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德 養心 養腎 養脾胃 ——— 國醫大師鄧鐵濤的「四養」之道

養德 養心養腎 養脾胃

——— 國醫大師鄧鐵濤的「四養」之道

  近年來,由於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已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保健養生日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國醫大師鄧鐵濤在行醫診療之餘研究養生之道,並堅持實踐,九旬高齡仍耳聰目明,思維清晰。

  鄧老在養生保健方面的心得體會就是以「治未病」為指導思想,重視仁德,固護脾胃,頤養陽氣,使機體維持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從而達到長壽的目的,並在長期的防病、治病過程中,摸索總結出一套養生方法———

專家簡介

  鄧鐵濤,生於1916年,廣州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被英國劍橋世界名人中心載入世界名人錄。1990年被遴選為全國繼承中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2006年12月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8年1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治未病」工作顧問,2009年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

  鄧鐵濤教授擅治心臟疾病,研製成功的中成藥有「冠心丸」「五靈止痛散」等。臨床長於對內科雜病的診治,並擅長運用中醫脾胃學說論治西醫多個系統的疾病以及疑難雜症,如重症如肌無力、萎縮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礙性貧血、硬皮病、風濕性心臟病、紅斑狼瘡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數十年來,他精心研究中醫理論,極力主張「傷寒」「溫病」統一辨證論治,強調辨證方法在診斷學中的重要地位,於中醫診斷學的內涵建設提出新的見解。致力於中醫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中醫人才。其論著深受國內外學者重視。

A養德養生之根

  歷代養生典籍都強調「養德可以長壽,養生必先養德」這一觀點,甚至將養德看成是「養生之根」。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據說,孫思邈至少活過了百歲,既然他如此強調養德的重要性,當不能小視。

  結合自身閱歷,鄧老非常贊同「仁者壽」「大德者方得其壽」的觀點。養生之道,貴在靜中寓動,善養生者,必重調神,而神之修養,德字為先。唯有勤修德行,才能心平氣和、氣血通暢。鄧老九旬高齡,仍耳聰目明、思維清晰、言語流利、步履安穩,這同他不斷修養德行而逐步達到心胸豁達、樂觀開朗有很大關係。

  養德的人必須多涉獵書籍並付諸實踐。鄧老除了看中醫藥學著作外,還非常喜歡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道德經》《莊子》等。另外,他還特別喜歡誦讀詩詞歌賦。至於行動方面,他行醫教學至今70多年,時刻不敢忘記「醫乃仁術」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古訓。

B養心即調神宜靜養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藏神,為一身之主,既支配血脈的運行,還主持精神活動。中醫經典著作《素問·靈蘭秘典論》強調,養心是保持臟腑功能健康運行的基礎,如果心脈閉塞不通,會影響各個臟腑的功能,且損傷形體,達不到養生長壽的目的。由於神藏於心,「心主神明」,故調神即養心。中醫養神強調的是「靜養」,即「神以靜為養」,避免外物所擾,保持內心的清靜和安寧,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戒除七種不良心理

  要想節制傷身的小欲、私慾,達到養心之目的,就必須要戒除以下七種不良心理:

  自私心理 私心太重,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世上的好處自己撈完才心甘,否則就怨天怨地。有這種心理,整天勞心傷神,寢食不安,必危害身心健康。

  嫉妒心理 「人比人,氣死人」,任何方面都不容別人比自己優越,這種心理所產生的行為,不但容易在同行、同事、鄰里和家庭之間產生摩擦,也易使自己整天處於焦慮煩躁之中,傷心勞神,危害健康。

  貪婪心理 重財重利,貪慾無度,勞心傷脾,則百病叢生。

  陰險心理 心胸狹小,心機陰險,以整治他人為樂。這種品性陰險的人,不但生活不能瀟洒輕鬆,而且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憂鬱心理 抑鬱寡歡,思緒重重,嘆老悲老。殊不知,「怕老老得快,嘆病病自生」。此心不除,疾病更易纏身。

  懷疑心理 對親朋好友和同事,缺乏起碼的信任和尊重。須知疑心過重是導致家庭失和、人際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

  懷舊心理 總沉湎於往事的回憶中,倚老賣老,看不慣一切新生事物。此心不除,就會落伍,形勞精虧,積慮成疾。

  以動促靜 修習靜心功

  通過靜坐、冥想等方法使自己獲得內心的平靜。鄧老經常練習打坐,具體方法是:雙腿交叉盤坐於床上,上身自然放鬆,頭位正直,自然閉目,含胸拔背,兩手置於腹前相互輕握,或將雙手自然垂放於兩腿上,以自我感覺舒適為度,上半身稍向前傾,舌尖輕抵上齶,自然閉口,坐正後,全身放鬆,不加意念,聽任平素的呼吸習慣(約50次/分鐘),此法可於晨起和入睡前各做1遍。

