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佛》觀察|楊新宇/蔣勁松:大眾閱藏與中國佛教的未來

按:大眾閱藏從總體而言是一件有利於佛教良性發展的好事。大眾閱藏作為新生事物,儘管在閱藏次序和結構上仍可以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在閱藏意義和目標上也可以做進一步探討和論證,但無疑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一項事業。學佛者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正信正見,把握正知正行,而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儘可能地加強聞思修。當今社會邪師神棍的橫行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普通信眾因缺乏聞思而沒有辨別能力造成的。閱藏是聞思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對基本經典有了一定廣度和深度的了解和把握,才有辨別真偽、樹立正知見、建立正信的可能。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有善知識以及正確方法的指導,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大眾閱藏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網路時代的到來給大眾閱藏提供了方便條件,促成了大眾閱藏的應運而生。大眾閱藏的恰當有效的推進將無疑為佛教的良性發展打下重要基礎。期待大眾閱藏事業穩步向前,越走越好。

什麼是大眾閱藏?

大眾閱藏,是指在三寶的加持與統領下,由民間發起,普通佛教信眾乃至廣大尚未生起佛教信仰的教外人群,系統、全面閱讀佛教三藏的活動。在閱讀次第上,首先是閱讀經藏,然後再是律藏(在家眾不讀出家戒律)與論藏,在修行次第上,首先是讀經、聞經,然後是思惟,再是將聞思落實在修行上。

在佛教傳統上,閱藏都是少數出家人和深入佛教修行的在家人選擇的"專業"修行方式,往往是在閉關時進行,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對行人的福報要求較高,不具有普及性。大眾化閱藏工程,試圖通過理念宣導,提供方便,加強輔導,將傳統上少數出家人才可以運用的修行方式,向大眾推廣普及。大眾閱藏服務中心計劃,力爭在十年內,讓一百萬人閱讀一百萬字佛經。如果真能實現,就將閱藏變成一種人人可以參與的大眾修行方式。

通常人們提到閱藏,崇敬之餘想到的就是閉關數年方得成就,乃至有閱藏十年、數十年不出者;再有就是大藏經數千部,其中《大般若經》六百卷,《華嚴經》八十卷……規模巨大,難以想像;再有就是圖書館或藏經樓里的書,現代用小字印刷的版本也有幾大書櫃。總之,在大眾心中,閱藏是一項艱巨無比的事業,需要大毅力、大精進、長時專精,方能完成。但具體說到閱藏到底有多難,有多大工程,要多長時間,則很少有人知道。

實際上,很多佛經非常短,如《阿彌陀經》、《心經》等等,也算一部經,而《大般若經》、《華嚴經》也是一部經,篇幅相差太大了。再如,很多經有同經多譯,如《中阿含經》有六十多個單譯本,都是其中某一部經的單譯,讀一部《中阿含經》就等於把這六十多部都讀了。《大正藏》總共有二千九百二十部,但其中包括了中國乃至日本的著作,比如《高僧傳》和梵文字典都在其中。經律論三藏本來是指印度傳來的,如果擴展對三藏的理解,可以把中日佛學著作算論藏,印度傳來的經律論三藏只有一千六百九十二部。

這一千六百九十二部中,經藏、律藏由佛宣說,共一千五百一十一部,減掉論藏一百八十一部。居士不能讀比丘律,可先不考慮律藏,專註於經藏,這樣又減掉九十一部。佛經共一千四百二十部,其中又有五百七十三部密教經,未受灌頂者不能閱讀密教經,所以也不在閱藏範圍內。如果把範圍限制在大小乘佛經,則只有八百四十七部。

這八百四十七部就是顯宗的經藏,再加上律藏九十一部,論藏一百八十一部,就是漢傳顯宗經律論三藏,通常所說的閱藏應該就是這些。而第一步當然是閱讀經藏。很多佛經都有不同的譯本,如果每種佛經我們再選一個翻譯最好的善本閱讀。去掉異譯本,最後統計共有四百五十一部經。如果不是為了深入研究,普通修行人僅僅出於學習佛陀教法的目的,閱讀這些佛經就夠了,不必再閱異譯本了。

