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網站·如何進行專題查經~
專題查經簡介 2
什麼是專題查經 2
專題查經的優點 2
專題查經的四大預備 3
專題查經的三大原則(即三個問題) 3
查考舉例:「接待與接納」 3
查考舉例:「耶穌與瞎子」 4
辭彙查考 6
研讀辭彙的困難 6
研究辭彙的八大步驟/示範(悔改) 6
辭彙查考示範 7
一. 「門徒」 7
二.「公義」 9
三.「教會」 10
人物查考 11
人物查考的五大注意 12
人物查考的十大步驟/示範(司提反) 12
歷史事件查考 13
查考歷史背景的八大步驟/示範(以弗所書) 14
耶穌基督的神跡 15
查考舉例:主耶穌在格拉森趕鬼入豬群的神跡 17
查考舉例: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復活(路7:11-17) 19
耶穌基督的比喻 20
查考舉例:無知財主的比喻(路12:13-21) 21
查考舉例:家主的比喻(太13:51-52) 23
查考舉例:蓋房子的比喻(太7:21-28;路6:47-49) 23
歷史事件查考示範:A. 新約 24
一. 教會歷史上第一代執事的產生和任職經過(徒6:1-7) 24
二. 教會歷史上第一件殉道事迹──司提反為主殉道(徒6:8-8:3) 25
三.教會發展的分水嶺──耶路撒冷會議(徒15:1-35) 27
歷史事件查考示範:B. 舊約 28
一. 巴別塔事件(創11:1-9) 28
二.以色列歷史上設立君王制度的起源(撒上8-11 章) 29
專題查經簡介什麼是專題查經
簡單來說,專題查經就是選取一個主題來查考,這個主題可能在不同的經卷出現,所以做專題查經的時候,要在聖經中找出這個題目的整體信息。你愈熟悉聖經,愈容易做專題查經。
專題查經的範圍和類別十分廣泛,一般常見的有辭彙查考(某項聖經真理、某個神學主題等)、人物查考、歷史事件查考等等。辭彙查考的重點是找出一個詞語在不同經文中的意思,然後歸納出它的意義;人物查考當然是找出某個人的生平事迹,然後作出評價;歷史事件查考則是針對聖經的背景來說的。
選什麼內容來做專題查考也是要注意的。雖然聖經任何個別的字、詞或者教義,都可以單獨研究,但是必須從整體信仰的角度出發,查考專題才有意義,這就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性,所以一般來說,最好是選聖經已經提供了豐富資料的題目。
哪些才是資料豐富的題目呢?這和「以大解小」的釋經原則有關係,就是要從大題目開始選擇,至於太小的題目,並不適合做專題查經。
例如:以掃因為紅豆湯而出賣了長子的名份,若用「紅豆湯」來作專題查經,那是沒有意義的,聖經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材料來查考。雅各當時正在熬的是紅豆湯,所以剛打獵回來的以掃很想喝;如果當時有一盆餅,可能他也想吃餅,所以在這件事情中,以掃想喝紅豆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輕看了長子的名分。因此,可以用「以掃出賣長子名分」作為歷史事件的專題查經,至於紅豆湯,當然也包括在這件事裡面了。
專題查經的優點一.幫助我們有系統地了解聖經的內容
傳統上,我們習慣按照經卷的分段來查考,所以對某段經文非常熟悉;至於專題查考,則是著重整體的信息,這對真理的研究有一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面對各種信仰問題的時候,可以透過專題查考而找出全面而平衡的看法。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如果沒有完整地掌握某些經文的意思,很容易解錯聖經,導致在信仰上出現偏差。
二. 按照各人的興趣和需要來發掘真理
專題查經在栽培信徒的過程中很有幫助。譬如面對沒有信主的朋友,可以查考「耶穌是誰」、「是不是有神」、「什麼是罪」等等專題。面對初信者,則著重他的靈命成長,譬如會查考「得救的確據」、「信心」等等。
對於已經信主多年,靈命穩定的人來說,可能會因應興趣而決定查考題目了,譬如查考「教會」的意義、摩西的一生等等。
三. 專題查題富實用性
對於熱心研究聖經的人來說,專題查經是非常實用的,很多信仰上、生活中的問題都可以過專題查經得到答案。對於要站講台講信息的人來說,一篇好的講章必須是要有專題查經基礎的。不但是講道,就算是傳福音,也要有良好的專題查經基礎,這樣才可以解答別人提出來的問題。
專題查經的四大預備一. 選取適合主題
選取主題的時候,要注意題目的意義和實用性,故要選一些大的題目,以便從經文中找到足夠相關的內容和教導。
二. 從聖經中找出和這個專題有關的經文
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先下工夫,從舊約和新約中尋找,然後再藉助一些工具書或電腦查經軟體的幫忙。每當找到一段有關主題的經文,都要詳細閱讀,並且留心看它的上文下理,掌握經文的內容。無論是辭彙查考、人物查考或者事件查考,都要遵從這個原則,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誤解聖經。找出所有的專題經文之後,最好是按照順序排列出來,這樣會井井有條,在查考時方便隨時參考。
三. 編寫大綱
這是最難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編寫大綱除了講求對經文內容的熟悉程度之外,同時還要懂得怎樣有邏輯、有系統地排列重點。
四. 消化整理,實踐教導
這個步驟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融會貫通經文內容,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專題的教訓重點講出來,並且思考在生活中實踐和應用出來。
專題查經的三大原則(即三個問題)一. 從兩個角度出發:
一個是針對一般人的看法;另一個是針對聖經的看法。譬如可以問:一般人對這個主題的了解和看法是什麼?聖經中對這個主題的教導又是什麼?
二. 這些經文應該如何解釋,它的意義又是什麼?
三. 我們要怎樣把本專題的教導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呢?
查考舉例:「接待與接納」一. 第一個步驟:檢查所選取的主題是否合適
聖經中有不少地方提到接待客旅的例子,也提到耶穌接待罪人,表示有接納的意思,從這方面來看,「接待與接納」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題目。
二. 第二個步驟:找出有關的經文
接待客人的例子在聖經中很多,舊約中比較突出的有創世記18 章:亞伯拉罕接待天使的例子;列王紀下第4章:書念婦人接待先知以利沙的例子,新約有關接待的也有30 多次。接待客旅在當時是很普遍的文化。耶穌在馬太福音10:40 便指出:「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但也有反面的提醒:「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神;常守這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若有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有分。」(約貳9-11)
三.第三個步驟:解釋、查考
第一個角度:接待與相信
聖經中提到的「接待」包含「接受」和「相信」的意思。約翰福音5:43 明顯地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我奉我父的名來,你並不接待我;若有別人奉自己的名來,你們倒要接待他。」經文中的「不接待」就是指不相信。
但是,信心的接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神一直要求我們以信心來接待祂。
信心的接待也可以用在人的身上,使徒行傳9:27 指出保羅剛到耶路撒冷時,只有巴拿巴接待他,這種接待也是相信和接受的意思,它的重點不在於客套的招待,而是著重於信仰的認同和態度上的接納。我們信主的時候,是借著信心把神接到我們的生命里,讓神作我們生命的主人,這種就是接待。
第二個角度:接待與愛心
用愛心來接待是很難學習的一門功課,因為這代表著不計較對方與我們的差別和距離。主耶穌接待罪人和病人就是出於愛心的接待。在當時的文化中,患大麻瘋的人或者患血漏的人,都被看成是得罪神之後的懲罰,但是耶穌卻和他們一起,這是必須有愛心才能做到的。
愛心的接待並不是對自己的親人,而是對陌生人,彼此之間是因為主耶穌的愛而產生互相的信任。這種情況在初期教會已經開始,當時的巡迴佈道者每到一個地方,都需要信徒的接待,提供他們住宿和食物,所以提摩太前書3:2 和提多書1:8 分別指出:樂意接待遠人是教會領袖應有的品格之一。
第三個角度:接待與警惕
但是,在愛心接待的事上,要提放異端。防止異端為害的方法是跟他們絕交。不接待,不問安,否則就在他們的罪上有分。「若有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有分。」(約貳10-11)
四.應用
聖經教導我們要用愛心來接待客人,但是面對著異端的猖狂,我們要特別謹慎,以免被異端利用這份愛心,進入我們的家/小組/教會中擄走信徒。
查考舉例:「耶穌與瞎子」這是屬於歷史事件的專題,也屬於神跡的範疇。在耶穌生活的背景中,有很多瞎子,這可能是因為猶太和加利利的地方很貧窮,當時的醫學又落後,有病的人不容易得到醫治。瞎子根木沒有謀生的能力,只好做乞丐討飯。
耶穌基督在祂三年傳道的時間裡,醫治過無數的瞎子,我們用「耶穌與瞎子」作為專題查考的時候,首先便要找出聖經中有關耶穌醫治瞎子的事迹。福音書關於這些事迹有不少記載,現只選四個內容豐富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馬太福音9:27-31
耶穌一次過醫治了迦百農的兩個瞎子。故事的上文講到,耶穌使睚魯的女兒從死里復活,這件轟動的事情傳遍了迦百農,有很多病人想得到耶穌的醫治。當耶穌和門徒繼續往前走的時候,有兩個瞎子跟著他,馬太福音9:27-31 生動地寫出他們之間的對話,耶穌問他們:「你們信我能作這事嗎?」他們回答:「主啊,我們信」。於是耶穌摸他們的眼睛,讓他們重見光明。
第二個故事:馬可福音8:22-26
耶穌所醫治的是伯賽大的瞎子。伯賽大是加利利海東北部的一個小城,安得烈、彼得和腓力都是來自伯賽大;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跡,也是在伯賽大附近發生的。耶穌醫治這個瞎子的方法很特別,他吐唾沬在瞎子的眼睛上,然後才按手在他身上。另外要注意的是,耶穌醫治了他兩次,第一次按手後,瞎子看得不清楚,直到耶穌第二次按手,他才復原。這並不是說,耶穌不能一次過治好他的病,弦外之音是藉這件事斥責門徒看不清他就是彌賽亞。
第三個故事:約翰福音9:1-41
這是一個很完整的故事,耶穌治好了生來瞎眼的人,法利賽人看見這件事,懷疑耶穌是否有這種醫治能力,於是把瞎子的父母找來對質,瞎子率直地和法利賽人辯論,為神作見證。難怪主耶穌在醫治他的時候,說過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
第四個故事:路加福音18:35-43
耶穌醫治耶利哥城的瞎子巴底買。這個故事在馬可福音10:46-52 以及馬太福音20:29-34 都有記載,並且指出還有另一個瞎子在一起。耶穌經過耶利哥的時候,巴底買大聲呼叫:「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他唯一的請求是要重見光明。
解釋、查考:
只要找出四個故事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個很完整的大綱了。
表面上來看,這四個神跡似乎是一樣的,但是深入查考,就發現這四個瞎子的經歷是不同的,至少可以從三方面來看,這也是大綱的內容。
一. 瞎子的背景各有不同
馬太福音9:27-31 有兩個瞎子;馬可福音8:22-26是伯賽大的瞎子,耶穌治好他後,打發他回家去,吩咐他連這村子都不要進;約翰福音9:1-41 的瞎子住在耶路撒冷,他是生來瞎眼的;至於馬太福音20:29-34 的兩個瞎子是在耶利哥城的。
二. 他們是在不同情況下遇見耶穌,而醫治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迦百農的兩個瞎子是最主動的,他們在別人不認識耶穌的時候,已經很有信心地跟著耶穌尋求醫治,這是信心的功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二個瞎子住在伯賽大,信心不是太大,他是由朋友帶來見耶穌的,主耶穌體諒他的軟弱,親自拉著他的手走到村外,然後才醫治他。
聖經指出第三個瞎子是生來瞎眼的,他住在耶路撒冷,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一生下來就是瞎的,這個瞎子很有勇氣地和法利賽人辯論,為神作見證。主耶穌醫治他的時候,用唾沬和泥巴抹在他的眼睛上,然後讓他去西羅亞池子一洗,眼睛就看見了。主耶穌為什麼叫那個瞎子去西羅亞池這個公眾的地方洗眼睛呢?目的是讓所有的人看見這個神跡。
第四個瞎子是耶利哥的巴底買。當時,耶穌的名聲已經傳開了,很多人跟著耶穌,瞎子巴底買根本不可能接近耶穌,於是他大聲喊叫吸引注意,抓住機會求耶穌醫治他。主耶穌只說了一句話:「你可以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巴底買立刻看見了。
三. 耶穌對他們的吩咐不同
耶穌吩咐迦百農和伯賽大的瞎子不要宣揚得醫治的事情;但是卻指出耶路撒冷的瞎子卻是神的見證;至於耶利哥的瞎子,耶穌什麼吩咐都沒有說。
辭彙查考研究辭彙其實就是細心地研究某個詞語出處、定義和用法,目的是精確和全面地認聖經作者運用這個詞語的用意,所以在過程中要特別留意上下文的關係。
為什麼把辭彙當作是專題查經的其中一種呢?主要是因為聖經中有很多特別的詞語,譬如恩典、贖罪、信心、聖潔等等,如果要了解神啟示的真理,就必須研究聖經中一些特別的辭彙了。
研讀辭彙的困難一. 很難找出這些辭彙在聖經哪裡出現
有時候,當聽說某兩個詞的原文是一樣的時候,可能覺得不知所措。其實,這和聖經的原來的寫作文字有關係。聖經的舊約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新約則是用希臘文寫成的,另外,由於當時他們普遍說亞蘭文,所以有某些字是用亞蘭文寫成的,譬如主耶穌斷氣前說的:「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結合了希臘文和亞蘭文,如果我們不認識這兩些文字,單看英語或者中文的翻譯,的確是很難找出某個辭彙正確的意思。
二. 翻譯聖經的困難
當聖經翻譯成英語的時候,負責翻譯的人曾經把幾個不同的原文,翻成同一個英文詞語,這是辭彙研究的第一個困難。譬如新約中的「僕人」這個詞,在希臘文中,卻是七個意思不同的詞語,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有時候恰好相反的,就是把一個希臘文或者希伯來文,翻譯成幾個不同的詞語,這是研讀辭彙的第二種困難。譬如希臘文詞語「Koinonia」在英王欽定譯本中,有五種翻譯,分別是:交通、相交、捐獻、分享和團契。要解決這方面的困難,首先是要列出原文中的詞語有哪些翻譯;接著數一數每種翻譯使用了多少次,然後根據經文的上文下理,寫出不同意義的關係,千萬不要讓翻譯的字詞太快地佔據了思想。
三.一個原文詞語有時候被翻譯成為一句話
哥林多後書3:18 說「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里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裡的「好像從鏡子里返照」在希臘文中只是一個詞而已。故此,研究辭彙一定要留意原文的意思。
研究辭彙的八大步驟/示範(悔改)一. 選擇詞語
要選富神學意義的詞,例如:「悔改」。
二. 找出這個詞的中文意思
翻查中文字典,找出辭彙意思。例:「悔改」的意思是:為過去的行為感到懊惱、後悔,以致洗心革面。
三. 比較不同的譯本
寫下這個詞的不同翻譯路加福音13:3:「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和合本);新英文本譯本把「悔改」翻譯為「轉離罪」;現代聖經譯本則是「離棄邪惡的道路轉向神」。找出這三種不同的譯本後,更明白悔改是什麼意思了。
四. 寫下原文的定義
如果我們不認識原文,惟有跳過這個步驟。
五. 查看這個詞在聖經中出現的情況
包括出現多少次、在哪些書卷出現、哪卷最多、哪裡是第一次出現等等。
在新約中,有兩個希臘文被翻譯成「悔改」。假設我們不懂原文,便試著找出悔改在哪卷書出現,出現的時候是名詞還是動詞。做這些研究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情況,譬如「悔改」從來沒有在約翰福出現,卻在啟示錄出現了12 次那麼多。另外,書信是不太強調悔改的,寫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路加醫生是使用這個詞最多的作者。
六. 找出辭彙的本義和出處
在這個階段,需要借用助聖經詞典或者百科全書。悔改在希臘文中有領悟、痛改前非的意思,這種改變是指向好的一方面發展,真誠地在心思意念和生活上完全地改變,願意轉離罪惡親近神。值得留意的是,有兩個希臘文都被譯成悔改,另一個希臘文的意思是對所做的事感到後悔,這並不是真的悔改,最明顯的例子是猶大,他為出賣耶穌而感到後悔,卻從來沒有真誠地悔改過。
七. 找出這個詞的用法
過程中要注意兩方面:第一是留意這個詞在聖經寫成的時代是什麼用法;第二是在聖經不同經文中又是什麼用法。
悔改在古典希臘文學中並不常用,同時也不像新約那樣,指整個生命的改變。在聖經中,悔改是施洗約翰、耶穌和十二門徒的基本信息,也是得救的信心的一部分,同時是帶有行動的。
八. 應用
以悔改這個詞來說,便提醒要每天在神面前反醒,如果有哪些事情做錯了,就畏在神的面前悔改,同時向有關的人道歉。
辭彙查考示範一. 「門徒」
主耶穌傳福音的時候,以及初期教會的時期,經常用「門徒」來指耶穌的跟隨者,新約一共出現了262 次,主要集中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在書信和啟示錄並沒有出現。
門徒有學習、跟從的意思,這種跟從者至少可以分為三類:
1. 跟從主、聽祂教訓,卻沒想到要付代價的人。這類人因為好奇,因為想得到好處才跟從主,可是當要付代價的時候,就不再與主同行的。
2. 聽從主的教訓、又實踐到底的人,當中包括跟隨主和聽主的教訓的,也有的是暗暗地信主,沒有公開跟從的。安葬耶穌的亞利馬太人約瑟就是因為怕猶太人,而暗暗也作門徒。
3. 主親自揀選的12 個人,這些人為了跟隨主,將一切都撇下,專心聆聽主的教導。這群人中,除了賣主的猶大之外,其它人都將信仰堅持到底。
上面所說的三類門徒,都是親眼見過主、親耳聽過主的教訓的,嚴格來說,今天的信徒不屬於這個範圍。但是主耶穌升天的時候向祂的十一個門徒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這節經文為「門徒」作了一個廣泛的定義,就是指所有願意遵守主的教訓,信奉三位一體真神的人。
使徒行傳也為門徒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從初期教會開始,那些跟隨耶穌的人,被冠上一個新的稱號:「基督徒」,使徒行傳11:26 說:「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
羅馬書以後,「門徒」這個詞再也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用「聖徒」來形容信主的人。弟兄姊妹,當用「聖徒」這個詞的時候,經常都是複數的,譬如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和帖撒羅尼迦前書都有「眾聖徒」這個。
聖經上所指的聖徒,不一定是指在品格上、道德上完全聖潔,合乎神的標準,而是指著他們的身份而說的,所以凡是悔改認罪,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在地位上和身份上已經是聖徒了。
從四福音中,我們看見耶穌主動地呼召和揀選門徒,而門徒對呼召的響應必須包括承認和相信耶穌的身份,並且遵從祂的召命。這樣,門徒和神之間便建立了關係。另外,成為門徒是新生命的開始,意味著要失去舊的生命,順服父神的旨意,在神的家中找到新的生命。舊約中,以色列和神之間的關係,是作門徒的理想形式。當神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也包括呼召他的後裔,使亞伯拉罕的子民在地上成為大國。在以色列民出埃及的過程中,神雖然興起領袖譬如摩西、約書亞、士師和先知,但是他們只是中介的領袖,惟有神才是居首位的。這是最理想的門徒形式。
在新約時代,主耶穌所重視的,就是這種門徒的關係。門徒有一個特質,就是跟隨基督、效法基督。主耶穌曾經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這就是作門徒的代價。所以每一個蒙召作門徒,都要計算付上的代價。
作門徒有什麼目標呢?分為對自己、對人和對世界這三方面。
1. 對自己:成為基督的樣式,在行事為人上要像基督保羅也認為成為基督的樣式是神預揀選的目標,羅馬書8:29 說「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門徒必須和主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才能效法他,這是每一個門徒對自己的個人目標。
2. 對人:成為僕人的樣式
作僕人是主耶穌強調的教導,當雅各布和約翰在主的面前爭大,要求得到尊貴的地位時,主耶穌告訴他們,作門徒的目標是要在彼此的關係中作僕人。事實上,主耶穌的一生就是成為僕人的樣式,怎樣才能作一個僕人呢?關鍵是把焦點放在別人的身上。
保羅在腓立比書2:1-8,教導腓立比的信徒要以基督的心為心,因為耶穌已經倒空自己成為僕人,為信徒樹立了榜樣,所以每一個跟從他的門徒,都要效法他,作一個無私的僕人,同時要存謙卑的心,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3. 對世界:要有大使命
主耶穌升天之前,宣告門對世界的責任,就是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使人作門徒」就是指要向那些還沒有認識救恩的人,宣講福音的信息。在初期教會中,門徒遵行了大使命,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
既然知道「門徒」應有什麼目標,那麼要怎樣應用出來呢?這是查考辭彙最關鍵的環節。「門徒」這個辭彙的意義並不是主要目標,怎樣透過查考這個辭彙,幫助自己堅強屬靈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二.「公義」
