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5

濮陽人呂不韋

  【提要】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戰國商人呂不韋是歷史上所有商人中最偉大的商人。商人

的本領就是交易和投資,有政治頭腦和戰略眼光的呂不韋是最善於進行長線投

資和最大宗貿易。他的買賣非常成功、令人叫絕。

  【原文】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其父曰:「耕田之利幾倍?」

第 71 頁

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

秦子異人質於趙處於?城。故往說之曰:「子?有承國之業,又有母在中。今子無

母於中外托於不可知之國,一日倍約,身為糞土。今子聽吾計事,求歸,可以

有秦國。吾為子使,必來請子。」

乃說秦王后弟陽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太

子門下無貴者。君之府藏珍珠寶玉,君之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

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壽於朝生。說有可以一切而使

君富貴千萬歲,其寧於太山四維,必無危亡之患矣。」陽泉君避席,請聞其說。

」不韋曰:「王年高矣,王后無子,子有承國之業士倉又輔之。王一日山陵崩,

子立,士倉用事,王后之門,必生蓬蒿。子異人賢材也棄在於趙,無母於內,

引領西望,而願一得歸。王后誠請而立之,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王后無子而有

子也。」陽泉君曰:「然。」入說王后,王后乃請趙而歸之。

趙未之遣,不韋說趙曰:「子異人,秦之寵子也,無母於中,王后欲取而子之。

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子以留計,是抱空質也。若使子異人歸而得立,趙厚送

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為德講。秦王老矣,一日晏駕,雖有子異人,不

足以結秦。」趙乃遣之。

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后悅其狀,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

之,乃變其名曰「楚」。王使子誦,子曰:「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

於誦。」王罷之。乃留止。間曰:「陛下嘗軔車於趙矣,趙之豪傑,得知名者不

少。今大王反國,皆西面而望。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

邊境早閉晚開。」王以為然,奇其材。王后勸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

子莫若楚。」立以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韋為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王后為華陽太后,諸侯皆

致養邑。

  【譯文】

濮陽商人呂不韋到邯鄲去做買賣,見到秦國入趙為質的公子異人,回家便問父

親:「農耕穫利幾何?」其父親回答說:「十倍吧。」他又問:「珠寶買賣贏利幾

倍?」答道:「一百倍吧。」他又問:「如果擁立一位君主呢?」他父親說:「這可無

法計量了。」呂不韋說:「如今即便我艱苦工作,仍然不能衣食無憂,而擁君立

國則可澤被後世。我決定去做這筆買賣。」

秦公子異人這時正在趙國為質,住在?城這個地方,呂不韋前往拜謁說:「公子?

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其母又在宮中。如今公子您既沒有母親在宮內照應,自身

又處於禍福難測的敵國,一旦秦趙開戰,公子您的性命將難以保全。如果公子

聽信我,我倒有辦法讓您回國,且能繼承王位。我先替公子到秦國跑一趟,必

定接您回國。」

於是,呂不韋前去遊說秦孝文王王后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說:「閣下可知?閣

第 72 頁

下罪已至死!您門下的賓客無不位高勢尊,相反太子門下無一顯貴。而且閣下

府中珍寶、駿馬、佳麗多不可數,老實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如今大王年事

已高,一旦駕崩,太子執政,閣下則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間。小人倒有條

權宜之計,可令閣下富貴萬年且穩如泰山,絕無後顧之憂。」陽泉君趕忙讓座施

禮,恭敬地表示請教。呂不韋獻策說:「大王年事已高,華陽夫人卻無子嗣,有

資格繼承王位的子?繼位後一定重用秦臣士倉,到那時王后的門庭必定長滿蒿野

草,蕭條冷落。現在在趙國為質的公子異人才德兼備,可惜沒有母親在宮中庇

護,每每翹首西望家邦,極想回到秦國來。王后倘若能立異人為太子,這樣一

來,不是儲君的異人也能繼位為王,他肯定會感念華陽夫人的恩德,而無子的

華陽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後的依靠。」陽泉君說:「對,有道理!」便進宮說服王

後,王后便要求趙國將公子異人遣返秦國。

趙國不肯放行。呂不韋就去遊說趙王:「公子異人是秦王寵愛的兒郎,只是失去

了母親照顧,現在華陽王后想讓他作兒子。大王試想,假如秦國真的要攻打趙

國,也不會因為一個王子的緣故而耽誤滅趙大計,趙國不是空有人質了嗎?但

如果讓其回國繼位為王,趙國以厚禮好生相送,公子是不會忘記大王的恩義

的,這是以禮相交的作法。如今孝文王已經老邁,一旦駕崩,趙國雖仍有異人

為質,也沒有資歷與秦相國親近了。」於是,趙王就將異人送回秦國。

公子異回國後,呂不韋讓他身著楚服晉見原是楚國人的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對

他的打扮十分高興,認為他很有心計,並特地親近說:「我是楚國人。」於是把

公子異人認作兒子,並替他更名為「楚」。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

孩兒自小生長於趙國,沒有師傅教導傳習,不長於背誦。」秦王也就罷了,讓他

留宿宮中。一次,異人乘秦王空閑時,進言道:「陛下也曾羈留趙國,趙國豪傑

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數。如今陛下返秦為君,他們都惦念著您,可是陛

下卻連一個使臣未曾遣派去撫慰他們。孩兒擔心他們會心生怨恨之心。希望大

王將邊境城門遲開而早閉,防患於未然。」秦王覺得他說話極有道理,為他的奇

謀感到驚訝。華陽夫人乘機勸秦王立之為太子。秦王召來丞相,下詔說:「寡人

的兒子數子楚最能幹。」於是立異人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後,任呂不韋為相,封他為文信侯,將藍田十二縣作為他的