如果按《乾隆大藏經》的排列順序,一上來就讀《大般若經》六百卷,閉關三個月才能完成,是對毅力的一種考驗。一部《大般若經》就這麼難,後面還有數千部經,大部分人就此望而卻步,閱藏就永遠無法開始。

而如果先讀短經,把大部分佛經快速讀完,到剩下小部分大經時,有了前面的經驗,而且知道大部頭佛經就這幾部,心裡就不慌亂了,可以從從容容地一部一部慢慢讀。八十卷《華嚴經》,可以在二十一天讀完。按照這個速度,三個月時間就能把前四百一十部經讀完。剩下五十一部經中,《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楞嚴經》、《楞伽經》歷來被特別重視,可以再花一個月讀完,這樣就把重要佛經都覆蓋了(《金剛經》等篇幅短的重要佛經,在四百一十部中已經包括了)。其他四十六部經,半年多時間就可以讀完了。也就是說,全部佛經,在一年之內可以讀完。

第一步,我們可以先讀二百九十三部篇幅在二十頁紙以下的短篇佛經,共九十二萬字,裝訂成五冊,比《新舊約全書》還少一萬字,佔全部經藏總部數的百分之六十五。從我們二〇一五年七月份推廣閱藏開始,已經有許多佛友用一個月時間閱讀完,體驗了直接閱讀佛經的法喜,從此對閱藏充滿了信心,開始閱讀中短篇(篇幅在二十到五十頁紙之間)的佛經。

中國佛教傳統上也非常重視讀經,但是零星而不系統地讀經與系統全面地閱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讀經是不知道、不關心大藏總體格局的前提下,一部部佛經地閱讀。即使讀了很多佛經,對大藏的了解也只是限於局部的認識,缺乏總體認識。而閱藏是在對大藏總體格局所有認知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閱讀佛經乃至戒律、論典的過程。即使讀的佛經數量還很不夠,會對總體格局有所了解,對於佛陀完整教法有所認識。

大眾閱藏是佛教史上的新現象

一部中國佛教史,乃至整個世界佛教史上,其實從未出現過普通佛教信眾大規模、全面、系統閱讀佛教經典的現象。

在印度佛教史上,佛教在信眾中的傳播,雖有從小乘和大乘的區分,雖有中觀與唯識學的爭論,乃至後期密宗的廣泛影響,但是,對佛經的深入研讀仍然主要局限於出家眾。廣大在家信眾主要還是護持三寶,接受出家人的教導,對於經典的閱讀和研究,僅限於少數經典,很少有全面閱讀了解佛經全貌的。

中國佛教史更是如此。佛教進入中國之後,首先是翻譯引進佛教經典、建設僧團制度等等,到了唐代,在主要佛經都已翻譯的基礎上,中國佛教宗派的修行方法的確立和理論建設是主要工作。後來在三武一宗滅佛之後,為了適應中國特殊的國情,禪宗、凈土宗異軍突起,成為主流,而重視理論構建與止觀修行的唯識宗、華嚴宗、天台宗逐漸衰微。由於儒家的強勢打壓,朝廷對於宗教事務的深度干預,使得三教合一的趨勢日益嚴重,祖師大德也只得順應這一趨勢,以此為方便接引儒、道兩家進入佛門。信眾全面系統聞思教理的理想,顯然不可能真正落實。