「公義」可以應用在社會上的各階層,也適用於生活中各個層面。所以,公義有一個意思,表示已經滿足各種關係中的期望,如夫婦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商人與客戶之間、君王與臣民之間,以及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按照這個解釋,一個人如果已經滿足了和身分相符的期望,便可以稱為義人,他的行動和言語也可以被稱為義了。「義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的「義」能為家人、城市和神的子民帶來喜樂。公義是維繫社會、宗教和家庭的重要因素,可以使身處的社群更加幸福安寧。而義的相反就是「惡」、「壞」或者「錯」。
「公義」在舊約和新約中一共出現了276 次。公義的源頭是神,當神呼召亞伯拉罕,使他的後裔成為神的子民的時候,公義的概念便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因為神是公義的,他要求他的子民也要過公義的生活。
怎樣才能過公義的生活呢?在舊約中,律法就是公義的準則,因為設立律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神的子民按照神的旨意來生活,所以一個願意用敬拜和生命來事奉神的人,又被稱為義人。
在新約裡面,公義因著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而有不同的意義。很多弟兄姊妹都知道,以色列民是希伯來文化的背景,但是新約的時代卻是希臘的文化。在希伯來文化中,公義的意義是和希伯來人的思想有關係的,主要環繞神和以色列民立約的關係,以及彼此之間應該有的行為。
公義的另一個意義,是根據希臘文的日常用語定下來的,是指遵照某些公認的標準或者法律來生活,譬如誠實、守法等等。
公義在舊約有兩個觀念:
1. 和神有關的
聖經讓我們知道,耶和華神是義的,因為祂的說話和行事,都與祂聖潔的本質一致。神為以色列人所說的話、所作的事,都是按著祂和百姓所立的約而做的。彌迦先知曾經宣告,神的義在祂信守聖約,並且履行聖約中反映出來,神把以色列人從仇敵手中拯救出來,並且為悔改的人申辯。
2. 指著神的子民而說的
聖經呼籲和神立約的子民生活要正直,也就是要按照聖約和神的旨意來生活。神的子民既然在立約的關係上白白地得到救恩,他們行事就要像聖潔的子民一樣。
「公義」從舊約一直延續至新約,主耶穌在十架上的受死是公義的表達,我們得稱為義,就是指著公義而說的。
主耶穌表現出來的公義,和摩西律法中所表明的神的旨意是一致的,也和祂天國的教導一致。事實上,在四福音里,公義是生活的素質,跟神國的降臨和神國子民有密切的關係。馬太福音一開始就清楚地指出,主耶穌的使命是來成就神的義,這在主耶穌的說話和行事中表現了出來。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多次強調了公義的道德本質,並且指出信徒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鹽,馬太福音5:15-16是一個小結,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在路加福音里,施洗約翰的父母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虔誠的西面和埋葬耶穌的亞利馬太的約瑟都被稱為義人,因為他們體現了舊約的標準教導,並且信靠和順服神。
另外,在十字架前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的百夫長也是義人。神國的義是講求實際行為的,那個百夫長在眾人面前公開承認耶穌的身份,是和當時的社會背道而馳的。
使徒約翰在祂所寫的福音書里,更著重表現神公義的形像。約翰福音16 章指出,保惠師聖靈在義這方面有特別的責任,要使世人承認神的義,並看見自己的罪。
公義也是保羅強調的信息,對保羅來說,神的公義是在獨生子耶穌里,借著降生、受死和復活所作出的拯救行動,這種拯救行動和舊約的拯救行動是一致的。每一個憑著信心接受耶穌在各各他山上拯救工作的,都是願意悔改的罪人。神便在耶穌基督里,宣告相信祂的罪人為義。同時盼望這些罪人在言行上活出公義來。
因信稱義是我們的信仰根基,公義和救恩的關係是分不開的,這兩個詞有時候更加可以交換來使用,以賽亞書46:13 便說:「我使我的公義臨近,必不遠離。我的救恩必不遲延;我要為以色列──我的榮耀,在錫安施行救恩。」每一個接受救恩的人,都是公義的,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都是沒有分別的,在主的裡面都是義人。另外,公義也帶給人盼望,就是盼望主的再來,在那時候,完全的義會再次彰顯出來,所有得稱為義的人都會得榮耀。
三.「教會」
「教會」的希臘文原文,是指被召出來的人。「教會」在聖經出現過114 次,其中新約有109 次,是指屬神的子民的團體。「教會」這個詞在福音書只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馬太福音16:18,當彼得承認耶穌是基督之後,主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第二次是馬太福音18:17,經文講到怎樣對待有過錯的弟兄,首先是勸告,若不聽,就告訴教會。
「教會」在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特別重要,分別出現23 次和46 次,在啟示錄也出現20 次。從新約的使用來看,「教會」這詞有四種不同的含義。
1.「教會」指基督徒的聚會
也就是基督徒作為神的子民聚集起來舉行對神的崇拜,譬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 章責備混亂聖餐的人的時候,便說:「……你們聚會的時候」,這代表了教會。
2.「教會」是指某個地方的基督徒群體
馬太福音18:17 指出要怎樣對待有過錯的弟兄;使徒行傳5:11 針對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教會。另外,哥林多前書4:17 和腓立比書4:15 中的「教會」這詞,都有同樣此意。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往往在「教會」這個詞前面加上所在的地名,目的是強調這個團體的地方性,譬如有「耶路撒冷教會」、「哥林多教會」、「帖撒羅尼迦教會」等等。
3. 指在某個家庭固定聚會的信徒
在百基拉和亞居拉家中聚會的信徒就有這個稱號。哥林多前書16:19 證實了這個含義:「亞細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
4. 對普世信徒的總稱
新約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使徒行傳9:31、哥林多前書6:4、以弗所書1:22 和歌羅西書1:18 等等,弟兄姊妹可以翻查這些經文找出答案。
在歷史上,主耶穌並沒有創立或者組織教會,一直是祂復活升天之後,新約才常常提到教會的。教會是很抽象的辭彙,並不容易理解,但是透過不同的隱喻,便對教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保羅曾經多次將教會比喻成「新婦」,將基督比喻成「新郎」,林後11:2-3、以弗所書5:25-27 以及啟示錄19 章和21 章都有類似的記載。保羅的這種比喻顯然是沿用了舊約將以色列民比喻為神的新娘的話,表達了神與祂的子民的親密關係,另外,保羅也用身體來比喻教會和基督,使我們對基督徒生命的性質有新的認識。保羅說:因信而有的生命就是在基督里的生命,「在基督里」也是「在教會裡」。
加拉太書3:27「受洗歸入基督」就是指成為教會的一分子,有同一個身體。在保羅的觀點中,沒有單獨作基督徒的情況存在,每個基督徒都是教會的成員,彼此要按著恩賜彼此服侍,在同一個身體中逐漸成長,顯明基督的完美。
教會存在的目的是透過基督敬拜神,新約教會的敬拜有五方面,分別是敬拜的意義、敬拜的時間和地點、敬拜的本質、敬拜的秩序和敬拜的表達。雖然聖經沒有為敬拜作一個定義,卻把一個觀念給了人,指出敬拜神就是把至高的榮耀歸給祂,因為只有祂才配得榮耀。
在聖經中,祭物在敬拜中是非常重要的。羅馬書12:1-2 更加指出,敬拜是要將自己的身體為祭物獻給神,這是敬拜的表達方式。至於敬拜的時間、地點和秩序等等,則不在此談。
教會有兩個聖禮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浸禮和聖餐。
浸禮象徵著罪人加入教會,與基督同死亡同復活;聖餐就是擘餅聚會,是記念主耶穌的救贖。這兩個聖禮從初期教會開始,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教會。
聖經所教導的教會觀,概括來說有五個重點。這些重點也是教會事奉和組織的關鍵。
1. 教會主要是用屬靈恩賜來事奉神
屬靈的恩賜是出於神的恩典,讓擁有這些恩賜的人一方面可以榮耀神,另一方面,是使其它人得到造就。
2. 每個人都有屬靈的恩賜
哥林多前書12 章所說的一樣,各個肢體的功用不同,只要互相配合,就能彼此服侍。
3. 透過恩賜的多元化,使基督的身體達到成熟和合一。
4. 神呼召不同恩賜的人作領袖來配搭服侍
初期的教會在組織上設有長老、牧師、執事等作教會的領袖,在現在的教會中,神也呼召有領導恩賜的人,去裝備所有聖徒參與事奉。這些被呼召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幹或者特別出色,他們只是出自神的揀選。
人物查考人物的專題查考也是人物傳記,一般來說是找出該人物一生中的成敗分別是什麼,所以在做傳記研經的時候,必須熟悉研究對象的內在生命。
人物查考的五大注意一. 謹慎挑選人物
如果你是第一次學習人物查考,最好是選一位只有少數參考經文的人物開始,譬如伯大尼的馬利亞、巴拿巴等等。因為只要用幾個小時就可以查考他們的一生,相反,如果要查考耶穌、摩西或者大衛等大人物,則需要很長時間。
二. 投入那個人的思想中
要設身處地體會那個人物的喜怒哀樂,用他的眼光來看事情,用他的耳朵來聽別人的講話,這樣才可以感受到他的感情。
三. 提防混亂姓名
在找出那個人物的經文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混亂了同名同姓的人,譬如聖經中有七個女人的名字都叫做馬利亞;也有八個人的名字是猶大。要避免這種情況,就要留意上下文的意思。
四. 小心找出用在同一個人物身上不同的名字
由於聖經集合了希臘文、希伯來文和亞蘭文的背景,所以有一些人的名字在不同語言中會有所改變的。使徒彼得就是一個例子,他另外又稱為西門、西面和磯法;但以理的朋友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通常是叫作沙得拉、米煞和埃布爾尼歌。有時候,名字的改變是和人物的性格改變有關係的,譬如雅各布布後來改成以色列,就是因為他的性格改變了。
五. 避免先入為主
在你詳細地研究了每一處經文之前,避免閱讀談論這個人物的其它書籍。這樣才不會令自己先入為主,受到別人的影響。
人物查考的十大步驟/示範(司提反)一. 選擇合適的聖經人物
最好是先選擇一位次要的人物來查考。司提反是不錯的一個例子。
二. 找出關於那個人的經文
找出經文有助於幫助了解人物的一生。聖經提到司提反的經文不多,主要是在使徒行傳6-8 章(注:徒6:3-8:2;11:19;22:20)。
三. 邊讀經文邊做筆記
把你對這個人物的第一個印象寫下來,然後再寫出和這個人物有關的資料,最後把讀經時遇想到的問題和疑難都寫下來。
四. 寫出人物生平
根據第一次的印象,寫出這個人物的生平,然後按次序排列好,這是人物查考的關鍵,是需要多讀經文才能掌握的。譬如,按照數據,司提反的生平分為四方面:
1. 被初期教會的選為領袖(徒6:3-8)
