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的重要意義和單式練習法》

我們大家在玩太極拳時都想問老師太極拳是不是通過招法練勁法。任何拳術套路都是由若干拳(招)式所組成,太極拳也是一樣。因此,很多人便認為練拳就是練招法,練會了套路動作就算畢業。其實不然。為什麼呢?因為招法本無屬性,而勁法才有屬性。招法的性質是由勁法決定的。有些人不懂太極拳的勁法,或者懂得不完全,搬用日常的用力方法(太極拳稱之為後天的拙力)練太極拳。拳家把人體固有的力稱為力,把拳術運動的用力稱為勁。其用勁的方法稱為勁法。通過拳術運動鍛煉,體力素質逐漸改善,動力日趨定型。於是體力更能適應拳術動作的需要,從而提高了用力的效果,所以勁法也是培養勁力素質的方法。只有遵循太極拳所確立的肢體態勢和它的行功法則練拳,才有可能獲得它的內勁和技藝。反之,如不具備太極行功內容的練法,哪怕你的拳式動作很「規範」,甚至練出了高強的技擊功夫,謂之其它拳術則可,不能稱之為太極拳。

怎麼樣才能出內勁呢?這就要通過站樁來。在談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簡單認識一下人體的結構。也就是我們的脊柱的構成。在此,不妨回頭看看建立胸部堅實點時的情形,那時腹部才是緊張的,同時並不充實。腹部堅實點是用力時在腹實胸虛的狀態下自然形成的,不存在勉強的儆怍。

脊柱,它作為軀幹的中軸,前面懸掛臟器,上承顱骨,下連髖骨,中附肋骨,參與構成胸廓、腹腔和骨盆的後壁,為支持身軀的直立和承上接下,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整個脊柱(勁椎、胸椎和腰椎)由24塊零碎而不規則的骨頭所組成,動搖性很大。人的脊柱是由5節腰椎、7節頸椎和12節胸椎所組成。4塊骨節,既節節放鬆連套,又虛虛對準,中正重迭,支撐著全身的重量。既不可用力把它挺直,造成緊張,也不可像在懈怠時那樣毫無控制地任其軟曲變形。脊柱的生理形狀如弓形,中間的胸椎向後彎,兩頭的頸椎和腰椎向前彎,彎度小,頂力自然強。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使整個直立的人體從頭頂到足跟的每一塊骨骼都各安其位。這樣,可使軀幹正直而立,不犯挺胸收腹和彎腰駝背之病,更有利於軀幹肌肉的鬆弛。這裡必須指出,脊柱拔長,強調用勁不用力,不能伸直到越出其自然生理彎度的範圍。軀幹的鬆弛,最重要的是胸、腹兩部要鬆弛。在這個關健的地方,我們要知道重要的是人的腰脊。腰部只有五塊腰椎及肌肉支撐。在人體結構上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人體站立和勞動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旋轉應力。腰脊最關健的是由尾閭向上第三節,俗稱腰眼,就是指的命門穴。這個部位俗稱丹田,是修練太極內功的關鍵部位。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中第三條特別提到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腳才能有力,下盤穩固,虛實的變化皆由腰來轉動。但是在剛開始練拳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松腰。

我們要怎麼樣做呢?這就是我們大家來研究的問題了。我想問一問大家,大家知道要怎麼樣做嗎?

站樁,對。這時我們大家先要理解的不是松。而是緊。使整個直立的人體從頭到腳的每一塊骨骼各安其位,全身一副骨架要符合力學支點的定則像搭積木一樣穩置著。不必過分依賴肌肉的著意緊張來支持,然後把全身皮、肉盡量放鬆,使之猶如一件衣服搭在一個安定的衣架上那樣。全身重量則平均垂落在兩個足跟上,足掌及趾不要過分著力,只是輕貼地面。如果感覺足掌或趾著力,定是身體向前俯所致,應加以糾正,以免造成肉體的緊張。我在這裡講的緊,是緊骨不松肉。頭顱左傾右倒和前俯的現象是比較容易覺察的,因為這樣會明顯地使人感到緊張、不自然。但頭顱後仰則往往不為人們所注意,不少人常犯這個毛病,有的人還認為昂首(頭顱後仰)顯得精神抖擻。緊骨不松肉是肉給骨上石膏。須知頭顱後仰,頭的重心便往後移,頷部翹起,喉頭外露(露喉)。骨之間是韌帶。兩端附著在骨骼上。骨骼與骨骼之間是靠白韌帶與黃韌帶相連接的。這就是我們練太極拳要練的地方了。關節的中間是軟組織,軟組織中有組織液。當骨斗好後,肉才可以自然松馳開。它能在人體受到重力時起到緩衝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纖維組成的肌肉束的外圍有一層筋膜,學名叫結締組織。這種結締組織把若干肌肉束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著並同時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連接在一起。傳統武術中講的筋膜騰起說的就是針對這種結締組織通過良好鍛煉之後所達到狀態。它本身是有彈性的。而人體在後天當中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都會導致這些人體的組織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立著的人體,上半身的重量是通過腰椎的下端立在骶骨上的。成年人的脊柱,從側面看,從上而下呈「S」形的彎曲狀態。分別為頸前凸,胸後凸,腰前凸和骶後凸。此前凸是後天形成的。人在十三歲之前脊柱與盆腔還沒有完全長合在一起,脊柱並無頸前凸和腰前凸。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的小孩走起路來晃晃悠悠總是愛摔跟頭。

從人的生理結構來看,「內部堅實點」。大家知道「內部堅實點」在什麼地方?就是在丹田處。丹田處為什麼叫他建立腹部堅買點呢?