相比之下,藏傳佛教反而比較重視經典的聞熏,值得我們漢地佛教界學習。只是相比之下,他們對論典更為重視,對佛經的聞熏有所欠缺。

萬法因緣生,今天大眾閱藏運動之所以能夠開展是因為各種因緣的聚合。首先要感謝本師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然後是歷代取經的高僧們"去人成百歸無十"的生命奉獻,再就是翻譯佛經的大德比丘殫精竭慮,接下來要感恩歷代整理印刷流通守護大藏經的僧俗二眾,使得千載之後,我們仍然可以聆聽本師的教誨。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感恩蕅益大師編著《閱藏知津》,他最早系統地整理了大藏經,清點了各部經的長度,對佛教異譯本做了系統的堪同,並標出最好的譯本,為大眾閱藏工程開展提供了最好的基礎工作。在此基礎上,前輩高僧、大德、學者們對大藏目錄學做了深入的研究,我們今天才得以坐享其成。大藏經的電子化,有眾多義工默默奉獻,使得佛子更加容易得睹佛經,也使得佛經彙編簡便易行,差錯減少。

當然也要感謝中國政府普及基礎教育,提高大眾識字率,使得普通大眾具備了閱讀經典的基本能力。最後也要感謝讀經運動使大家方便閱讀文言文和正體字。

總之,大眾閱藏的推廣,將使佛教經典真正普及到信眾的心田,為佛教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2000多年佛教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盛事,令人歡欣鼓舞。另一方面,如此重要殊勝的大眾閱藏運動也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需要我們在三寶加持下,和合發心共同克服。

大眾化閱藏工程是近代佛教發展的必然歸宿

中國近代佛教的最大任務是,應對兩千多年未有之巨變,迎接現代化挑戰。中國佛教界僧俗大眾的確進行了各種不同的探索。其中較為顯著者有:

1.支那內學院的唯識學研究,強調教理的研究,突出佛教的理性特色,力圖洗刷社會給佛教誤貼的迷信的標籤。支那內學院的工作,刺激了佛教義學研究,倡導佛教回歸理性精神,對中國傳統佛教的某些積弊進行清洗。但是,過分偏重理性,對佛教的宗教屬性重視不夠,只重視學術研究,有將佛教義學學術化的傾向,對於中國佛教傳統否定過甚,流弊不小,會導致佛法無法在廣大信眾層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這一系的末流,甚至走到了淡化信仰,否定信仰,將佛教等同學術的地步。

2.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乃至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強調社會關懷,主張在社會關懷中落實菩薩救世精神,以此來回應社會上對佛教的偏見,解決了佛教在中國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合理性的問題。然而,對社會關懷和佛教在社會中的作用理解不當,容易使一些人將佛法混同於人天善法,對於佛法的解脫性和超越性有所忽略,與其他宗教乃至世俗人文主義的界限不夠明確,對現代社會弊病和問題的批判不夠有力,往往容易在人間佛教推進過程中出現一些偏差和流弊。

3.印光法師推崇的因果念佛法門,看似是傳統凈土宗的保守延續,其實也是回應近代社會變遷的對機之談。針對宋明理學對因果的破斥,針對當代科學世界觀斷滅見、無神論的猖獗,印光法師特別重視三世因果的宣說。針對大眾文化程度低的特點,利用儒家、道教的相關典籍與民間善書,宣說因果報應的道理,鼓勵大眾行善止惡,以守住佛教修行的底線和基礎。在此基礎上,弘揚凈土宗《五經一論》,提倡"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可以解決現代人忙於工作,世俗生活壓力較大,無法用大塊時間專修的煩惱。在印光大師的弘揚之下,凈土宗儼然成為漢地佛教第一宗派,影響最大,修行人數最多。然而,利用儒家、道教經典來宣傳因果報應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如果缺乏全面系統的佛經聞思,廣大信眾容易混淆佛法與外道的區別,分不清《弟子規》與《佛說十善業道經》的區別,搞不好就破了三皈依。而老實念佛的凈土法門,雖然是易行卻難信,除了少數善根深厚者之外,有很多世智辯聰之人,常常在長期聞熏佛法,嘗遍各種法門之後,才肯死心塌地老實念佛。所以,缺乏佛經的大量聞熏,上來就勸他們一心念佛是有一定障礙的。

而大眾化閱藏工程,正可以對上述佛教發展路線中的問題補偏救弊。因為,只有大眾都能參與閱藏活動,佛經廣為人們所掌握,佛教的理性精神才能真正在信眾心中發揮作用,信眾才會用經文來辨識某一位法師講的是否符合佛理。也只有廣讀佛經,受到佛經的加持,才能避免佛教學術化的誤區。