2. 多方面的事奉:他是執事,負責飲食的事情;另外,他曾經施行神跡奇事,並且在傳道和教導時候充滿從神而來的能力。
3. 遭受逼迫:其中包括受到海外猶太人的反對;被本地的人誣告,最後被捕,並且帶到公會受審。經文形容,司提反在受審的時候,不斷引用舊約聖經為自己辯護,同時見證耶穌,但是最後被人用石頭打死。
4. 死後仍然有事奉,這是指教會因為受到逼迫而分散,福音因此被傳開了(徒8:2-4,11:19)。
五. 思考這個人物的生平,了解他的性格。
譬如在查考司提反的時候,可以思想他為什麼被選為領袖;他對誣告有什麼回應;他和主耶穌有什麼相似的地方,這是指司提反和主耶穌都是被誣告而死的。
另外,還可以思想司提反的事奉和死亡在整體上有什麼影響。如果你熟悉使徒行傳,就知道司提反的殉道推動了神的福音計劃,把救恩到猶太其它地方,以及撒瑪利亞和巴勒斯坦境外地方。另外,司提反的殉道也間接地幫助保羅信主。
六. 找出這個人物的性情
要仔細地、全面地寫出來,然後再找出經文來支持你的看法。
七. 該人物的一生怎樣證實了聖經其它的真理
司提反面臨試煉的時候,保惠師聖靈在他心中安慰他;另外,他也成為我們面對逼迫時的榜樣。
八. 總結學到的功課
用自己的話寫下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以及從他身上所學到的功課。司提反的特徵很突出,他願意對主忠貞、為主作任何的事情,甚至是捨棄自己的性命,他是一個與神同行的人。另外,司提反更是熟悉聖經的人,當然這是指舊約聖經。而他也在教會其它信徒面前為主耶穌作了見證,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九. 應用
譬如這個人物有什麼特別吸引你的地方,從人物中怎樣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你準備怎樣改善等等。
十. 傳遞查考的結果
如果說個人應用是在房子裡面的,傳遞查考結果就是走出房子,和別人一起分享這個人物的教訓。
歷史事件查考歷史事件查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加了解聖經的信息。由於聖經是在歷史中寫成的,所以只有回到當時的歷史中,才能深一層地了解聖經的內容。
若忽略了寫作時期的影響,便不可以正確地解釋聖經。如果只是按照現代的情況和文化來解釋和應用聖經,一定會遇上很多問題的。
查考歷史背景的八大步驟/示範(以弗所書)一.選聖經中的主題或者書卷
(將選擇用「以弗所書」作為示範)二.找參考工具書
譬如聖經字典,或者是對以弗所這個城市做過研究的文章。找到數據後,要逐個找出地理、文化、政治等等的情況。
三.研究地理背景
聖經涉及的地理環境,離不開巴勒斯坦和近東一帶,所以要了解那裡的土地種類、氣候、地市和鄉村的距離,以及和鄰國的邊界等等。當研究保羅佈道旅程的時候,就要熟悉在羅馬帝國時代,地中海附近的國家和城市。
以弗所是羅馬帝國小亞西亞省最重要的城市,坐落在愛琴海邊,是一個天然的海港城,以弗所的陸上交通也十分發達,可以通往敘利亞、波斯和印度,成為當時海陸運輸的重要城市,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軍事重鎮和商業中心。
四.查看該地方的歷史情況
譬如找出著名城市的起源和歷史,掌握耶穌工作的分期,以及保羅傳道旅程的歷史等等。在過程中要常常問自己:所研究的事情是怎樣形成的?事情對牽涉的人有什麼影響等等。
根據所得的資料,以弗所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據說在主前1080 年左右,由一群希臘人建立,所以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500 年之後,以弗所被傳奇的告魯斯王佔領,成為亞洲地區的重要城市。到了公元前557 年,以弗所落入波斯人手中,於是開始了在兩個世紀以來和希臘人的長期爭執。後來,推崇希臘文化的亞力山大在公元前335 年佔據了以弗所,於是再一次開展希臘文化,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羅馬時代。
羅馬人在公元前190 年攻佔了以弗所,到了保羅和以後的時代,以弗所仍然在羅馬人手中。那時候,以弗所是羅馬帝國亞西亞省的省會,是當時第三大城市,也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城市。
五.掌握當中的文化情況/生活情況
這部分涉及很多內容,譬如當時的人穿什麼衣服、有什麼娛樂和風俗習慣、建築風格是什麼、一般做什麼職業、宗教情況又怎樣等等。
以弗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大都市,雖然以希臘文化為主,但是也有亞洲獨特的文化。除了文化衝擊外,她在地理上是歐洲和東方的交匯處,所以城裡充滿國際風氣,也有健身館、運動場、戲院和商店,在當時來說,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另外,以弗所的宗教文化這個城市一直敬拜亞底米女神,在主前六世紀中期建成的亞底米女神廟全部由大理石建成,曾經被列為古代七大奇觀之一。以弗所人把亞底米被視為「眾神之母」,羅馬人稱亞底米為黛安娜。
使徒行傳19 章記載有關亞底米女神的事,當時的一個製造亞底米神龕的銀匠底米丟,對保羅傳講基督十分不滿,因為信了基督的人,不再買神龕,使他生意減少,於是煽動城裡的人起來捉拿保羅。
在羅馬時期,以弗所城中有很多猶太人,保羅、提摩太和稱為馬可的約翰,以及使徒約翰都曾經來過這裡,而以弗所的教會也是保羅建立的。
六. 政治情況
聖經的很多事情都是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係的,譬如以色列有很長的時間都受到外邦人的管治,至於埃及、非利士、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在聖經中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保羅的時代,以弗所是羅馬政府管治的城市,所以由羅馬派官員來管理,因為這個原因,以弗所有她自己的政治,並且按照人口的種族分成不同的派系。當時便有六個不同種族,各自選出代表主持會議。
七. 總結研究結果
在總結的時候,要思想兩個問題:第一,這些背景材料怎樣有助於更多了解所研究的主題呢?第二,這些因素對於研究的主題有什麼影響。
如果總結以弗所的查考,會發現她在地理上的戰略很有價值,是重要的城市。保羅在第二次佈道旅程中去過,第三次佈道旅程時,更在以弗所停留了兩年零三個月。另外,以弗所有不同種族的人,是國際城市,能夠成為建立教會的戰略點,把福音傳遍附近的地方,並且透過商隊和船隊傳到更遠的地方。
八. 應用
譬如北京/上海/杭州/香港和以弗所相似,都是國際城市,再加上自由行的人又多,只要能帶領他們認識耶穌,他們回國內後,也能成為主的見證。你也可以想想可以怎樣在你的城市開展戰略性的福音工作。
耶穌基督的神跡「神跡」是什麼意思
在原文中,神跡含有「奇妙的事實」的意思,是一種超乎自然定律的事實,也是超乎我們日常生活經驗的,使人看了有驚奇的感覺。
舊約有很多神跡,單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期間所經歷的神跡,已經多不勝數。在新約,主耶穌也行了很多神跡,四福音記載了耶穌基督的35 個神跡,但是主耶穌所行的神跡遠遠超過這個數字。35 個神跡的計算,是指把整個神跡的經過,逐一敘述出來的,至於那些只提到主耶穌曾經行神跡,卻沒有個別敘述出來的,並不計算在內。
嚴格來說,四福音只有34 個神跡,因為馬太福音12:22 和路加福音11:14 所記載的是同一個神跡,是耶穌趕出啞巴鬼的神跡。在這麼多神跡中,只有一個是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就是五餅二魚的神跡。主耶穌所行的神跡,有很多的性質是相似的,甚至前後的經過幾乎完全相同。我們簡單地數一數。
1. 醫治瞎子的神跡有四個:1)迦百農的兩個瞎子;2)伯賽大的瞎子;3)瞎子巴底買;4)生來是瞎眼的人。
2. 趕鬼治病的神跡有六個或以上:1)在會堂中被一群鬼附著的人; 2)在格拉森被群鬼附著的人;3)被鬼附著的啞巴;4)駝背的婦人;5)癲癇病的孩子;6)迦南婦人的女兒。
3. 醫治大麻瘋的神跡有兩個:1)醫治一個長大麻瘋的人;2)一次過醫治十個大麻瘋病人。
4. 使死人復活的神跡有三個:1)使寡婦的兒子復活;2)使睚魯的女兒復活;3)使拉撒路復活。
5. 分餅的神跡有兩個:1)五餅二魚吃飽五千人;2)七個餅和幾條魚吃飽四千人。
6. 網魚的神跡有兩個:1)在呼召第一批門徒,就是彼得他們四個漁夫時行的;2)是主耶穌復活後所行的153 條魚的神跡。
在主耶穌所行的神跡中,有一些只在某一卷福音書出現,是那捲書獨有的。譬如馬太福音有三個獨有的神跡:
1. 醫治迦百農的兩個瞎子(太9:17-31)
2. 趕出啞吧鬼(太9:32-33)
3. 從魚口得錢幣交稅(太17:24-27)
馬可福音也有兩個獨有的神跡:
1. 在加利利海附近醫治聾啞人(可7:31-37)
2. 醫治伯賽大的瞎子(可8:20-26)
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記載的獨有神跡比較多,分別有六個。
路加福音的六個獨有的神跡:
1. 網魚的神跡(路5:1-11):是主耶穌呼召頭四個門徒之前發生的。
2. 使寡婦的兒子復活(路7:11-17)
3. 為駝背的婦人趕鬼治病(路13:10-17)
4. 醫治患水臌的病人(路14:1-6)
5. 潔凈患大麻瘋的病人(路17:12-19)
6. 醫治大祭司僕人馬勒古的耳朵(路22:49-51):耶穌當時被捕,彼得一怒之下砍下他的右耳。
約翰福音六個獨有的神跡
1. 水變酒(約2:1-10):這是主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跡。
2. 醫治大臣的兒子(約4:46-54)
3. 畢士大池旁的神跡(約5:1-18):主耶穌在畢士大池旁醫治一個患了38 年病的病人。
4. 醫治生來瞎眼的人(約9:1-41)
5. 使拉撒路復活(約11:1-46)
6. 大魚的神跡(約21:4-11):那是在主耶穌復活之後才發生的,門徒網了153 條大魚。
發生神跡的四個因素
一. 禱告:其中包括了病人的禱告和主耶穌的禱告
二. 人的信心:譬如百夫長就是因著信心,僕人才得到醫治。
三. 並非出於人的要求,而是出於主的憐憫:譬如給四千人吃飽、叫拿因寡婦的兒子復活,以及使大祭司僕人馬勒古的耳朵復原等等。
四. 為了彰顯神的榮耀:約翰福音第9 章記載生來瞎眼的得到醫治,就是鼓勵體驗了神跡的人要出來為神作見證。
解釋神跡的態度
一. 要絕對地相信耶穌是全能的新約的神跡是舊約神跡的翻版,主耶穌是神,在祂手中當然沒有不能的事。
二. 要留意解釋神跡的心態
神跡的出現不要滿足人的好奇心,而是有它的目的和價值,如果沒有敬畏的心,只存著「好奇的心」來看神跡,會有可能出現試探神的情況。
馬太福音12:38-39 記錄了幾個文士和法利賽人和主耶穌的對話,他們請耶穌顯神跡給他們看,主耶穌便回答他們:「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跡,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跡之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其實,這些文士和法利賽人是在試探耶穌,他們認為耶穌如果是神,就能夠顯神跡。
三. 神行神跡的時候,並沒有一定的公式
譬如主耶穌曾經用不同方法醫治瞎子,有的只說一句話就行的,有的用泥巴抹眼睛。無論如何,方法雖然不同,結果都是一樣的。
