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教奉行」續編(妙祥法師)
「依教奉行」續編
(一)依教奉行知見斷
(二)依教奉行降我慢
(三)依教奉行真智慧
(四)依教奉行轉萬物
(五)依教奉行真教誨
(六)依教奉行真持戒
(七)依教奉行真毗尼
(八)依教奉行心通達
(九)依教奉行去我執
(十)依教奉行無價寶
(十一)依教奉行正知見
(十二)依教奉行無分別
(十三)依教奉行修心性
(十四)依教奉行無上法
(十五)依教奉行恭敬心
(十六)依教奉行是真行
(一)依教奉行知見斷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二〇〇九年三月為海城道源寺尼眾開示》
時間:
地點:遼寧省海城道源寺
聽眾:道源寺內尼眾約六十人
出家人的標準是很多的。有幾種出家人:有的是身心俱出家;有的是身出家,心不出家;有的是身心俱不出家。所以說,我們要做一個身心俱出家的出家人。「身心俱出家」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無我,沒有「我」,沒有「我」才叫身心俱出家。剛才我講了,師父批評一句,他馬上就頂撞,那就是「我」,所以這就不行了,這就不夠出家人的資格。不管是誰說,我們都應該依教奉行,特別是師父說、執事人說,更得依教奉行,我們首先要落在依教奉行上。
有的人說:「他說的錯了,那我們依教奉行嗎?」也要依教奉行。錯,為什麼要依教奉行呢?就是說,你先有個依教奉行的心,你的心才能平靜下來,才能正確地觀察事物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原因。往往我們頭一念是很平靜的,第二念就隨著我們的嗔恨和我們習性就發作了。如果我們有一個依教奉行的心,第一念能保持住,第二念也能保持住——能保持和第一念一樣的清凈,那樣我們就會正確地處理一切問題。可能我們剛開始認為是一種錯誤,但是我們通過依教奉行以後,我們就會觀察這個事物的可能性,它的正確性就會找出來了。
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曾經路過一個地方,這地方有一條死狗,大家走到這塊,都是把鼻子、嘴捂住了,甚至說:「太臭了,太髒了!」一條死狗嘛!但佛走到這塊,佛就稱讚一句:「你看狗的牙齒多好,多白!」因為我們對外境處處起心動念,馬上就是以自己的知見來評斷一個問題,而佛就沒有個人的知見,所以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且看到事物的好處的地方。
依教奉行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出家人的標準:首先要依教奉行。你不能依教奉行,你根本就入不了法,而且我們處處會產生很多的邪知邪見,所以依教奉行對我們是很重要的。
※…………※…………※…………※…………※…………※
知見立知,就是我們看到一切事物馬上就知道。也就是說,通過我們思惟,通過我們起心動念,馬上就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無明。如果我們沒有這種知見,那會是什麼樣呢?我們的一切都處在一種大光明之中,不用分別,不用起心動念,一切自在。就像世間的一種自動化似的,就像觀世音菩薩講的三十二應,就會存在這種功德了。
所以說,「知見立知」在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明白。我們為什麼講「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去掉我們的「知見立知」,依教奉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掉我們的知見。因為我們都以自己的知見為標準,雖然有戒條等等的事情,我們會拿戒條來衡量,來考慮這個事物的對和錯,當我們用這種心的時候,往往嗔恨心就在其中了,懷疑心、嗔恨心、傲慢心等都在其中了。
如果我們去依教奉行,這些心就會壓制住,會改善,會逐漸地走向一種清凈。也就是說,依教奉行能去掉我們的無明,能減少我們的無明。所以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知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你只要起心動念,即是無明,要記住。
我們學戒律、看經,往往都需要一種「明白」,這個問題也得注意。這是為什麼呢?這個明白就是知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有時候我們太要求明白了,這也是一種弊病。佛法並不是明白,知見立知嘛。你知見立知,立知是什麼意思?就是明白,明白就是立知,當我們覺得明白什麼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知見。所以我們學戒律也好,學經教也好,不是為了明白,那我們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覺悟。覺悟不屬於明白,屬於智慧。我們往往把明白和智慧混為一談,所以往往追求了明白,而忽略掉了智慧,就跑到一種偏岔里去了。
為什麼有很多人不見性呢?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把這個東西用到別的地方了,偏道了。這就是個弊病的地方。如果我們都知道攝心為戒,不管我們學戒律也好,學經教也好,不要求明白,我們要求的是智慧,不追求一個明白,這樣的話,我們就把心歸到了一個正確的軌道里去。它就能突破我們的無明,突破我們的障礙。如果我們要求一個明白,本來這面很努力,最後反而變成自己的知見障了,變成一種無明了,你說你能過去嗎?本來無明就夠厚的了,最後你又給加一道無明,你怎麼能過去?這是一個。
另外你用什麼來破這個無明呢?你沒有任何武器來破這個無明,因為你把你所努力的一切福德資糧全用在哪了?用在知見上去了,這就不對了。如果我們把這些知見收回來,通過我們的努力,不要求明白,也就是不起心動念。我們要求的智慧,它就會變成一種非常銳利、非常有力量的工具了,能把這個無明給破開,因為它正好對治無明。
為什麼我們很多的人學佛,不是不努力,為什麼他不成就呢?就是因為我們用勁用的地方不對勁,思惟不對勁。我以前給大家講過,看《楞嚴經》,不見得你把整個《楞嚴經》都看完了才能見佛,你看一半或一少半有可能就見佛了,為什麼?因為你的力量使得對勁,方向也對勁,正好是對治了無明,所以他就能見佛。為什麼有的修行很多年不開悟、不見佛?為什麼呢?雖然他也努力了,但是他把很多的東西都用在這個知見上了,所以說,這就不行。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就是在這方面一定要多思惟、多考慮。
現在很多人逐漸地認識了這個無明在哪,也知道破無明的重要性。那就是知見,什麼是知見?當我們起心動念,全是知見,包括對身體的愛護和其它的愛護,都是知見。但有的說:「要是身體出現問題,那我乾脆不治病吧。」不治病也是知見,治病也是知見,應該是什麼呢?別人說了算,自己說了不算,依教奉行。師父說:「看病去。」「好,去看病。」有的說:「我沒病。」那就是知見。有病沒病,師父叫你看,你就得去看,沒病也得看。像吃藥似的,有時候他們給我葯,一大把,我吃了好幾天,我問他:「那都是什麼葯,幹什麼玩意的?」自己不知道,把他們問樂了,吃了好幾天葯不知道這葯是做什麼用的,起什麼作用也不知道,反正給我就得吃,目的就是這樣去治病。
世間人治病只是治癒已得的病;好大夫治的是未得的病;而上等大夫治的什麼?治癒沒發生的病。什麼叫治沒發生的病?就是你不要去分別。你不分別,心裡自然就清凈;自然清凈是最好的葯,你有病它也能治,沒病它也可以預防有病。有的人就認為:「我有病才可以治,沒有病我就不可以治。」當你有病了再治,實際上已經晚了。所以說,這有三種大夫。我們現在要求的是什麼呢?就是要做第一等大夫,不等病發生我們就開始治了;病發生了,我們也用這種方法去治。
不管符不符合自己的病,只要讓我們治我們就治。當你依教奉行的時候,這就是最好的葯。你看藥物,都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我們依教奉行,那有時候比葯還苦呢,心裡很難受,很不願意接受。你說:「這沒有道理啊,你看我這麼難受,我身體不太舒服,師父讓我去做這些事情,我不想去做。」你看看,比葯還苦他都不願意吃。最後你要是能夠接受,「不管怎麼說我得依教奉行,我去。」雖然這個事情和你沒有關係,但是你的病就治了。
包括一些勞務,本來不是你的事,是別人值班的事,當師父看到了這塊,說:「你把這地方收拾收拾。」你就會講:「這不是我的班啊。」你看看,他就完了。就是說,本來是給你治病的機會,但是你就認為不是你的,最後就失掉了治病的機會。最後怎麼辦?等你得病了以後,這才知道:「啊,這個病確實是我的。」那時候什麼都晚了。所以說,我們應該依教奉行。
(二)依教奉行降我慢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二〇〇九年三月為海城道源寺尼眾開示》
時間:
地點:遼寧省海城道源寺
聽眾:道源寺內尼眾約六十人
有時候知道自己有貢高我慢心,這就很好了,低不下來不要緊,我依教奉行,我去做去。為什麼要依教奉行?這句話就像一個鞭子、一個棒子,你不得不低頭,不得不去做,就是滿心的嗔恨也去做,做久了才會有一個習慣性,就會真正的依教奉行了。依教奉行也是很痛苦的,這個依教奉行,如果是師父說還行,師父叫我干這個干那個還行,還能去做去。特別是道友之間;甚至是大戒師和沙彌之間;或是沙彌和老沙彌之間,有時新的支配老的,或者有的老的不好好修行,支配新的,他都會生起這種貢高我慢的心,但是你用依教奉行的心去做,它就會克服。
我在五台山齋堂的時候也是這樣,人家叫我做這事,那也是滿心不願意,但是就有個依教奉行。有時候自己忘了,人家還提醒,一看我有點不太願意,人家告訴:「依教奉行!」當時我就沒辦法了。你看,我想說的話他替我說出來了,更叫你心裡不滿。你要是自己說出來,還有個主動性,別人給你說出來,最後還得去做,等做完以後,這心得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慢慢平靜下來。
所以說,我們的心是個賊啊,這個賊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降伏了,得長期地降伏。所以依教奉行對嗔恨心和貢高我慢心是最好的對治方式,你要認可這個依教奉行,這才能夠把依教奉行做到。過去我不是講過嗎?鞍山市裡有一個領導,他就講:「依教奉行就是雲門餅、趙州茶。」就是一棒把你打死,不允許你有自己的知見。現在對「雲門餅」和「趙州茶」理解錯了,所以現在的人使勁種茶葉、喝茶水,將來還得發展雲門餅。你說,這把祖師大德弄得哭笑不得。我看沒辦法,這可算找到一個「理由」了。咱這個依教奉行挺好,它也不用喝茶也不用做餅,是吧?將來多少年它也不會在這上生出一個東西來。所以說,這個依教奉行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貢高我慢怎麼辦?就得這麼處理。
(三)依教奉行真智慧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上師五十法頌」講記》
時間:二○○一年八月
地點:海城大悲寺文殊殿
聽眾:全體僧眾
「當受師命不違背」,一定要依教奉行。不光是師父的命令,我們依教奉行。由於我們真心實意地聽從師父的命令以後,每個師兄弟之間,我們要依教奉行;甚至我們就和小眾之間也要依教奉行;甚至和其他的人,我們都要依教奉行。永遠保持那種依教奉行的意識,這才行呢。就一個小孩告訴你,你也要去依教奉行,你的心要這麼樣平等,那就太好了。因為你把所有的眾生都看成佛了,所以說,你就不會受騙上當。
說把那些人都看成佛怎麼反而不會受騙上當?因為是你的分別心覺得在受騙上當。如果你捨去這個分別心,那個心永遠真實,它永遠不會上當。雖然事相上可能要彎曲一下子。可能有人告訴你到那個地方去取個東西,你到那地方發現沒有。他表面上是騙你,實際上你用真心來對待這個問題,他永遠騙不了你的心,這個才是最真實的東西。我們求啥?就求的那個法身,就求那個真實的心,至於事相上的事情,把它放一邊,那只是一場考驗而已。所以說你要不懂得這個,有時我們就是上當。
我以前和大家講過,在五台山時我做飯,當菜頭。做菜,一點鐘起來,做飯呀,拌菜呀,一直忙到晚上,這些事情都得天天忙著,還得親自做。另外當菜頭還得指揮別人,那齋堂我還管。雖然我只是當菜頭,但其它的事情他們還都來問我,我還得管,甚至行堂的事情有時候我還插一手,你說這麼多要做的事情。而那個師父還不在齋堂,他告訴我:「你把這點東西給我拿著,一會給我送去啊。」你說,還讓我給他送過去。
那時候心裡,當時也起點念頭,「你說我正忙著呢,你啥活不幹,背著手,就這麼背著手,就說一會給我送過去啊。」他知道我那個心理,就是一般好說依教奉行,我是剛想說點什麼,還沒等說呢。他說:「依教奉行啊!」一句話就給我堵那塊了,我說:「好,依教奉行。」後來我就真的把東西送過去。本來他走了以後,我可以打發別人去送,但是我沒有打發別人送,而是親自把這個東西送過去了。而且呢,他確實挺高興,送完我想回去吧,他告訴,「別走了,你幫我炒幾個菜,我這正好來人了,忙不過來。」你說他一個人,我那邊一大堆活,還得讓我幫著炒一會菜,既然這樣,那就幫著炒一會菜吧。炒完菜了,這時候有個師父過來,還有幾個居士在那過齋。他們過完齋,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要依教奉行,要不違反命令。不光是師父的命令,就是同門道友,我們都要隨順,盡全力去做去,你肯定不會上當的,因為這個才是最真實的。如果你認為這個事情該做和不該做,你本身就是上當,本身就是吃了一個大虧。
所以說誰佔便宜?傻子最佔便宜。誰吃虧?就是那個所謂的聰明人最吃虧,因為他不知道,聰明反被聰明誤了。世界上什麼最真實?不就那個法身最真實么,你學佛目的幹嗎?你發願又想捨身,又想成就,現成的讓你捨身、成就的時候你又不幹了,你說你不傻么,是不是?所以說,我們應該做一個傻子,那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四)依教奉行轉萬物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師父寮房
聽眾:數名弟子
我們得養成一種什麼習慣呢?就是對師父的話不要懷疑,你先相信。就是你發覺了師父說的可能不對,這個問題和我的想法不一樣,但是我相信師父肯定是對的,我的想法肯定不對,我先放下我的知見,先隨順師父的知見。等到隨順以後,確實發現還是不對,我再請教師父: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認為,怎麼處理?這樣你就不會犯那種慢心的錯誤。
如果你沒有這種恭敬心,很容易產生「我和戒律書比較,我和誰比較,這不對。」最後你就失去了恭敬心,另外也失去了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東西,你認為對,可能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它又不一樣了。你是站在你的角度上,或是你所獲得的知識面上來看待問題。
應該是先接受,然後再談自己的看法。就是說,「師父講得對,肯定是有道理。我正在那琢磨呢,道理在哪塊?剛才我有個想法,恐怕是錯誤的。」然後再說出來。這樣的話,不光對師父,對誰都能說得通。
接受師父的教育,應該是無條件地接受,不要去考慮自己的原則性。你先接受,接受了以後,再把你的想法跟師父談。「原先我工作中遇到這麼個事,這麼處理行不行?」不要站在自己的觀點上來認為自己正確。
按道理來講,無論對誰說話都應該這麼做,不是光對師父這樣。恭敬師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師父開始,逐漸恭敬所有的人。這樣的話,你有這種謙虛的態度和心裡平靜的態度,什麼事情都會解決的。剛開始可能會產生一點矛盾,可能人和人之間存在差距,最後就沒有差距了。
有時候有很多人的說法——比如說這個人特別懶,雖然他懶,他讓你去幹活。這個事是你分別心所產生的。說這個事不如法,世上哪有如法和不如法的事?如果你心平了,它就如法了;如果心不平,它就不如法。舉個例子說,今天我給他舉了個例子,就是有人罵你的問題。人家罵你肯定是不好的事,對不對?但是你反過來想,「他罵我肯定有道理。」你這麼想就會獲得益處。我曾經講過這個例子,行腳時有人招呼我,罵我是騙子。就是任何事物不存在好和壞的問題。不管什麼事情,如果你要是認為這個「壞」是好,認為他是幫助你,你就會從中獲得利益;如果你認為這個東西是害你,或是誹謗你、罵你,你就失去了這個機會。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會先按照依教奉行去做。就算你這種說法是錯的,他認為你是在考驗他。比如說,我告訴親古:「你去偷這個東西。」親古就做有這種心了,說:「師父在考驗我,看看我怎麼做,有沒有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我還得去依教奉行,還要不犯盜。」你說,師父叫他犯盜的心還成不成立?