食邑。而王后稱華陽太后,諸侯們聞訊都向太后奉送了養邑。

  【評析】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

的。他憑著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他是那

種善於進行大的策劃、善於實施和完成這個策劃的人,這種人要口才出眾,自

己就是自己謀劃的貫徹實施者。

就謀略而言,呂不韋不僅謀得深、算得遠,而且謀得全,算得廣,他共分了四

個步驟來進行謀劃:其一,當他看到公子異人時就覺得奇貨可居,是一個能夠

贏得整個未來的上佳投資項目,於是他說服異人聽他指揮。其二,這個「奇貨」

第 73 頁

要想推銷出去、這份投資由風險轉化為巨大利潤,還是需要作出艱苦的努力和

費力的工作。他不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計到華陽夫人及

其弟弟的潛在的、迫切的需要,使華陽夫人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為異人奔

走,使秦國開始向趙國要人。其三,他又遊說趙王,以長遠的利益說動趙王送

歸異人。其四,人接回後,為更上一層樓,他在異人身上下了點工夫,使秦王

最終立異人為太子。呂不韋在兩國間穿針引線、巧妙安排、運籌得當、步步迭

進,他真是一個一流的策劃家、設計家。完成他的這次交易,實際上是個大工

程。要調動事主、接人的秦國、放人的趙國、認兒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

等,龐大而複雜,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細緻不可。

尤其讓人佩服的是他的遊說口才,每次他都正中遊說對象的下懷,都能夠使對

方欣然接受。這是因為他能夠深刻地洞察到對方的需求,能夠預期到事情的未

來變化,以替對方著想的角度來使對方輕易就範。說服對方,首先必須要有一

個將自己置換成對方的過程。掌控對方的需求,才能投其所好、對症下藥、以

為我用。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

  【提要】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僅12歲的甘羅的口才與謀略比起那些老練的謀士與說客

來,一點兒也不遜色。小小年紀,就掌握了威逼利誘、拉攏分化的政治權術和

遊說技巧,讓古今無數人都對他刮目相看、心生傾慕。

  【原文】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使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質於秦。文信侯

因請張唐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辭曰:「燕者,必徑於趙,

趙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羅曰:「君侯何不快甚

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質矣。今吾請張

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

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為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

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羅見張唐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戰勝攻取,不知其數;

攻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羅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

君與?」曰:「知之。」「應侯之用秦也,孰與文信侯專與?」曰:「應侯不如文信侯

專。」曰:「卿明知為不如文信侯專歟?」曰:「知之。」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

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

知卿所死之處矣?」唐曰:「請因孺子而行!」令庫具車,廄具馬,府具幣,行有

日矣。甘羅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為張唐先報趙。」

見趙王,趙王郊迎。謂趙王曰:「聞燕太子丹之入秦與?」曰:「聞之。」聞張唐之

相燕與?」曰:「聞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張唐相燕者,秦不欺燕

第 74 頁

也。秦、燕不相欺,則伐趙,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

間也。今王齎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趙王立割五城以

廣河間,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谷三十六縣,與秦什一。

  【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想攻打趙國以擴張他在河間的封地,他派剛成君蔡澤在燕國作大

臣,經過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為質。文信侯又請秦人張唐到燕國作相國,

以聯合燕國攻伐趙國、擴大他在河間的封地。張唐推辭說:「到燕國去必須取道

於趙國,由於過去伐趙結下仇怨,趙國正懸賞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興

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羅問:「君侯為什麼這般不高興呢?」文信侯說:「我讓剛

成君蔡澤到燕國做了幾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為質,一切就緒了,現在我親自

請張唐到燕國為相,他竟推辭不去!」甘羅說:「我有辦法讓他去。」文信侯厲聲

斥到:「走開!我親自出馬他尚且無動於衷,你還能有什麼辦法!」甘羅辯解

說:「古時項七歲時即為孔子師,我今年已十二歲了,君侯為何不讓我去試一

試,為何不由分說便呵斥於我呢!」

於是甘羅拜謁張唐,問他:「閣下認為您的功勛比武安君如何?張唐說:「武安

君戰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勝數,我張唐不如他。」甘羅問:「閣下果真自知

功不及武安君嗎?」張唐答道:「是的」甘羅又問:「閣下您看,當年執掌秦政的應

侯范睢與今日文信侯相比,哪一個權勢更大?」張唐說:「應該不如文信侯。」甘

羅問:「閣下確認這一點嗎?」張唐說:「是的。」甘羅說:「當年應侯想攻打趙

國,可武安君阻攔他,結果應侯在離咸陽七里處絞死武安君。現在文信侯親自

請您去燕國任相,閣下卻左右不肯,我不知道閣下身死何地啊!」張唐沉吟道:

「那就麻煩您跟文信侯說我張唐樂意接受這一使命。」於是他讓人準備車馬盤

纏,擇日起程。甘羅又去跟文信侯說:「請君侯替我備五輛車子,讓我先去趙國

替張唐打通關節。」

於是甘羅去見趙王,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羅問道:「大王聽說太子丹入秦

為質的事嗎?」趙王說:「也聽到了風聲。」甘羅分析道:「太子丹到秦國,燕國就

不敢背叛秦;張唐在燕,秦國也不會欺辱燕國。秦、燕相親,就是為了伐趙,

趙國就危險了。秦、燕相好,別無他故,只是為了攻伐趙國,擴張河間地盤而

已。為大王計,若能送給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間之地,就能使秦國遣還太子

丹,並且聯合趙國一道攻打燕國。」趙王當即割讓五座城邑,秦國也打發太子丹

歸燕。趙國攻打燕國,得上谷三十六縣,分給秦國十分之一的土地。

  【評析】

有志不在年高,中國傳統社會對青少年的壓抑是很嚴重的,比起宋以後的封建

社會中後期,戰國時代對晚輩的相當尊重。年輕人有膽識、少有傳統的束縛,

只要領悟傳統的智慧,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來。所以作為年輕人,一定要自

信,不要被年長者們嚇倒,而作為年長者,一定要積極扶持年輕人,重用年輕

人。

第 75 頁

甘羅悟透了人性的善惡和國家作為主體的利益所在,他用禍患來威脅張唐,終

於使他就範。他也用對趙國國家安全將要構成的巨大災難來震懼趙國,也使趙

國屈服。對待人性,要麼用肯定的、褒揚的、激勵的方式以利益和榮譽使他就

范,要麼就要靠否定的、威脅的、懲罰的方式以恐懼和災難使他就範,人性中

如果積極成分多,他就容易接受激勵的方式,如果人性中否定性的東西太多,

那就只能「敬酒不吃吃罰酒」,採取威逼和震懼的方式了。國家間的交往也同此

理。

文信侯出走

【提要】

戰國後期,秦國以外的其他六國處在風雨飄搖、危如累卵的殘破狀態,亡國之

劫迫在眉睫。在此種兇險的環境下,如何在政治、軍事上對抗強大的侵略者,

如何能夠不亡國滅種,是國家的主政者必須對付的緊急問題。古往今來,每每

面臨亡國之險,就有兩種對策應運而生,一種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清流

派,一種是割地賠款、以空間換時間的主和派、務實派。到底哪一派能應對國

難,我們不妨看看趙國的例子。

  【原文】

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為守相。秦下甲而攻趙。司空馬說趙王曰:「

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為尚書,習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請為大王

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趙孰與秦大?」曰:「不如。」「民孰與之眾?」曰:「

不如。」「金錢粟孰與之富?」曰:「弗如。」「國孰與之治?」曰:「不如。」「相孰與

之賢?」曰:「不如。」「將孰與之武?」曰:「不如。」「律令孰與之明?」曰:「不

如。」司空馬曰:「然則大王之國,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趙王曰:「卿

不遠趙,而悉教以國事,願於因計。」司空馬曰:「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

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悅。內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

卻兵,趙守半國以自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

而相救,則從事可成。臣請大王約從。從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

東以敵秦,秦不足亡。」趙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趙,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

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願卿之更

計。」司空馬曰:「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請為大王悉

趙兵以遇。」趙王不能將。司空馬曰:「臣效愚計,大王不用,是臣無以事大

王,願自請。」

司空馬去趙,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

如?」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

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

韓倉子,以曲合於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粉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

其言,武安君必死。」

第 76 頁

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將軍戰勝,王觴將軍。

將軍為壽於前而捍匕首,當死。」武安君曰:「病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

居不敬,恐獲死罪於前,故使工人為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請以出示。」出之

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杖續,纏之以布。「願公入明之。」韓倉曰:「受命於王,

賜死軍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乃曰:「人

臣不得自殺宮中。」過司空馬門,趣甚疾,出門也。右舉劍將自誅,臂短,不能

及,銜劍征之於柱以自刺。

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平原令見諸公,必為言之曰:「嗟乎,司空馬!」又以為司空馬逐於秦,非不知

也;去趙非不肖也。趙去司空馬而國亡。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國回到封地,他的黨羽司空馬逃往趙國,趙王讓他代理

