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珺澤:看見成長的自己,看見成長的孩子|公開課
??
導讀寶寶天生認為自己有無限潛力,你只需強化和保留他們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就好。別忘了,你也要對自己的成長負責,因為你是孩子的榜樣。小編註:2015年7月4日晚九點半,愛貝睿育兒群的第一次線上講座拉開序幕。本次的分享人六月老師,就「成長型思維與育兒」的主題,和愛貝睿的家長們一起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熱烈的討論。 本文是基於當晚講座內容的整理。如果想加入微信群分享和學習更多靠譜育兒資訊,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填寫申請。
學霸的絕望為什麼要和大家聊聊「成長型思維」?
每年,都有那麼一兩個名校學生自殺的新聞,短暫地佔據熱門新聞頭條,然後被淡忘在人們的唏噓中。自殺的MIT才女郭衡在遺書中說「除了中文,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優勢。」她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面對比自己優秀百倍的同學,她已經沒有能立足的東西。
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怎麼看都是人中龍鳳、金字塔頂的人物,為何會有這種感受?
作為一個嘗試過短暫的「學霸」感受的人,我能夠理解這種絕望。小學中高年級的時候,我基本上靠考前突擊就能拿到班裡第一或者第二名 —— 好成績似乎來得毫不費力。因為成績好,就經常被人誇聰明。誇來誇去,心中就飄飄然,雖然隱約覺得虛,但看到成績和排名時也不會想那麼多了。當然,如果不在前三名我就能趴在桌上哭得昏天黑地……
上初中之後,我的成績不再像以前那麼突出。特別是英語,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常常只有6、70分。多次考試失利之後我崩潰了,走向另一個極端 —— 完全否定自己,在長達一兩年的時間裡很認真的懷疑自己智力低下。很多次幻想過有機器貓的記憶麵包或者有魔力的小藥丸,吃下去就能立即見效,整本書過目不忘。
後來我初中的英語老師看不過我英文成績太差,某天給我一本厚厚的練習題,要求我一周內做完它。當時我很不屑 —— 我那麼笨做題能有什麼用啊!但是師命難違。果然如我所料,就算咬著牙每天早上5點爬起來做題,對答案的時候,錯誤率都高得慘不忍睹。自暴自棄地訂正了錯題,訕訕地想著「然並卵」,把練習冊還給老師。在接下來的測驗中,我的英文成績竟然上了90分。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是個奇蹟般的時刻。我現在還很清楚地記得那種感覺:「原來如果我夠努力的話,我也能夠有好的成績!」
我也第一次開始思考:是不是做事的成果不完全與智商相關?
直到我去波士頓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才第一次聽說了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爾·徳韋克(Carol Dweck)教授關於僵固型思維(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概念。
德韋克教授列舉了具有不同思維的人的典型思路。
僵固型思維的人
1.不惜一切代價地讓自己在他人眼中看起來很聰明,避免挑戰。他們心想:「在完成功課時,最重要的是我必須讓其他人覺得我很擅長這個。」也有可能會說:「(說什麼都沒用,)我就是不會啊。」
行動風格:如果一件事情不能讓我看起來很棒,那我就不去做了。看起來棒最重要!
2.天分和品質生而有之,後天的努力是件壞事。「說實話,當我努力學習時,我感覺自己不是很聰明。」
行動風格:迴避努力;就算努力了,也無法坦誠自己的成功是因為努力得來的。
3. 遇到困難時,僵固思維的人隱藏錯誤,掩飾不足,因為「如果我一開始沒有這個能力,我就是沒有。」
行動風格:推託責任,甚至對自己的過失視而不見,自欺欺人。比如考試的時候作弊, 選擇不做某件事情。
成長型思維的人
1. 學習學習,再學習。「對於我來說,學到東西比拿到最高分更重要!」成功? 我都沒有去考慮它,我就是對這個很感興趣,所以努力鑽研而已。
2. 努力努力再努力,反覆刻意練習才是王道!「付出一定有回報。在某件事情上我越認真,我就能做得更好。」他們認為,就算是天才也得努力才能做好!