依教奉行啊,我先依教奉行去做,但不是說沒有正念,我一定要按照這個依教奉行去做,我這個心是按照依教奉行去做,但是錯誤的事情,我在做的時候,同時要把它糾正過來。明白這個意思嗎?我在做的時候把它糾正過來,不是說在你沒有做的時候,特別是和師長的關係,你在沒有做的時候就開始拒絕了,你在不理解的時候就拒絕了,所以你就失去了依教奉行的機會。
如果沒有依教奉行這個心,不管什麼事情,儘管很多都是好事,你都失去機會了。這就增長了我們一個自我的知見,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師父智慧的問題。如果你要是換個方式來做,就是說,師父讓你做什麼,我依教奉行去做。當我做的時候,我自己有點想法,確實在做,馬上要做的時候,我已經確實要做了,就差這一瞬間要做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問題還解決不了。因為啥?我還沒明白這個問題,這時候我再回來問問。但這個依教奉行的心是毫不猶豫地去做,而且在做的時候,他有他的原則性。
就是說,佛的戒律高於一切,同時你還要有依教奉行的心。當我們在和戒律不相衝突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去依教奉行;如果是和戒律有衝突的情況,我也要去做,做到最後關鍵的地方,我再反覆地思考,不明白的地方,我再回來問師父。這是他的不犯不依教奉行的心,而且戒還守住了。這本來是個很好的方法,但人都是什麼?還沒等做呢,就先分別了。還沒等把問題做到關鍵的時候,他就提出一大堆意見了。
所以說,毛病就出現在這個「我見代替一切」。我們現在就是,往往當人說出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馬上就思惟對和不對的問題。你思惟對和不對的問題,首先就是我見。所以說我們應該克服什麼呢?就是這個我見。是應該先去做,完了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再去想辦法。這時候我先做,我有一個依教奉行的心,就是說,我沒有這個我見。當我要做的時候,比如說與戒律所要求的,或是道德所要求的不相符,在這要發生的一瞬間的時候,我確實不能再轉它的時候,我再停下來。
萬一我在做的這個過程中,它的情況全都變化了。人家說得對,表面看著是錯的,到了這跟前,他是正確的。這時候我們就會產生了——就是你相信你心的力量,就是你依教奉行的力量,就是你不分別心的力量。這叫相信心,你那個是相信事物,它就不一樣了。
比如說這個讓你去殺人的事,本來按道理來講,誰都不能去做,你叫他做,他也不去做。我去做去,為什麼去做呢?就是要緩解這個矛盾,我要依教奉行。去了以後,我到那時候看看我的心——依教奉行心、不分別心,我能不能生起智慧來。我要是生起智慧,必然要轉。但是到了跟前,它確實沒轉,我的智慧也沒想出辦法來,我怎麼辦?這時候我再回去問一問。我還有原則在那塊頂著呢,我已經奉行了99%,就差那麼一點了。這個不能說是不圓滿,因為它違犯原則。這個原則應該放在你依教奉行以後的這個關鍵的地方上,你現在先有依教奉行心,後有這個原則,但是原則始終是不能變的。你要是不把距離拉到最近的程度,你永遠發現不了依教奉行的好處。真正的原則在哪塊?你也不知道,往往真正的原則叫你當成知見來用了,你當成理由了。
為什麼我們產生那麼多矛盾,或那些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把原則當成知見去使用,當成一種理由去使用。實際上,到沒到那真正原則的時候?沒到真正原則的時候,差得十萬八千里呢。時間、空間、智慧和你心裡的改變,這些都沒達到那個程度的時候,你馬上就給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你說你這不是我見嗎?所以我們凡夫怎麼辦?我們應該先去依教奉行,我做到最後關鍵的時候,我再看,明知不對,我也要再看。這樣的話,能鍛煉我們的依教奉行心,而且我還要用心去轉事物,而不被事物所轉。就是說明一個什麼呢?這個依教奉行能轉很多事,很多很多事都能轉過來。當然了,也不是絕對的萬事都能轉過來,但確實能轉很多事。
我跟你們講過那例子,人家告訴要我煮粥,告訴我:明天不允許剩啊!第二天還是我淘米,還不允許剩。我淘米的時候還真想到,這米加多少是好呢?今天來多少人也不知道,拿兩把米加裡面?加裡面也不是,加水也不是。最後,「行了,拉倒吧!」這沒辦法,但是我不能不去做。人家告訴我不許剩的時候,還沒等我吱聲呢,人家就說:「依教奉行!」我還不知道怎麼去做,去依教奉行。
平時我也沒說依教奉行,他就給我弄個依教奉行出來,和我心裡想的一樣。於是去做,等到粥做好,我早就忘了那碼事了,粥也煮了,做完了。等過完齋,最後涮完桶,正好就剩半碗多點,就剩那麼點。就平時剩的也比這多得多,就是你都喝完也得比這多。那位師父最後說:「哎呀,今天還行。」哦,突然想起來,他告訴我不允許剩。我這才想起來。就是說,並不是你思惟想剩就剩,就是因為你有個依教奉行的心,在你很為難而且不能做的時候,這些事情都能達到。換句話說,現在的時髦話叫神通力,就有一種神通力,實際上就是依教奉行的那種心,必然感應到的因果,它隨著你轉,也就是無為的心。
弟子:師父剛才說的那個去偷東西的例子,讓我去把它拿來,我拿來後不知道犯盜不?假如我什麼也不想,沒有思惟,他讓我去拿那個東西,「好,我去拿。」就拿回來了,這算不算犯盜?
你本人不犯盜,但叫你去的那個人他犯盜。
弟子:我知道這個事就是犯戒,但我想:是不是考驗我?這能不能說是犯戒?
那是考驗我,但是我到那個地方後,因為我怕萬一那位師父不是考驗我呢?是真要拿呢?我再回來問問。「你看,您讓我拿的那個東西是什麼顏色的?我拿回來是交給你呢,還是交給他?」幾句話就把時間拉長了,一拉長了,你那依教奉行的心,同時又給對方造成一種緩解這種思惟的過程,不讓他犯到根本那塊。如果你要是不去做,會是什麼結果?實際上有很多的事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但是他一旦讓你去做的時候,他那個心啊,甚至你還沒等把他勸過來,他就去做了。當你要是有依教奉行的心,他可能在半道就轉過來了,你得相信你的心的力量。
有時候,在你認為你能勸過來的時候,實際上呢,你是相信你嘴皮子的力量,你沒相信心的力量。所以說呢,這講到一個依教奉行的好處在哪塊呢?就是說,你要是用思惟去考慮這個事,「我要把你勸過來」。實際上,他這個事情你能不能用語言把他勸過來?有的人好像是能勸過來。實際上,勸過來的都不是語言勸的,都是那個心改變的,不是語言說的。語言要是能解決問題,那我們的語言天天說,那就已經世界大亂了。語言對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語言它是個起心動念,說話的時候就起心動念,它就破壞了你的依教奉行。為什麼叫依教奉行?就因為我不講條件去做,我心是平靜的,而且起到那個無為無不為的力量。當你用語言去說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無為的這種條件。
另外,真正轉事物的時候,究竟是什麼能轉?從世間法來講,語言就能轉;實際上從佛法來講,語言沒有實際意義,都是靠那個心去轉。你要是真有那個力量,像佛菩薩,我就在那坐著不動,他的心就能轉過來,那你就能做。如果你沒有這種能力,你還是老老實實的依教奉行去做。
彌勒菩薩說的:「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於臉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他用的什麼心呢?就是這種忍辱的心、不動的心,來轉一切事物。整個講的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實際上,說來說去就是一個依教奉行。
應該有這種依教奉行的心,應該時時的要提在念頭上,提在門頭上。就是這個依教奉行啊,它裡頭的好處太大太大了。我剛才不是講了嘛,你說這個做飯的事,你說叫誰來講,都是一種不講理的人,哪有這麼說的?一百多人喝粥,完了還不允許剩。而且人還沒有準數,最起碼的,這個人數得准了。就算人數確定了,今天喝多喝少你也沒法弄啊,對不對?水都得量好了,每天喝幾碗粥,行堂時打勺子還得打勻乎了,這才能達到不能剩的情況。
最後我還把這個事給忘了,不是說我真的做到底了,想著想著就給忘了。不是我要忘了,就是依教奉行它必然產生一種力量。因為啥,這種力量讓你忘掉了,你要是再想著這個依教奉行,反而把事做壞了;你忘了,正好符合這個事物的規律。我什麼都忘了,那事情正好圓滿。你看,這玩意不可思議。所以依教奉行是個大神通,你得相信這個大神通。
事物上,我跟你說,就像世間講的那句話,「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不走到跟前的時候,你永遠找不到那條路。所以說,為什麼沒有轉過去?這裡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這個依教奉行的心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就打了折扣了。早就有了這種想法,我怎麼來對治這個問題。為什麼有時候叫你什麼都不要去想,無條件去做?這樣很多的事情都會轉的。所以要用心去轉物,這是很主要的。而我們往往都是以物易物,物質對物質的講法,所以以物易物永遠是被動型的;只有以心轉物,你才會變主動型。當然了,這個功夫也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做成的。你說:「師父這麼說,明天我就去做了,我到那就做成了。」不是那樣,我從來沒想過,我要依教奉行去轉什麼東西,我就是要依教奉行,我就是不怕被騙,我就要去當這個傻子,我就要這麼修行。最後,你心真的老實的時候,它才會轉的。
所以說,你想做圓滿就得平時培養圓滿,這時候才會出現圓滿的結果。事物不是偶爾出現的,「今天師父告訴我這麼做,那我就馬上這麼做,我馬上就能成功。」不是這樣。
就是說,你平時不依教奉行,到時候叫你做的事情,你肯定做不來。有這麼多的想法,本來應該能夠做得很好的事情,為什麼沒有做好呢?就是我們平時的依教奉行沒做好,不是說當時一個事,你去依教奉行就行了。「哎,今天我去做了,它必須得好。」不是那麼個意思。平時都得養成一個習慣,特別是在關鍵的時候,它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五)依教奉行真教誨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二〇〇八年三月為海城道源寺尼眾開示》
時間: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四
地點:遼寧省海城道源寺
聽眾:道源寺內尼眾約五十人
弟子:依教奉行指完全服從常住的教導,這個「常住」指的對象是誰?如果是指所有的人,那如果有同參道友讓弟子盜常住物用,弟子有些疑惑,不知該不該依教奉行?