相國。此時,秦國正調動兵馬進攻趙國。司空馬對趙王說:「文信侯擔任秦相

時,臣是他的下屬,做過尚書一類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國的情況。如今大王讓

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趙國的情況,臣願為大王把兩國先作一番比較,看

看誰的勝算大。大王您看,趙與秦哪一個國家更強大?」趙王答道:「趙國當然

沒秦國強大。」司空馬又問:「以人口而言,哪一國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國。

」又問:「糧食錢幣能不能與秦相比?」答:「不能。」「哪一國政令更嚴明?」「還是

秦國。」於是司空馬說:「既然趙國諸事都不如秦國,那麼面臨的就只有滅亡

了。」趙王懇求說:「希望先生不要嫌棄趙國,不吝賜教,寡人願意聽從先生的

謀劃。」

司空馬獻策說:「假如大王賂秦以半數國土,秦國兵不血刃便獲此厚利,必大喜

過望。秦一來擔心趙兵作魚死網破之爭,二來深恐諸侯率兵來救,秦王必定迫

不急待收受獻地。秦得到土地,慾望得到一時的滿足,便會退兵回國暫作休

整,趙國雖然僅剩半壁河山,還足以自存。秦國收到賄賂日益驕橫,山東諸侯

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趙國滅亡就會危及他們自已,他們一定會驚恐不安,從而

出兵救趙。在形勢的推動下,合縱陣線頃刻間就能形成。臣請求為大王約合各

路諸侯,如此,大王名義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實際上卻得到山東各諸侯的援助

來共同抗擊秦國,秦國也不難被滅亡了。」

趙王說:「不久前秦出兵攻趙,寡人為求自保,曾以河間十二縣賄賂秦國,國土

滄喪,兵力削弱,始終逃不脫秦兵的逼迫。如今先生又建議割讓半數國土,只

恐秦國因而更加強大,趙國更無力以自保,難免遭受滅亡之禍。希望先生再想

個計策。」司空馬說:「臣雖然出身於刀筆小吏,累官而積,仍是尚書小官,從

來沒有率兵打過仗,我請求帶領趙國的全軍去抗擊秦國。」趙王並不願意讓司空

馬掌握軍權。司空馬無奈,只好說:「臣只有區區愚計,大王不納,臣也沒什麼

可能奉獻給大王了,臣請求離開趙國。」

司空馬離開邯鄲,經過平原津。平源津令郭遺聽說有遠客自邯鄲而來,便熱情

第 77 頁

地接待他,向他打聽戰事:「聽說秦兵正在攻打趙國,客人自邯鄲來,請問戰況

如何?」司空馬敘述了一遍為趙王設謀圖存而趙王不採納、趙國滅亡只在朝夕之

間的事。郭遺說:「那麼客人估計趙國能支持多久?」司空馬說:「趙王若能堅持

以武安君李牧為將,可支一年;如果妄殺武安君,滅亡之期,則不出半年。我

聽說趙王臣子之中有個叫韓倉的,善於阿諛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趙王歡心。

這個人妒賢嫉能,每每讒害有功之臣。如今趙國正是風雨飄搖之時,趙王非親

勿用,必聽韓倉之言,武安君下場可想而知。」

韓倉果然向趙王大進李牧的讒言,趙王使人取代李牧統帥之位,令其速返邯

鄲。然後派韓倉胡亂找茬數落李牧:「將軍得勝歸來,大王向你敬酒賀功,可將

軍回敬大王時,雙手緊握匕首,其心叵測,其罪當誅!」武安君急忙分辯說:「

臣胳膊患了曲攣之疾,伸不直,而我的身軀高大,跪拜之時不能雙手夠地,臣

深恐對大王不敬而觸犯死罪,便叫木工做了一個假臂,大王若是不信,臣可示

之於王。」於是從袖中取出假肢給韓倉看。那假肢狀如木橛,纏以布條。李牧懇

求韓倉向趙王加以解釋。韓倉卻不理睬,冷言道:「臣只是受命於王,大王賜將

軍死,絕不容恕,我不敢為你多言。」無奈,李牧朝北向趙王遙叩感謝往昔知遇

之恩,抽出寶劍準備自殺,可轉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殺於宮中。於是他快步走

出司馬門。當他前行走出門之後,李牧右手引劍自殺,可是胳膊太短,寶劍無

法刺透,於是以嘴含劍,將劍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李牧死後才5個月,趙國

就滅亡了。

平原令郭遨,每次見到朋友,總為司空馬咨嗟嘆惜不已。而他又認為,司空馬

為秦所放逐並非由於愚魯,離開趙國並非出於無能。趙國走了一個司空馬,致

使國家滅亡,可見亡國滅族,並不是沒有賢才輔佐,只是君主不能用賢罷了。

  【評析】

司空馬的確是個政治賢才,他老成謀國、不為清名所羈絆、不為節氣所累,他

所追求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政治效用,他暫時的退讓忍辱和委曲求全的謀略,是

為了保存實力和維護更大的利益,如果只為某種節氣道義寧為玉碎,那麼由於

自己的實力不夠只能導致全局的崩潰。司空馬深深懂得政治的較量就是實力的

較量,所以他向趙王反覆詢問趙國與秦國的實力對比,要讓趙王感到自己的實

力不夠,實力不夠就不能貿然行事,就不能為清名而犧牲,相反地,只有保存

實力、徐圖長計,只有退縮、忍耐和委曲求全才是正確的抉擇。

自清朝道光、咸豐以來,在對外國問題上朝廷中就有主戰的清流派和主和的務

實派之分。每次都是清流派佔上風開戰,但最終慘敗後就叫務實派來收拾殘

局。晚清李鴻章反對中日開戰,認為實力上遠遠比不上日本。結果朝廷中以張

之洞為首的清議派佔了上風,導致甲午海戰清軍慘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損失特別慘重。日寇侵華時,國民政府還算有點頭腦,沒有死拼決戰,而以保

存實力為第一要義,退讓忍辱、以空間換時間,最終換來了抗戰的勝利。

必要的退卻、一時的道德損失,卻能為保全自己、最終實現目的打下堅實的基

第 78 頁

礎。勾踐被俘吳國,為達返回故國圖謀復仇的政治目的,他不惜犧牲個人人格

尊嚴,為吳主作牽馬掃地的苦役,甚至品嘗吳主的糞便,結其歡心。雖然手段

看起來不近人情常理,有悖世人推重的高潔品行,但此手段中損失了勾踐一時

的道德尊嚴,卻贏得了政治目的實現。

詩人、知識分子當不了政治家,因為前兩者太過審美、太過清高、太不能務

實。政治上老練的是務實型的政治家,他不看重道義上的清名,他看重的是最

終的勝利。

司空馬給趙王講這些道理算是對牛彈琴,趙王內心也接受不了這種屈辱,所以

只能讓趙國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只可憐那被奸臣陷害的一代名將李牧,

死得何等的悲壯和冤屈。

四國為一

  【提要】

勾心鬥角、毀謗讒陷,人與人之間總是難免這些,尤其是自己稍有功績,免不

了他人的妒忌和誹謗。如何對付他人的誣陷和讒言,如何向受蒙蔽者表白自

己、消除誤解,確實需要很好的頭腦與口才。韓非這個陰險毒辣的傢伙這次終

於遇到了對手。

  【原文】

四國為一,將以攻秦。秦王召群臣賓客六十人而問焉,曰:「四國為一,將以圖

秦,寡人屈於內,而百姓靡於外,為之奈何?」群臣莫對。姚賈對曰:「賈願出

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乃資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帶以其

劍。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為交以報秦。秦王大悅。賈封千戶,以

為上卿。

韓非知之,曰:「賈以珍珠重寶,南使荊、吳,北使燕、出問三年,四國之交未

必合也,而珍珠重寶盡於內。是賈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於諸侯,願王察

之。且梁監門子,嘗盜於梁,臣於趙而逐。取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

臣,與同知社稷之計,非所以厲群臣也。」

王召姚賈而問曰:「吾聞子以寡人財交於諸侯,有諸?」對曰:「有。」王曰:「有

何面目復見寡人?」對曰:「曾參孝其親,天下願以為子;子胥忠於君,天下願

以為臣;貞女工巧,天下願以為妃;今賈忠王而王不知也。賈不歸四國,尚焉

之?使賈不忠於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

其忠臣,至身死國亡。今王聽讒則無忠臣矣。」

王曰:「子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姚賈曰:「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

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工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

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立革

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詬

丑,大誹於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使若卞隨、務光、申屠狄,人主

第 79 頁

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

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而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虛願望