3. 遇到困難時:錯誤和失敗是寶貴的財富,幫我看到我可以成長的地方。
德韋克教授 的「not yet」解釋非常經典:「我不是不行,我只是暫時還沒做得那麼好而已」。
而且他們非常感謝他人指出他們的不足,也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建議和反饋。
這兩者最基本的區別,在我看來其實唯有一個信念的區別:你是否相信, 智力、能力、品質等是可以被改變的?僵固型思維認為這些是由先天決定的;而成長型思維相信這些是可塑的,人有不斷發展的潛力。
(插圖來自愛貝睿育兒群:福州-陌陌)
小學時的我,把自己的一切成就歸因於天分,自我膨脹得厲害;中學初期的我,因為成績差而喪失了所有的自信,全面否定了自己——這都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維。老把自己跟別人比來比去,看不到成長的自己 —— 這就好像一個大坑。還好我虛假自尊的氣球爆裂得早,讓我有機會換個思維模式看待自己不夠理想的狀態,從坑裡一點一點爬出來。如果不是因為英文練習冊帶來的覺察,我是不是現在也是自殺或者抑鬱無力地生活著呢?
什麼時候開始培養成長型思維?孩子生來就具有成長型思維
「請問六月老師:我家寶寶快七個月了,有點掌握往前爬的技能了,自己爬時不時會爬著去夠在他前方的玩具。我有時會把玩具稍微拿遠一點,他也會繼續往前爬去拿,連續一次兩次還行,第三次再拿遠點他就會放棄了,而我就會從言語和肢體動作上鼓勵寶寶來爭取這個玩具。我就想知道,培養小孩的成長型思維的理念適用這種方法嗎?或者對不到一歲的小孩,討論培養他的成長型思維會否言之過早?會有負面影響產生嗎?謝謝!——鳳儀」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大家還能回憶起來,你們家寶寶是怎麼學會行走的嗎?
我上周剛去學習了「嬰兒動作分析」,扮作剛出生的小寶寶在地板上摸爬滾了好幾天。最大的感受是,我們所有的人,天生地具有成長型思維。
沒有小寶寶會去思考和質疑自己:「我能不能學會走路?」
他們只是對這個世界很好奇,所以每天努力練習轉頭伸脖子,繼而是練習翻身,繼而練習支撐和手腳的配合,繼而練習爬,繼而練習扶牆站起來,然後開始自己移動 ——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因為 「我想能夠更自由,我想去看看這個新奇的世界」,由此開始了無數次的練習和不懈的努力。
「兒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身份成長,能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紐西蘭0-5歲的國家幼兒教育大綱 Te Whariki 中這麼描述兒童。你相信嗎?我堅定不移地相信這一點。
再回頭看鳳儀的方法,她的鼓勵和陪伴能讓孩子嘗試再久一點,增加孩子的心理韌性,真是個很有辦法的媽媽呀!(至於這個挑戰的度在哪裡,請家長們注意觀察孩子,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孩子的僵固型思維來自環境,來自你我
大家是不是也觀察到,孩子慢慢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思維變得比較僵固了呢? 上周我跟班上的孩子玩拼圖,不同的小朋友就有不同的思維傾向。 有的小朋友拿到之後會很認真的開始思考如何解決,有的小朋友一看就說:太難了,我不想玩……
孩子為什麼會從天生的成長型思維變得僵固起來?我們來看看德韋克教授2013年的一個研究。
德韋克教授和其他研究者們在芝加哥尋找了53個家庭,並在孩子1~3歲的成長過程中,每年都拍攝三次家庭中大人與孩子們日常溝通的情況,記錄了大人們常常和孩子們使用的語言。研究者將家長們的語言分為三類:
1.強調孩子的努力、策略或者行動。比如,「你已經盡自己的努力了,數得很棒!」
2.表揚孩子固化的、積極的品質。比如「你真是個聰明的女孩。」「你很擅長做這個!」
3.其他的表揚:所有其他類型的反饋。如「你做到了」,「很好」等。
他們5年後再次回訪這些孩子(6~8歲),然後測試了他們對於挑戰型任務與簡單任務的偏好、在遇到挫折時所能想到的策略,以及是否相信智能和人格是可以發展的信念。
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在1~3歲時受到家長很多「過程鼓勵」(process praise)的孩子們,在5年後也表現出更突出的傾向去擁抱挑戰、有更多的策略來面對失敗,也更容易有「智能和人格」是可以改變的意識。
孩子受到表揚的次數以及其他兩種表揚則跟孩子的積極反應沒有聯繫。
參考文獻:Parent Praise to 1-3 year olds Predicts Children"s Motivational Fremework 5 Years Later. (2013) by Carol Dweck, Elizabeth Gunderson.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心智狀況
德韋克教授的研究表明,就算在很小的時候,父母跟孩子們互動說話的方式,也在影響孩子的心智狀況。
德韋克教授這樣描述其中的心路歷程:
那些大人或者孩子們聽到「你很聰明」時會想,你認為我很聰明,很有天分——這是你喜歡我、看重我的原因。我最好別做那些不能證明這個結論的事情。因此,他們開始進入僵固型思維。他們會在未來採取更安全的策略,從而限制了他們的成長。
而關注策略,則讓他們願意拉伸自己,挑戰更難的任務,進行刻意練習。這是我們常常對兒童運動員或者成人運動員說的那些話,關聯的是成長的過程。這樣他們會想:如果我不選擇面對挑戰,那麼我就不會成長。
因此我們要儘早讓孩子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就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思維模式能夠被塑造
這個實驗還說明,思維模式是能夠被塑造的,可以往成長型思維塑造,也可以往僵固型思維塑造。我們的目標與其說是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不如說是儘可能強化和保留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傾向。
大腦的生理結構也印證了這點。實驗和研究發現,大腦具有很強的延伸性,可以按照我們所期望的方式鍛煉。這意味著腦神經連接好似肌肉,用的越多,神經迴路就越發達。而且新的習慣或者是思維方式所引發的神經迴路會取代老的神經迴路。
怎樣強化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那麼我們如何強化和保留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傾向呢?