這個問題提得挺好。這個依教奉行,你光看到奉行,這還有個「依教」,這種教誨必須是正確的教誨。他叫你盜常住物,你就去盜,那個不能去,是不是?所以我們應該對正確地服從。當然,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犯不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你得相信別人。你首先就對別人產生懷疑了,「我依教奉行,他要是叫我幹壞事怎麼辦?」他能讓你幹壞事嗎?依教奉行是佛的教導,佛的教導不會叫你幹壞事的。
依教奉行是什麼?就是要我們這個心能平靜下來,不再分別了。不分別,它就是真正的「分別」,一切善法它都能夠處理得非常好,而且這種不分別同時能轉一切惡法。本來這個人告訴你的可能是不正確的事情,由於你依教奉行,可能就把他轉了。而且是他也轉,你也轉,所有的事情最後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所以說,依教奉行是無價之寶。什麼叫依教奉行?就是無為法。我們有時候就是太執著於我們的想法。
為什麼不開悟?就是因為我們執著對和錯的問題。以前給講過船子德誠那個例子。船子德誠跟一個師父講,他說:「將來你有徒弟我可以教化他。」後來他還有個徒弟真的去找船子德誠了。一見面,船子德誠就問這個師父,說:「什麼是佛法大意?」這個師父那三藏十二部背得可好了,馬上張口就要給講。船子德誠拿起漿,一漿就給打船下去了,掉水裡去了。
他掉水裡了,船子德誠還問他:「什麼是佛法大意?」他張口還要講,一漿又給打水裡去了。從水裡冒出來剛張口,船子德誠看見他還要講,又給打下去了。他一看,只要講就打,又灌了那麼些水,最後明白了。這回出來以後搖手,不講了。船子德誠就把他撈上來了,完事了,開悟了。就這麼簡單,開悟。
人啊,不通過痛死一番,這個分別的毛病去不掉。就得像那個船子德誠拿漿往死里打,打得就像要他命似的,他才知道——他的執著和他所謂的理論才能放下,也就是他的知見才能放下。
我們都是什麼呢?都是以知見來解決問題,不知道依教奉行就是去掉知見最好的法寶。他老對這個依教奉行產生懷疑,這就不行了,所以我們就很難證到佛法這塊。依教奉行就是完全服從,首先你就不要想到「壞事給我怎麼辦」,你先想到「一切都是成就我的因緣」,去做去。當我們發現它是壞事的時候,我們因為有了依教奉行的心,就能轉化,就會生起智慧,就會覺悟起來,你這才能用到你的心裡去。
為什麼我們找不到我們的心?找不到我們的智慧?就是我們在找的同時,又生起了分別心,又把前面用的功夫白瞎了。你不要怕,很多人還沒等做呢,就開始害怕了。就像吃飯似的,「哎呀,萬一今天這個飯有毒,我就不吃了。」到時候你不餓死了嗎,是不是?你能天天挨餓嗎?最後還得吃。所以說,這種想法沒有實際意義。就像人噎了飯,這次吃飯沒吃好,對胃口有傷害了,以後就不吃飯了?所以這都是愚蠢的人。
依教奉行就不要考慮說:萬一他告訴我錯了,盜常住物。他不可能告訴你盜常住物,因為你這個心是一種清凈心,他怎麼能告訴你盜常住物呢?我舉個例子,有個師父告訴:「你去把庫房那個東西拿來。」你說你去不去?誰說一說,去還是不去呀?你說。
一尼眾:去。
去。你拿回來怎麼辦?
一尼眾:拿回來,他讓我拿的。
他讓你拿你就拿,你知不知道那是錯的?
一尼眾:那時不去分別對和錯了。
你要是分別了怎麼辦?
一尼眾:分別了就會……
那你怎麼辦?
一尼眾:就像當初的時候心想,這都是說,一切都是……
那你去還是不去呢?
一尼眾:去,我得依教奉行。
去。那你拿不拿呢?
一尼眾:要依教奉行就拿。
所以說,你答對一半。依教奉行,他叫你拿常住這個東西,去不去?去。到那跟前了,你應該做什麼思惟?「噢,這個不對,人家師父在考驗我,看我有沒有盜心。」回來告訴師父:「我去了,我已經到那個地方了,你的考驗我已經完成。」就完事了,是不是?很簡單的道理。
那師父要反覆強調,說:「你必須把那個東西拿過來!」「行,那我還去。」去了,我找到看庫的人說一聲,不一樣嗎?我找師父批准一下,不也一回事嗎?或是我把它借過來,不也一回事嗎?這都可以解決問題。你別還沒等怎麼地呢,就先想:「這是叫我盜常住物。」先給定個罪名,「我不去啊,我說什麼也不去,我不能依教奉行。」你就完了,就失去這個機會了。
就像人似的,修行道路得怎麼走呢?得撞到南牆你再回頭,別不撞南牆你就回頭了,你能不能撞到都兩說著。我們人都是分別心處理問題,說:「從這個牆啊,你能出去的。」他說:「不對!出不去,說什麼也出不去。」所以我們走到牆跟前,一撞就撞了個大包,就回來了。因為什麼呢?是分別心起作用。如果你沒有分別心,這個牆能阻礙你嗎?它阻礙不著你。本來是諸法空相。
為什麼那些人有神通,什麼叫神通?就是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它就是神通。沒有分別心時,牆對你沒有障礙。障礙是哪來的?是我們有分別心所樹立出來的,「啊,這是磚的,碰一下可疼了!」再加上我們身體的感受,所以你永遠也超越不出去,被這種感覺、知見所鎖死了。所以我在《經行》里講了,不管這是屎尿、屎坑,你就往裡走吧,往裡跳吧!就是要去掉你的分別心。
就像今天走這個道上,儘是石頭擺的,你若說:「這個道高低不平又硌腳」,你又得起煩惱了,說:「咱什麼時候弄條好道?」你要換個角度來說:「哎呀!這道太好了,這是足底按摩,你上哪找去?城市裡都找不著啊!這一天按摩的,精神馬上就會起來。人家日本人專門不鋪水泥道,專門擱小石頭渣去弄條道,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和抗病的能力,做這個足底按摩。」你要是這麼想,你就歡喜了。
什麼都在我們一念之差,如果你沒有分別心,一切事物就沒有障礙。所以說,依教奉行是無價之寶,你得去做。這個問題應該從正確的角度來看。
(六)依教奉行真持戒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二○○五年四月為道源寺尼眾開示》
時間:二○○五年四月初十
地點:遼寧省海城道源寺
聽眾:道源寺內尼眾
再講第二個,就是學戒的問題。什麼是戒律?攝心為戒。什麼是攝心為戒呢?凡是攝心都是戒律,包括吃飯、行走、坐卧,只要是不放逸,都是戒律。不是光戒條是戒律,包括所有的戒相,都是戒律。我剛才講了,最好的一個方法就是依教奉行。
因為這個問題我以前給大家講過。在五台山,人家問我,說:「你明天做粥不允許剩。」早晨他們喝粥,一百多人喝粥,告訴我不允許剩粥。你就三個人、五個人喝粥,煮的粥也不見得不剩,而一百多人喝粥,要你不剩。我還沒等吱聲呢,告訴我:「你依教奉行。」他知道我有這句話,實際上,我還真沒跟他口頭說過依教奉行,我還不說,他不知道怎麼知道的,還是我以前哪句話露出來過。
告訴我依教奉行。我一聽,這和我心裡的願力是一樣的,我就依教奉行。等第二天煮粥的時候淘米,我想拿出一部分,後來一想:究竟多少人,今天是增加還是沒增加也不清楚。最後米幾乎還是那些米,但是喝粥的結果是確實沒剩。整個桶底涮下來,可能剩一碗,桶底剩一碗,這就不算剩了。為什麼能有這樣的結果?就是依教奉行的結果。所以說,我們知道,持戒才是神通,我也沒有什麼神通,但為什麼能達到這種結果?就是我依教奉行。
今天是初十,昨天初九。初八那天我告訴齋堂,我說:「你初八做菜不許剩。」上回二月十九剩那麼多菜,簡直剩得太多了,差不多能夠一千人吃的。我說這回不允許剩菜,我是要求這樣。昨天最後剩了多少呢?剩了一小盆,就是個底,幾乎就算是不剩菜。來了將近三千人,三千人能夠不剩菜,什麼原因?就是他們能夠去依教奉行,而且很謹慎。
因為能夠依教奉行的那個心能轉一切物,並不是說你那個「所能」所決定的,而是你那個心,依教奉行的心,這才是真正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也是無價之寶。所以說,我們有時候老以為依教奉行吃虧,實際上你不知道,總依教奉行,就成就了你的神通本領。
我們老想學神通,現成的神通你何苦不學呢?你這又持戒了,又有了神通,又減少煩惱,你說是多好的事情。所以說,這是個寶貝,大家要想學神通,就學這個。要嚴持戒律,首先從這個依教奉行做起。久而久之,雖然表面上你是吃虧了,甚至是你的意見沒有被重視,你的形象好像不高大,但是你在法界上你是真高大、真被重視。
我們不要看我們眼前這個臭皮囊,為它活著就沒有意義了。我們要的是我們的法身,如果為臭皮囊活著,那就受騙了,那如同世俗是一樣的,你就不在道上行了。我們要的是法身,首先我們從依教奉行做起。所以說,這個依教奉行能成就我們的一切,大家應該深深地體會。所以我們學習戒律,從依教奉行做起,我們從飲食做起,從行走坐卧做起,從我們起心動念做起。
剛才講了,這個依教奉行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我們修行就從依教奉行開始。為什麼要依教奉行?剛才講了,因為它是助道最好的一種方式,而且能夠克服自我,能克服我們起的無明。如果我們沒有依教奉行的心,當我們遇到情況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及時的處理,它都是很緊急的,需要馬上處理的。因為修道就是要和我們念念做鬥爭,因為它特別急。念念做鬥爭,這一念要是散過去了,你再想抓住,就抓不著它了。
所以說,這一念必須馬上及時處理,所以顯得十萬火急。在十萬火急的情況下,我們的智慧又沒生起來,而且起分別心,分別的這個智我們又沒有起來,所以說,很容易就被境轉了。如果我們能夠馬上有個依教奉行的心,這個無價之寶,我們馬上就能處理問題了,而且就不被煩惱所轉。雖然起了煩惱,但馬上就下去了,不至於因煩惱而造業,這是個寶貝。
因為我有點體會,原先他們說:「你一點多鐘不會起來去煮粥啊?」叫我一點多鐘起來去淘米,我剛想說:你看你們都三點多鐘起來,叫我一點多鐘起來去淘米。剛想提點什麼,告訴我:「依教奉行。」雖然滿心的有想法,但是這個依教奉行一說出口,馬上心裡就清涼了。或是心裡一思惟,或別人一提醒,心裡馬上清涼了。就是稍有點想法,也會克服。而以後呢,就按照這個去做。
所以它既給了我力量,又幫我當下解決了造業的因緣。當場不造業,心裡馬上平靜了,比啥都重要。學佛、學佛,就在念念上下功夫,了生死也在這上。如果這一念克服住了,你心裡就特別的喜悅。這個喜悅我指的是清凈,不是那種世間的狂喜。確實很清凈,自己就好像有了一種能夠把握住自己的這種能力了。所以說,我們將來成道,就得靠這種定力,或這種馬上處理問題的能力,來解決一切的緊急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都要這樣。
(七)依教奉行真毗尼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對道源寺尼眾開示》
時間: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
地點:遼寧省海城道源寺
聽眾:道源寺內尼眾及部分居士約七、八十人
下一個問題:頂禮恩師,弟子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有時這件事明明會做,但卻信不過自己,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怎樣解除?
這個問題呀,就是說疑心太重,不光懷疑自己的能力,同樣也懷疑別人的能力,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依靠別人依靠慣了,總覺得自己做不好,怕人說。應該不斷地鍛煉,這樣的話懷疑就會少了。
這個疑心人人都有,怎樣去掉疑?就要真實。比如說我們念佛,就要真實地念,不斷地念。參話頭就要不斷地參,念頭一出來,我們就念佛,就參。有那麼一句話,「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什麼原因?就是我們心裡有疑惑,你把疑惑去掉了,就會開悟。並不是說你有「大懷疑」就大悟,不是這個意思。大疑大悟,是因為你把所有的懷疑都清出來了,它就會大悟。你清得少就會小悟。如果你一點都不清就不悟。並不是說「我沒事就懷疑吧,使勁懷疑,我就要大懷疑,我這樣就可以大開悟。」那正好相反,這句話不是這麼解釋。是要把我們心中的疑惑解除,你不解除就不可能悟。所以說疑惑心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太容易懷疑了,什麼事都懷疑。
「剛才師父講了依教奉行,聽話幹活。」他也懷疑,「這和戒不衝突嗎?」你看他就懷疑了。為什麼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掉你的疑惑心。我們對待事情沒有不疑惑的。「這個事萬一錯了怎麼辦?和戒律衝突怎麼辦?萬一我做錯了下地獄怎麼辦?」還沒等做呢,就開始懷疑,這就是我們的弊病。我們往往是煩惱的奴隸,在煩惱下被驅使,從來沒有真正地放下這個「我」字,而去做事情。所以我跟大家講,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去掉疑惑心最好的一個辦法。因為疑惑心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我們的自私,來源於我們的利益,表面看著好像是懷疑,真正的根源實際上還在貪嗔痴那塊。
比如說,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齋堂的時候,有個師父告訴我:「你去給那個小齋堂送點饅頭去。」我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呢?「你看看你不做飯,叫我做。你在那兒偷懶,我這裡做好的東西,你拿去,你就閑著了。」第一個想法就先懷疑他在偷懶,第二個想法:「你支配我,我多沒面子。原先你就管我,走了還管我。」你看這前兩個念頭,它完全都是建立在這個疑惑、懷疑上,是不是這種想法啊?是不是偷懶啊?是不是你在支配我啊?