於上。」

秦王曰:「然。」乃可復使姚賈而誅韓非。

  【譯文】

燕、趙、吳、楚四國結成聯盟,準備攻打秦國,秦王召集大臣和賓客共六十多

人商議對策。秦王問道:「當下四國聯合攻秦,而我國正當財力衰竭、戰事失利

之時,應該如何對敵?」大臣們不知怎樣回答。這時姚賈站出來自告奮勇說:「

臣願意為大王出使四國,一定破壞他們的陰謀,阻止戰事的發生。」秦王很讚賞

他的膽識和勇敢,便撥給他戰車百輛,黃金千斤,並讓他穿戴起自已的衣冠,

佩上自己的寶劍。於是姚賈辭別秦王,遍訪四國。姚賈此行,不但達到了制止

四國攻秦的戰略,而且還與四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秦王十分高興,馬上

封給他1000戶城邑,並任命他為上卿。

秦臣韓非指責姚賈說:「姚賈拿著珍珠重寶,出使荊、吳、燕、代等地,長達三

年,這些地方的國家未必真心實意和秦國結盟,而本國國庫中的珍寶卻已散

盡。這實際上是姚賈借大王的權勢,用秦國的珍寶,私自結交諸侯,希望大王

明察。更何況姚賈不過是魏都大梁一個守門人的兒子,曾在魏國作過盜賊,雖

然在趙國作過官,後來卻被驅逐出境,這樣一個看門人的兒子、魏國的盜賊、

趙國的逐臣,讓他參與國家大事,不是勉勵群臣的辦法!」

於是秦王召來姚賈問道:「寡人聽說你用秦國的珍寶結交諸侯,可有此事?」姚

賈坦承無諱:「有。」秦王變了臉色說道:「那麼你還有什麼面目再與寡人相見?」

姚賈回答說:「昔日曾參孝順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這樣的兒子;伍胥盡忠報

主,天下諸侯都願以之為臣;貞女擅長女工,天下男人都願以之為妻。而臣效

忠於大王,大王卻不知道,臣不把財寶送給那四個國家,還能讓他們歸服誰

呢?大王再想,假如臣不忠於王,四國之君憑什麼信任臣呢?夏桀聽信讒言殺

了良將關龍逢,紂王聽信讒言殺了忠臣比干,以至於身死國亡。如今大王聽信

讒言,就不會再有忠臣為國出力了。」

秦王又說道:「寡人聽說你是看門人之子、魏之盜賊、趙之逐臣。」姚賈仍是不

卑不亢:「姜太公是一個被老婆趕出家門的齊人,在朝歌時連肉都賣不出去的無

用的屠戶,也是被子良驅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時賣勞力都無人僱用。但文王慧

眼獨具,以之為輔佐,最終建立王業。管仲不過是齊國邊邑的商販,在南陽窮

困潦倒,在魯國時曾被囚禁,齊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業。百里奚當初不過是

虞國一個乞丐,身價只有五張羊皮,可是秦穆公任用他為相後竟能無敵於西

戎,還有,過去晉文公倚仗中山國的盜賊,卻能在城濮之戰中獲勝。這些人,

出身無不卑賤,身負惡名,甚至為人所不齒,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為知道他

們能為國家建立不朽的功勛。假如人人都像卞隨、務光、申屠狄(古代隱士)

那樣,又有誰能為國效命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會計較臣子的過失,不聽信別

第 80 頁

人的讒言,只考察他們能否為已所用。所以能夠安邦定國的明君,不聽信外面

的毀謗,不封賞空有清高之名、沒有尺寸之功的人。這樣一來,所有為臣的不

就不敢用虛名希求於國君了。」

秦王嘆服:「愛卿說的在理。」於是仍讓姚賈出使列國而責罰了韓非。

  【評析】

在中國這樣一個很重視倫理道德的社會,誹謗他人最常用最狠毒的辦法就是從

道德上攻擊他人,當過小偷、騙過女學生、出身卑賤等等,這些東西又都是過

去的歷史、查無實據,所以可以信口開河、極盡誣陷之能事,而且對人們的看

法判斷影響極大,對當事者的自尊極具威脅性。象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奸臣一

樣,韓非用一些無關國事的個人道德問題來污衊姚賈,事情雖小,卻能輕易地

改變秦王對姚賈的信任和看法。

姚賈沒有被權臣的誣陷嚇倒、他也深知需要自己來表白來辯解,不然的話誤解

會更加嚴重。他首先說明了自己用珍寶結交諸侯,完全是為了秦國和秦王的利

益,根本不是什麼「私交」。接著列舉姜太公、管仲、百里奚、晉文公的例子,

說明是人才就不怕出身低。更進一步,他指出能為國出力作貢獻者,並不需要

虛名和清名,作為在上者,一定要有講究實效、納污含垢的作風和胸襟。

其實姚賈所指出的不重清名而重功利的作風正是戰國時代的優點所在,那時儒

家還沒有列為正統,後代那種道德至上的虛驕之氣還沒有充斥官場,務實精神

而非泛道德化為國家增添了活力、為戰國時代成為中華文明的顛峰時期起到了

關鍵的作用。

第八篇齊策一

  讓一個人甘心為自己赴湯蹈火、肝腦塗地是很不容易的,這既需

要物質上的接濟幫助,更需要心靈上的肝膽相照、心心相印。「女為悅己者容,

士為知己者死」。當你成為一個人的知己時,那麼他才有可能為你作出犧牲和付

出。光有一番雄才大略,而沒有幾個知己,是絕不能成大事的。

靖郭君將城薛

  【提要】

靖郭君,即田嬰,是齊威王之子,封於薛地。他喜歡養士,門下有眾多門客,在

戰國政治舞台上也算一個人物。他與齊王是兄弟關係,所以許多事情處理起來

很是微妙。

  【原文】

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

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

君曰:「客有於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更言之。」對曰:

「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盪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

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奚以薛為?夫齊,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