大眾只有深入經藏,才能真正理解社會關懷背後的菩提心,才不至於淪為世間的慈善行為,佛教的社會關懷才能真正成為積攢成佛資糧的菩薩行。

也只有廣讀佛經,傳統文化的學習才能引導到解脫之路上,佛子們才能真正領會佛法與外道的區別,在深刻理解大乘佛教的前提下,才能為修學凈土法門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眾閱藏是傳統佛教復興的必由之路

大眾閱藏將為傳統佛教的各宗派復興打下深厚的基礎。禪宗是中國傳統佛教極具特色的宗派,其不立文字、直指見性的宗風深受廣大知識分子的喜愛。但是,後來禪宗逐漸衰敗,多數禪人缺乏教理基礎,對於坐禪修行所遇到的各種境界無從判別,往往陷入盲修瞎煉的境地。大眾閱藏的推廣,將使得禪宗行人教理通達,上根利智的禪人因指見月,明心見性的修行之路會因此而更加順暢。

念佛似乎要容易得多。但是,凈土宗其實是易行而難信。真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不虛,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生起無偽的信心,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許多祖師也是在勤苦修了其他法門多年之後,在罹患重病時,發現功夫不得力,才死心塌地修行持名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的。除了少數善根深厚者,一聞即信之外,大多數佛子還是要通過大量聞熏佛經,才能逐步生起對大乘佛法乃至凈土法門的正信。今天,許多佛子沒有大量聞熏佛經,缺乏真信切願,則念佛雖喊破喉嚨,也不能往生西方凈土,只能種下來世往生成佛的遠因。所以,凈土宗修行也需要深入經藏,領會教理。

粗看起來,大眾閱藏與密宗的修學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在閱讀藏經時,是將不受灌頂就不能閱讀的密宗經典排除在外的。但是,事實上,大眾閱藏也在為密宗的弘傳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密宗修學需要以顯宗經論的學習作為前提和條件。藏地佛法比漢地興盛,有許多種原因,根本原因在於重視顯教的次第熏習,對於經論學習比漢地下功夫要大得多。同時,沒有灌頂不讀密宗經典,這也是對密宗規矩很好地遵守,讓大家重法。因此,大眾閱藏活動的普及,對於密宗的弘傳是一個很好的鋪墊。

在中國傳統佛教的各個宗派中,相對來說,天台、華嚴、唯識等教下諸宗比較衰敗,現在修學的人數較少。原因很複雜,但是,一個不容否認的原因是大多數佛教行人對佛陀經教缺乏聞思,教下宗派的修學基礎相對薄弱。而且,由於全面、系統閱讀藏經的行人較少,深入思考教理的佛友也較少,出家僧眾深入教理在教內往往也得不到鼓勵和肯定,這又會反過來打擊出家人研究教理的熱情,形成了不利教下諸宗發展的惡性循環。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大眾閱藏運動的開展,佛子經過正聞熏習,逐漸有能力開始思考教義問題,教下諸宗也會得到很好地復興。諸宗興盛,中國佛教興盛的前景還會遠嗎?

大眾化閱藏工程的意義

1.突出佛教理性的特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避免迷信和個人崇拜,佛教的這些理性特徵只有通過廣大佛子廣泛聞熏佛經之後,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2.適應現代人的根器。現代人根機陋劣,不通過長期聞熏經典,開啟智慧,佛教各種修行法門都是難以收到實際效果的。

3.提高抵禦邪師說法的鑒別能力。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不廣讀經典,無以鑒別。比如有人宣傳關於世界末日的言論,宣稱可以吃蔥蒜,宣講外道典籍佛子也一樣要禮拜,不讀《弟子規》不能往生,還有各種版本的"大乘非佛說"等等,種種邪說不一而足,影響惡劣,斷人慧命。只要認真廣讀經典,有了正知見,自然也就有了鑒別能力和抵禦能力。