1.尊重和鼓勵本能的「成長型思維」體驗。把孩子的成長機會還給孩子。(是的,從嬰兒的時候開始!)
2.注意我們跟孩子交流的語言。德韋克教授說,「我們的語言會告訴學生,我們相信什麼,以及我們看重什麼。」
我在波士頓大學的研究生課程開始之前,收到的第一堆閱讀材料的其中一篇,就是「如何讚揚孩子。」
「真棒」「你太聰明了」「你真漂亮/真可愛」任何與個體努力沒有關係的、空洞的表揚詞,基本上都是我們在教室里使用的禁句…… 我們每天必做的一個功課,就是在教師會議的時候反省自己面對孩子時,有多少次沒忍住說了這些話,然後思考在那個情景下可以怎麼表達更合適。
這真的很難,我至少花費了一年多時間來訓練。因為有時候我們覺得要說點什麼才不尷尬,算是對孩子們有回應。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說什麼……
言傳:該怎麼表揚孩子?
具體而生動的表揚真的不容易,因為「看到才能說出來」。 我們說不出,很多是因為我們看不到。
我們班有個小男孩,之前都很不喜歡跟著大家一起跳舞,他媽媽會有些擔心他不合群。然後上個月,他開始自願跟小夥伴們一起站在隊伍中了,跟著大家跳了好一會兒才停下來東張西望。我覺得這對他來講是個不錯的嘗試,所以拍了個小視頻放在家長群中。小男孩的媽媽也注意到了,不過她馬上在群里說「我家的寶寶怎麼跳得不像別的小朋友那麼認真呢?」
其實我很理解媽媽的感受,跟別的孩子比,這個小男孩的確顯得在沒有那麼專註於集體活動。但是對於這個孩子來說,這是他參與集體活動的一次嘗試。我看到孩子的進步,我就很開心;媽媽拿孩子的真實行為與理想中的狀態,所以還是很擔心。
這不是個例。研究發現,越是僵固型思維嚴重的人往往完美主義者傾向也是嚴重,他們聚焦的往往是劣勢、是缺陷,常常因此感到無比焦慮,有擔心不完的擔心,也容易有抑鬱傾向。哪怕為了讓我們能有積極的情緒去面對孩子和生活,我們需要學會用成長型思維,看到孩子的成長和優勢所在。
德韋克教授建議我們要關注孩子的哪些方面呢?
1.努力,掙扎,面對困難時的堅持不懈。比如,「哇,雖然暫時你還沒有解出這道題,但是你真的嘗試了很久!」
2.策略,選擇。比如,「哇,你嘗試了好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哦!」
3.挑戰對自己來說有難度的事情。比如,「雖然需要一些努力才能做到/雖然不知道結果如何,但你還是嘗試了!」「比起你擅長的事情,你今天選擇了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工作。你有什麼收穫呢?」
4.學習,進步。比如,「你之前都不願意在幼兒園裡玩顏料,但是今天嘗試用畫筆畫畫了哦!感覺怎麼樣?好玩嗎?」
只有這四個方面還覺得有些不夠具體?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教育學家莉莉安·凱茲(Lillian Katz)的「心智傾向」(Dispositions)理論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她認為「心智傾向區別於知識和技能,是相對穩定的心理/思維的習慣,或是在不同情境中對經驗做出回應的特定方式。」(Katz ,1993)
心智傾向主要有三種:先天的心智傾向(Inborn Dispositions),如好奇心;社會心智傾向(Social Dispositons),如友善、同理心、慷慨、合作、容易被人接納;以及理性心智傾向(Intellectual Dispositions), 如做出預測和驗證預測、問題解決、了解因果關係等等。
心智傾向也有積極心智傾向和負面的心智傾向之分。那有助於學習的心智傾向是什麼樣的呢?除開結果、除開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我們還可以看重的優秀特質會有哪些?愛貝睿的爸爸媽媽們一起頭腦風暴出了不少:好奇心、沉穩、勤勉、愛思考、自信、淡定、遇到挫折不放棄並追求根源、誠實、有毅力、積極樂觀、共情、正確的自我評估……哇,原來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我們都可以從這麼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到」他們呢!