查考舉例:主耶穌在格拉森趕鬼入豬群的神跡這個神跡在馬太福音8:28-34;馬可福音5:1-20 以及路加福音8:26-39 都有記載,其中以馬可福音的記載最詳細。
由於三卷書都有記載,所以首先要找出當中的異同。三卷福音書所用的地點名稱是不一致的,馬可和路加都是記載「格拉森」,馬太則寫「加大拉」,其實都是同一個地方,這個和聖經地理有關係。加大拉是加利利東南海岸的一座城,格拉森則是附屬於加大拉的一條村莊,都是在低加波利的,所以稱為格拉森和加大拉都是沒有錯的。
另外,馬太福音記載被鬼附著的人有兩個,馬可和路加卻只是一個,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很多聖經學者相信,被鬼附著的人確實是有兩個,馬可和路加只是選了其中一個人的事迹來記載罷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當中也是有原因的。
馬太福音的記載只是把一般的事實寫下來。相反,馬可和路加則是詳細地記載這個被鬼附著的人痛苦的情形,以及得救的經過等等。為了突出這一點,於是他們只選一個情況嚴重的來記載。
當我們再細心地觀察這三卷經文的記載,更證實馬可和路加所選的是同一個人,因為他在獲救之後,曾經要求跟從主一起傳道,後來又遵照主的吩咐,走遍低加波利為主作見證。馬太福音卻沒有記載這一點,所以可以推斷,馬太所記的是另一個獲得醫治的人的情形。作者在開始的時候,繪影繪聲地形容在格拉森被鬼附著的人的痛苦情形。那個人常住在墳塋里;沒有人能捆住他;他許久不穿衣服;晝夜常在墳塋和山中喊叫;又用石頭傷害自己。只看這五句話,也能夠猜到他有多痛苦。
經文講完了這個被鬼附著的格拉森人的情形後,便開始講耶穌趕鬼的神跡。這裡有四件事顯明主耶穌有特殊的權能制服魔鬼。
1. 那個人遠遠看見耶穌,就跑過去拜他:為什麼這個人不敢逃跑呢?是因為在他身上的污鬼知道基督是有權能的,自己逃不到哪裡去。
2. 那個人大聲呼叫耶穌是「至高神的兒子」:這是最有力的證據,證實耶穌是神的兒子。法利賽人和文士都不承認耶穌的身份,可是污鬼卻認出來了。
3. 附在這個人身上的污鬼懇求耶穌不要讓他們受苦,這顯明了主耶穌的權柄。
4. 污鬼獲得了耶穌的准許之後,才敢進入豬群:這證明主耶穌有特殊權能制服污鬼,無論這群鬼多麼兇猛,他們在主耶穌跟前,卻是非常軟弱的,不敢任意妄為。
附在那個人身上的污鬼叫「群」,表示有很多。「群」其實是當時羅馬軍隊中的一種單位,大約六千人為一群,從這裡可以知道附在那個人身上的數目了。其實,聖經也記載這群鬼進入了二千頭豬裡面,所有的豬都死了。那個人立刻變回正常的模樣,並且為主耶穌作見證。
可是那些看見這件事的人卻有不同的反應,他們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這是什麼原因呢?可能是因為主耶穌行這次的神跡,令他們損失了二千頭豬,於是他們害怕主耶穌再行神跡,以致他們又損失什麼。這也證明他們看重錢財多於人的性命。另外,他們也以為主會加害於他們,帶給他們損失,卻沒有看見主要給的,比所損失的更多。
主耶穌為什麼允許那群污鬼進入豬群呢?這是有特別用意的。主耶穌是要教訓貪受財產的格拉森人,讓他們看見,只要能救一個人,即使失去二千頭豬,也是值得的。另一方面,主耶穌也借著這件事情,試驗格拉森人的信心。當他們在物質方面有損失之後,是否仍然能信靠主呢?試驗的結果證明他們絕對不肯在招致損失之後,仍然歡迎耶穌,反而是請求耶穌儘快離開他們。
很多時候,主耶穌行了神跡,都吩咐有關的人不要告訴別人,可是對於格拉森這個被鬼附著的人,主耶穌卻要他去宣揚主為他所作的大事。很明顯地,主早就知道格拉森的人會拒絕他,所以要用那個人在低加波利為主作見證。
另一方面,這個神跡也值得我們好好地反省,信徒的本分是什麼。主未必使用你去做跨文化的佈道工作,但是他可能要用你在自己的親屬和城市之中傳揚福音,在一些不歡迎宣教士進入的地方為主做見證。
神跡的解釋與應用
在查考神跡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知道神跡的內容是什麼,然後才找出背後的教導。「趕鬼入豬群的神跡」其實分開了四部分不同的方向來談。
1. 那個被鬼附著的人,也代表罪人
2. 基督的權柄
3. 透過格拉森的人看到世人的硬心
4. 思想信徒的本分是什麼
查考舉例: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復活(路7:11-17)四福音中一共記載了三個死人復活的神跡,不過馬太和馬可只寫了睚魯女兒復活的神跡;約翰只是寫了拉撒路復活的神跡;只有路加記載了兩個,一個是睚魯的女兒復活,另一個就是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復活的神跡,故此拿因城的神跡只在路加福音出現。
拿因城是加利利省東南邊附近的一個小城鎮,離拿撒勒大約十五公里。拿因在希臘文中,有愉快、美麗或者磨難的意思。
這個神跡的內容很簡單,可以從四個人物入手:
一. 寡婦的兒子
聖經介紹他的時候,強調「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他母親又是寡婦」。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母子倆人的生活會多麼孤單和可憐。另外,這個人是年少而死的,表示他很年輕,所以令人更感受到寡婦的痛苦,用我們的俗話來說,這是「白頭人送黑頭人」,是最傷心的事。
二. 可憐的寡婦
這個寡婦遇見耶穌的時候,是一個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的人。本來,在她的丈夫死後,她的獨生子成為了她的依靠,可是現在唯一的兒子也死了,直是禍不單行。拿因城的人也感受到她的痛苦,所以許多人陪著她一起送殯。一路上,這個寡婦也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淚,因為路加福音7:13 說,當主耶穌遇見她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叫她不要哭。我們可以猜想一定有很多人跟她說過「不要哭」這句話,但是卻不能止住她的眼淚。主耶穌卻不同了,他說完不要哭之後,跟著還有其它的行動。當這個寡婦為自己可憐的遭遇哀慟的時候,主耶穌就憐憫了她。主耶穌曾經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這句話應用在拿因城寡婦的身上恰當不過了。
三. 慈愛的主耶穌
經文開頭的時候說:「過了不多時」,接著的小字寫著「次日」,當翻看上文,我們就知道主耶穌醫治好百夫長僕人之後,第二天便去到拿因城,救活了寡婦的兒子。從這裡可以知道,主耶穌是天天尋找拯救失喪靈魂的。
主耶穌每到一個地方,都有很多人跟著他,聖經形容有「極多的人與祂同行」,所以當主耶穌使寡婦的兒子復活的時候,不但送殯的隊伍驚訝,這些跟著主耶穌的人也見證著這個神跡。跟隨祂的除了門徒之外,還有很多群眾。主耶穌不需要賣廣告或者派傳單,就吸引了很多人跟著他。
主耶穌首先和寡婦說了一句話,就是剛才我們提過的「不要哭」,說完這句安慰的話之後,主耶穌便走上前按住抬棺木的杠,不讓抬杠的人繼續前進。接著說了一句:「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於是那少年人站了起來,並且能夠說話了。所有在場的人都見證著這個神跡,經文形容: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並且把這件事遍了猶太和周圍的地方。
四. 群眾
路加只用一節經文描寫眾人看見寡婦兒子復活的反應,7:16 說:「眾人都驚奇,歸榮耀給神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又說,神眷顧了他的百姓。」這些群眾作了三件很特別的事情,第一,他們沒有把榮耀歸給別人,而是單單歸給神;第二,他們承認這是神眷顧百姓的證據;第三,他們把這件死人復活的神跡傳遍猶太和周圍的地,使更多人歸榮耀給神(參路7:17)。
不過,這些群眾也有一點是美中不足的。他們只憑自己的猜想,認為有大先知在他們中間興起來了,卻沒有留心使死人復活的主耶穌是他們一直等候的彌賽亞。
在這件神跡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在整個過程中,並不是寡婦請求耶穌救她的兒子,而是主耶穌親自地憐憫她,主動去使她的兒子復活。主耶穌是賜生命的救主,他曾經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這句經文正好應用在寡婦兒子的身上。
查考這個神跡,要留心看7:15「那死人就坐起來,並且說話」。這句話有幾點的教訓值得我們思想。
1. 那個死人是聽主耶穌的話後,立刻起來的,而不是等了一會才起來,這顯明死人是直接因著主的吩咐而復活的。
2. 主的話帶有極大的能力,不但活人要遵從,就連死人也要遵從。
3. 復活的少年人有新的生命。如果他復活了,卻不能坐起來,也沒有說話,就是沒有生命的;可是這個寡婦的兒子卻不同,讓在場的群眾見證著他是有生命的。
寡婦和她的兒子可以代表兩類的信徒。寡婦雖然仍然有生命,但是已經失去了所有的依靠,活在沒有指望的情形當中,我們的屬靈生命是不是也一樣呢?雖然成為了基督徒,生活卻仍然沒有盼望,不懂得倚靠神,沒有屬靈的成長。另一類的基督徒就像寡婦的兒子一樣,屬靈的生命早就死了,只是一個掛名的基督徒。
耶穌基督的比喻在四卷福音書中,神跡和比喻佔了大部分的篇幅。路加記載的比喻最多,一共有22 個,其中15 個只在路加福音出現,其餘7 個和馬太福音相同。馬太福音則有18個比喻,其中的11 個是它獨有的。馬可福音有5 個比喻,其中2 個是它獨有的。至於約翰福音,則只有一個比喻,也是它獨有的,就是第10 章的好牧人的比喻。
主耶穌為什麼經常使用比喻呢?其實,主自己也把原因告訴我們了,當主耶穌講完撒種的比喻之後,門徒問他為什麼對眾人講話要用比喻,主耶穌便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馬太福音13:10-13)
經文直接告訴我們,主耶穌用比喻的原因,是向那些不信的以色列人隱藏寶貴的真理。這和歷史背景有關係。當時有很多以色列人否認耶穌是彌賽亞,如果直接向他們講明真理,他們是絕對不接受的,所以主耶穌在公開的場合,經常採用比喻的方式來講明真理。
用比喻來講奧秘的真理其實也是很有效的溝通方式,因為比喻是故事,可以立刻引起聽眾的興趣,同時又能啟發他們的思想,讓渴慕真理的人有機會好好地回想比喻的內容。
比喻的三大要素
一. 比喻必須以合乎情理的地上的事情作為藍本,因為這些都是事實,在教導上容易使人明白。
二. 比喻在地上的事情背後,含有屬靈的功課和信息。
三. 地上的故事和屬靈教訓之間有推論的關係,因為這種推論關係,使比喻更加有深度。
比喻通常只有一個主要的意義,我們不需要在一些細節里找什麼屬靈教訓,只要把它的中心意義找到就行了。要找出它的中心意義,一定要注意上下文。譬如在馬太福音20:1-16 葡萄園的比喻中,上文的19:23-30 便讓我們知道,這個比喻的教訓是要說明「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有的比喻是在下文中找到它的目的和中心意義的。
譬如路加福音16:1-13 講的是「不義的管家」,在講完這個比喻之後,路加另外加了幾句話:「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義的管家這個比喻,就是指著法利賽人說的,因為主耶穌提醒他們應當有智慧地將錢財運用在永恆的事情上。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比喻開頭的時候,首先講出比喻目的和中心意義。譬如路加福音18 章講寡婦和不義的官這個比喻之前,18:1 便交待了目的:「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