當我剛想到這兒的時候,那個師父說:「依教奉行。」他告訴我依教奉行,他知道我平時習慣「依教奉行」。實際我嘴裡從來沒說過「依教奉行」,也不知道他怎麼知道的。他說依教奉行,也許看出來我的神態,一下把我提醒了。那心裡就很彆扭的,把那個饅頭給送過去了。當送過去饅頭,我尋思放下就完事了,他不讓我走,「你別走,給我做菜。」因為他招待客人,我又幫他做菜,沒辦法,依教奉行。我幫他送東西,幫他做菜,我那邊的活兒沒人替我干,回來還得我干,也得硬著頭皮去干。但是結果呢,我獲得了「依教奉行」,我的活兒也照樣完成了。
活兒也幹了,這個(依教奉行)也完成了,心裡對這個依教奉行有所體會,而圓滿地解決了。並沒有耽誤自己什麼,而心裡更加紮實,更加實在了。所以說如果沒有這個因緣,今天哪能給你們講「依教奉行」啊,是不是?你看那個獲利是長遠的,不是暫時的。不然你們就不會聽到「依教奉行」,也不會聽到「聽話幹活」,這麼熟悉的話跟你們講了,當成寶貝給你們講。所以還得感謝那個師父。就是說我們要依教奉行,就會把自己的懷疑去除了。
※…………※…………※…………※…………※…………※
依教奉行,是不是以戒律為準繩?是以戒律為準繩。但是不是依你認識的那個戒律為準繩,是以戒律的根本、究竟為準繩。(你認識的)戒律從表面上的戒條戒相,講了一些,但是我們更應該體會佛的根本戒律所在。這是我們修行佛法的目標,也就是說深入戒律、深入經藏的問題。佛曾經說:「我講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若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就是說有的人對戒律的理解,或是對經文的理解,往往都處在於表面,不是佛的真正本義。也就是說,表面持戒,心不持戒,這是不允許的。我們必須要心持戒,身也持戒才可以。
所以說依教奉行,就是要求我們強行地、毫無折扣地按照戒律去做,不允許打半點折扣。比如說師父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時候,你去拿戒條對照師父,本身就是犯戒行為。應該是尊師重道,師父就是善知識,這在菩薩戒講得很清楚,就是說誰來成就你?只有善知識。有的人說:「善知識成就我一半。」佛說:「不對,整個都是善知識來成就的。」
所以說我們到這裡依師修行,讓你們觀察了一年、兩年或多年,觀察認可以後,才在這出家修行。既然在這出家修行,就要無條件地依教奉行,無條件地依教奉行就是行持戒律。為什麼無條件呢?因為我們對戒律的理解是有限度的,有局限性。特別是從整體來看是不犯戒,在局部來講好像是不對,有犯戒的可能性,但整體來講不犯戒,所以說這個問題只有師父在當時看得很清楚。這是從戒相來講。
還有一方面,就是我們能夠依教奉行,首先是心不犯戒。我們在依教奉行期間,如果有犯戒的行為,或是與戒律相抵觸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再探討、再研究,這才是允許你研究的空間。必須先依教奉行,再去研究。比如師父說:「你去打水。」你說:「師父,不行。沒有過濾網,(怕水中有蟲)我不能去打。」你這就是不依教奉行。應該是怎麼樣呢?應該是先把水打出來,再去找過濾網。問師父:「你看我這沒有過濾網,哪兒有過濾網?」師父說:「哪兒也沒有過濾網。」那你採取辦法找塊布,想法來過濾。戒律上規定甚至可以用袈裟角過濾。你還沒有找就否定了過濾網的存在,否定了過濾水的可能性。你先以過濾網為理由而不依教奉行,這一下犯了兩個錯誤。所以說我們認為沒有過濾網就不打水,表面上是持戒了,實際上只是表面去行持戒律,並沒有真正去行持戒律。行持戒律,要這兩條戒都得執行。不是說師父叫我打水,沒有過濾網我也打,打完水沒有過濾我也使用,不是這個意思,是我們在依教奉行中來改變它。
如果師父不在,我們可以想辦法找到過濾網把水過濾了,再使用。這樣的話,事情既能辦成,在沒有現成的條件下,我們也努力把它辦成守戒的條件,這就是我們依教奉行的目的。因為依教奉行了,我們才能去改變它的環境。沒有依教奉行,只是被動的去持戒,反而不能持戒,還破壞戒律。只有主動去持戒,才會真正的持戒。
所以說依教奉行啊,不是盲目地服從。依教奉行,「教」是什麼?就是戒律。「奉行」是什麼?就是去行持,以戒律去行持。戒律是戒心,首先要把心戒住,要保護好,把我們持戒的心要保護好。什麼是持戒心?不是對戒律的分別是持戒心,最主要的是能夠依教奉行的那個心,是持戒的心。毫無條件地要持戒,首先第一點要依教奉行,第二點才能考慮我們這裡還有什麼缺陷或做不到的問題,我們怎麼來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依教奉行叫我們抓住了機會去持戒。
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而在戒相上反覆地分別,可行不可行?最後我們會失去行持的機會和主動性。主動性是什麼呢?主動性就是動力啊,成佛的動力,快速成就的動力。如果沒有這種主動性,就不會有這種快速成佛的(可能性)。有的人雖然同樣修行,但是為什麼不成就?因為他沒有主動性,都是被動性。你叫我幹活我就幹活,你不招呼我我就睡覺。完全是一種懈怠,有一種抵制的情緒在裡面,用世間法講就是混。如果我們主動去做,那就不一樣。而去挖掘自己的智慧,敢於向自己的無明習氣作鬥爭,也就敢於破我執和法執。
所以說依教奉行,表面上看著好像是盲從,實際上這和盲從絕對是兩回事。依教奉行就是戒律,是實行戒律最好的一個保證。就像那個部隊作戰似的,有很多的電影(中提到),作戰命令下來以後,都是毫無條件地去了。如果你不去,或不執行,是什麼結果呢?只能是被淘汰,或是被後面的督戰隊給槍斃了。人沒在戰場上立功,反而被自己人給打死了。在戰場上,可能死也可能不死,但是你退下來只有死路一條。
持戒也是一樣,如果你主動去持戒,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期間再研究怎麼完成這個戒律,你就有了主動性,也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動力。如果你是被動性的,也就是說挑挑揀揀地,去分別這個戒律持和不持的問題,有可能沒在修行中成長起來,反而被自己這種分別心給滅掉了。所以說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發揮我們的主動性,也就是菩薩精神,和無我的精神,應該主動去做。這個大家可以體會。
「以戒為師,要是與戒律不相符時也依教奉行嗎?」以戒為師,與戒律不相符,那不叫依教奉行。依教就是戒律,依佛的教導去做、去奉行,這叫依教奉行。如果與戒律不相符時,這就不叫依教奉行,也叫盲從,或是一種糊塗,或是破壞戒律,這我們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去做。剛才我已經講了,我們為什麼要以戒為師,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是在行中要改變一切。戒律是什麼?是難行能行。是在認為不能行的情況下,我們也能行。
就像受戒似的,剛才講了,在戒場上人家可能都不持日中一食,人家說:「你不能持日中一食。」那你到底是依教奉行,還是不依教奉行?所以說我們應該以戒為師,應該按照戒律做,這就叫依教奉行,依佛的教導去行持。那是不是和我說的有矛盾了呢?也不矛盾。因為有不讓日中一食的,要求我們做到的事情,我們可以圓滿地把它解決。第一個,我們不起嗔恨心,第二個,不起分別心。不是我日中一食就老大,不是我日中一食我說了算,我日中一食,比別人高。而是對誰說話,我都要依教奉行,他要我們破壞日中一食,我們不能去執行,但是我們不執行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堅持這個戒律。
比如說(今年夏天大悲寺的沙彌出去)受戒的時候,本來是日中一食,人家說:「你(早上)吃不吃飯都給我去齋堂。」這些師父就去啦,到齋堂是怎麼樣呢?他是坐那兒瞅著,不吃。最後左瞅右瞅,人家執事人一看,你也不吃,得了,你也別來了。這樣既持戒了,又宣傳了佛法,又依教奉行,一舉多得。如果叫你上齋堂,你說:「我就不去」。人家說:「你不去,那你就得出去。」你說你怎麼辦?戒也受不上了,戒律也沒行持到底。怎麼行持到底?我去,同時還能堅持我的戒律,不光是自己行持,同樣還要感化別人。所以說我們要有這個持戒的精神,然後再有我們的方法。
再說一個,他們上五台山受戒期間,不讓用缽,讓用碗。打電話問師父,師父也沒辦法。受戒期間不讓用缽是暫時的,但受戒(得戒體)是長期的,怎麼辦?現在都這個因緣,那咱們就開始做吧。最後他們用碗,就用一個碗。本來發給兩個碗,一碗打菜,一碗打飯,他們把飯菜都合在一起,(不分別食)就用一個碗,把碗當成缽使用,這就是在難行中能行,依教奉行的結果。他們如果不依教奉行,能不能知道把兩碗變成一碗呢?能不能早上不吃飯,你硬讓我去吃,我去齋堂坐著看呢?能不能行持成這樣?為什麼他們能生出這麼多的智慧,就因為他們灌輸有一個思想,就是依教奉行。他們在道場上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之中嚴守了戒律,所以生起了很大的智慧。
你放心,能真正的依教奉行它必然有智慧。世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是我們過於擔心,要立出我們自己的標準。對標準哪,你可以想像,不是不可以,但是有很多都是超出我們想像的。如果他們沒有這個嚴持戒律的精神,沒有依教奉行,不會在(戒場的)齋堂上示現用一個碗。所以說,它倆是在同樣一個條件中完成的事情,既有依教奉行的心,又有嚴持戒律的決心。所以這倆本來就是一個問題,我們硬要給它分開看,把它割裂來看,實際上與事實有很多的不相符,而且我們不能採取主動,完全是一種被動。比如說道場讓他們用碗的時候,本來完全是個被動,但是由於他們持戒的精神,依教奉行的精神,變被動為主動。就把佛的戒律發揮到一定的程度。
比如說(大悲寺的沙彌在戒場時)過齋,快要過點了,人家告訴:「十二點半才過午呢。」他們沒有聽這個,寧可不吃飯,這也是個大智慧,這就是依教奉行。與戒律相違背的事決不做。依教,依什麼教?依佛的教育去執行。所以說我們應該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通過這些個實踐的例子,我們就知道,依教奉行啊,這個心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在依教奉行的心的基礎上,我們又能嚴持戒律,在嚴持戒律的基礎上我們又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也就成為我們的寶貝了。你要按照這麼去做,無往不利。我們可以減少我們的法執和我執,又能光大戒律。
為什麼要講這個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就是聽話幹活,這就是去掉我執啊。這是很關鍵的一句話。有人不是講嗎,看到這個依教奉行,這是一個市裡的一個秘書,他說:「這和趙州茶、雲門餅是一樣的。」我都沒想到,他就說出來了。「雲門餅」、「趙州茶」——咱們不可能和祖師比,但確實它有它的特點,就是毫不留情,而且無條件地放下我。為什麼我講一個小孩騙你,你也去做。有很多的事情,因為我們心地不真,戒律不能實行,所以說才產生種種違逆的外緣。外緣不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的。是我們的心地不真所產生的。為什麼不能得道?我們的心地不真。
我們知道佛經有那麼個故事,有一個窮人就想成仙,到處找仙人要成仙。後來一個財主騙他,你在我這干一年活,就告訴你在哪塊兒成仙。後來他干滿一年活,財主就想出一個辦法騙他,說你站在一棵樹上,往那懸崖下跳。因為這個人什麼都沒想,就毫無條件地跳下去了。當跳下去的時候真的就飛升了。就是「心真一切真」。本來是應該摔死的,反而沒有摔死,成真的了。這就是他依教奉行的結果,依教奉行能轉外境。當這個財主看窮人成仙了,他也跳下去了。他用一個假心去跳,最後摔死了,他不知道這個心的作用。
佛經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徒弟跟一個羅漢說,「我要跟你學習佛法,我要修行。」羅漢說:「修行,好。你上樹吧。」上樹了,說:「你往下跳。」他一看樹底下是萬丈深淵啊!羅漢告訴他:「你放下你的手。」他就放下一隻手。再告訴說:「那一隻手也放下來。」他說什麼也不敢放,說這放下就掉下去啦?他就沒放。後來師父說:「你不放我就走了。」他後來一使勁兒,一咬牙:「得,死就死吧,放下吧。」當他放下落到地一看,就在平地上,根本就沒有什麼高山啦,大坑的問題。一下就把自己的幻境就破了。那什麼是幻境?我們現在所有的生活都在幻境中。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幻境之中?就因為我們放不下我們那隻手。
我們出家修行,我們放下一隻手,另一隻手說什麼也不敢放下來。說你依教奉行啊,「不行啊,萬一我犯了戒怎麼辦?」他不知你真放下,它不犯戒。他不想那個,他就光考慮這個問題。所以說他就不敢放了。你放下來,依教奉行必然要生起大智慧。有的人可能講:「萬一不生起智慧我怎麼辦呢?」那你還按照戒律去做吧。你哪怕走到頭再說。
比如師父告訴:「你跳下井去吧。」你只能說「好,那我依教奉行。」你不能還沒到井邊呢,就吵著:「我不跳啊、我不跳啊!」你應該先往井那邊走,手也扶著井邊了,腿也放井邊了,這時你看他不來救你,你再說:「我不去了。」那才行。你不能都沒往井邊走呢,就開始吵著:「我不去了。」你走到井邊一看,如果是個枯井,那你就跳進去唄,沒事了,是不是?
