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解釋系統的工作原理分析-04
上一篇,我們講了解釋系統的三層打開,越來越能看到我們的大腦里在想著什麼。本文是原理解讀的最後一篇了,我們可以看到解釋系統的細節,並且可以依據這些細節得到若干推論了。
先把之前的知識提取出來:
· 系統1包含:直覺和感覺;
· 系統2包含:記憶、計算和覺察。
它們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三條路徑,分別是:系統1先進行解釋,如果解釋不通就啟動系統2解釋,如果系統2還解釋不通,就會再次啟動系統1,並勸說自己放棄解釋。
上圖是解釋系統的第三層打開,已經變得比較複雜了,接下來,我們要再次打開了,每一個盒子都可以再打開,請做好準備,開始啦!
正式上圖之前,我有個小建議:請務必關注你的系統1是如何運作的,它很有可能會輸出一個解釋——這個圖太複雜了,我還是不看了吧。
你的系統2一定要保持敏銳,不要被系統1屏蔽,我在後續文章中會給出解釋,大約用15分鐘,就可以看懂下面的圖。一旦你掌握了解釋系統的構造細節,你會瞬間升維,洞察力也會大幅度提升,可以很輕易地看到別人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們每個奇怪行動背後的根本原因。
來,上圖啦!請橫屏查看:
如果你希望看到高清大圖,另外,可能流程圖中會略有更新,最新內容請長按下方二維碼查看消息:
怎麼樣,你的系統1現在跟你說什麼?是不是它開始各種告訴你:「這麼難的圖,你是看不懂的!」、「這種東西不是人看的,算了,反正世界上知識那麼多,也不差這一個。」、「手機的屏幕太小了,電腦打開又太麻煩,算了。」
系統1就是會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解釋的過程。我們先來定義圖片上的關鍵點,然後再以你看這張圖的感受,分析整個流程圖的全過程。(建議你對照第三層打開,因為我使用了同樣的配色)
· 流程圖最左側的紅色「對象A」表示解釋系統的輸入;
· 右上角紅色的「解釋結果A`」表示解釋系統的輸出;
· 所有黃色的部分都表示系統1在起作用;
· 所有藍色的部分都表示系統2在起作用;
· 綠色的表示我們對世界的一種反應模式,學名叫常模,表示你在通常情況下的模式。
好,讓我們走一遍這個解釋過程,就以你「看到流程圖」為例。
當這幅流程圖出現在你的面前時,光線刺激視覺細胞形成視覺成像,信息被捕獲至大腦,這就是感覺。
緊接著,我們就會立刻對其進行模式識別。這裡我要插敘一下,人的大腦對模式極為敏感(見老文:《三種假設的不同應對策略》),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快速識別模式,這兩種方式分別是本能和直覺,而直覺又分為專家直覺和捷徑直覺。這裡我不展開說,未來你會發現,我們認知中絕大多數謬誤都來自直覺判斷,未來我們會在誤判心理學的部分進行詳細介紹。
為了能夠明確展示,在流程圖裡,我將「模式識別」、「模式比較」分開了,但實際上它們是一個整體。「模式識別」是用常模進行識別的,「模式比較」也是和常模進行比較。常模就是你對世界的第一反應,比如說:有人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議,他總是會將其當做質疑;有人遇到高手就感覺到自己矮一截;有人一旦想要的很多,就會焦慮不安;有人有壓力的時候,就想撂挑子;有人總是去看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總是去挑刺……這些都是常模。(常模的更多知識,請詳見《思考,快與慢》第六章)
