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呀?

我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呀?  此問一出,小編遭遇了無數的白眼——  「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與嗤鼻——  這還用問?!!  當然得問嘍。  因為「端午是為紀念屈原」的訛傳傳得太久了。    關於端午,最流行的說法是——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日,抑鬱不得志的屈原自沉汩羅江。附近的民眾為了不讓魚兒分食屈原的身體,紛紛駕舟前往江中投擲粽子。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在五月初五端午這天,人們會食粽子、賽龍舟、懷念屈原。  

    其實,一個「粽子」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 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請注意,東漢距離戰國可是隔著幾百年的距離呢。也就是說,等粽子面世,屈原夫子已經輪迴N次了。  那麼,粽子是如何跟屈原聯繫起來的呢?  這要感謝南梁吳鈞。  他在《續齊偕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拜託,南梁距離戰國足足七百年之多。  實在是等不起啊。  說到這裡,聰慧如親,肯定恍然了——  是屈夫子選擇了在端午投江,而不是因為屈夫子投江才有的端午。  

  那麼問題來了,端午究竟是如何、為何成為一個節日的?  答案就在端午的習俗中呢。  吃粽子、喝雄黃酒、划龍舟、掛艾草、戴香包、拴五色線。  剛剛說過粽子,現在讓我們依次倒推。    拴五色線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中有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原來,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有「不舉五月子」的說法。  因為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不易撫養成人,為了祈佑孩童的健康平安,所以會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孩童不可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這樣孩童就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瘟疫、疾病也可以被河水沖走——兒童可以保安康啦。  

    戴香包  香包即香囊。  香囊是盛放香粉的。  香粉由白芷、川芎、芩草、甘松等中藥混合磨製而成,是可以驅蟲防疫的。  俗話說的好,「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  

  掛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掛艾。  在蠅蟲滋生、細菌迅速繁殖的時節,艾草那濃烈的香氣是可以驅蟲除菌的。  掛菖蒲也有此用。  更徹底的是蘭湯浴:用蘭草(不是蘭花)燒水,沐浴,以去污除毒。  漢代《大戴禮》載:「午日以蘭湯沐浴」。  

  划龍舟  起源於原始社會、古越族人祭祀水神的活動。  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一種多人集體划槳的競賽。」  原始社會,可比戰國早了幾千年呢。  

  喝雄黃酒  《清嘉錄》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  端午以後,因氣溫升高,毒氣始發,疫病萌生。  作為解毒、殺蟲的中藥材,古代人認為雄黃是可以「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的"。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吃粽子  從端午開始,炎熱的夏天才真正來臨。  端,始也。午,陽也。  《黃帝內經》講,「夏養陽」。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  請注意,「傷津」即是「傷脾」。《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為涎,涎為口津。」  不要忘記,端午吃的粽子,其主要原料可是糯米呢。醫聖孫思邈認為,「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本草綱目》載:「糯米,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  原來,糯米是補脾益氣生津的。  說了這麼多——  驅瘟、辟邪、去污、除毒、養脾胃。  哪一個都離不開「健康」之本質。  所以啊,端午的本源是為了祛病防疫、健康長壽的。  萬萬沒想到吧。  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畢竟「壽」為五德之首嘛。  

    
推薦閱讀:

墳塋與我們同在的生命
《老子》在教給我們什麼(《老子真諦》序一)
專題 | 今天您還讀書嗎?我們不要拖書香社會的後腿
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何只有我國完整的保存下來?因為我們有信仰
北漂族口述 我們不配談愛情?

TAG:端午節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