解釋主耶穌的比喻,一定要記住它們全部和神的國度有關係。在這麼多的比喻中,我們可以按照內容分為七個不同的範疇。
一. 和國度的進展有關係:譬如撒種的比喻、稗子、芥菜種和面酵的比喻。
二. 關於法利賽人在國度概念上的衝突:譬如新布和新皮囊的比喻就屬於這類。
三. 罪人和恩典的關係:譬如迷羊、失錢、浪子、藏寶、重價的珠子和葡萄園等等。
四. 天國子民的三個特徵:
1. 憐憫:譬如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2. 饒恕:譬如不肯饒恕同伴的惡僕人的比喻;
3. 忠心:譬如按才幹受託付的比喻,即三個僕人怎樣運用主人託付的一千兩銀子的比喻。
五. 關於被王棄絕的:譬如兇惡園戶和大筵席。
六. 國度的懲罰和獎賞:譬如稗子和麥子、不結實的無花果樹、兩種房子、赴新人筵席的比喻等等。
七. 關於國度的來臨:譬如十童女的比喻和看家的僕人等等。
查考舉例:無知財主的比喻(路12:13-21)這個比喻的目的,在比喻的開頭可以找到。當時,主耶穌正向周圍的群眾講道,突然有一個人提出一個和環境非常不相宜的要求,就是請耶穌吩咐他的兄長和他分家。
按照傳統,猶太人如果在分家的事上有爭執,就要請文士來協助排解糾紛,因為文士是負責解這些工作的。那個人為什麼會請主耶穌作這件事呢?主要是他認為,耶穌既是從神那裡來作師傅的,就可以用律法來斷定是非。當他提出這個要求後,耶穌拒絕了,並且反問:「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耶穌講完這件事後,便教導在場的群眾不要貪心,並且指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接著便說了無知財主的比喻。
路加福音12:15 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這句話就是無知財主比喻的主旨,是主耶穌用比喻的目的。主耶穌形容那是一個「無知的人」,「無知」是指一個人沒有理性,在心智上遲鈍,並且對自然和屬靈的事缺乏常識。為什麼說這個財主是無知的呢?他在道德上可能並不是壞人,而是一個勤勞、精明的人;另外,他也沒有取不義之財,他的錢財全部是自己積攢來的,那麼他有什麼不對呢?我們可從四方面得知:
1. 是心中沒有神的人
這個財主最大的愚昧是他忽視了財富真正的來源,他忘記了自己所有的財富都是神的祝福,所以對各種的福分都沒有感恩的心。
2. 是自我中心的人
在這個比喻中,主耶穌非常技巧地把一個自我主義者的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來(參路12:17-19)。這三節經文連續出現五個「我」,譬如「我要」、「我的出產」、「我的倉房」、「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我的靈魂」等等,這是自私的表現。誰會經常強調「我」呢?就是自我中心的人,像這個無知的財主一樣,心裡沒有神,用自己的想法來定自己的行動。主耶穌稱他是一個無知的人,就是因為他不能夠分辨財富的供應來源是誰。
3. 是雄心勃勃的愚人
路加福音12:18 講到他的出產太多,心裡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想把倉房拆了,蓋一個更大的收藏糧食。他擴充倉房是為自己積存更多的財富,目的是使生活更加安逸。並沒有施捨給窮人和寄居的人。另外,12:19 是很有意思的話,這個財主竟然想到為自己靈魂將來的享樂積存財富,這句話隱藏了財主建造倉房的真正目的。第一,是為未來的年日作好準備,這代表他不相信神會帶領他的將來。第二,他為了滿足肉體的私慾,在荒宴醉酒之中放縱自己。
4. 是一個年日已盡的人
路加福音12:20 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這是針對財主的自誇而說的,因為財主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財主以為生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但是,神嚴厲地指出「今夜必要你的靈魂」,表示生命在神手中。
主耶穌在結束這個比喻之前所說的一句話,是比喻的結論,也是值得我們反省的,他說:「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不富足的,也是這樣。」在主耶穌的教導中,有不少都是教我們要存什麼態度來看金錢,馬太福音16:26便提提醒我們:「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怎樣處理財物才是一個聰明人呢,主耶穌教我們,要積攢財寶在天上,不要存在地上,因為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這些都是關於正確的價值觀的。
在這個無知財主的比喻中,財主有三大錯誤:
1.弄錯生命目的:認為物質豐富是最大的生命目的。
2.濫用了神賜下的權利,只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做事,卻沒有按照神的教導,把錢財分給貧苦的人。
3.忽視來生──這是最大的錯誤。
主耶穌講這個比喻,是要我們除去一切的貪心,謹慎自守,不要既事奉神,又事奉瑪門,怎樣才能避免此事呢?有三個方法:
1. 知足:知足的人不妒忌別人的發達,也不會為作惡的心懷不平,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是正確的態度。
2. 信賴神的供應:如果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需要的一切東西都會加給我們的,相反,我們人無論怎樣預備周全,也不能萬無一失的。
3. 積財寶在天上:在實際行動中,就是要操練十分之一的奉獻,這是神所吩咐我們要去作的。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這句話是很真實的,當你說願意奉獻自己來事奉神,卻不願意把金錢奉獻出來,那麼你的奉獻可能是自欺欺人了。
查考舉例:家主的比喻(太13:51-52)這個比喻雖然只有短短兩節經文,可是非常重要。馬太福音第13 章的主題是天國的比喻,在講家主的比喻之前,主耶穌已經講了七個比喻,包括撒種的比喻、麥子、稗子和尋珠的比喻等等。家主的比喻是這章聖經最後的一個比喻,因為14:1 說,耶穌講完了這些比喻之後,便離開那裡了。
馬太福音13 章一共有八個比喻,頭四個比喻是對一些不信的人說的,包括了撒種的比喻、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和面酵的比喻;後四個則是對門徒和那些相信祂、跟隨他的人說的,包括藏寶的比喻、尋珠的比喻、撒網的比喻和家主的比喻。
當時,主耶穌一連講了七個比喻之後,問徒: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響應已經明白了,可是耶穌深怕他們不明白,或者對內容只有一知半解,於是再向他們講了家主的比喻。
在英文聖經里,13:52 有「所以」這個詞,這個比喻正確的意思就是:「所以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里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要解釋這個比喻,我們必須了解「文士」和「家主」是什麼意思。文士是負責解釋道德條例的人,這個名字是從以斯拉開始的,以斯拉通達耶和華的誡命,曾經搭了一個木台,向百姓講解耶和華的律法。到了後來,以色列中的文士漸漸發生偏差,喜歡高抬自己的身份,到了主耶穌的時代,文士和法利賽人更加起來攻擊主。
家主又是什麼意思呢?耶穌基督曾經12 次稱呼自己是家主,他要保護、供應整個家庭的需要,另外,家主也是君王,有統治支配的權力。另外,新舊東西並不是兩樣東西,而是指一樣東西,就是主的道。
在基督的眼中,文士和門徒是同義詞,所以這個比喻是指出,主耶穌已經把天國的律法傳給門徒,所以他們要像文士一樣保存、宣讀,解釋這些律法,同時要做天國的門徒,把學到的知識行出來,就是把之前七個天國比喻的知識行出來。
查考舉例:蓋房子的比喻(太7:21-28;路6:47-49)
聰明人和愚昧人所建造的房子有幾點是相同的。
1. 目的相同:建造居住的房屋是為了躲避風雨
2. 材料相同:都是選最上剩最牢靠的材料
3. 房子外形相同:巴勒斯坦地的房子都是千遍一律的
4. 遭遇相同:都是經過風吹雨打
在風雨過後,不同的地方出現了:一個房子沒有倒塌,另一個不但倒塌,並且沒有方法修補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分別呢?是因為他們的根基不同:一個是磐石,一個是沙土。
磐石和沙土是完全不同的。磐石是穩固的、堅實的;沙土卻是鬆軟飄浮的。它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東西,磐石預表著耶穌基督,沙土代表這個世界。當風平浪靜的時候,建造在兩種根基上的房子看不出有什麼分別,可是當風雨來的話,我們便能夠看出分別了。
聰明人和愚昧人分別是指誰呢?主耶穌已經提供了答案。馬太福音7:24 說:「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另外,7:26 又告訴我們:「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路加福音6:48 更加形容,聰明的人在建造房子的時候,是「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這提醒我們的信仰要紮根於基督,根基才能穩固。
相反,倚靠沙土的人,是倚靠世界,那是沒有根基的信仰表白,只有表面的虔誠,心裡卻遠離主。當信仰上遇到衝擊和考驗的時候,便很容易倒塌了。
主耶穌為什麼說這個比喻呢?當時,法利賽人和文士只是注重表面的敬虔,心裡卻沒有以神為神。當我們翻看這個比喻的上文,會發現馬太福音7:21 是主耶穌的斥責:「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馬太福音7:24 的開頭有「所以」兩個字,表示這是一個總結。當細心地查考上文下理,就知道這個主耶穌講完登山寶訓之後所下的一個結論,讓人更加清楚他的教訓。經過查考之後,我們可以總結這個比喻的目的是勸勉我們以主耶穌的教訓作為生活的根基。
歷史事件查考示範:A. 新約
一. 教會歷史上第一代執事的產生和任職經過(徒6:1-7)
1.歷史背景
當時初代教會剛剛建立不久,福音事工非常興旺,(參徒6:1「那時,門徒增多」)。若按徒2:41 說的門徒增添3000 人、徒4:4 的「有許多信的,男丁數目約到五千」的記載,估計當時教會會眾人數應該超過一萬。這是相當龐大的群體,人多問題自然也多。而根據徒2:43-47、4:32-35 的記載,當時的弟兄姐妹凡物公用,可想而知平日事務非常繁重,而這一切都需要使徒們來處理,使徒們
怎可能有這麼多精力和時間來管理所有的事,照顧每一個人的需要呢?
當時教會的成員也較為複雜,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也就是希臘化的猶太人,他們出生於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說的是希利尼話(即希臘話)。另一類的成員就是說亞蘭語或希伯來語的猶太人,他們出生於巴勒斯坦,遵守猶太文化和習俗。這二個不同群體要和睦相處並不容易,但因著主的救恩和慈愛,大家能凡物公用,彼此相愛,興旺福音!
