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生要善於做減法

編者按: 郭教授演講的主題是《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旨在說明東方人的智慧就是在有無之間得到超脫,當一個人達到一定高度,俯視天下,你會覺得人間的功名利祿、是非爭執,其實真的微小如芥!  諸子百家早在中國古代就通過各種形式在民間傳播,直至今天還有那麼多人熱衷於此。不同的國學高人在講述傳統文化時,都會強調其多樣形性、流動性,都會強調古為今用。郭教授在講述古為今用時,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合力對今天的意義。說白了,用儒家的仁愛和道家超越的智慧,來安頓我們現代人無處安放的心靈。  演講者小傳:郭齊勇,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昌人,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導,湖北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聯理事暨學術委員、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著有《文化學概論》《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傳統道德與當代人生》《郭齊勇自選集》《儒學與儒學史新論》《中國哲學史》,合著有《錢穆評傳》《梁漱溟哲學思想》《諸子學志》等。  本文雋語:  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隔膜程度已經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如有一位博士生,給老師春節寄賀卡,寫「某某先師」收。  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文化,由於有了周邊民族文化的碰撞,並不斷地融合,才慢慢形成的。這就是文化的流動性。  我們成天沉迷在忙碌之中,為了生計,為了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我們拚命賺錢,拚命打理各種事務。有時候我們太緊張了,有時候我們排解不開人事的糾葛、朋友的恩怨、功名利祿的追逐。  提倡「和諧社會,和而不同」。「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同」是簡單的同一。有些人怪怪的,但是有才,你要用;有些不悅耳的聲音,你要聽。  我們的國民教育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並沒有把我們的文明傳統的傳承作為主要的內容,以至於對後代的文化修養,產生了不良的效果。  傳統文化具有草根性,並非精英層的東西  何謂傳統文化(或稱國學)?第一它是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二是有變化性和流動性的,三是中華文化還有一以貫之的精神,我們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國學熱催生了「于丹現象」、「易中天現象」,這些學者把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部分內容用他們自己的語言通過媒體跟大家交流,很受民眾歡迎。這也說明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民群眾確實需要了解自己的祖宗文明。  像浙江的良渚和河姆渡文化,這些是新石器時代發掘的文化成果,說明我們的先人在5000~7000年前就生活在浙江大地,而且今天浙江的經濟文化發展非常快,浙江的人文意識很強,浙江老百姓對於傳統的根非常尊重。  談到傳統文化,首先要看到它的多樣性。我上小學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靠家教了解傳統。家裡人文化程度不高,父母把《三字經》、《千字文》等拿來教育我們。我小時候經常看皮影戲、聽說書,這裡面其實都是通過說故事,如三國故事、水滸故事,把那些忠孝觀念,把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紮根於民間。  我們一談到傳統文化,以為是精英層的東西,其實,傳統文化更具有草根性。我們的文物、文學讀物、習俗、禮儀、方言、工藝、舞蹈、藝術、音樂、建築等,都是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精英文化層和民間文化層並不是區分很大,經書與諸子百家這些書,有社會史資料;史部中有正史,也有野史、地方志等。有多樣性與複雜性,是文化的特性。  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五四運動以來,「文革」以來,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隔膜程度已經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如有一位博士生,給老師春節寄賀卡,寫「某某先師」收。先師是指已經故去的老師,老師接到賀卡後很不高興。還有張藝謀,算是文化名人了,但十多年未進影院的我一看電影《黃金甲》,就很不習慣,片中周潤發演的皇帝對一位醫官說:「你的內人」如何,內人是謙稱自己的太太,怎麼能說「你的內人」呢?這完全是笑話,居然在老謀子的電影里出現了。還有,連現在不少年輕的教授,都不懂得過去文明中一些謙辭,經常指自己的太太是「我的夫人」。其實「夫人」是別人對你太太的尊稱,自己說自己的家人,稍微要低調一點,應該稱「我的內人」。  總而言之,我們的國民教育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並沒有把我們的文明傳統的傳承作為主要的內容,以至於對後代的文化修養,產生了不良的效果。從教育制度來說,台灣一直加強對中小學生文言文的教育,中學的語文課本約有70%的文言文,另外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即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這在歷史上是家傳戶誦之學,對於東亞文明有很大貢獻。  有一年我到德國去,外國學者說我們沒有好好開發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一些道德資源,用於我們青少年的教育。  