請各位群朋友們好好的想一想?太極拳堅決反對把內部堅實點建立在胸部,主張把它建到腹部去。建立腹部堅實點就是在腹實胸虛的狀態基礎上,把腹部的堅實度加強而成。由腰到尾閭這一段的脊椎漸漸和盆腔長合在一起了。這一段為人體的中節。在人體的上中下三節當中。這樣才能換來上身更大的松馳。作為習拳者中節必須要打開,這一段被貫通之後當人體在做原地旋轉時,整條脊柱與盆腔還有兩跨是分別轉動的。太極拳要求無論在平時還是在練拳中都要保持腹實胸虛之態,不過在平時或在無極時,由於不用力,腹部雖然處於充實的狀態之中,但它基本上還是鬆弛的。而現在練武術的朋友從腰到尾閭這一部分的脊椎骨與盆腔都是閉合在一起的。這正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而在運動用力尤其是用大力時,則必須使它在充實的基礎上堅實起來。因為只有在這一段被完全打開之後,習拳者在平日練習或是技擊當中才能做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所發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那麼怎樣由充實進而成為堅實呢?其作法是:當出手用力時要配合呼氣,並且把氣呼出體外,這一點,和外功拳閉氣於肺內的做法迥然不同。由於呼氣,肺體受到呼氣的反作用力而下沉,像打炮一樣,炮彈射出,炮身要向後退,呼氣猶如射出炮彈,肺體猶如炮身,所以呼氣時,肺體反向下沉。肺體下沉,給腹內施加了來自上面的壓力;同時,下肢蹬地而起的力和斂臀、提肛的作用,又給腹內施加了來自下面的壓力。腹內的腸臟在上、下壓力作用下,必然有分向四圍擴張之勢;腹圍受到內部的擴張壓力,自然起反抗。於是緊張起來內裹(但腹壁並不壓入腹內),以限制腹部的脹大,這就又給腹內施加了圍壓。以上一系列的變化和作用,便造成了一個既充滿、又結實的腹部——腹部堅實點。 用力時建立腹部堅實點,腹內的臟器並沒有往上擠,所以胸內不會感到緊張,仍然保持其虛松狀態。

力量傳到胸部時又將如何處理?太極拳的辦法是把任務交由脊背來負擔。其作法是舒胸走背。大家要問舒胸走背是什麼對嗎?這是口傳身授的講法。我在書上大家知道叫什麼嗎?就是書上寫的含胸拔背。舒胸走背可使背肌和脊柱相貼牢實,它們聯合起來的堅強度比仍然保持放鬆的胸肌胸肋大得多,其導力性能電好得多。因此,下肢上傳的發力和上肢下傳的反作用力,在軀幹部位便沿著腹部、脊柱、背部這條導力性強的路線進行輸導。以上就是建立「腹部堅實點」,的全部過程和配合舒胸走背所引起的生理現象及其作用。

在建立腹部堅實點之前,先要緊好什麼地方呢?就是腰椎第三節,俗稱腰眼,命門穴的地方,勁的來源而來的。在我們這支中從不說松。這樣說的,緊骨、松肉、練韌帶、注意堅實點。建立腹部堅實點以代替胸部堅實點,是太極運動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術上使用「內勁』』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內功拳區別於外功拳和其他運動項目的最根本之點。只要有了這個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極拳勁法的真諦了。這時哪怕你走架的動作還不熟練,甚至很不像樣,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數。反之,如果不會建立腹部堅實點,那麼,不管你練拳的動作多麼熟練,規範化,優美,也是不及格的。

《十三勢歌》說:「腹內松凈氣騰然」。可見太極拳是要求腹內松凈的,那麼,腹實與腹松是否矛盾呢?不矛盾。腹實與腹松,乍觀其字義,是兩種狀態,而其實是一種狀態,兩種感覺罷了練拳時,由於用意不用力,腸胃等自然垂放於腹內,沒有受到腹壁隉犯的壓迫,可以使人產生腹松之感。內又是充實的,所以也可使人產生腹實之感,這是合法的腹實胸虛狀態。至於在發力的瞬間,也是在這一瞬間,腹部的堅實度要加強。那是在原有腹內又實又松的基礎上均勻地增加了上下,左右,前後的內壓力而成的。腹內不松,就不可能建成合格的腹部堅實點。

有人說,鼓氣才能有力,鬆氣怎能有力?這種說法,顯然是出於誤會。眾所周知,力量來源於肌肉,肌肉筋腱通過鬆緊伸縮而牽動骨骼,發生了運動,也產生了力量。與氣何干?鼓氣的作用,無非是借氣以充實胸部,是習慣於建立胸部堅實點的人所需要,他們如不閉氣鼓勁,便使不出力來。

我在這裡面聊天,可不是教大家練習太極拳。只是想大家做一個太極拳的明白人。

悅太極轉載文章

歷史好文:5月1日 太極美女,再多也不夠!

5月6日 看了這個,你還打算長期練太極嗎?

悅太極監製,體育學院太極專家試穿後滿意度較高
推薦閱讀:

此輪世界博弈的重要節點……到了!!!
生命歲月里,唯健康最重要
給你一個鍛煉前臂的理由,不要被人捏疼後才知道前臂有多重要
考多少分不重要,孩子記住這10句話才重要!
女子教育的重要

TAG:意義 | 練習 | 站樁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