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五講:『把握思維的奧妙』知識點總結 習題精練

小政老師發資料了,公眾號底部菜單欄回復:政治複習,即可獲得高中三年政治全部知識點,裡面包含知識點、課件、習題等!(文章下方留言無效哈)

小政老師了解到許多學校高二的同學,現在沒有學習必修3,而是直接學的必修4,所以小政老師這幾天會多發一些哲學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 二單 元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原理

易 錯 點

1.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沒有固定界限和本質差別。

錯誤。因為: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的差別就是物質與意識的差別,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具有能動性,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與意識有著明確的界限和本質區別。

2.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錯誤。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3.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是人的反映方式的變化。

錯誤。因為: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因此,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是客觀存在的變化。

4.錯誤的意識不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錯誤。因為: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如實反映,錯誤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正確與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5.意識能夠調節人的生理活動,使人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

錯誤。因為: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正確的意識才能使人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

6.科學發展觀是我黨正確的指導思想,黨的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出發點。

錯誤。因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科學發展觀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思想,能夠指導我們做好工作,但卻不是黨的工作的出發點。

疑 難問 題 解 析

1.意識的起源及意識的生理基礎

(1)意識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

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思維活動,動物的活動是一種本能活動。

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形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上帝賦予的,它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在意識產生過程中起了決定作用。

(2)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人腦結構的複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沒有高度發達的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的產生。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3)動物的心理與人的意識的區別。

①二者的物質基礎不同。動物的心理是動物腦的屬性、機能;人的意識是人腦的屬性、機能。

②二者的反映形式不同。動物通過感覺、知覺以具體形象的感性形式反映外部世界,是直接的,不需要語言;人的意識主要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即理性的形式反映外部世界,是間接的,離不開語言。

③二者反映的內容不同。動物反映外部世界是出自本能,是適應周圍環境的結果,它的感性直觀形式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現象,貧乏、膚淺、沒有預見性。人類反映客觀世界出自改造世界的需要,它的理性反映形式能深入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豐富、深刻、有預見性。

(4)正確認識「電腦思維」。

「電腦思維」是對人腦思維功能和思維信息過程的模擬,它與人類思維有本質的區別。

①「電腦思維」只是對人腦思維信息過程的模擬,是一個純粹的邏輯過程;人腦思維除自學的過程外,還滲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靈感、直覺、頓悟等過程。

②「電腦思維」的物質基礎是機械的、物理的裝置;人腦思維的物質基礎是人腦。

③「電腦思維」沒有自覺能動性、創造性,只能接受指令;人腦思維是人自覺進行的,有獨特的創造性。

④「電腦思維」的過程是機械的、物理的過程;人腦思維的過程是生理的、心理的過程。

⑤「電腦思維」沒有社會性,不會去探索模擬社會意義;人腦思維具有社會性,注重思維的社會效果。

【例題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詩人感到「月是故鄉明」,這表明(  )

A.詩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觀的,不具有任何客觀基礎

B.詩人反映的是認識主體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認識對象的客觀狀況

C.審美活動不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

D.並不是所有的認識都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

【解析】A項錯誤,詩人的感受是基於現實的,是對客觀事物有感而發。C項錯誤,審美活動雖然充滿聯想,但同樣需要遵循認識規律。D項錯誤,它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基本觀點,是唯心主義的。B項正確,「月是故鄉明」是詩人的心理感受,它不反映月光的客觀實際。答案為B項。

【例題2】被譽為「愛因斯坦以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的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說,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最終電腦將像人的大腦一樣發達,甚至能夠自行設計出新的「智能」電腦。這表明(  )

A.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B.電腦能夠模擬人腦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D.電腦與人腦的功能趨於一致

【解析】這是一道高考題。這段話的中心說的是「電腦」,而A項和C項強調的是「人腦」,故排除。再把B項和D項相比較,就比較容易判斷出B項符合題意。答案為B項。

2.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1)意識的形成,不僅離不開人腦,還必須有被反映的客觀存在。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但有了人腦並不等於有了意識。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作用於人腦,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因此,意識的源泉在物質,其內容歸根到底來自於客觀事物。僅有人腦而沒有「一定的社會環境」、「客觀存在的作用」,是不可能產生意識的。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既不能產生,也不能發展。

(2)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環節進入人腦、並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

【例題1】魯迅說:「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這表明(  )

A.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B.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C.任何觀念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

【解析】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無論是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來自客現存在。答案為C項。

【例題2】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說明(  )

A.想像是突發的  

B.想像是隨意的

C.想像的形式是主觀的  

D.想像的內容是客觀事物

【解析】因為想像是人的主觀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所以想像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它不是突發的,也不是隨意的,A、B都不正確。人們把雪景想像成梨花開放,說明人的意識具有能動性。詩句強調的不是雪景和梨花本身的客觀性,D項不符合題意。答案為C項。

3.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在實施行動之前還要制定藍圖、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

(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並不是客觀世界有什麼就反映什麼。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僅能夠「複製」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預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通過人類意識這隻「思維的眼睛」,能夠揭示深藏於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認為,意識是一面鏡子。這一觀點承認了物質決定意識,強調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它又否認了人的意識活動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特點,把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等同於鏡子對事物的直觀反映,否認了意識的能動性,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

