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家庭康復怎麼做
很多人都覺得康復訓練是醫生該做的事情,事實上,家庭的日常康復對患者來說同樣重要。本期,杭州市一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陳麗娜醫師,給大家介紹中風患者應如何進行家庭康復。
5年內,中風患者各種功能都有改善可能
很多人害怕中風,就是擔心中風後不同程度地遺留運動、感覺、言語、認知、吞咽、心理等各種功能障礙,且長時間的癱瘓還可以引起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痙攣、肌肉萎縮、壓瘡、骨質疏鬆、營養不良等一系列繼發性功能障礙,從而加重肢體運動障礙。
「在中風發生後,能及早讓康復醫學介入,一般腦梗在1-3天內開始康復,腦出血在一周內康復,就能減少很多後遺症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陳麗娜主任說。
然而,並不是只有住在醫院才能進行康復訓練,長期的家庭康復也能幫助患者恢復部分功能。陳主任說,中風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過前三個月的住院康復後,如果患者病情穩定,功能也恢復到一定程度,隨後就應回到家庭和社區繼續進行康復。只要堅持正確的康復訓練,肢體的功能還可以有所恢復,特別是中風後的言語、認知、平衡、日常生活能力等,在2年甚至是5年內都還有進一步改善的可能,其生活自理能力仍可藉助合適代償的方式予以恢復。
中風患者下床步行並非越早越好
恢復步行能力是大多數中風病人及其家屬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並不是越早下床練習走路越好,臨床中常見家屬在早期架著或拖著病人行走,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這樣會加速異常步態的出現以及髖、膝關節的損傷。一旦出現這些異常,糾正起來相當困難。」陳主任說,在讓中風病人下床走路前要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關節活動:患者應仰卧,兩側肢體均要進行訓練,一般先做健側,後做患側。在活動某一個關節時,近端關節必須予以固定,且手法要輕柔適度,一個動作需要3-5秒,每種運動各3-5次為宜,避免產生疼痛,而對本身有疼痛的關節,訓練前可做點熱敷等物理治療。
橋式運動:患者取仰卧位,雙下肢屈曲,雙足平放在床面;雙手交叉,患側拇指在上方,雙側上肢肩關節屈曲90度,肘關節伸展;輔助者雙手固定患者骨盆,協助完成搭橋動作;指示患者將臀部抬起,使髖關節盡量伸展,誘發在膝關節屈曲狀態下,髖關節完成伸展的分離運動,破壞聯帶運動對下肢運動的束縛;將雙膝關節間放本書,讓患者夾住,不可落下。促使患肢在屈髖、屈膝的狀態下,抑制膝關節外展、外旋的聯帶運動。
坐:初次坐起時,為避免體位性低血壓,應採用逐漸增加角度的被動坐起法。可先將床頭搖起15°-30°,休息3-5分鐘,逐漸加大角度,每次增加10°-15°,增加坐起時間5-10分鐘,經過2-3天的訓練呈床上90°坐直位;當病人能保持30分鐘後,即可開始練習獨立坐位及轉移動作等。
站:可先藉助直立床或直立架體會站立的感覺,用鏡子矯正站立姿勢,患者雙下肢負重較好時,然後練習由有依託到無依託的坐站訓練。注意起立時雙下肢要同時負重,尤其讓患者反覆體會患腿支撐坐站的感覺,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雙腳平放地上,雙手叉握,雙肘伸直,頭向前,身體向前傾,重心移至腳,雙足,雙腿一起用力站齊,然後挺胸、收臂、站直。
在前面的這些訓練都達到一定的效果後,然後才可以幫助患者進行步行訓練。陳主任說:「與前期的準備相比,步行的訓練相對複雜,可以先藉助平衡桿走路,然後在室內短距離步行,接著再上跑步機練速度,最後才可以到室外活動,逐步實現自由行走。
中風病人選擇和使用手杖也很有講究
一般情況下,中風病人多選用手杖。功能好的病人可選用單足手杖,如果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較差,應選用三足或四足手杖。但不論選用什麼樣的手杖,用時都應調節好合適的長度。
陳主任教授了一種非常簡單實用的方法:即自然站立,股骨大轉子到地面的高度即為手杖的長度;或自然站立,屈肘30°-40°,腕向上抬起約25°,小足趾前外側5厘米處到手杖面的距離即為手杖的長度。
另外,對於使用手杖,有兩種走路方法。
三點步行:病人先伸出手杖→邁出患足→邁出健足,此種步行方式因邁健足時有手杖和患足兩點支撐作用,因此穩定性較好,大多數病人習慣用此方法。少數病人為伸出手杖→伸出健足→伸出患足方式步行。
兩點步行:同時伸出手杖和患足,再邁健足。此種步行速度快,適合於癱瘓程度較輕、平衡功能好的病人,有較好的實用價值。
推薦閱讀:
※藥物過敏是怎麼回事?
※男搭 | 穿搭示範,告訴你條紋襯衣怎麼搭!
※怎麼讓女人對你死心踏地,只忠於你?
※「紅色資源」是個「寶」,怎麼用才好?
※香酥雞塊怎麼做好吃 香酥雞塊最正宗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