有的人他就害怕,想像為是。為什麼我們的心不真?就是我們想像為是。為什麼說小孩騙你,你也要上當?因為我們的分別心太強盛了,不相信任何人。我們相信誰呢?相信佛菩薩。相信哪個佛菩薩?銅像啦,木像啦。因為它不會說話,它不會對我們有任何要求,我們相信。只要是對我們稍稍有點兒要求,我們都不相信。實際上我們的信佛啊,是信不能說話的佛,稍稍一說話他就不信了。這是不行的。所以說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心,「心真一切真,心不真一切不真。」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念觀世音菩薩最靈感。我也念過,我以前給大家講過,牙疼,後來念觀世音菩薩,才念兩句還是一句,牙馬上就不疼了,一天都沒疼。給我樂得:我可撿了個寶貝,可知道這個止疼的藥方,不光能止疼,將來幹什麼都有用。將來想干點兒什麼,我一持咒,它就能起到我想像的目的,這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太靈了。到第二天牙疼的時候我再念觀世音菩薩,怎麼念它還是疼,也不止疼了。因為啥呢?心先起分別了,認為觀世音菩薩靈,能為我服務,能使我牙止疼。所有的想法都會造成不靈。我們也是,只要你依教奉行,沒有別的想法,他肯定能夠真正的依教奉行(圓滿)。如果你有分別,它就不靈。這是一種說法。
另外小孩騙你,他騙你,那心不騙你,心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你越害怕騙,就越被騙。你越不害怕騙,就沒有人騙。所以說這個問題也很深奧,裡面有一些好像是哲理,實際上是個因果的關係,就是心真和不真的問題。這個得慢慢體會。不要求大家全能夠去做得怎麼樣。但是我要求大家,就是可以按照你所想像的,在違反戒律的情況下不去做。可以用這個方法。
但是你這種做法並不是最圓滿的,有很多的依教奉行(圓滿)的例子。剛才我講了,只要真心,它會改變一切。我們要修行(成佛)目的幹嗎?就是要這個真心。持戒是為了幹嗎?就是要這個真心。所以說在戒律面前,我們怎麼取得戒和真心(融為)一體,這是我們更主要、更深入的目標。當然了有些事得慢慢做,一點點兒做。要求一下子做到,大家恐怕也有困難。因為這個依教奉行還有很多的說頭,這個體會不是一時能說完的,先不說那麼多了。
(八)依教奉行心通達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二○○五年九月為道源寺尼眾開示》
時間:二○○五年九月二十一
地點:遼寧省海城道源寺
聽眾:道源寺內尼眾
所以說,你就沒有真正依教奉行過,知道不?你的心要真正依教奉行,那智慧就起來了。為什麼不去做?首先第一個就不想去做,而你那個依教奉行,是非常勉強的依教奉行,「啊,我得依教奉行,我得勉強去做。」你是這樣。如果你有個非常想去依教奉行的心,然後回頭想把這個事情做好,做好的時候,你自然得守住戒律,這時候就生起智慧來了。
你首先想一想依教奉行,什麼叫依教奉行?就是心裡通達,沒有障礙,只有智慧。而對一切事物都能夠了知應該怎麼來處理,實際上就是依教奉行。好像依教奉行是一種強迫性的,而且你去勉勉強強地去做,好像挺機械的,沒有啥實際意義。裡邊其實蘊含著很多東西的,只有依教奉行的人才會把這個智慧開發出來。你沒開發出來,就說明你依教奉行的這顆心還不真實,還是先抵觸,後依教奉行的。所以說,你把位置顛倒了,你說:「先依教奉行!好!我馬上去做。」一看這個問題,你比如說,涉及到白菜有些蜜蟲啊,還有些東西怎麼辦?這就得採取方便啊,轉幾個圈兒一想,這個事該怎麼處理。我既要依教奉行好,而且還要把事情做了,你看看這時候生起的智慧就不一樣了。你第一個念是:「我不想做。」所以你的依教奉行的根就不正啊。你那個心底先是有抵觸的底,所說的依教奉行,是嘴說依教奉行,心裡還是抵觸的。所以怎麼做你都覺得彆扭,都是不對的。而且也沒把事情做好,是不是?所以說,我們的發心必須真實。
過去有一句話,就說是「以真實心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真實」,如果以虛假的心做事情,就真實事情也會變成不真實了。你心要是特別真實的話,這事就是個虛假的,到你做的時候,它也會變成真實的了。關鍵是我們這個發心第一位是什麼。所以你第一位心裏面抵觸了,你再回來依教奉行,你怎麼做它也是彆扭,怎麼做它也不如法。
所以說,我們應該把依教奉行放在一個首位上。我剛才講了,它不是一種愚昧的,一種像木頭人似的我去做,而是把我們所有的想法放下,來開發我們真正的佛性。明白這個道理吧?啊,你有了知見,你一起知見,就你認為正確的,實際上就已經不正確了。只要起心動念,都不正確了。
我們都是以起心動念,正確和不正確來取捨於佛法的智慧,那是得不到的。必須把自己所有的想法滅掉了,我們所要求的智慧和正確才會生出來的。所以我們在這裡有恐懼心:怕萬一我這傻了,我做錯了怎麼辦呢?是不是?還有恐懼心。實際上,你是沒得到這個好處,等你明白的時候,那才知道這裡有智慧。不是剛一開始做你就明白,都是做後,依教奉行了,那智慧才起來的。
不光你要做,大家都要做。人家早就發這個願了,都有這個願。在這出家,目的幹嗎?是不是?就是弘法利生,給予整個佛法一份清凈。但是呢,每個人都要加小心。加小心才對,另外還要依教奉行,不要產生那種執著。
「執著不是持戒,持戒不是執著。」這兩個必須弄清楚了。有時候拿著戒律跟師父干,或是跟僧團干,或跟大家干,就認為:天下就唯我持戒。那也不行。但你不能說:人都不持戒,我也不持。那也不行。所以這兩個毛病都得改,是不?聽明白沒有?兩個毛病都得改。人沒有執著,同樣還要持戒,持戒還去掉執著。既要持好,還沒有執著,這才行呢。
所以說,佛已經告訴我們,叫什麼?慈悲嘛,有慈有悲,得遠離兩邊這才行呢。主要是我們要有一個慈悲心,這個心要發起來。而且這種慈悲心要真,不帶有個人色彩,連個人的想法都不要有。因為啥呢?你心正,看一切事情都正;如果心邪,就是行的正也變成邪的,正法也會變邪。
所以說呢,你要正了,邪法也會變成正。所以這個很重要,關鍵是看我們的心裡,取決於我們的心。有時候我們心裡效果不好的時候,一定要看看我們發心是否正,是否帶有個人色彩,這很重要。為什麼有時候很多毛病出來以後,本來是個好事,反而變成一種鬥爭?最後,本來是發心挺好,原先的想法挺好,最後變成鬥爭。因為我們的用心不正,這是一個主要問題。
(九)依教奉行去我執
◎妙祥法師講述
選自《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對道源寺尼眾開示》
時間: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
地點:遼寧省海城道源寺
聽眾:道源寺內尼眾及部分居士約七、八十人
這個去我執,一個是我們在嚴持戒律上多下功夫,嚴持戒律本身就是去我執、去法執的一個過程。因為我執和法執,都建立在財、色、名、食、睡的基礎上。如果我們能夠去掉財、色、名、食、睡,我執和法執它就會破,你去一分它就會破一分。因為我們的知見,往往都建立在分別的基礎上,特別是對財、色、名、食、睡的分別就更強烈了。還有一種,對法的分別也特彆強烈,好和壞反覆地計較。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思想建立在知見上。什麼是知見?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也就是我們的思惟。我們的思惟不是正思惟,這種思惟實際上是煩惱,只要我們分別,煩惱就會生起來。
為什麼我反覆地強調要大家依教奉行,不要講理?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師父,還有一些居士產生了不理解。你比如說,「我依教奉行,誰說話我都聽,如果那個人說錯了,我怎麼辦?」恐怕這是大家最大的一個疑惑。即「他說錯了我依不依教奉行?」
首先我們應該做到的是,他說錯了,我們也依教奉行。你心裡要先有這種準備。為什麼說錯了也依教奉行呢?因為你心裡沒有對錯的問題。你心裡首先立一個對錯,這就是病,外面的事物隨著我們心轉而轉。我們平時對依教奉行,首先就產生了「對的我依教奉行,不對我先不依教奉行」的概念。你已經起了分別心,這個依教奉行已經被破壞了。雖然能少許做一點,但是你還放不下對錯的問題。
為什麼讓大家要放下對錯的問題?因為對錯來源於我們的知見,也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它這裡有一個善念,有一個惡念,但凡是有念都是邪的,都是不正確的。首先我們應該知道這個問題,知道起心動念都是錯的,知道依教奉行就是為根本成佛而準備的。外面事物的好壞,不是靠我們分別來處理,要靠什麼呢?要靠我們智慧來處理。你沒有智慧,用分別心雖然去處理了,但是終歸不圓滿。這個事情處理了,下個事情又起來了,永遠沒完沒了。因為分別心它會連續不斷地產生分別,以幻生幻,永無止境。
我們講依教奉行,就是去掉這種分別心,而生起來的是無相的智慧,無相智慧它會一斷永斷(分別煩惱)。你想哪個利益大?它會直接成佛。那有的說「對眼前的事情是不是有損失呢?」看著是損失,實際上是以最小的損失換得最大的成就。換句話說,也未必能損失,損失的無非是自己的面子,損失的是自己的擔心。既然生起智慧,就會解決世上我們所不能解決的一切問題。我們往往就執著著我們的分別心在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障礙。因為分別心多了,也叫聰明,也是八難之一。聰明不能得到佛法,它遠離了佛法,這就是我們要遠離分別的原因。為什麼要依教奉行?就是要接近佛法,要了知佛法,入佛知見。
所以說現在對這個問題,我反覆地講,目的叫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小看了依教奉行。而且對分別和智慧的問題,應該分清楚。通過講,我想大家已經明白了,智慧是最重要的。依教奉行能產生智慧,能抑制分別。分別只能是分別再分別,它不會產生智慧。特別是以前念過佛學院的人,更得加小心,就是他的心裡,以前老師灌輸的都是文化。文化實際上就是知見,不能正確地吸收,它就會變成了一種毒害,所以說一定要正確地吸收。我們反覆強調要依教奉行,不要講理。什麼叫不要講理?就是給你一個大道理,去體會、去獲得。只有不講世間的理,才會得到出世間的理。一旦你墮落到世間的理中,就體會不到出世間的理。只有出世間的理現前了,我們才能成佛,只有滅掉了世間的理,才會獲得出世間的理,它是不可兼得的。
我們往往都是又想自己心裡痛快,更想成佛。但光想成佛,他這個成佛是用什麼心呢?想用分別心來成佛。分別心是不能成佛的。所以《金剛經》也講,虛雲老和尚也反覆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於世間法里,不住在分別里,才能成佛。才能獲得這個清凈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覺悟,也就是智慧。
(十)依教奉行無價寶
◎妙祥法師講述
選自《二〇〇五年對寶林寺尼眾開示》
時間: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十六
地點:遼寧省大石橋市寶林寺
聽眾:寶林寺內尼眾及部分居士約四十餘人
這個僧團應該怎樣運作和修行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少語。不能完全止語——要少語。為什麼要少語?因為語言多了,口開神氣散。語言多,起心動念就多;語言少,起心動念就少。為什麼生病?生出種種的毛病?就從語言多開始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說得多,毛病就會生出來,沒有也會變成有。首先從止語開始,所以說修行,大家都要靜,不要說得過多。
我們怎樣能夠達到靜?既能達到我們止語的目的,又能和大眾和合去修?有四個字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個寶貝,那就是——依教奉行。不管是執事人叫我們怎麼做,說你上齋堂——依教奉行;說你去打掃衛生間——依教奉行;說你去領著上殿——依教奉行;說你二堂吃飯——依教奉行;不管什麼事情都要依教奉行。包括起床,我們三點鐘起床,那叫你兩點鐘起床——依教奉行;叫你一點鐘起床——依教奉行;叫你不睡覺——也依教奉行;不管什麼事情都要依教奉行。不光對執事人要依教奉行,在不違犯常住規矩的情況下,每個人對我們說的話,我們都要依教奉行。讓我們通過依教奉行來達到無我的目的,去掉我們所有的習氣和執著,這個非常好。
我以前給大家講過,我在五台山茅篷的時候,在大寮做飯。人家告訴我,說這個砂子多,應該沙兩遍。這一遍都一個多小時。那時候是三點鐘起床,去淘米,他們喝早粥,那時候我是不喝,但給他們做。有個師父說,這兩遍你就得提前起來去淘米,你不會一點到兩點起來啊?當時自己聽到這話,心裡剛有想法,那個師父又講了,你不依教奉行嗎?我就沒話說了,也不知他什麼時候知道,我心裡常以依教奉行來作為我的一個約束。從那以後,我就天天一兩點鐘起來去淘米,最後成了這個茅篷起來最早的一位。(編者註:沙米:此處「沙」音shà,通過搖動,使米里的沙子等集中,然後清除出去。)