【例題】「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某市政府廣開言路,首創了「信訪民主聽證評議制」。通過體察民情、了解民意,該市政府決定不建大廣場大工程,而是投資400萬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了群眾的擁護。以「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來比喻政府與群眾的關係,說明(  )

A.意識是對物質的正確反映  

B.意識是感覺的綜合體現

C.意識是對物質的能動反映  

D.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解析】「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這個比喻,體現了意識不僅能反映客觀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能動反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不等於說人的意識都是正確的,故A項錯誤。意識不僅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還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認識過程,故排除B項。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故排除D項。答案為C項。

4.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人不僅能夠認識事物的現象,而且還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動物沒有自覺的意識,不懂得自己活動的意義,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因而,它們既不能認識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意識活動依賴於人體的生理過程,又對生理過程有著能動的反作用。

【例題1】中國傳統藝術如繪畫、詩詞、音樂、舞蹈,雕塑、園林等都講求「意境」。意境既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反映和再現。這種情景交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無窮。據此回答第(1)~(2)題。

(1)意境最充分地體現了(  )

A.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B.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C.社會和個人的統一  

D.繼承和創新的統一

(2)意境不是意和境的簡單相加,而是意與境諧,並在此基礎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韻外之韻」。例如,唐代詩人、畫家王維《雪中芭蕉圖》將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畫在一起,產生出獨特的美感。這表明(  )

A.藝術創作是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  

B.藝術創作不需要反映現實生活

C.藝術創作不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  

D.藝術創作純屬人的主觀創造

【解析】(1)根據材料對意境的解釋,意境是意識和物質世界的統一,也就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答案為A項。

(2)藝術創作是對現實生活、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但不能說其純屬主觀創造,所以B、C、D都是錯誤的。答案為A項。

【例題2】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這是因為(  )

A.意識可以改造客觀事物

B.意識的能動作用使事物向正確方向發展

C.只有正確的意識才能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D.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解析】因為意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改造客觀事物,A項錯。正確的意識發揮能動作用才能使事物向正確方向發展,B項錯。錯誤的意識也能反作用於客觀事物,只是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C項錯。答案為D項。

【例題3】人們能夠創造自然界原來不存在、單靠自然力量也不能產生的事物。這個觀點(  )

A.是正確的,因為它指出了主觀能動性的一個表現

B.是正確的,因為它全面指出了人區別於物的特點

C.是錯誤的,因為它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D.是錯誤的,因為它否認了自然界的客觀性

【解析】題干所說的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的具體表現。這種改造不是對自然物客觀性的否定,而是以客觀存在的自然物的屬性為前提的。B項認為全面指出了人與物的區別是不正確的。C、D項判斷是錯誤的。答案為A項。

5.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1)按客觀規律辦事。

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規律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①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們要按規律辦事,首先要了解規律、懂得規律,還必須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具體地把握規律,這都要求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要按規律辦事,還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這也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②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規律是客觀的,它不能被創造和消滅,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主觀能動性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制約規律的客觀性,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取決於對規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觀規律,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確的發揮。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③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統一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要反對不尊重客觀規律、片面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借口尊重客觀規律,否定主觀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

【例題1】科學家關於日食和月食的預報一再被實際觀測的結果所證實。這表明(  )

A.自然現象與人的活動有一定的聯繫

B.人的認識能夠對客觀事物產生重大影響

C.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規律

D.成功的預測取決於事物本身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規律」的理解。「預報」被「證實」,說明「預報」正確,即認識正確,故選C項。A項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題意,但不如C項準確。B項不合題意。D項錯誤。答案為C項。

【例題2】「揠苗助長」,其結果事與願違。這說明(  )

A.意識對物質具有決定作用

B.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改變規律

C.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D.人們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揠苗助長」違背了生物生長規律,沒有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係,故選C項。A、B、D三項均是錯誤的。答案為C項。

6.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

(2)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指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嚮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3)二者的聯繫。

二者都是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都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都把客觀存在作為觀察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4)二者的側重點不同。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講的是主觀思想和客觀實際的關係,強調主觀符合客觀,思想符合實際;實事求是講的是客觀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要求人們按客觀規律辦事。

第二,前者側重於物質決定意識,後者側重於規律的客觀性。

【例題】某地農民過去以為多施肥就能提高產量,存在盲目施肥的現象。現在,他們根據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況精確設計配方,科學施肥,效果顯著。這說明(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認識要透過現象達到本質

C.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D.做事情要從實際出發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況實行配方施肥,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故選D項。A、B、C三項與題意不符。答案為D項。

聲明:高中政治(gzzz010)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

高中政治隸屬於三好網,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高中政治學科服務平台,每天提供最新乾貨知識、學科指導、備考策略及在線答疑!

好文推薦:

缺少答題技巧,政治就得不到高分丨衡中循環式學習方法推薦丨8大解題模型丨主觀題答題思路丨高頻考點匯總丨高考中這五種字體最吃虧|高中政治必修1~4思維導圖

小政老師QQ號:3125391715

驗證信息:小政老師


推薦閱讀:

防輻射知識大全
紙的知識3:紙的選擇
北京30多人被瘋狗咬傷,快記住這些救命知識!
九年級文學知識複習
知識 | 眸子:簡化字的史源與時運

TAG:思維 | 知識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