第 81 頁

君曰:「善。」乃輟城薛。

  【譯文】

靖郭君田嬰準備在封地薛修築城防工事,因為會引起齊王猜疑,不少門客去諫

阻他。田嬰於是吩咐傳達人員不要為勸諫的門客通報。有個門客請求謁見田

嬰,他保證說:「我只說三個字就走,要是多一個字,願意領受烹殺之刑。」田

嬰於是接見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說:「海大魚。」然後轉身就走。田嬰趕

忙問:「先生還有要說的話吧?」客人說:「我可不敢拿性命當兒戲!」田嬰說:「

不礙事,先生請講!」客人這才回答道:「你沒聽說過海里的大魚嗎?魚網釣鉤

對它無能為力,但一旦因為得意忘形離開了水域,那麼螻蟻也能隨意擺布它。

以此相比,齊國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遠擁有齊國,要了薛地有什麼用

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齊國,即使將薛邑的城牆築得跟天一樣高,又有什麼作用

呢?」田嬰稱讚說:「對。」於是停止了築城的事。

  【評析】

我們在推銷時最困難的局面就是沒開口、人家就一口拒絕了。對待這種情況,

就要出奇招、用富有引誘力的驚人之語製造懸念,用他人的好奇心來誘使他聽

我們的話語和建議。「海大魚」就是一個很具懸念的釣語。

「一山不能容二虎」,與國王是兄弟既顯貴也很危險,絕不能讓國王覺得你有取

而代之的野心。在公司、在單位,我們位高權重時,也要時時擺正自己的位

置,決不要讓他人抓住你有非分之想的把柄。

靖郭君善齊貌辨

  【提要】

了解一個人是最為困難的,那些掌握了知人之術的人,可以領袖群倫。靖郭君

力排眾議,堅持自己對一個人的判斷,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看來

養門客也不是有錢就可以養的,作為人中之傑,你必須要有「知人之明」。

  【原文】

靖郭君善齊貌辨。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

不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又竊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劃而類,破吾家。苟而

慊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於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數年,威王

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辭而之薛,與齊貌辨俱留。無幾

時,齊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

」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齊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齊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

所聽愛夫!」齊貌辨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

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者倍反。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

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此

為一。至於薛,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靖郭君曰:『受薛

第 82 頁

於先王,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

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宣王太息,動於顏色,曰:「靖郭君之於寡人

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

諾。」

靖郭君來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於郊,望之而泣。靖郭君

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辭。靖郭君辭不得,三

日而聽。

當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此齊貌辨之所

以外生樂患趣難者也。

  【譯文】

靖郭君對待門客齊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齊貌辨為人不拘小節,因此門客們都討

厭他。有個叫士尉的人曾為此勸說靖郭君趕走齊貌辨,靖郭君沒有接受,士尉

拂袖而去。這時孟嘗君田文也在暗中勸說驅逐齊貌君,不料田嬰卻大發脾氣

說:「即使將來有人剷除我們這個家族,搗毀我們這片家業,只要能對齊貌辯有

好處,我也在所不惜!」於是田嬰就給齊貌辯上等的客舍住,並且派長子去趕

車,朝夕侍候不懈。

幾年以後,齊威王駕崩,由田嬰的異母兄宣王即位。田嬰跟宣王合不來,於是

就離開首都到自己的封士薛地來住,齊貌辯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沒多久,齊

貌辯決定辭別田嬰回齊國去晉見宣王,這時田嬰就說:「君王既然很討厭我田

嬰,那你此去豈不是找死!」齊貌辯說:「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

田嬰也無法阻止,於是齊貌辯就去見宣王。

齊貌辯到了齊國首都臨淄,宣王很早就知道他來,他滿心怒氣地等著齊貌辯。

齊貌辯拜見宣王后,宣王首先問他說:「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寵臣,靖郭君是不是

一切都聽你的呢?齊貌辯回答說:「臣是靖郭君的寵臣並不錯,但要說靖郭君什

么都聽臣的那倒未必。例如當君王還是當太子時,臣曾對靖郭君說:『太子長一

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來好像一隻豬。讓這種人當國王,施政必然違背

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姬之子效師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著

對臣說:『不可以這樣做,因為我不忍這樣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聽臣的話,

那麼靖郭君也不會遭受今天這樣的迫害,此其一。

當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陽要用幾倍的土地來換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說:『一定

要接受這個請求。』靖郭君說:『從先王那裡接受薛地,現在即使與後王關係不

好,如果把薛地交換出去,將來死後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況且先王的宗廟就

在薛地,我難道能把先王的宗廟交給楚國嗎!』又不肯聽從我的。這是第二件

事。」齊宣王聽了不禁長聲嘆息,臉上顏色變了,說:「靖郭君對寡人的感情竟

然深到這種程度啊!我太年輕了,很不了解這些事情。您願意替我把靖郭君請

回來嗎?」齊貌辨回答說:「好吧。」

靖郭君穿戴上齊威王賜給的衣服帽子,佩帶賜給的寶劍,齊宣王親自到郊外迎

第 83 頁

接靖郭君,望著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齊宣王就請他做國相。靖郭君表示

辭謝,不得已才接受了。7天以後,又以有病為名堅決要求辭職,3天以後齊宣

王才答應了他的要求。

此時此刻,應該明白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夠了解別人,所以即使有人

非議那個人,他也不懷疑自己的判斷力。這也就是齊貌辨之所以置生死於度

外、樂於解憂患、急於救人危難的原因。

  【評析】

齊貌辨果然不負靖郭君的器重和信任,以卓越的口才與謀略使自己的主人挽回

了一切。齊貌辨對齊王先是沉默,這樣可以先揣摩齊王的心理,靜侯齊王開口

以找到機會。當齊王開口就說到靖郭君是否對齊貌辨言聽計從時,齊貌辨終於

找到機會,把自己一番醜化,從而襯托出了靖郭君的忠心和偉大來。這實際上

是遊說中的苦肉計,通過污損自己來換取信任,來達到目的。

讓一個人甘心為自己赴湯蹈火、肝腦塗地是很不容易的,這既需要物質上的接

濟幫助,更需要心靈上的肝膽相照、心心相印。「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

死」。當你成為一個人的知己時,那麼他才有可能為你作出犧牲和付出。光有一

番雄才大略,而沒有幾個知己,是絕不能成大事的。

成侯鄒忌為齊相

  【提要】

人與人之間互相陷害,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那些位高權重者,互相排

擠,使用陰謀詭計,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

  【原文】

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謂鄒忌曰:「共何不為王

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戰不勝,田忌不進,戰而不死,曲

橈而誅。」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公孫?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於市,曰:「我,田

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

為人卜者,亦驗其辭於王前。田忌遂走。

  【譯文】

成侯鄒忌是齊國的相國,田忌是齊國的大將,兩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孫

獻計給鄒忌說:「閣下何不策動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

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

下。」鄒忌認為他說得有理,於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三戰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商量對策。公孫?就派人帶著十斤黃金招