所以說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不要考慮這個事情對我們有什麼損害,也不要考慮大家都不做,為什麼叫我做。應該考慮的是我們依教奉行,這個是無價之寶。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這個,作為我們每天的行動的準則,那我們這個僧團就會和合,也就會修行了,心就老實。
(十一)依教奉行正知見
◎妙祥法師講述
選自《二〇〇七年冬授沙彌十戒後的開示》
時間: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沙彌戒堂
聽眾:大悲寺及海城道源寺新受戒沙彌(尼)
你們出家以後一定要精進努力。主要要做到什麼呢?嚴持戒律。要學戒,要嚴持戒律,要尊師重道,也就是一句話:依教奉行。叫你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徹底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放下,包括你認為對的也放下,這是個無價之寶。所以說有很多人不認識,認為:「我依教奉行,我什麼都放下了,我太吃虧了,我太委屈了。」你要知道,你想成佛必須改頭換面,必須把你所有的我執和法執全都得放下,打破了放下,這才行。你不打破,你想重新捏一個,不可能,必須打破。
你們出家以後要和合、要尊師重道、要依教奉行。你們之間互相也要依教奉行,要互相彼此尊重。不管自己的知見多麼正確,也要放下。不要怕自己正確的意見被否定,要勇於被人否定自己的正確意見,甚至勇於被挨罵、挨說。什麼叫挨罵、挨說?世上根本就不存在這兩種說法,實際上那就是教育,就是幫你消業。不認識叫挨罵、挨說,認識了那就是個寶貝,所以我們修行首先把這個寶貝撿起來。
什麼是我見呢?就是你腦子所思惟、所想到的、你所做的一切,這都是「我」。不要認為:「我找不著。我的一半是正確的,一半不正確。」不要這麼想,你承認了你所有的都不對,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正知正見。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正知正見是無我、無常、無人相,也是諸法空相,這才是正知正見,除了它沒有正知正見。所以你有了我見、我想、我認為,那絕對是個錯誤,這是修道不可取的,也是一條假路,也是一個化城。你不知不覺就墮落到那裡去,所以千萬千萬記住不要有任何的我見。
為什麼咱們道場反覆強調,修行要「依教奉行,不許講理」?什麼意思?就是因為你那個理是我見、是我執,不要有,都把它放下。那有的人就問:「那乾脆什麼事我都不管,我不說了。」因為你放下了你才會說,說沒有這個心,沒有我見的心,那是諸法空相的心。這樣你說出來了,必然是真理,你不說出來也是真理。所以說我們要求直接入到真理,不要在凡夫這塊斤斤計較,像驢拉磨似的,左一圈右一圈還是原地,最後還是在這塊。所以說修道啊,這地方特別特別重要。
我們應該知道,要善於利用我們現在修道的因緣,要知道如何地把握,特別要跟常住和合,特別是依教奉行,應該絕對的依教奉行。現在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知見,對錯的知見。再一個就是自私,東西是我的好,別人的東西歸我最好。所以修道,那個大的放下了,小的放不下,這就是毛病,這是人的習性。一定要知道:大的我都能放下,小的我還能在乎嗎?說什麼也得放下,難捨能舍。你舍了這一念,你就證一分法身。所以說大家一定要珍惜。
(十二)依教奉行無分別
◎妙祥法師講述
選自《二〇〇七年行腳前開示》
時間:二〇〇七年八月十六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學戒堂
聽眾:全體僧眾
這個依教奉行對我們來講,在修行中是最關鍵的一部分。為什麼要依教奉行呢?因為我們的知見都來源於我們的想法——我們多生多劫積累的想法所形成的知見。這種知見,它與佛的知見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說這是很危險的一個地方。
在修行中,現在人往往都是在修知見,修什麼知見?就是把這個世間的知見,有時候換個方式又把它鞏固起來了。所以修來修去,沒有多大變化,還在世間法里轉悠。這個是很危險的,也是很可憐的,做了很大的努力,而往往修的是自己的知見,只不過換了個方式。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個知見破除,不要有自己的知見,沒有自己的知見就是佛的知見,佛的知見並沒有固定形式,說固定哪個是佛的知見,只要去掉我的知見就是佛的知見。
這個無我的知見怎麼來獲得?如果從一事、一事,有時候獲得也很難。比如說佛定的戒律,有很多方面,但是有時候微細的方面我們可能就沒有展開,就不太清楚了。那我們用什麼來進一步地把這個戒律弘揚開,能貫徹到實際行為中去?那就是我們常說的依教奉行,也就是聽話幹活。
有的人說:「師父,你這個依教奉行和聽話幹活,簡直就像那個奴隸主似的,管奴隸的,沒有自由。」是,因為這個依教奉行就是不給我們自由,不讓我們生起一絲一毫的自由。因為如果給了我們的知見自由,它就會順著這種方式任意地發展。所以不給它任何的機會,一點機會也不給它,不管好的壞的,都不給你機會。
我們的知見有時候會打著好的旗號來破壞佛的知見,比如我做這個事情,「我這個是對的,我的想法是對的,我的心是好的。」它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來不斷地發揮自己的知見。我們在修行佛法中,有時候往往就被世間法迷住了。「你看他做的善法,這對呀,這不挺好的嗎?」但是你不知道,它不是佛的知見,所以他修來修去又從原地踏回來了。有的稍好一點,也就修了人天福報,但和了脫生死沒有關係。所以說,我們要想了脫生死,首先就要破除我的知見,不管好的壞的都要破除,毫不留情的破除,一絲一毫也不允許有。
有的人說:「師父,是不是太狠了,允許我們點自由吧?」一點自由都不給,包括吃飯、睡覺、上廁所……就什麼知見也不給。說我打坐念佛,一切知見都不允許有。這樣的話,把我們所有的知見滅掉了,你才會顯出佛的知見。如果有了一點知見的存在,它就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就會反撲過來。這個事情跟大家講,應該引起注意。
我們修行佛法就是想破除自己的知見,用哪個方法最好呢?我們把戒律總結一下,最好的方法還是依教奉行。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依教奉行,不要挑對和錯。我們修的不是世間的東西,我們應該修這個內心。內心依教奉行了,在世間上可能有所損失。比如說這杯水不合適了,師父說:「把它倒掉。」你想:倒水多浪費啊,這留著澆花也好啊,或是別人喝也好。是,你光看到浪費了,你沒看到你心裡的污染,那個可厲害了。所以得毫不留情的、迅速的把它丟掉,不能有任何知見,認為它好或壞。我們注重的是心,雖然我們損失了水,但我們保住了內心的這片清凈,這是我們的根本。不能因為小利而失去了真正的利益,因為我們出家了,不可能去做很多的壞事情,所以得注意小利和大利的問題。特別是這個小利和大利的互相爭奪,那是很激烈的。有時候我們往往不認識這個問題,一到具體事物,往往就以利來衡量我們的心,這是不對的。
我們必須以心易物,不能讓物易心。你不能讓物來支配你,必須用心來支配你,這是很重要的。要輕物重心,重視這個心。這樣的話,我們才知道心物是一致的,不是兩個,我們往往把這兩個對立地看待,那是錯誤的。如果你對立的看待,它就會重物輕心。
如果你明白心物是一致的,你會重心而且並不排斥物,但是也不被物的這種假象所迷惑。只有我們這樣不斷地捨去財色名食睡,我們才能獲得這個心。這個物就是財色名食睡,所以我們要在這個上多下功夫。這個功夫怎麼下?就是依教奉行。這個依教奉行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
一個依教奉行,最起碼的我們感覺到少了很多的煩惱,麻煩也少了,也不用操這麼多的心,很自由的事情。好像是捆住了,實際上是給我們自由,沒有任何物質能捆住你,也不允許任何的思想和任何的煩惱來捆住你,就是依教奉行,不再分別了。本來既輕鬆又愉快,很真實的,但我們內心的習性就不服氣,它要反覆地發作。「不行,這不對,這哪對?他怎麼可以說我呢?他怎麼可以批評我呢?他怎麼叫我干這個?他怎麼不重視我呢?師父怎麼又不搭理我了呢……」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會在這個分別心上生起很多的煩惱。
我們想把一個事情弄明白,這恐怕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弄明白,這個時候我們就耽誤了很多的修行,時間不理我們。你克服一個知見恐怕得克服幾年才能明白,有的甚至克服到頭破血流才明白一個事情。「哎呀,我錯了!」當你知道錯的時候,其它的知見已經養成了。解決了一個矛盾又增加了很多的矛盾,這就不合適了。
所以我們得抓住一個寶貝,就是從時間上、從質量上、從各個角度來依教奉行。這個依教奉行特別的殊勝,不管我們理解或不理解,我們去依教奉行,這樣我們就會少走很多彎路。有的人是撞了南牆才回頭,撞得頭破血流的。這個頭破血流暫且不說,你得耽誤多長時間?甚至幾年,甚至半生,甚至這一生。你應該知道,你為一個問題碰得頭破血流後再回來,這個事明白了,那個事又形成了,這就不合適了。我講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採取的這個依教奉行,它是無價之寶,就是當下解決問題。
鞍山有一個市長秘書,頭幾年來過,他看到這個「依教奉行,聽話幹活」。他說:「這就是趙州茶啊!」他給了這麼高的評價。當時說得我也挺震驚,沒想到這麼一個領導級的幹部,他對佛法有這麼高的認識。因為我們容易聽師父講,講過這些事情,怎麼依教奉行。他看完了馬上就說:這就是趙州茶、雲門餅。所以說,咱們的特點也就是依教奉行,大家不要輕視它。
編者註:趙州茶、雲門餅是禪宗兩個著名的公案。有人前來請教趙州禪師如何參禪,趙州告訴:「喝茶去!」這就是「趙州茶」的來源。比如《趙州禪師語錄》載:趙州見一僧問曰:「汝曾到此不?」僧云:「曾到。」州云:「吃茶去。」又問一僧云:「曾到此不?」僧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問:「曾到不曾到如何都吃茶去?」州乃喚院主。主應諾。州云:「吃茶去。」 趙州茶並不是真讓人去喝茶,而是告訴一切放下,一切都不要去想,當下就得到你的自心。禪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解釋的,只要有所言說,就落了文字相。所以說:千言及萬語,不如吃茶去。
而雲門禪師常以「餅」來開示,此公案稱為雲門餅,與趙州茶並稱。比如有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雲門答:「胡餅。」(「胡餅」為胡麻所制之餅)雲門禪師又常掂起一塊胡餅考問學人:「是什麼?」學人無論答是與不是,都屬於錯誤,此時只能意會,是無法言說的。所以說,無如一個胡餅吃卻了事。
所以說,我們在行腳的過程中,就是依教奉行,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說:「我背著包,累了、沉了,師父你趕緊歇一會兒吧。」師父說不歇那就是不歇。「師父,你看我坐的時間長了,趕緊走吧,天快黑了。」師父說不走那就不走。他說:快下雨了,咱找個地方。師父說不行就是不行。什麼都不以你為主,因為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起作用,所以師父不能隨著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走。本來就是一個修行過程,但由於我們不理解,而認為:「哎呀!出來真憋氣。」實際上,不憋氣你不會成就的,所以必須要憋氣。
這個依教奉行在行腳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關,特別是背著大包,師父的腳還疼。「師父你要是腳不疼,說不定我們走得很快。」也未必,因為一切都在因緣之中。我腳疼也好,走得慢也好,它不是我想慢走,是大家共同業力所形成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埋怨也沒有用。你埋怨只是自己起了分別心,你不知道師父就是你的一部分嗎?就像蛇似的,前面有個頭後面有個尾,你是尾,我就是那個頭,實際上兩人都是一個,這是一致的。