  寄寓書法 以練字養心神

  閑暇時,鄧老喜歡練習書法。多年的書法練習,使他受益匪淺。以前一遇到情緒波動時,就拿毛筆寫字而讓自己安靜下來,從而減少不良情緒的干擾。另外,琴、棋、畫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充足睡眠 調神養心

  調養心神,必須注重睡眠質量,要想睡眠質量高,作息一定要有規律。在日常生活中,鄧老喜歡用溫熱水泡腳,且泡腳的同時用雙手按摩、揉搓腳背及腳心,有時還用勞宮穴(即握拳後中指指尖停留的地方)摩擦湧泉穴(腳心偏上的凹陷處),以產生溫熱感為宜,每次l0~30分鐘,可幫助入睡。另外,用中藥煮水泡腳效果也不錯,常用藥物有懷牛膝、川芎、鉤藤各30克,天麻l5克,夏枯草、吳茱萸、肉桂各l0克。

  食療葯治 養心妙法

  鄧老比較喜歡吃橙子和榴槤,夏天則適當吃些苦瓜,這些果蔬對養心有幫助。研究表明,經常吃橙子的人,猝死發生率較一般人低;榴槤具有溫養心腎的作用;夏天吃苦瓜可以清心火。

C養腎精充則體健壽長

  腎為先天之本,歷代養生家認為,養腎可使人長壽。

  珍惜精氣 節戒色慾

  《黃帝內經》曾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歷代醫學家反覆強調保養腎精的重要性。精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精微物質,精充則體健壽長,精耗則體衰而不能盡享天年。

  午間散步 采陽助腎

  每天中午時分,只要天氣晴朗,鄧老都會圍繞樓下空地悠閑散步數圈,他將其稱為「午間散步采陽養生法」。此方法比較適合中老年人以及陽虛體質者(常表現為怕冷、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腰膝酸軟冷痛、容易疲勞、精神萎靡不振等)。另外,一些經常無精打采、愛打瞌睡,總感到精力不濟的年輕人也可練習此法。

  葯取平和 常服養腎

  鄧老比較喜歡選用枸杞、何首烏、杜仲、肉蓯蓉、靈芝、桑葚、蜂王漿、女貞子、山萸肉等藥性平和的中藥,長期適量服用有一定的養精保腎作用。

  嗜欲耗精 龜欲固腎

  現在不少年輕人,為了某種慾望,如名利慾,拚命奮鬥、廢寢忘食,結果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出現白髮叢生、腰酸腿軟、牙齒退化、耳鳴眼花等癥狀。而有些中老年人退休後,慾望不減,總覺得心有不甘,終日患得患失,於是失眠、心悸、胸悶等癥狀隨即而生,身心也加快衰老。基於此,鄧老以「龜欲」為固腎原則,對很多東西都看得很淡,如個人名利得失,很少放在心上;吃穿住行方面,要求比較低等。

D養脾胃重飲食需運動

  要想長壽,必須注意調養脾胃。想要脾胃強健,關鍵在於重視飲食習慣與適量運動,具體方法如下:

飲食有節

  俗話說,「暴飲暴食易生病,定時定量得安寧」。說明飲食要有節制,過分的肥甘厚味,或過飢過飽,食無定時,易損傷脾胃,脾胃一傷,則諸病叢生。中醫認為,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氣血的化生,都有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故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之說。只有氣血旺盛,人才能健康成長。

雜食不偏

  鄧老一貫主張進食宜雜不宜偏,五穀雜糧、酒肉果蔬都可進食,但不可過量。每種食物都有寒熱溫涼之四性,更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缺之則易使人體氣血陰陽失衡。鄧老自己有個習慣,每次出差時,必會品嘗當地的土特產,一方面可以大飽口福,另一方面對糾正身體之偏勝有一定幫助。

宜溫不宜涼

  現在患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非常多,其中部分原因在於長期進食寒涼飲食,日久耗損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從而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結果變生諸疾。所以,飲食宜溫不宜寒涼。

動以養脾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脾氣虛弱則四肢疲軟乏力、精神倦怠不適、飲食不振,適當鍛煉能使精力充沛、四肢有力,進食也覺甘美。從某種角度來說,適當運動可調養脾胃。運動的種類很多,可分外功與內功兩大類型。體操、跑步等屬外功;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屬內功。若以強壯身體為目的,內功、外功均可;若從養生角度來考慮,尤其是對老年人來說,則以內功為好。內功用意不用力,以意為主,以意領氣,以氣運肢體,不偏不倚,不會傷氣耗血。基於此,鄧老最喜歡的運動是八段錦,從50歲開始練習至今,受益匪淺。(本報綜合)


推薦閱讀:

男人簡單有效輕鬆養腎的方法,學習一下吧!相信一定可以幫助大家解決腎虛的煩惱!
養腎操
小寒養生重在驅寒保暖補養腎氣
養腎先養腰 氣海和關元是要穴
春季五款養腎粥 山藥粥益腎氣健脾胃

TAG:大師 | 養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