搖過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紹道:「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三勝,

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剛走,

公孫?就派人逮捕賣卜的人,在齊王面前驗證這番話。田忌聞言大恐,出走避

第 84 頁

禍。

  【評析】

戰功可以抹殺、事實可以歪曲、好事頃刻變成了壞事。語言的危險性又一次暴

露出來。事實上人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傳播的世界中,傳播決定了事實,事實本

身是什麼,在於那些有心計的人來設計了。

田忌亡齊而楚

  【提要】

同樣一件事,有些人很輕鬆地就可以打開局面,而有些人始終愁眉不展。事在

人為,人的高低取決於他的頭腦。看似很困難的事,只要善於謀劃、善於說服

他人,達成目的也是很容易的。

  【原文】

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復於齊,杜赫曰:「臣請為君

留楚。」謂楚王曰:「鄒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復於齊也。王不如封

田忌於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鄒忌以齊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

必德王。若復於齊,必以齊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於江南。

  【譯文】

由於鄒忌的誣陷,田忌逃出齊國,避禍於楚。鄒忌在齊國取得了更大的權柄,

卻每日憂心不已,深怕哪一天田忌藉助楚國的勢力重回齊國掌權。杜赫對他

說:「我可以為您設法讓田忌留在楚國」。

杜赫於是對楚宣王說:「齊相鄒忌之所以不願意與楚交好,只是因為擔心亡臣田

忌借重楚國重返於齊。大王何不封田忌於江南,以此向鄒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齊

國。鄒忌感激大王,一定會讓齊國很好地對待楚國。再者,田忌是個逃亡的

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對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齊

國,同樣也會儘力促進兩國交好。這是充分利用鄒忌、田忌的兩全之策啊。」楚

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

  【評析】

杜赫抓住了楚王期望與齊國交好的心理,一切從此出發,來誘導楚王按自己的

計划行事。杜赫的高明之處還在於指出了自己策略是個兩全之策,既能滿足當

前的利益,又能利於今後的利益,如此為他著想的上上之謀,楚王豈有不採納

之理。

鄒忌修八尺有餘

  【提要】

這是人人皆知的名篇,一直收錄在學校的教材書中。此文展示了《戰國策》的

文學價值: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說理極為生動別緻、立意

也正直高卓,的確值得千古流傳、世代研讀。

第 85 頁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餘,身體?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

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

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

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

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

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

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

及,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多,神采煥發而容貌俊美。一日早晨,他穿戴打扮,看著鏡子,

問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個更俊美?」他妻子說:「您俊美得

很,徐公怎麼能趕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不大自

信,又去問他的妾:「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

二天,有位客人來家中拜訪,鄒忌跟他坐著閑談,他又問:「我和徐公哪個更俊

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您。」

第二天,徐公來到鄒忌家,鄒忌細細打量他,自以為不及徐公美,拿起鏡子來

仔細端詳,更覺得遠不如人。晚上他躺在床上細細思量,領悟到:「我的妻子說

我俊美,是因為偏愛我;侍妾說我俊美,是因為畏懼我;客人說我俊美,是因

為有求於我啊!」

於是鄒忌入朝參見威王,對他說:「臣確實曉得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

偏袒臣,侍妾害怕臣,客人慾有求於臣,異口同聲說臣比徐公俊美。如今齊地

縱橫千里,有一百二十個城邑,宮中妃嬪、左右近臣,沒有不偏私於大王的,

朝中大臣沒有不畏懼大王的,齊國上下沒有不求於大王的,可見,大王實在被

蒙蔽的厲害!」齊威王稱讚:「您說得對。」

於是發出詔令:「凡官民人等,能當面指責寡人過失的,受上賞;能上書勸諫寡

人的,受中賞;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朝政,只要為寡人所聞,受下賞。」詔令

剛剛頒布時,大臣們都來進諫,朝堂門庭若市。過了幾個月,時不時還有諫言

上奏。一年之後,人們即使想進言,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四國聽到這件事,都來齊國朝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得勝於鄰

國在於自己國家的內政修明、政治正義」啊!

第 86 頁

  【評析】

由於語言對事實的歪曲,使我們很難接觸到真相。能夠扭轉這種「報喜不報憂」

、曲意逢迎的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廣開言路、自由言語和傳播。人們出於私利

或者畏懼,常常說謊、言不由衷。所以在存在利益關係或者不自由狀態下的語

言,我們一定要明察斟酌、明辨是非。

而如果我們想聽到接近事實的真實話語、想使人生、事業和國家能夠真正健康

發展,就應該廣納眾言、多聽批評、多接受監督,使語言和傳播不受功利左

右、不受外力壓制。接受言論,就像進入超市購物一樣,要有多種的選擇,多

種的言論,相比較才利於定奪。如此才能夠使人生避免走入歧途、使國家避免

出現「浮誇風」、避免民怨沸騰,也才能使政治清明、事業昌盛。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提要】

這是又一個有關識人用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語言對事實的歪曲傳播沒有

起到作用,這是因為當事者意識清楚、立場堅定,一旦認可一個人,就不再改

變看法,他的識人之法值得借鑒。

  【原文】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與秦交和而舍,使者數相往

來,章子為變其徽章,以雜秦軍。候者言章子以齊兵入秦,威王不應。頃之

間,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子之敗

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將而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

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左右曰:「何以

知之?」曰:「章子之母啟得罪其父,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吾使者章子將

也,勉之曰:『夫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對曰:「臣非不能更葬

先母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

欺死父也。故不敢。』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  【譯文】

秦軍要通過韓、魏去攻打齊國,齊威王派章子為將應戰。章子與秦軍對陣,軍

使來往頻繁,章子把軍旗換成秦軍的樣子,然後派部分將士混入秦軍。這時齊

的探兵回來說章子率齊降秦,齊威王聽了之後沒什麼反應。不一會兒,又一個

探兵來報告,說章子已經率齊軍降秦,齊威王聽了之後沒什麼反應。。不一會

兒,又一個探兵又來報告,說章子已經率齊軍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沒有什麼反

應。如此經過幾次報告,一個朝臣就請求威王說:「都說章子打了敗仗,報告的

人雖然不同,可是內容卻相同。君王為何不遣將發兵攻打?」齊威王回答說:「

章子絕對不會背叛寡人,為什麼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這個期間傳來捷報,齊軍大獲全勝,秦軍大敗潰退,秦惠王只好自稱西藩