所以說,在行腳過程中也好,在平時也好,不要起任何分別心。我們只有不起分別心,我們的心才會去掉自己的知見,所以我們要在去掉自我的知見上下功夫,一定要從這開始,別的路你是走不通的,你走啥路也不行,目的都是一個。比如說坐禪,坐禪我們叫靜慮,為什麼呢?就是去掉我的知見,不要有「我」的想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去掉。
六祖曾經說過:不思善不思惡。就是善惡都不允許思。你有思,思是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思就是世間法,就是生滅法,就是妄想,就是無明,所以不允許你有任何思。當然了,我們在坐禪時可以這麼用功,我們一旦不坐禪的時候,我們的功就用不上了,特別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我們怎麼來做,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關鍵。不要把這個禪定荒廢了,死在這個坐禪上,要用在日常的所有事情上。特別是人事上更得用,我們最大的鬥爭可能就是在人事上的鬥爭,互相之間的鬥爭。你說一句話我說一句話,你這種看法我這種看法,這是我們最大的弊病,必須在這個上面用功。
禪定禪定,不是你坐禪就是禪定,是通過坐禪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定力和悟性,再把它用到實際中去,來破除我們的幻相。我們不能老上當,應該把這個禪定用在當下上。就是說,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上都要破它,逐漸地破。為什麼在當下破?因為一個念頭有無數個剎那,不在剎那上下功夫,你永遠破不了無明。但是我們抓不住這個,那我們就抓住粗的,在我們每個念頭上下功夫,念破了,剎那就會逐漸地停止,逐漸地減慢。它減慢了,我們逐漸地就抓住它了。(編者註:剎那,翻譯為「一念」,經中說,我們一彈指之間,即已含有六十個剎那。又言: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
也就像參話頭,我們參到前面去了,參到話的前頭。什麼是話的前頭?就是無明剛要起來的那個頭,就抓住它的頭,一下子就把它抓住了。抓住它了,我們就成就了;抓住它,我們就開始不順著煩惱去走。所以說,這個依教奉行對我們是十分重要的。這個依教奉行就說到這裡。
(十三)依教奉行修心性
◎妙祥法師講述
選自《二〇〇八年二月為寶林寺尼眾開示》
時間:
地點:遼寧省大石橋市寶林寺
聽眾:寶林寺內尼眾約三十多人
比如說,一個人安排你去做事情,或是要求你做事情。這個人甚至不如你資歷高、修行也不如你好。但他確實要求你去做這個事,說:「那個地你給掃一下子吧。」或「那個水你給倒一下。」本來這些事情並不是你的份內事。他正好看你走到那裡,或在當場他就要求你了。當時你可能起心動念。因為一個是他不禮貌,一個是我資歷比他高,另外又不是我的份內事,為什麼要要求我?這時候我慢起來了,不敬也起來了,這時就不行了。甚至說:「這個事情你自己做吧。」或是勉強去做,它都會引起思想的不平。
如果我們有一句得體的話,這個事情就滅掉了。比如說「依教奉行」。不管誰說了,自己都「噢,依教奉行。」當你說依教奉行,對方呢?可能會很吃驚,「你看人家老資格,對我都依教奉行。」對他也是一種教育,以後說話他也會加小心。另外對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約束。不管是誰說,我都依教奉行。
這個依教奉行就是什麼呢?不讓起心動念,就是六根回收,不要分別。所以說依教奉行就是修心,也就是修自性,這個方法非常好。當你說出「依教奉行」的時候,心就再怎麼不平,它也會暫時被抑制住,它也不會發作,不會造業。就給你倒出來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反思、去懺悔,不至於一下就造業了。一下造業你就挽救不回來了。另外,時間長了我們就會養成一個習慣: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無我、就是去掉我執。這個方法非常好。遇到毛病,一個是要這麼處理,要檢查自己;另外對自己所有的缺點還要有個正確的看待。
什麼叫正確的看待?既發現自己的缺點,又知道自己在進步,要鼓勵自己。不要一個勁地責備,「我無始劫有什麼什麼想法;財色名食睡我都放不下;而且我這個煩惱也放不下。」這些話,要從究竟來講,確實我們還沒放下。但從目前的修行來講,我們已經開始放下了,已經開始清除不少了。但是由於我們過分地責備自己,它也會造成一種對自己的信心不足,甚至悲傷,也不行。也要鼓勵自己,「我今天比以前強多了,我現在生起一個歡喜。同時我對自己的毛病更應該不斷地去掉。」要不斷地鼓勵自己,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振作起來。
過去禪宗祖師有一句話就是說:「你不知道你是在魔窟里作鬼計。」就是你在魔窟里,在做活兒,就是在那裡亂鼓搗,實際你做的這些都是魔業。我們就是這種狀況。這個問題如果看不清楚,你就不知道懇懇切切去念佛,也就不知道我們怎麼去修行。如果這個問題你能看破了,就知道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應該怎麼修行?不應該貪戀世間的所謂的一切好和壞,不能憑著我們的思惟來決定任何事務。
為什麼叫你們依教奉行,不要隨著自己走呢?就是去掉你的知見。有的認為:「我那不吃虧了嗎?」他還在這裡鼓搗事兒。吃虧?外面吃虧裡面佔便宜啊。你外面不吃虧,裡面的便宜就沒有。你外面要便宜了,裡面肯定吃個大虧。你貪戀一點,裡面就虧一點,所以不能貪戀,一點都不能貪。你真正想達到我們的修行目的:了脫生死。你必須從戒開始,這沒有疑問。
不光我們到這一代沒有疑問,就後代只要是你想成佛,這就沒有疑問。你不想成魔,你就這麼走,這沒有錯的。不光釋迦牟尼佛這麼講,就過去七佛、萬佛,佛佛都這麼講,不會有別的講法。說:「哪個佛說了,就光修定得了,就不用修戒了。」沒有一個佛那麼說的。佛在這個問題上非常嚴肅的。佛的戒律由佛來親口定,菩薩不能定,羅漢不能定,誰都不能定,只能佛定,為什麼?就是這個戒律太重要了,它是根本的東西,如果抓不住這個,你就抓不住根本。
(十四)依教奉行無上法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為大
時間: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遼寧省大連、鞍
一居士問:自己沒有主見,總聽別人的,是好事嗎?
我覺得是好事。這個沒有主見啊,就是「主見」。但是你別耳朵太軟了,人說壞事你也去做去,那不行。人家說偷銀行你也去偷,那不行。只要是正事我都聽。
什麼叫主見呢?有的人認為:我的思惟,我的決定那就是主見。那是狹隘的東西,那是個人知見。真正的主見是大家的意見。因為他沒有自己,大家就是我,誰說我都聽,那就是我。哪個小孩說的那也是我,一個小蟲說的那也是我。所以我說依教奉行,就是說把所有的眾生都看成是自己,都是自己法身的一部分,這就是主見。
有時候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較吃虧的地方。你吃虧,那誰佔便宜了?你這面吃虧了,心裡佔了便宜。你吃虧,他便宜了,他不就是你嗎?就像左手和右手的關係,那你右手拿東西給了左手,你說這個就給別人了嗎?這不還是你的嗎?只不過手和手換了一個方式而已。你以為右手是你,左手就不是你了?我們往往就容易犯這種錯誤,最沒有意義的就是這點。左手和右手的關係,我們常常思惟這個道理就會發現,真正的主見就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真正的主見。
一居士問:初學佛法的人就是要聽話幹活嗎?那不明白道理怎麼辦?
學佛法,什麼是佛法的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為了去掉我執,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說我們要學習佛的理論?學習佛的理論,不是理論能成佛,是通過學佛的理論,而去掉我們所產生的知見,也就是去掉我執,不要老有「我」,不要有「我」。所以說佛的理論,這個道理是為了去掉「我」。
那聽話幹活是什麼?是最直接的理論,不用理論的「理論」。聽話幹活,不允許你思考,不允許你再進行思惟,去講理,而不講理就是聽話幹活,而把你就忘掉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受不了「你看我存在也沒有價值啊?人家沒拿我當回事。當牛當馬似的,想往哪牽就往哪牽,想用一下就用一下子。」實際上你不知道,這正是去掉你對你的身體,和所謂你的貪戀,也就是說你對這個外殼的貪戀。
他就把這個外殼當成「我」了,外殼受一點損傷,累一點他就不幹了,所以他就離不開這個外殼。對外殼越愛護我執越深,越愛護我執越堅固,所以說他怎麼能了脫生死?所以佛在《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你怎麼去掉我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依教奉行,聽話幹活,這就是最深的道理。但是要給你把這話說破了,給你講道理,對你的作用反而小了。有時候不講,就是聽話。你願意在這修就修,你想修就這麼修,不講理,和尚就是不講理。就讓你當牛作馬,你願意當就當,你不願意當就回去。
為什麼不講?一講,反而破壞了這句話的內涵。所以說,它是成佛最好的一個方法。它讓人有時候很難接受的。一天兩天行,等到疲勞不堪的時候,師父告訴你:「你去把那事做了。」那也行。等到事情做了很多,師父還得批評你:「你看你怎麼沒做好啊?」你看那麼多人都沒做,師父都不說,就他做,還說他。那師父是什麼意思?是去掉你的執著,在成全你。但他沒把這個依教奉行當回事,沒把這個聽話幹活當無價之寶,所以有時候生氣了,有的就跑了,最後失去機會。
過去有一個船子德誠,撐船的時候已經開悟了,他撐船是為了度人。曾經有一個禪師,後來也成為一代祖師,去向他請教佛法的問題。他倆在河上見面了。他上船子德誠的船上去。
上船以後,那個開悟的船夫就問他:「什麼是佛法?」因為他學的是教理,能講出很多佛法的道理,他就要跟他(船子德誠)講,佛怎麼怎麼回事,從理論上講。剛一講,這個船夫拿槳,一槳就給他打到水裡去了。打水裡了,一會從水裡浮出來。又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張口又講,剛一講,又一槳給打水裡去了。浮上來他還講,還打。三打兩打,他就不敢上來了。
「這不要憋死嗎?」後來沒辦法又上來了。浮上來以後,問:「什麼是佛法大意?」他說什麼也不講了。不講了,這時候就開悟了。後來就把他扯上來了,說:「你走吧!」他來請教佛法,這幾分鐘就完事了,完了,就這幾槳就完事了。
後來他走到半道,說:「佛法這麼簡單嗎?不能吧?」他就回頭瞅一瞅這個船子德誠。船子德誠知道他不放心,還以為佛法哪能這麼簡單?船子德誠就把船弄翻了,跳河自殺了。但他不是真自殺,可能在水底潛泳就跑了。但他一看,船也翻了,人也掉水裡了,「這就告訴我什麼都沒有,就是這一句話。」什麼話?「不是語言,就是把你嘴閉上。」沒有人相,不允許任何思惟,你任何思惟都遠離了佛法。
所以佛講,我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佛講得很明白,你那個知見,就是一個生死的殼子,所以必須把你知見破掉。我們的聽話幹活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破掉你的知見。但這些話,這是因為你們來了,給你們講。要出家人來,不給他講。講完他知道了:「啊,我就想聽話幹活!」效果反而就不好了。你看船子德誠以後再也不在船上度人了,都知道他要拿槳打人,都往水裡貓著,它就沒那效果了,是不是?心裡有準備效果就不好了。
所以這個「聽話」呢,給你們講的目的,就是說你們在平時做事情別分別。小孩騙你,你也接受,大人騙你,你也接受。誰能騙誰?天下萬事萬物都是你自己,它能騙你嗎?所謂的騙,是你害怕被騙而已。換句話說也就是:人騙你,天不騙你。唯獨你的妄心能騙你,你只要真心相信別人,永遠不會受騙的。
(十五)依教奉行恭敬心
⊙妙祥法師 講述
選自《二〇〇七年對瀋陽、鞍
時間: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四
地點: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瀋陽地區、鞍山地區、(營口)大
問題二十一:請問師父,如何報答師父的恩情,如何培養並時常保持自己的恭敬心?