汶川大地震,讓我們感受到仁愛思想  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講中國文化,要有一個概念,就是說我們的文化是流動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的小麥、棉花、西紅柿、馬鈴薯等等,很多農作物的品種都是從外面傳進來的。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文化,由於有了周邊民族文化的碰撞,並不斷地融合,才慢慢形成的。印度的佛教文化,從漢明帝時開始傳入中國,經過一千年的消化、吸收,才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文明,佛教也因中國而興盛,因中國而走向世界。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除了得到國際援助外,我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仁愛之心也得到了極大的弘揚,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愛思想,要把對父母的愛,對子女的愛推廣出去,「推己及人」,推廣到對別人的愛。也正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過去我們的前輩教育後代,主要是通過身教。  我父親只是個高小生,我母親是一個初小生,他們告訴我一個人生智慧:火要空心,人要忠心。這是我們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添柴的時候,不要塞滿,「火要空心」,你把柴塞滿了,火就燒不旺了。而「人要忠心」,是指待人接物,做事做人要誠懇,要負責。過去有些生活很困難的人討飯過來,我們的父母親都是解囊相助,以誠待人,我覺得這是一個民族文化非常核心的東西。  有一年我到德國去,有一個教授,他翻譯了我們的《鄭板橋》,他對中國文化很有感情,他說我們沒有好好開發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一些道德資源,用於我們青少年的教育。  還有一個德國學者,他說讓他的孩子到教會辦的幼兒園受教育。他說,我不是讓他信教,信不信教是他將來長大以後自己決定的事,但是我要他學怎麼做人,怎樣為人處事。幼兒園通過宗教故事,告訴孩子們這個族群核心的價值是,如何做人、如何處事。中國古代也是這樣的,通過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來傳承文明。  我們學習知識,要用加法;我們體悟人生的智慧要用減法。因為我們做學問,是天天在增加;而我們體悟天地萬物,要天天減少自己的負累。  儒道互補告訴我們,要有擔當,要受得起委屈才能保全自己  下面我們談第二點,讓國學古為今用,把儒釋道作為自我調解的心靈雞湯,就是人生智慧。  儒家是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現實關懷的。我們的文化,前有孔子,中有朱子,朱熹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有不少的政績。南宋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浙中地區大水災,朝廷因他在南康做知府時救災濟賑有功,調他來浙中,他利用政府與社會力量,打擊豪強,救濟百姓,寫了很多奏章,對貧苦的老百姓給予救濟,減輕他們的負擔。再如杜甫的《三吏》、《三別》,體現儒家情懷,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再看道家的智慧。如果說儒家是時間為軸心的話,道家是以空間為主的。大家讀莊子的《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告訴我們,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假如是被物質世界、現實環境所困擾了,那麼人生見解已經不夠了,所以能夠具備高遠的見解後,就不會被物質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所困惑,自然會超越,會升華。  大家坐飛機,有這樣的體會,還沒有升到雲層之上,我們俯視地面,原來差別很大的山水,如吳山,北高峰,西湖,在地面上差別非常大,但是我們達到一定高度,俯視天下,就會看到差別越來越小了。有一些是非的爭執,其實真沒有必要,我們改換一個參考系重新思考,就會超脫很多。  儒道互補的智慧對我們有現實性的啟發。我們成天沉迷在忙碌之中,為了生計,為了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我們拚命賺錢,拚命打理各種事務。有時候我們太緊張了,有時候我們排解不開人事的糾葛、朋友的恩怨、功名利祿的追逐。在大學每年5月,畢業前找工作的季節,常有大學生輕生,他們不知道「身之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道理。另一方面,我們也理解,現在生活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確實很大。退一步考慮,或者是我們站在更高層面來看,就不會鑽牛角尖,很多是非曲直其實都是可以超越的,我們要受得起委屈才能保全自己。  我們學習知識,要用加法;我們體悟人生的智慧要用減法。因為我們做學問,是天天在增加;而我們體悟天地萬物,要天天減少自己的負累。減少什麼?減少片面真理對你的束縛,擺脫功名利祿對你的束縛。所以禪宗有一句棒喝———放下!就是善於做減法的人生智慧。  我們要順應人的本性,養心、養性,保持一種清靜的心靈狀態。我們有時候太忙碌,要休整一下,安靜一下,打打坐。我們面對現實世界瞬息萬變的生活,要用開放的心靈來創造生命,這和儒家的思想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孔夫子講,仁者安人,我們要修己以安百姓。有時候現代人的生活恰巧是悖謬的,大家讀過卡夫卡荒誕派小說,一個小人物一夜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殼蟲。人在現代社會中,面臨各種壓力、痛苦,往往不知道自己生在何處。有時候,我們需要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如禪宗說的明心見性,這個佛性其實在你的心中。本性是你的本根清凈之心。  中華傳統文化一以貫之,持續到今天仍有大用,今天我們要倡導文明對話,融合外來文明,倡導文化自覺,要真正認識我們自己,這是文化認同,是文化身份的自我定位,這樣才能走向世界。