之臣,而派特使向齊國謝罪請和,這時齊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說:「大王怎麼知道

章子絕對不降秦呢?」齊威王回答說:「章子的母親啟,由於得罪他的父親,就

第 87 頁

被他的父親殺死埋在馬棚下,當寡人任命章子為將軍時,寡人曾勉勵他說:『先

生的能力很強,過幾天率領全部軍隊回來時,一定要改葬將軍的母親。』當時章

子說:『臣並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許臣改葬。

假如臣得不到父親的允許而改葬母親,豈不是等於背棄亡父的在天之靈。所以

臣才不敢為亡母改葬。』由此可見,作為人子竟不敢欺負死去的父親,難道他作

人臣還能欺辱活著的君王嗎!」

  【評析】

「一滴水可以知大海」,是因為海水的構成大體上是同一的,由一部分就可知全

部的構成。一個人的品行也有其規律和慣性,通過觀察他處理的一件事,基本

上就可知道他的為人和操守,尤其是那些同一性質的事情,通過掌握一件事,

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古往今來,有所作為的人都十分看中識人、鑒人

之法,其實對一個人的大體判斷並不困難,「聽其言,觀其行」,看他怎麼從頭

到尾處理一件事,就可以基本上給他的辦事能力、道德操守下個定義。

可貴的是齊威王真是一個明君,對章子可謂有「知遇之恩」。齊威王不僅很會識

人、鑒人,而且極其堅信自己的判斷,在「三人成虎」「謊言說一萬遍就是真理」的

語言世界裡沒有喪失意志力和判斷力,沒有被謠言所迷惑,他的過人之舉,除

了歸功於他對章子有個基本的判斷外,也歸功於他對語言的危險魔力有著清醒

的認識。

秦伐魏

  【提要】

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境內,地理上離強秦較遠,但強秦的兵鋒戰鼓已臨近齊國。「

山雨欲來風滿樓」,如何救亡圖存成為崤山以東六國迫在眉睫的大事。

  【原文】

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

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

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

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

力;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

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干,而齊民獨不也,非親齊而韓、梁疏

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

東下河,必表裡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難免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

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孰慮之!

「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

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誰、秦構

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

第 88 頁

三晉。」

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

  【譯文】

秦國攻打魏國,陳軫聯合韓、趙、魏之後東去齊國對齊王說:「古代聖王興兵征

伐,都是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夠造福後世流芳千古。如今齊、楚、

燕、韓、魏等六國,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國強

大使本國衰弱下去,這絕對不是山東諸侯的戰略對策。

能夠滅亡山東諸侯的只有強秦。如今六國不但不聯手抗拒強秦,反而互相削

弱,到最後必然兩敗俱傷被秦國吞併,這是臣為山東諸侯擔憂的主要原因。秦

國毫不費力,天下諸侯就互相割讓土地給秦國;秦國連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諸

侯就自動替秦國烹煮自己,到時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國享用。秦國真是聰

明,山東諸侯又是多麼愚魯,但願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霸興兵征伐,都是為了剷除無道的暴君,但是現在秦國

征伐天下恰好與古代相反,那樣的結果只能是亡國之君死於屈辱,亡國之民死

於擄掠。現在韓、魏人民的眼淚還沒有干,只有齊國人民僥倖還沒有慘遭秦國

蹂躪,這並不是由於齊國和秦國親善,或者由於韓、魏與秦國交惡,只是由於

齊國離秦國遠,韓、魏離秦國近的緣故。現在齊國離災難已經不遠,因為秦國

正想要攻打魏國的繹縣和安邑,秦國有了繹縣和安邑之後,再繼續往東沿黃河

進兵,如此必然能順著黃河往東攻打齊國,佔領齊國土地一直達到東海之濱,

接著更向南進兵,使韓、魏、楚陷於孤立,向北進兵使燕、趙陷於孤立。如此

齊國就無計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現在韓、魏、趙三國已經又聯合在一起,再度成為兄弟之邦,而且相約共同出

精兵去保衛魏國的綠縣和安邑,這都是長遠的計劃。齊國如果不趕緊出精兵聯

合韓、趙、魏三國,那齊國必將後患無窮。韓、趙、魏三國聯合以後,秦國必

然不敢攻打魏國,而是轉過頭往南攻打楚國,楚、秦既然兵連禍結,那時韓、

趙、魏三國由於憤恨齊國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齊。這就是臣說的齊國

必有的大後患,因此齊國應該趕緊出兵聯合韓、趙、魏三國。」

齊宣王欣然採納了陳軫的策略,馬上出兵聯合韓、趙、魏三國。

  【評析】

陳軫也是合縱派的傑出代表,他用滔滔雄辯向一直袖手旁觀的齊國闡述了天下

大勢,指明了齊國旁觀的弊端和即將來臨的大禍患,終於說服了齊王。他的說

辭之所以打動齊王,在於他善於從齊王的地位、思想等角度出發來開展遊說。

首先他以遠大的宏圖理想吸引了身為一國之主的齊王,然後指出六國的行為實

在非常的卑賤和愚蠢,接著以凄慘的亡國景象打動了齊王的情感,最後指出齊

國已面臨強秦的兵鋒,而不聯合韓、趙、魏三國就有更大禍患的事實。整個雄

辯一氣呵成,非常貼近齊王的地位和慾念,緊緊抓住齊王的心理,句句擊中齊

國的要害,可謂擁有千鈞之力。說服了趙王,也在情理之中。

第 89 頁


推薦閱讀:

行書臨習之五:墨法解析
解析「河圖」
解析1690年
專家解析耐葯基因是否會衝破「最後防線」
金牛座男生2012年10月的整體運勢解析

TAG:謀略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