如何報答師父的恩情?就是嚴持戒律。因為佛說的,以戒為師。師父就是戒,戒就是師父。以戒為師,嚴持戒律,只要你持戒,就是報答師父的恩情了。
如何培養並時常保持自己的恭敬心?主要還得培養依教奉行。師父叫怎麼做,就怎麼去做,不要講理。有時候我們的恭敬心很大,但有個毛病,就是好講理,老有自己的主見。有了自己的主見,師父的話他就不聽了,所以他的恭敬心就沒了。如果你老是保持依教奉行,這個恭敬心會時常存在的。
(十六)依教奉行是真行
◎妙祥法師
選自《如履冰霜——護持篇》
時間: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八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大悲寺內及道場外護持居士約一百多人
作為我們佛教徒一定要認清善知識,作為我們的依止。這已經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一關,而且必須選擇。我們選擇了以持戒為主,還有他的知見。他的知見就是無我,一切都順從佛的知見,沒有我的知見,一切都是以持戒為根本、為基礎。這就是佛的知見。以頭陀行為基礎,這也是佛的知見。
我們居士應該以這樣的善知識,作為我們的依止。我們團結在這樣的僧團周圍來修學佛法,我們就不會偏離。作為領導階層的居士,更應該注重這樣的善知識和僧團,應該虛心請教、護持。因為一個正法的出現將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誹謗,想毀掉它,作為我們有
我們知道了這個問題以後,我們下一步就應該去做,要行解並重。為什麼要把「行」放在前?就因為根據末法眾生的特點,在「解」上下功夫,他不肯去「行」。不管哪條法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行。他把「行」定為外道,他把「行」定為無益之苦,也就是無益苦行。用這個帽子,來打倒一切,為自己找出種種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過失。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毀犯、誹謗佛法,誹謗佛的修行。他把這個無益之苦和修行必須要經受的一種苦修,作為一個問題來講。
佛是反對無益之苦,但無益之苦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折磨身體,心外求法的才是無益之苦。比如吃狗屎、睡釘床,像畜生一樣,把身體搞得非常疲憊,甚至是滾炭灰等等,這稱為無益之苦。有的把日中一食、不摸金錢,他也說成無益之苦。佛在《阿含經》里說:日中一食和不摸金錢,我永遠讚歎。讚歎日中一食、讚歎不摸金錢,即讚歎我。有人毀犯日中一食、毀犯金錢戒,即毀犯我。所以說佛在這裡已經給我們做了明確的開示,教我們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這些原因,就要在「行」上下功夫。不是嘴上說,要行。怎樣去行?要去做,每條都要做到。作為居士,盡我們的能力去行持。特別是大
首先「行」就是依教奉行。對師父說的,無條件去做,理解也做,不理解也做。有很多的居士,比如說海城的居士,有的想發心做幡,就拿了好幾個幡。師父說哪個好,他就說哪個好。他不參與自己的意見,這就是依教奉行。所以說這樣佛法就會興盛。
所以說要「行」,首先要做到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看起來似乎有強迫性,又有它的盲目性。表面看是這樣,但是它內在的涵義就深了,它的內在涵義就是放下我。因為佛講過,我們不證到四果阿羅漢之前,我們的知見是錯誤的,不可相信的。所以說我們的想法是不能相信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依教奉行。如果能做到依教奉行,就能夠不斷地行持這個「無我」。這個「行」是很重要的,同時要受很多委屈的。
我們這裡的居士,做得還是不錯。不管從各個方面,都能體現出來,開車也好,包括清除外道也好,都是盡全力。並沒有自己的想法,師父怎麼說,他就怎麼做,沒有條件。說白天做,他就白天做;說晚上做,他就晚上做。確實值得欣慰,這就是「行」。
首先,作為我們居士的「行」,就要依教奉行。你的心只有在不斷地依教奉行下,放下我執、我見,這樣佛法的知見就會逐漸地進入了你的知見,代替你的知見。在我們放下的時候,也是有它的痛苦的,不是都心甘情願的。雖然自己努力要心甘情願,但做起來,那個心就不聽使喚了。
我以前也給大家講過這個依教奉行的問題。過去在碧山寺做飯,他們那有早粥。其中有個師父就告訴我,他說:「你看早晨的粥剩很多,一剩好幾桶,你明天不許剩早粥!」我剛想說點兒什麼,他就知道我的習慣,說:「依教奉行。」我就啥話也沒有了,「依教奉行。好,依教奉行!」它這個吃飯哪,一百多人,有時候三百多人。你說叫我做粥,還不允許剩,這就是挺大一個事情。就是一人一碗去量,恐怕也量不準,因為人數不定。說不定早晨又增加人了,說不定晚上又走人了,根本就沒法定。有的也可能今天多喝一碗,明天少喝一碗,都沒法定的事。
我也想了很多的辦法。首先第一個辦法就是依教奉行,我得去做。第二個是想辦法,怎麼想,辦法也沒有想出來,想來想去就把這個事給忘了。第二天早上淘米還想著呢,「這米多一點少一點,這怎麼量啊,是不是?人數不知道,究竟每個人喝多少還不知道。」後來把這個事就淡忘了。等著這個飯也做好了,大家也用上了,最後收拾這個桶的時候,就是連桶底的掃起來還不到半碗。大家挺滿意,意思:「你看看,你還真依教奉行了!」我心裡很慚愧,實際上我什麼都沒做,既沒多添水、也沒多加米,或少加米,而且把這個事給忘了。為什麼忘了呢?就因為事忙,也沒想出個好辦法。雖然沒有想出好辦法,但我有個依教奉行的心。由於這個依教奉行的心,這個事情就做得很圓滿,圓滿到已經超過我們人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程度,這就是依教奉行的好處。
所以說「行」,第一步要依教奉行。不要為自己辯解,不要為自己的困難提出種種的條件。我們沒有任何條件,只有依教奉行,這個很重要。比如大
因為我們的知見有時候會隨境轉,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它就不隨境轉,而是境隨心轉。所以說「行」,我們有正確的行法,首先要依教奉行去行。這裡依教奉行的事情很多,包括種種表面看來不如法、不如意,甚至是不應該這麼做,但我們行持以後,反而變得如意了。是這個方法對頭了嗎?不是。這個方法可能不對頭,但我們依教奉行的心,它對頭了。我們抓住了它的根本,抓住了它的源泉。
依教奉行,就是去掉我執、我見,就是心在轉物。所以說這個「行」對我們來講特別重要。不光僧人要求「行」,居士更應該依教奉行。因為我們到僧團里,就是為僧團服務的,要維護僧團,來進行修行的。修行就得無條件地服從,但並不是盲目。為什麼說不是盲目?我剛才講了,不有八條善知識的標準嗎?以這八條善知識的標準,你應該先觀察。觀察以後,認可了以後你再去做,這樣就不容易在這裡再後悔了,這也是很重要的。
當然了,有一些人還特殊,他不用觀察,對任何人他都依教奉行,這樣就更好了。但是你必須得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不是一點原則沒有。但是錯我也要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叫它變成對,你得有這個能力。所以說「行」在佛法里佔有重要的地位,佛法在於「行」。因為「解」和「行」本來是一個,「行」了才是真「解」。如果能「解」不能「行」,那並不是「解」,那只是口頭的功夫,世間講叫「嘴把式」。能說不能做,什麼用也沒有。如果能行,雖然不會講,但你也在講,因為你的心裡清凈就是講法,你的行持就在講法。以身示法,那才是真「行」,也是真「解」。
所以說,我們必須在這上多下功夫。比如說,在領導崗位上的居士應該怎麼去做?也是要嚴持戒律去做。比如說吃素的問題,有的在機關,有的在企事業單位,想行持佛法。上食堂都吃魚、肉,還有其它葷腥的東西。你要去了,你要說:「我要個素菜。」也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別人有笑話我們的,但是作為我們來講,既然認準了佛法是我們解脫之道,那我們就要拼一切努力,要去做。首先是依教奉行去做,你別考慮這個食堂能不能給你做素菜。你要考慮食堂能不能給我做,之後我再「行」或不「行」,你那個「行」已經不真實了,已經打了折扣。你認為食堂不給你做素菜,你就不「行」了,說明你那個依教奉行的心已經不是百分之百了。所以說,你心轉物的能力已經減弱了。
首先,我們肯定要做,但怎麼做?要在做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比如說我可以買飯不買菜。菜呢,可以帶鹹菜,或是早晨自己做好了,帶在飯盒裡,也可以。有人說,「那菜太涼了,已經不好吃了,長期吃會有病的。」這就是我們的知見。過去我也做過這樣的事情,就是為了吃素,到工作崗位的時候帶飯盒,帶飯還要帶菜。但這個菜,原先想肯定涼了,當我去吃的時候,這個菜和原先不一樣,特別的好吃,有一種清凈,我自己還不相信。過去的老同事,那天就有一個來了,我就給他說:「你看我這菜做得好不好?」他吃完,說:「真怪,你這菜怎麼這麼好吃?」這一下證明,我那個菜不一樣。不是我會做,是這個依教奉行去行所帶來的,因為這個行能轉物。
所以說,不好也變成好的了!大家可以這麼試驗一下,還省錢,還省事,還不招別人知道。我自己帶個飯盒擱哪一擱,悄悄地就把這飯菜吃了。有一次,因為吃飯的時間,他都開飯晚,要過點了。而且熥飯的時間,取出來也要過點了,提前不給你開。後來我就沒有去採取這個辦法。既然你不能滿足我的條件,我就擱暖氣上熥一熥,能熥到什麼程度是什麼程度,甚至不行對著涼水吃就可以了,無所謂的事情。事情呢,由於這麼做又起變化了。單位領導發現以後,特意告訴人上街買一個好水壺,帶響的那種水壺,專門用電爐子給做熱水,好給我燙飯吃。所以說,這個就是我們「行」所帶來的好處。你想苦修,他們馬上就幫助你,使你能夠圓滿。
所以說「行」——「說苦實不苦,甘露在其中」,這裡面有無窮無盡的妙用。我們通過這個知道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法寶,所以說「佛法在於行」。這個行不光是說我們這些事情要做到,同時在說話的時候也要行,不要說大話,要講實話,修到哪講到哪。
原先在九五年走到秦皇島南達寺的時候,有居士來問法。還有老師拿著筆來記錄等等,圍了一大堆人,其中還有一個法師在床上坐著,非要問我,我就給他們講。我所講的都是小事情,怎麼吃飯、怎麼走路、怎麼睡覺、怎麼去不分別,而且自己做到哪、有多大的體會,就說多少。書上的、經典講的一句也沒有講。有時候那個話已經到嘴邊了,馬上就要說出來了,但是又把它咽下去了。為什麼?因為這個不是我行持出來的,我沒有更深的體會,所以我不要去講。那是別人的,我講,只講我那點體會。
最後講了半天,上面那個法師聽煩了,就接過來了:這事多簡單!佛法就像你把燈的開關一打開,不就完事了嗎?哪那麼些啰嗦事!他講了一個可能是頓教也好,直接也好,確實很乾凈利索。但是大家也沒有去聽,還圍著我問,我就更慚愧了,越講越小。最後領著大家上外面走幾圈,這個走道怎麼走,我盡給他們講這個,除此之外不講。但我有個體會,我覺得我能踏踏實實地去做人,踏踏實實地去活著,而避免了這個虛妄。所以說我們在「行」上一定要這樣。不管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還是在領導崗位的居士,都要踏踏實實。因為什麼因什麼果,你誇大一分,就會有一分虛妄的果產生;你實在一分,就有一分實在的果等待著你。
就是說「行」,要老實行、真實行、不打妄語去行,不要說大話去行。如果需要引用佛經的,必須講明這是佛所講的,不是我總結出來的;或哪個大德說的,不是我說的。那個小問題是我說的,有錯誤是我的,不是大德的也不是佛的。這樣我們不斷地在嘴上要「行」,身體力行,處處都要有一個真實,這才行。
所以說以「行」代「解」,這個很重要。有一次行腳從山西叫什麼原經過,忘了。路過那個城市,旁邊有個賓館,工作人員都在打掃衛生。我們一看打掃衛生,趕緊低頭過去,離得挺遠挺遠就低頭過去。我們在路那頭,他們在路這頭,看不清楚。當我們低頭過去也不回頭瞅的時候,其中有個人就高喊:你們大家看,這和尚連一眼也沒瞅我們,這才是真和尚。
所以說你不必去講,人家就生起了恭敬心。人家說你是真和尚,這就叫「解」。他知道真和尚,他將來就要當真和尚,這就叫度人。我們注重的要以身示法去度人,這個是很重要的。末法時期為什麼末?就是人們停留在嘴上,而不能以身示法,它就末了。不是法沒有,是我們停留到嘴上而成為沒有。
有的人現在往往都用那個念佛機來代替嘴,連嘴都懶得說了,就拿個念佛機,用機械來代替,這就是我們的「行」。所以說,離佛法的「行」越來越遠了。叫他站著念佛,他都不愛念,坐著念佛他也不念了,最後他什麼也不念了,就擱耳朵聽吧。聽,他可能還看電視,干別的。這個已經變成機械化。恐怕要往生的時候,就算機械能去,他都不見得能去。因為機械在「行」,他沒「行」。所以說,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他誤認為這麼做就已經在行了。這是最可悲的事情,就是他對什麼是「行」不清楚,誤認為這就是「行」。
我們的行必須落實在行為上。落實在行為上有什麼體驗呢?那就是苦行。所謂的苦行就是「行」,因為「行」,必然有它困難的地方。有的人把這種行稱為無益苦行,這是很危險的。這是有益的,我們必須去做,你做了它就不苦,你不做才苦呢!
所以說對停留在嘴上的人,它就是苦行。如果你把它變為實際行為,那就是樂。那是法喜,那充滿了清凈、自在和解脫!我們必須要注重解行並重,也就是以解代行,以行代解,解行並重。當我們解釋一個問題,必須用你行的體會來解釋。
比如說看經書。有很多人看經書的目的,是要把經里的內容背下來,背下來做什麼呢?要給別人去講,或等待別人來提問題,他是這個目的。爭取的是第一,爭取別人的認可,他認為這就是「解」。這有沒有效果?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它這裡也有很多的弊病。因為浪費了時間,浪費了機會。因為修行佛法每一天都是很珍貴的,那都是我們不斷地修持和多生多劫的努力,才有今天這點兒因緣來修行,是難遭難遇的。我們把它浪費了就不合適了,應該真正地去解。
怎樣去解?我們不要把它作為將來給別人講的本錢,應該作為自己對治自己毛病的鏡子。也是通過它,就像鐵杵磨成針,一個磨石似的,不斷地摩擦,要把自己磨細,磨成有用之才,要把心裡的污垢去掉。不要看得過多,看一段,看一小段,或幾句話,看看自己明白不明白。但不用你這個思想去猜測、去對比。你猜測和對比,已經遠離了這一句話,因為佛法不是猜測、不是對比。
佛法就是直心為道場。什麼是直心?不用分別心,這才是你的道場。你離開這個道場去修行,就離開了佛法,你修了世間法,所以不要用分別。你就看這段經,我明白我就明白,不明白就不要左引證右引證。「什麼意思?它和蘿蔔比會怎麼樣,和地瓜比怎麼樣,和蘋果比怎麼樣?」你不要去比喻,也不要想像。不明白我就放下,我再看,反覆看,就是往你的心反覆地摩擦。擦來擦去,可能你的知見並不明白,可能你到現在也不明白,但你的內心已經明白了,你的智慧已經生起來了,這是真明白。用功要用在刀刃上,不要用在分別心上,我們的解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雖然很殊勝,但是也很悶。有時候憋得胸也難受,眼睛也難受,又不讓看解釋,還不讓去想,不讓左引證右引證。但不是說一點都不想,而是你明白就明白,所以說這個就很重要。
修行方法你掌握正確了,佛法很快地就要入心,再配合你的戒律,配合你的苦修,必然有開悟那一天。否則的話,因為你的路頭都不會使,在哪用心都不知道,你怎麼來求開悟,求正解?你所謂的明白,無非是這個知見,鸚鵡學舌一樣,突然有點感受,以為這就是明白了。我們這已經墮落到世間里了。佛法是出世間法,是遠離世間,也就是遠離了我們的知見,才有佛法。
·根據錄音整理·
「溯源」編輯小組
推薦閱讀:
※妙樂法師偈頌
※聖一法師:《金剛經》淺釋5
※凈空法師法語:不願意求生凈土的人,不是愚痴,就是狂妄,這個話一點都不錯
※日常法師:詳解皈依 離苦得樂第一步
※凈空法師:求人難,求自己容易,從自己下手力行才是重要的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