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魚皮服"承載赫哲族歷史 製作技藝獨一無二(圖)

"魚皮服"承載赫哲族歷史 製作技藝獨一無二(圖) 2009年02月20日 11:24人民日報【大 中 小】【列印】 已有評論0條

坐在對面,看著她一針一線地縫製著魚皮小鞋,時間彷彿凝固了。參觀的人從身邊絡繹不絕地走過,我的思緒卻飛向數百年前赫哲族的雨雪和天空。

將魚皮衣服穿在身上,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長年生活在水邊、山裡,棉布衣料之類想必無法運達。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一邊捕魚、食魚,一邊還要用魚皮蓋房、造舟、制衣,成為世人皆知的「魚皮部落」。年復一年,他們穿著魚皮,守著魚皮,等來了豎著美麗犄角的鹿,也等來了裹著沙塵的風。魚皮服上的花紋隨著年輪漸漸變淡,點點斑痕日益凸顯出生存的艱辛和歲月的滄桑。魚皮服,承載了一個民族悠遠的歷史記憶。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目前總共只有4600多人,世代生活在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他們掌握的魚皮服製作技藝,是當今世界上的「唯一」。

這是一幅用大馬哈魚魚皮製作的魚皮畫

趁她引線的工夫,我摸了一下她剛放下的小鞋。鞋很小,不及拳頭大,猶如一件玩具。鞋底鞋面都用了魚皮,很厚,也很柔軟。鞋的前臉捏了幾十個均勻的皺摺,精巧而精緻。旁邊的膠質模特身上,也穿了一套魚皮服裝——看不出與時尚的太多距離。手工案上還平攤了一張拼接而成的大魚皮,頭低下去,依稀聞得到一絲腥味和鹹味。

引好線,她抬頭時,我看見她頭上的魚皮帽子在燈光下顯得古樸而富有光澤。

「鞋雖小,要做兩天呢。魚皮從剝下、去鱗、晾乾、軋熟、裁剪縫製,工序多,很累人,要花幾天工夫的。」說話時,她手裡的針仍然在來回穿梭。這裡的她,是黑龍江同江市津街口鄉漁業村的漁民尤文鳳,魚皮服製作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目前正在北京舉行,大展期間,隨著人流走進展館時,我在她的展位前一再流連。

尤文鳳,12歲跟著母親學藝。首都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裡,陳列著她母親的魚皮服遺作。近50年光陰閃過,不諳皮藝的小姑娘成長為魚皮服技藝的唯一國家級傳承人,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國家博物館裡,展覽著她製作的魚皮服裝。

她告訴我,魚皮服多用大馬哈魚製成。10多斤的、20多斤的,50條魚皮能做一件上衣,要做20多天。會說赫哲語、也會說普通話的尤文鳳,對這門技藝的傳承現狀,多少有些擔憂。會的人越來越少,僅六七個而已。魚皮衣服沒人穿了,年輕人不學。一個民族的生活和精神記憶就這樣隨風逝去?

不過尤文鳳也不悲觀。作為國家級保護項目,政府快給傳承人發工資了,「錢不多,卻夠維持生計,可以支撐我做下去。」「旅遊市場上,魚皮製品、魚皮畫等,也有些人緣。」尤文鳳顯得很知足。與旅遊部門結合、開展研究,是她下一步的理想。自己的女兒、外孫女願意跟著學藝,尤文鳳不僅知足,還異常欣慰。想到這裡,尤文鳳說,我給你唱支歌吧,說著用赫哲語唱了一首「嫁令闊」《過年了》。她解釋說,「嫁令闊」就是小調的意思。然後又用漢語唱了一遍:「魚兒翻跳,鳥兒歌唱,滿山的口弦琴歌聲響起,要問為什麼,今天過年了。」唱歌的當兒,許多觀眾駐足在她的周圍。

尤文鳳的歌聲是如此清靈潤朗,對生活的熱情和滿足,讓人深受感染。但同時,也似有一片柔韌的石子從我心上划過,城市化、現代化、全球化浪潮,給農耕文明帶來巨大衝擊,曾經的藝人變成普通人、甚至邊緣人,曾經濃厚的幸福變得日漸稀薄。這多少令人有些悵然。但她的歌聲中,卻找不到衰落與無奈之憾,只有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堅持與守望之情,還有對未來的憧憬與期盼。

唱完之後,她拿起鞋又縫起來。魚皮有些厚,手中的針走得有些吃力。我摩挲著柔韌的魚皮,看著針線在她手中頑強行走——這一刻,我有了許多的感動與感悟。

(責任編輯:程海宏)

推薦閱讀:

盆景製作修剪技藝:盆景技藝口訣
蒼南縣玉龍湖河谷中上游,有一座明朝洪武年間的古村
徐賁:蘇格拉底對話中的「公民服從」:思想者的政治技藝
棒槌花邊製作技藝
薪火相傳的技藝:北京掛爐烤鴨

TAG:歷史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