如果對象A和常模比較有差異的話,就會讓認知離開一種叫「認知放鬆」的狀態。認知放鬆度是大腦工作的基本動力,它的原理是: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下去,我們形成了一種「能耗最小機制」,這種機制讓我們儘可能少耗損能量。認識放鬆是能耗最小的狀態,大腦需要的能量處於極小值。
如果外界的刺激一旦出現,並且和常模比較之後形成差異,就會導致大腦離開「認知放鬆」狀態,進入「認知緊張」狀態。「認知緊張」狀態會導致注意力變化,注意力會突然集中到當下發生的事情上來,注意力一旦集中,能量損耗就會大幅度提升。這時,就會產生一種內在動力,要求大腦回到「認知放鬆」的狀態,於是激活了大腦的後續運轉過程。
那麼,想想看,當你第一眼看到這張橫著放的流程圖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有所詫異,隨即快速形成一個解釋:「這張圖下方還有內容」,然後你把手機屏幕橫過來,快速翻到最下方,又形成了一個解釋:「我去,這麼長的圖」。
由於圖片看不大清楚,這張橫著放的、看不清楚的圖片持續地輸入你的解釋系統,而系統1已經無法有效解釋了,於是激活了系統2開始計算。但是,系統2在瞬間是無法完成計算的,系統1再次被激活,接管了系統2的理性部分。為了抓緊回到「認知放鬆」的狀態,系統1會隨意給出一個解釋,主要就是讓自己放棄看這張圖,或者換個時間再看這張圖,無論怎麼解釋,本質上就是放棄對圖片的研究。最後,自己徹底相信系統1的判斷,於是就放棄了。
說實話,這段解釋只需要使用第三層打開就能解釋清楚,但是,打開的第四層里,還有一些獨特的辭彙需要定義。
首先是「驚訝」,這裡的「驚訝」和我們平時使用的「驚訝」一詞意思並不相同,它表示你是否能夠注意到注意力的波動。只要和常模有差別,就會引發驚訝,只不過,驚訝有一個可以被感知到的範圍,在閾值範圍之內,我們無法感知到自己驚訝,範圍之外,就會感覺到了。比如:你的孩子下午4點回家,從3點59分開始,你就開始期盼著孩子到家,過了一分鐘還沒有回來,你有了一些驚訝(也就是注意力會開始聚焦),但是可能你並不會感受到;如果15分鐘沒有回來呢,1個小時沒有回來呢,你的注意力就會都集中在這件事上,你就會感到驚訝了。關於驚訝,可以閱讀我的老文《「吃驚」的原理和價值分析》。
其次是「認知緊張」,前文已經提到了「認知緊張」狀態了,它是一種內部動力。認知緊張會激發一種名為「一致性、連貫性需求」,也就是把對象A和自己的常模之間進行關聯解釋,這種解釋必須要前後關聯才行。比如說你回家看到花瓶碎了一地,一隻貓在窗口喵喵叫,你會怎麼想?是不是會認為貓把花瓶打碎了?其實,貓和碎花瓶之間只是存在相關性,並不具備因果性,而認知緊張非要將其產生因果關係(成語典故《疑人偷斧》的貓版)。而這種因果關係,是由系統1的直覺自動生成的(注意,這裡又有直覺,只要有直覺的地方,未來就有各種偏見和謬誤出現)。最常見的就是歸因謬誤,我們總是把相關性當成因果性,還記得前文的例子:「我走在擁擠的大街上,錢包丟了」,看看你內心的解釋,是不是形成了因果關係?