4.避免舍法過失。對佛教整體有所了解,這樣才可以真正理解自己深入修行的宗派、法門,不至於對祖師大德的言教產生誤解,甚至犯舍法的過失,造成宗派法門之間無謂的衝突與矛盾。

5.適應漢地眾生的根器。漢地眾生向來恭敬佛陀言教,願意誦讀抄寫乃至叩拜佛經,因此在漢地推廣大眾化閱藏活動,是有深厚群眾基礎的。

6.適應科學時代眾生的習性。受過科學訓練的眾生,往往喜歡追根溯源,對於後代祖師大德的言教的信心遠不如對於佛經的信心。所以,通過對佛經的系統閱讀,可以堅定信心,為深入修行打下紮實的基礎。

7.深化讀經運動。近年來傳統文化熱,全國各地許多書院開展了讀經運動,許多人閱讀了大量的儒家經典,掌握了閱讀古文和正體字的能力,這為大眾化閱藏運動的展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推廣讀經運動的人群中,主力其實是佛弟子,將讀經運動引向深入,鼓勵大家正聞熏習,是受過皈依的三寶弟子應該努力的方向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8.建立中國佛教的信眾共修和網路道場。今天中國大陸寺廟修建受到種種限制,往往離居民區較遠,普通居士去寺廟修行不大方便。閱藏活動簡便易行,對條件依賴較少。平時各人可以在家中每天閱藏讀經,定時(比如每周)閱藏小組在一起共修閱藏讀經,交流討論,平時則通過網路交流。在較長假期時,到寺廟集體共修。共修閱藏時,可以邀請出家師父蒞臨加持、指點。因此,閱藏運動可以幫助建立中國佛教的家庭教會和網路道場。

大眾化閱藏工程可能產生的流弊以及應對

1.二寶居士。在缺乏正見的情況下,一位讀了多部佛經的居士,可能得少為足,認為自己對佛法比出家人知道的更多,自以為不需要出家眾的指導就可以修學佛法,認為不必皈依僧,淪為所謂的"二寶居士"。這樣就是執葯為病,完全錯解了佛經,把無上法寶變成了我慢的資糧,而不是用來指導自己的修行了。對治的辦法應該是:在推廣閱藏過程中,強調皈依三寶的功德,強調修行必須要在善知識指導下進行,尤其是在一開始閱讀的內容中,多選相關佛經,以保證閱藏走在如法正確的道路上。

2.說食數飽。眾生執著外相,喜歡執著文字相的眾生,意識不到文字的價值在於引導眾生去實修,容易糾纏文字的細節和分歧,執指忘月。對此,應該強調實修的意義,強調閱讀經典的基礎意義,而非終極意義。只有落實在修行上,落實在相續的轉化上,才能真正實現閱藏的意義。只有結合實際的修行,才能真正領會佛經文字的意義。

3.次第不明。不同的佛經針對不同根基,有不同的開示,如何融通,如何保證對於佛法理解的一致性?那麼多佛經,究竟是按照什麼次第來修學?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需要佛教義學研究的全面開展,需要漢傳佛教修學次第的建立,除了繼承古代祖師大德的傳統宗派判教之外,各種適應現代眾生根基的判教理論也非常值得期待。

4.泛濫無根。在廣泛閱讀佛經之後,如果沒有善知識很好地引導,眾生容易無所適從,各種修行法門,都淺嘗輒止,最後無法深入修行。對此,推廣閱藏之後,應該在佛法實修中強調一門深入的意義。在全面、系統閱藏,以保證行人對完整佛教具有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各種修行宗派可以確保不同根器的行人能夠知所抉擇,一門深入。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能力是孩子未來成功的基礎
這四個專業學起來累死累活,但是未來都是金飯碗,你了解嗎?
農業的未來(上)
未來30天有福星照耀會中大獎的四大生肖
【法語摘錄】大寶法王《乘願再來九百年》此生是一種暫時,未來是無盡的!

TAG:中國 | 未來 | 佛教 | 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