  建議青少年多讀《四書》,讀《四書》能夠調節人的心靈  最後第三個問題是社群整合。今天,我們的社群整合發生了很多問題,社會公正也有一些問題,所以要提倡「和諧社會,和而不同」。  「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同」是簡單的同一。打個比方,「同」是以水兌水,「和」是加了很多佐料來做羹湯;「同」是彈奏一個曲調,「和」是交響樂,就是把各種各樣的聲音、調子都配置起來;「和」是吸納不同人才,不是長官意志。有些人怪怪的,但是有才,你要用;有些不悅耳的聲音,你要聽。正是有不同的聲音,才使這個社會有一種穩定的結構,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這個社會就不穩定了。  今天的社會結構,隨著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的變化,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不管怎麼變化,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是不能丟的。在新加坡華人社會調查問卷時,最重視的還是「孝道」。  舉一個例子,新加坡政府在樓盤開發上,就創造性地宣傳「孝道」。假如你在同一個樓盤買兩套房子,一套是你的,一套給父母住,俗稱「一湯碗」距離,那麼,政府補貼,老闆也補貼。我看這就是「孝道」的一個現代轉化,不能把老年人的贍養都推給政府,或推給社會。  如果很多家庭不和諧,就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我們的傳統文化如何面對當代生活,其實有很多文章可做。讀《四書》能夠調節人的心靈,調節你的心性,使自己有一個做人的正確之道,你做什麼事都可以做好。我建議青少年要多讀《四書》。  中華傳統文化一以貫之,持續到今天仍有大用,今天我們要倡導文明對話,融合外來文明,倡導文化自覺,要真正認識我們自己,這是文化認同,是文化身份的自我定位,這樣才能走向世界。現場互動  教育,很多是家長的身教,很多是社會的良心的教育。我希望從家長、從家庭、從社會到學校的教育中,增加一些人文的學習和體驗,增強人的心、性、情的修養,不能太簡單,太片面化。  我國的性情教育非常缺少  問:郭教授,請您談談對當前中國教育的看法。  郭:這個提問非常好,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從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再到博士教育,都是單面、知性的教育。而人性是全面的,豐富的,我國幾十年來的性情教育非常缺少。單純的科學教育、資訊教育會帶來很多問題,使得我們人生支離破碎,所以我們還是要養心、養性,還是要一個健全的人生和人格的培養,這是最基本的教育。  教育,很多是家長的身教,很多是社會的良心的教育。我希望從家長、從家庭、從社會到學校的教育中,增加一些人文的學習和體驗,增強人的心、性、情的修養,不能太簡單,太片面化。  問:在競爭社會中很難「放下」,除了自身的修鍊,還有其他方法嗎?請問怎樣才能學會「放下」?  郭:「放下」是禪宗很好的方法,意思是我們不要讓心理負擔太重。有時候競爭的社會,爭鬥的社會,計算的社會,大家心理負擔很重。「放下」就是要徹底放下,不是表面的放下,你一定要有這種修鍊。真正的功名利祿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你不要去鑽牛角尖,哪怕這次沒有提升,哪怕有人使壞,哪怕利益上喪失很多東西,都不要緊,人生還長,很多方面還可以補充、調節。不要把它作為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放下」就是自我開闊心胸的修養,真正放下牽累,才能輕裝上陣。說明:本文是在浙江演講內容,圖片是收藏者另配的。


推薦閱讀:

【人生箴言:人情不過一陣雨】純子|發燒人聲|離別也是愛2CD(13首)
劉曉慶:人生不怕從頭再來
人生需要逆商,讓你逆風飛揚!
人生五十句
人生的各種定律……(不折不扣的真理) – 【人人分享

TAG:人生 | 做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