我們在第三層展開的時候,就談到了系統2會為系統1提供理由和背書,它幫助系統1編造了一個因果故事。在我們感受不到驚訝的時候,系統1和系統2共謀的故事,就是對對象A的解釋結果,雖然這時系統2會檢查,但是系統2本身就是慵懶的,所謂認知吝嗇鬼就是指系統2懶得啟動的狀態(系統2啟動和運作會調用注意力,消耗大量能量,違背了能耗最小原則)。在懶惰的系統2的檢查後,解釋系統輸出了「解釋結果A`」,這時候認知就放鬆了,而常模也會被更新了,補全了對象A和原有常模有差距的部分,而這個補全通常是有問題的,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編造出的因果故事來補全的(所以,每個人的常模裡面,必然會有無數想當然的東西,就是這些自以為是,讓我們不斷犯錯誤)。
如果我們可以感受到驚訝的話(流程圖中「是否引起驚訝」下方的流程),這個流程就要比「不驚訝」的線路上多一個判斷環節,即系統1構建的故事「是否可解釋」(上方的線路中沒有這個判斷環節)。如果可以解釋的話,流程還和之前的一樣,如果不可以解釋,就會激發系統2開始解釋。(也就到了最右側「激發系統2」的部分了)。
如果你還記得第二層、第三層打開,你就知道,這會兒解釋系統進入到了系統2起作用的時候了。
系統2的做法是調用記憶系統。先從「長時記憶系統」中搜索知識組塊,判斷是否有知識組塊,如果沒有的話,就會直接啟動接下來的系統1解釋過程,基本上就會讓自己放棄。如果有知識組塊的話,就會將其調取出來,放入「工作記憶系統」中進行運算。(關聯相關內容,我曾經寫過「知曉感」的文章,見:《怎麼樣,這麼有啟發的遊戲,是不是一看就會啊?》,所謂的知曉感就是輸入時感覺醍醐灌頂,但是調用時,系統2無法從「長時記憶系統」中調用知識組塊的現象)
即便系統2可以調取出知識組塊,在系統2進行分析和計算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會被調用到被解釋的事件上,於是我們就會一直處於「認知緊張」狀態,系統1就會蠢蠢欲動地要讓自己回到「認知放鬆」狀態。如果你知道這個原理,就會原諒年輕時的自己,為什麼上學的時候那麼馬虎,這不賴你,就賴系統1。
不過,有一種叫做「心流」的狀態,處於心流中,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都會充分發揮出來,系統1和系統2會結合在一起高效運轉,為你設定的目標而努力。強烈建議閱讀《心流》一書,了解相關狀態。
如果系統2完成了分析和計算,相當於得到了解釋結果,那麼,就會作為全新的輸入,再次進入解釋系統進行循環。你不要擔心花費時間長,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一瞬間無數想法在腦海中划過?就是那一瞬間,解釋系統已經運轉好幾圈了(這也就是圖中「聯結活化」表示的狀態)。
如果系統2無法得到結果,就會進入最下方的線路中,系統1再次被激活,它又開始編造故事,但是這次,它抑制了系統2的審查,只允許系統2為它的鬼故事提供各種支持,最後讓自己說服自己。你看,在這個線路中,依然有更新常模的環節,如果你的常模在「放棄」的時候被更新,就會有一道隱形天花板在你的頭頂上不斷強化和形成,而你就會被困在某一個範圍之內。比如說,你定了目標不完成,就會越來越完成不了目標;你認為自己能做成一件事,但是沒有做成,你就會越來越不自信;如果你拖了一件事,就會越來越拖延等等。
好了,整個解釋系統的原理已經分析完成了。最後做一個小總結,我們為什麼非要如此細緻地研究解釋系統?
它的道理稍微有點難以理解,我簡單用邏輯鏈條描述一下:
· 每個人都在謀求自身價值的增加;
· 價值 = 無差別的時間 X 有差別的行為,價值的差別只差別在行為上;
· 行為僅被決策系統影響;
· 決策系統會受解釋系統強影響。
所以,解釋系統深刻地影響決策系統,決策系統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價值,價值決定你在為人處世中的一切。我是想讓我的決策儘可能對一些,儘可能多獲得一些收益,所以,我還是耐心把解釋系統研究透徹。所謂的「耐心」不過就是半年左右,完成了這張流程圖的繪製,而它的複利會快速變現,邊際成本又基本接近於零,絕對是個好的投資標的物。
文章的最後,我還是要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整個流程圖是一個框架,我們在之前已經定義過了,這叫解釋框架,每個人的解釋框架都是一樣的,都會經過這個複雜的流程過程。
之所以,我們每個人不一樣,差別不是在解釋框架而在假設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假設體系,分別應用在常模上、直覺中、記憶里,也就是出現在解釋過程的各重要環節上。因此,如果想要把世界看得更清楚,第一需要完善對解釋框架的持續打磨,第二需要不斷優化假設體系,而假設體系中的元假設(假設的假設)就是世界觀。
至此,你的系統2是否可以解釋我寫這個系列的野心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三十幾歲的女人還那麼容易上當受騙?分析的很對,值得深思
※正官格喜忌神取用及大運吉凶分析
※車浩「神考題」の 實務分析
※智尚德豐 觀點分析
※五運六氣分析-----出生年尾數為「1」 的人的體質及經絡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