不過還是會有疏忽的地方,那就是忽略了照顧教會中說希利尼話的寡婦們。當時教會負責供養貧窮的信徒,而孤苦無依、乏人照顧的寡婦更是需要教會的關顧,這也是神所看重和教導的愛心服事,並成為初代教會美好的見證,但可能因為文化和語言的差異,造成溝通不良以致在天天供給的事上,忽略了說希利尼話的寡婦們,引起怨言。
使徒們怎麼解決這件事呢?就是選出執事負責管理飯食的事務,一方面能解決實際的困難,一方面又可以分擔使徒管理的擔子,讓使徒們專心祈禱傳道。
2.成為執事須具備的資格
執事需要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也就是說不但靈性要好,也要有智能、知識,這樣才能擔負重任,做好當時繁重複雜的總務工作(參徒6:3)。所以執事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擔任的,有了靈命還要有恩賜,更要經過全體弟兄姐妹的印證才行!弟兄姐妹都贊同使徒的提議,由大伙兒選出他們當中優秀的弟兄來管理飯食,這也建立了選舉執事的制度。
當時並沒有立刻稱這班被選出來的人是執事,而只是提到他們的工作就是要管理弟兄姐妹的飯食。「管理」是個動詞,也就是被選出來的人是要實際的做事,至於「執事」這個詞,就是由管理這個詞而來的,後來在腓1:1、提前3:8-13 也出現「執事」這個詞,可見沒多久也就是在保羅宣教時代,初期教會已開始有執事的制度產生。「執事」的希臘文可以翻譯為「管事」或「僕人」,這會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執事應該有的事奉心志和事奉態度。
第一代的執事有七個人:司提反、腓力、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尼哥拉。這七個人都有希臘名字,可能都是從說希利尼話的信徒中選出來的,這有特別的含意,因為怨言是來自教會中說希利尼話的信徒群體,所以由同一群體中,選出辦理供給之事的人,就可以公正的照顧到他們的需要。有一件比較特別的事,那就是七個人當中,有一位改信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他應該是一位外邦人,卻歸信猶太教,接受割禮而成為神的百姓。對於這七位第一代的執事,除了稍後會有記載的司提反和腓力,其它的就只在徒六章這裡出現一次。
3.執事的按立過程
徒6:6 記載被選出來的七個人站在使徒的面前,接受使徒的按手禱告,正式擔起事奉的責任。「按手」這儀式在猶太人的宗教歷史上由來已久,舊約時代,按手是表示祝福(創48:13-20),或是將罪責從罪人身上轉移到祭物身上(利1:4),又或是將新責任委託給人的意思(民27:23)。到了新約時代,按手禱告就用在醫治(可1:41)、祝福(可10:16)、按立或委任(提前5:22)、以及分授屬靈恩賜(提後1:6)這些事上。
4.執事對教會事工的影響?
徒6:7 說「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因著執事的產生,促進了福音工作的興旺,甚至連祭司們也信主,為什麼呢?可能有兩個原因:
a) 有了執事,教會內部的事務管理得更好,弟兄姐妹的相處也就更加融洽,在眾人當中成了美好的見證,自然吸引許多未信的人加入教會。
b) 執事分擔了使徒的工作,所以使徒們就能專心祈禱傳道,神的道當然大大興旺起來!
二. 教會歷史上第一件殉道事迹──司提反為主殉道(徒6:8-8:3)
1. 歷史背景
徒6:7 記載當時教會福音工作非常興旺,信主的人數不斷增添,甚至連祭司都信主,這對教會來說是好事,是神的祝福,但對當時的猶太教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大祭司、文士和法利賽人一定深深感覺受到威脅,他們一定會想法子來阻止福音的傳開。在這時候,司提反出現了!
2. 司提反殉道的原因
a) 遠因:
司提反是初期教會的其中一位執事。徒6:3 記載執事須有好名聲、聖靈充滿、智慧充足,所以司提反是個有靈命、有見證、有恩賜也有知識的人。徒6:5-8 更說他「大有信心、聖靈充滿……滿得恩惠、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跡」,可見司提反是個被神大大使用的人。這樣一個既有見證又有能力的基督徒,對猶太教的人來說是個危險份子,因為他太有影響力了,這是引起事件的遠因。
b) 近因
徒6:9-10 則記載了事件的近因。當時有一群人和司提反進行辯論,當中包括利百地拿會堂的人,古利奈、亞力山太、基利家、亞西亞各處會堂的人。這些人不是從各地會堂來到耶路撒冷集合,而是當時在耶路撒冷有不同的會堂,供來自不同背景的猶太人作崇拜。「利百地拿」在希臘原文是指原為奴隸,後被釋放的自由人,這些人也有屬於的會堂。
按地名來看,這班人大概來自兩個會堂,一個是由自由人、古利奈和亞力山太僑胞組成的會堂,成員主要原居於北非;一個是由基利家及亞西亞僑胞組成的會堂,成員來自小亞細亞。
3.事件經過
他們在辯論中輸給司提反,於是就用詭計陷害司提反。6:11-14 說,他們先是買通人做假見證,誣告司提反謗瀆摩西和神,接著他們又聳動百姓、長老並文士來捉拿司提反,把司提反帶到公會接受審問,最後他們親自出場,作假見證,給司提反安了一個踐踏聖殿和律法的罪名,一心要害死司提反。
按照以猶太人的律法來說,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罪名,供擊聖殿、律法和摩西,也就代表攻擊神,按律法是要被處死。面對逼迫和誣告,司提反勇敢的呈述自己的信仰。
徒7:2-53 是司提反的講論。他面對著猶太教背景的會眾,就從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說起,再透過神揀選摩西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說出神拯救的恩典和計劃,及以色列人的頑梗不信。司提反的講論不但不被當時的會眾接受,甚至更惹起大家的憤怒。而對不承認耶穌是神的猶太人來說,認耶穌為主就是違背十誡、干犯律法,只有死路一條,所以7:55-57 記載,當司提反被聖靈充滿,說看見天開了,耶穌站在神的右邊的時候,等於當眾宣告耶穌就是彌賽亞,這就成了司提反的罪名也定了他該受的刑罰。
當時的猶太公會雖然對一般的猶太百姓有仲裁的權力,但有關法律的事件或審察,還是要經過羅馬政府的的批准,特別是死刑,可是極度憤怒的猶太人根本不理這規條,決定私自動刑。他們把司提反帶到城外,剝去他的衣服,推他下坑,然後用石頭把他打死。而執行死刑也有一定的規矩,那就是證明被告背逆神、褻瀆神的見證人,要先丟石頭,(徒17:2-7),然後其它人再接著丟。為了方便行動,他們會把外衣脫下,所以當時有個少年人叫掃羅,也就是後來的保羅也在那兒,他就幫忙看守衣服。
司提反面對死亡時又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徒7:59-60 記載司提反求主接收他的靈魂,並求主赦免眾人陷害他的罪。司提反的禱告和主耶穌在十架上的禱告很相似,應該是司提反效法主耶穌,所以也有同樣的禱告!
教會歷史上第一宗殉道事迹就這樣落幕,但事情並沒有完結,8:1-3 記載,從司提反殉道的那天開始,耶路撒冷的教會就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四散在各地,表面上看這整件事,對信主的人來說,似乎是一件悲劇,但背後卻有神的計劃,因為福音隨著四散的門徒,就傳開去了!
另外,相信司提反的殉道也在少年掃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徒8:3 說他也喜悅司提反被害,但神已透過司提反的見證在這個少年人心中開始工作!
三.教會發展的分水嶺──耶路撒冷會議(徒15:1-35)
1.耶路撒冷會議產生的經過
徒14:26-28 記載,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宣教旅程之後,回到了安提阿教會彙報。這時候,有幾個從耶路撒冷教會來的信徒,有機會在安提阿教會中傳講信息,但他們所講的引起爭論,因為他們說外邦信徒必須遵守摩西的律法接受割禮,成為神的子民,如此才可真正得救!這並不符合救恩的真理,故引起保羅和巴拿巴的反對,和他們大大的辨論。
這些人是不是基督徒呢?他們可能是徒15:5 所說的法利賽教門的人,雖然信了主,但仍然遵守摩西律法,以猶太教為生活的模式,甚至認為遵守律法是人在神面前蒙拯救的先決條件,所以他們堅持外邦信徒要受割禮才得救。這個問題不僅困擾安提阿教會,也造成耶路撒冷教會的紛爭。
為了解決有關救恩真理的爭論,於是安提阿教會就派了保羅和巴拿巴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這就是耶路撒冷大會的起因。
2.會議的過程
徒15:4-22 記載了耶路撒冷教會的會議過程。首先是歡迎保羅和巴拿巴的一般性聚會,在這聚會中,保羅和巴拿巴報告了神透過他們在外邦中傳福音的事工(徒15:4-5),而當時有法利賽教門的信徒,提出要外邦信徒遵守律法、收割禮的觀點,以致引起眾人辯論。
接著是全教會聚會期間,領袖們聚集在一起開會(徒15:6-11),為了平息紛爭,為了能有一個定論,彼得就在會中分享神透過他傳福音給哥尼流一家的事(徒9 章),印證神已接納信主的外邦人。並不需要他們遵守律法才稱他們為義。猶太信徒不應該將自己都難以背負的軛,也就是自己都難以完全遵守的律法擔子,加在外邦信徒的身上。
彼得也提醒會眾,如果要外邦信徒遵守律法才可以得救,就是試探神,因為這是在質疑人得救不完全是靠神的恩,而是要靠人守律法的的行為,這與大家所領受的救恩真理是相違背的!聽完了彼得的講論和見證,眾使徒、長老和會眾們又再開會(徒15:12-22),讓保羅和巴拿巴有機會再次見證神在外邦人中的工作,證明神實在是恩待外邦人。
3.會議的結論
最後,雅各布(主耶穌肉身的弟弟) 為眾人的討論下了一個結論,並定出準則。雅各布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之一,可能也是這次大會的主席。他的準則主要是針對外邦信徒,就是要猶太信徒不要為難外邦信徒,要他們遵守摩西律法或是接受割禮,將重擔加在他們身上,只要外邦信徒禁戒四件事就行了。就是禁戒偶像的污穢、姦淫、吃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20)。
禁戒偶像的污穢是指不吃拜過偶像的祭肉,避免了參與偶像祭拜的嫌疑,也免得影響弟兄姐妹的信心。禁戒姦淫也是特別針對外邦信徒,因為當時的希臘文化相當開放,認為姦淫這是無關緊要,而且在一些異教祭拜禮儀中常有性行為的活動,所以雅各布要特別提醒外邦信徒小心這事。至於不可吃勒死的牲畜,這是因律法明文規定不可吃血,而勒死的牲畜因還有血在肉中,故不可以吃。
