕、徐世昌、顧維鈞的舊居。還有文化醫學界名人嚴修、方先之、范權的宅邸等。這些建築現在仍保存完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