孩子需要的,以及表揚所代表的,其實是他們跟照料者的聯結。不要再為了表揚而表揚了!
通過與孩子分享我們對他們行為和過程的觀察,足以讓孩子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 —— 類似德韋克教授的4條建議和凱茲教授的心智傾向理論給了我們很好的思路,幫助我們思考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孩子、理解孩子,並在看到孩子以及看到孩子的成長的前提下,來組織鼓勵的語言。教育者和家長可以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自己關於兒童觀察和理解的框架。當我們持續使用這些語言和框架,孩子們會意識到嘗試的過程、自己的興趣、努力的態度都值得享受;而且每一段經歷,都是有意義的。
(插圖來自愛貝睿育兒群:福州-陌陌)
身教:做成長型父母
中國對於家庭教育的作用方式,有非常簡潔而精闢的描述:言傳身教。身教和言傳至少也是一樣重要的。所以如果你希望你孩子成為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你自己也要成為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不時體現成長型思維的大人,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如果希望提升自己的成長型思維,你可以採用以下的練習步驟:
1.建立信念。相信你是有潛力的個體,無論什麼情況,你都可以做出一些努力,讓自己持續進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2.覺察。常常問問自己,我正在使用僵固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
3.接納自我,非評判(non-judgement)。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某件事情上陷入了僵固型思維,你可能會有點惱怒:「我怎麼又使用僵固型思維了?」從而又陷入情緒的糾結中。但用成長型思維來看,我們形成一個新的思維習慣需要不斷的練習。因此,接受這個事實,僅僅對自己說:「哦,我正在使用僵固型思維」就好了。
如果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成長型思維」,感謝一下自己能夠堅持這種積極的思維模式。
4. 思考更優的策略。如果使用成長型思維的話,你看到了什麼優勢和進步?你怎麼說更好?怎麼做更好?看到(他人或者自己的)優勢和進步,說出來,行動起來!
即便你成為成長型的父母,但孩子生活環境中其他人的思維還是很僵固怎麼辦?
好多家長會擔心,我之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地強化了孩子的僵固型思維,該怎麼辦?或者是:即便是我在成長型思維方面做得不錯,但是抵擋不住爺爺奶奶老師同學還有很多僵固型思維的想法呢!怎麼辦?
請放輕鬆:
首先,我們或多或少地在某些事情上會有成長型思維。而且中國文化傳統中向來強調努力,大家都是聽著「鐵棍磨成針」、「愚公移山」、「鑿壁偷光」的典故長大的,這些都將給我們帶來影響和力量。
其次,你需要記住: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成長負責,都是主動的學習者,我們是,孩子也是。成人無法控制孩子所處的每一個環境;但至少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家長,可以成為孩子一個容易接觸到的好榜樣。
還記得我學習英文的故事嗎?就算家長不是時時刻刻表現出成長型思維,孩子們也會從本性、反省和經驗中或者某些地方學習成長型思維。
所以保持覺察,專註於進步就好。我們努力做得更好,他們也努力做得更好,不正是成長型思維發揮作用的地方嗎?
擴展學習與作業
1.閱讀圖書:《看見成長的自己》,德韋克教授的著作,思維模式領域的經典;《寶寶也是哲學家》,了解嬰幼兒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
2.觀看TED 視頻: Grit ,基於成長型思維發展毅力
3.思考一下。你在哪些事情上常常用成長型思維? 你希望發展針對什麼事情的成長型思維?從現在開始,你在這些事情上將會有哪些不同的做法?為了培養你的孩子或者學生的成長型思維,你在和她們交流的時候,會怎麼做?你打算從什麼時候開始行動?
4.試著每天寫成長型思維日記吧!格式為:今天我在某件事情上使用了成長型思維,我發覺了誰(自己/孩子/老公/婆婆等)的什麼特質。我的感受/覺察是……或者今天我意識到我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有僵固型思維 如果用成長型思維,我會這麼看這件事情 我的感受/覺察是……
推薦閱讀:
※北大教授魏坤琳:如何培養更聰明的孩子?|公開課
※公開課需要自然純真
※公開課九精
※191公開課——春季大棚番茄管理注意事項
※國際MOOC浪潮引爆虛擬大學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