這四件事有三件是關於飲食方面,其實是權宜之策,方便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的相交,而禁戒姦淫是防止教會因外邦信徒的加入而使道德標準下降。
4.會議的影響和發展
徒15:22-30 記載,耶路撒冷教會就揀選了兩位弟兄──猶大和西拉,他們是信徒中的領袖,將寫著大會的定論及對外邦信徒的勉勵,和對他們兩位的推薦的信,和保羅及巴拿巴一起到安提阿教會。
將會議定論通告外邦教會的使者也是特別甄選出來的,表示眾使徒和長老並會眾對這次會議的看重,也表達耶路撒冷教會對外邦教會的尊重,及推行會議定論的決心。
徒15:31 記載外邦教會接到耶路撒冷會議的通告的反應:「眾人念了,因為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了。」這是一個美滿的結局,不但能幫助外邦信徒不隨便受錯誤道理的影響,也幫助外邦信徒知道該怎麼作。最重要的是,因著耶路撒冷會議,帶來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的合一。
歷史事件查考示範:B. 舊約
一. 巴別塔事件(創11:1-9)
1.起因
在始祖時代,人類的語言是統一共通的,巴別塔事件是造成人類語言分歧的原因。根據解經學者的看法,巴別塔事件應發生在創世記第十章之前,因為第十章所記載的各民族的分散,應該是巴別塔事件所帶來的後果。
誰參與此事呢?是創11:1 說的「天下人」,也就是洪水過後,挪亞的後裔。他們人數漸多,日益強大,往東遷移來到了廣大的示拿平原,就在那兒住下了。安逸的日子讓人心思變,11:2 記載他們彼此商量,要建一座城和一座塔,這塔頂還要通天,好向全世界傳揚他們的名聲,也使他們團結在一起,這就是建塔的原因。
建一座城和建座塔有什麼問題呢?大有問題!因為他們建塔是要顯揚他們的名聲,在舊約時代里,名字不但代表一個人,也代表那個人的名譽和威望,例如創6:4 的偉人,原文直接翻譯是「有名字的人」,即有名的人,所以當時的人建塔要顯揚自己的名聲,而不是神的名聲,代表他們是要高舉自己而脫離神自立。
他們建塔的動機不正確,影響建塔這事的後果。
2.怎樣建塔
當時要建一座塔並不容易,創11:3 記載他們建塔的材料是用石頭,以及用石漆當作灰泥。石頭和灰泥是迦南人常用的建築材料,但是在米所波大米,石頭卻是很少的,一般用土做的磚和石漆來代替石頭和灰泥,但是建塔卻用罕見的石頭,可見單是預備建築材料已是一件大事。
塔是什麼形狀的呢?典型的米所波大米殿塔又叫作梯廟,通常底部是四方形,四面有斜波石階通到塔頂的小神龕。根據考古學的發現,當時米所波大米梯廟的名字,例如通天宮、七使導天宮等,都表示這些梯廟都被當作通天的石階,難怪當時建塔的人,要蓋一座塔頂通天的塔。
3.結果
當人類正沾沾自喜,想要建一座塔來顯揚高舉自己的時候,神也在天上觀看鑒察人類的肺腑心腸。神不喜悅的不是建塔這事,而是人內在的高傲自大,甚至自我膨脹到把神擺到一邊,以自我為世界的中心。創11:6 記載,神說:人類如果完成建塔的事,那麼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這並不是暗示神怕人類的力量過大,這節經文原文的意思是說:如果全人類聯合起來,要狂傲的掌握自己的命運,並自我中心地左右歷史,那麼他們不知要狂妄到何種程度了,所以神就阻止了人類建塔的工程,所用的方法是變亂人類的語言。
語言一亂,大家自然無法溝通,這樣一來也當然也無法在一起合作,建城和建塔的事就不了了之。最後就是人類的分散,也就是創世記第十章所記載的事迹。
因著神變亂人類的語言,所以那座城也就是他們建塔的地方,就叫巴別。希伯來文的意思是「變亂」。這詞是源於亞甲文,意思是通往神的大門,但可惜的是人類所想的和所作的,卻完全相反。不是去高舉神、朝拜神,而是高舉自己,妄想脫離神的管治。
巴別塔事件不但帶來人類語言的分歧,也使人類分散各地,和神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這實在值得今天的我們有所警惕。當時的人類建巴別塔,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以為憑所有人類的力量可以超越神,這樣的是在現代的社會裡是否也經常出現呢?我們是否在自己的生命中建造巴別塔呢?也就是不以主為主而是以自己為中心,為自己而活呢?巴別塔事件讓我們知道無論人的勢力多強大,也不能長期與神對抗並超越神,而這也是我們處在這罪惡時代的盼望!
二.以色列歷史上設立君王制度的起源(撒上8-11 章)
1.立王的理由
神將以色列人從埃及拯救出來,與他們立約開始,以色列人就是神的子民,神不僅是他們的神,更是以色列整個民族的帶領者。神成為以色列人的君王、領袖,也只有神才能拯救以色列,在強敵環繞中保護以色列。可惜的是以色列人並不滿足於神的帶領,他們想為自己立一個君王。
以色列人立王的理由有兩點,第一是撒母耳已老,而他的兒子又有問題,以色列人怕一旦撒母耳去世,就沒有領袖來帶領他們;第二是他們希望像周圍的列國一樣,有君王來管理他們。撒母耳並不喜悅他們立王的要求,這不是因個人因素,而是為了以色列人對神的不信任,寧可信任君王制度,讓君王來管理也不肯信從神的帶領。
從撒上8:6-9 的記載中,可以看見神對以色列人立王的事有何看法。神安慰撒母耳,因為以色列人真正厭棄的不是他,而是神自己,神並要撒母耳依從以色列人所要求的,讓他們立王,只是要告訴以色列人立王所帶來代價和後果!
為什麼神明明不喜悅以色列人立王,但卻仍然准許以色列人立王呢?這是因為以色列人向來就是頑梗不聽從神的話,所以神也就任憑他們隨己意去行。
2.神親自揀選
誰有資格成為以色列民族的第一位君王呢?以色列人立第一位王和列國有不一樣的立王過程,他是由神揀選的。撒上9:15-17 記載,神告訴撒母耳祂已經揀選了便雅憫族的掃羅,成為以色列第一位的君王。為什麼神要揀選掃羅呢?根據撒上9:21 記載,連掃羅也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做以色列的君王,更何況還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君王!我們只能說這是神的主權,祂揀選人一定有祂的旨意,並且從聖經中的記載來看,神揀選一個人,往往不是這個人有什麼特別的長處或特別好,全都是出於神的恩典和祂主權的揀選!
神也明白人的軟弱和膽怯,所以祂會親自堅固祂所揀選的僕人使女。撒上9:24 就記載撒母耳特別邀請當時很自卑的掃羅一同坐席,並且將祭肉中上好的部分,也就是大腿部分的肉給掃羅享用,這是特殊的尊榮,也是向眾人預告掃羅將會被神膏立為王。
撒上10:1-8 記載撒母耳代表神膏立掃羅作以色列第一位君王,並預言掃羅和撒母耳分開後,將會遇見三件事,得到三個兆頭印證神揀選他為王的事,而事情也果然照著撒母耳所預言的發生,如此一來掃羅的心就被監固了,他也確信神的旨意。
3.立王過程
整個立王過程,完全是由神主導,然後由神的僕人撒母耳執行。首先,撒母耳先膏立掃羅,接著再召聚以色列人到米斯巴,用公開的方式──掣籤來求問神,讓百姓親眼目睹神揀選掃羅為王,以致百姓能心服口服。
掣籤是以色列人求問神旨意常用的一種方式,可能是用祭司胸前的烏陵和土明來掣籤。結果,得出神揀選了便雅憫族的掃羅為王,但當時的掃羅還是有些自卑,他在眾人面前膽怯,所以他躲了起來。於是以色列人到處找掃羅,再透過求問神,最後把掃羅顯明出來。神再次向以色列人和掃羅自己,證明耶和華確確實實揀選了掃羅為王!
當時在米斯巴的以色列人都歡迎掃羅為王,確立了掃羅作為君王的地位。最後,來到了立王過程中最後一個步驟:宣布國法。這是為了幫助君王和百姓明白,只有耶和華才是以色列的大君王,不論誰是以色列的王都要聽從耶和華的吩咐,百姓也是如此!
雖然掃羅已經被膏為王,也得到以色列大部分的人承認,但他並未真正登基,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君王,管理和統治以色列所有百姓。這是因為當時的以色列是一個民族,有相同的血源、共同的信仰和律法,但各支派間還是各自為政,並沒有一個中央的行政組織來管理全民,所以先知就成為民間領袖,也代表神來管理百姓。現在,新王已經出現,以色列人希望這王為他們服務,但讓新王來管治他們?他們還沒有這心理準備,所以掃羅需要等候,等候有適當的時機、有適當的事件!
適當的時機, 就是以色列有人發生危機。撒上11:1-11 記載,當時亞捫王拿轄威脅基列雅比人歸順他們,基列雅比位於約但河東,是迦得支派的屬地。拿轄並且開了苛刻的條件,就是要剜出基列雅比人的右眼,使他們永遠失去作戰能力,藉此來凌辱以色列人,基列雅比人單勢孤,只好向全以色列人求救了!
基列雅比的長老們顯然還不知道掃羅已經被立為王,也許他們不願意承認掃羅為王,所以派去求救的使者,並沒有直接向掃羅求救,而是向所有的以色列人求救。掃羅聽見這事,就仿效士師時代的士師,號召全以色列人起來共同抵抗外敵,而在掃羅的帶領下,以色列人打了大勝仗,不但救了基列雅比人,也讓以色列人看見掃羅的領袖才能,甘心臣服於掃羅,擁戴掃羅為王。
基列雅比事件可說是神給掃羅的機會和操練,讓他不僅打敗外敵,連內敵也打敗!撒上11:12 說,當時的以色列全民一條心,眾志成城要擁立掃羅為王,甚至不容許有任何人反對,如果有人反對就要殺死他,這和之前大家對掃羅心存觀望的情形真有天地之別!
既然以色列人現在全心全意擁戴掃羅,撒母耳就召聚百姓到吉甲,重新肯定掃羅由神而來的王權,並讓掃羅登基為王。
對以色列人來說,吉甲的大會是要擁戴掃羅為王,但對撒母耳來說,吉甲的大會是以色列人重新來到神面前,對神表示效忠的一次機會。撒母耳記上12 章記載了撒母耳向以色列人的勉勵。撒母耳對以色列人表示他已經為以色列人盡心儘力,不但為他們找到新王,連自己的一生都為以色列人擺上,這是神和所有以色列人都可作證的。
接著,撒母耳就指出以色列人立王背後的動機不純正,他們立王乃是不服神的管理,不肯聽從神的話,這是神所不喜悅,也是得罪神的。所以撒母耳既警告、又勉勵以色列的王和民,最高和最終的君王是神,所以要聽從神的吩咐,否則就是罪上加罪,必招致神的懲罰。
為了讓以色列人更加明白神的心意,也更徹底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於是撒母耳就向神求一個神跡,讓神自己親自向以色列人顯明祂的心意。這神跡就是割麥子的時候,也就是五、六月間,乾旱的季節里打雷下雨,當撒母耳向神禱告之後,果然就打雷下雨,以色列百姓就知道他們真的得罪神了!於是,他們求撒母耳替向神求情,求神赦免他們的罪,不要懲罰他們,免得他們死亡!
對於以色列人的悔改,撒母耳當然感到安慰,所以他勉勵以色列人,雖然在立王的事上得罪神,但只要今後王和百姓都忠心跟從耶和華,神還是保守祂的選民;但如果王和百姓不跟從耶和華,那麼他們就會招致滅亡。
推薦閱讀:
※產婦月子期間如何進補?
※跟我解纏說股高級課09: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預判?
※吃素的上天了!最帥的純素飛行員告訴你如何進行素食飛行之旅~
※乾貨 | 如何進行大客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