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法 】陽明四句教的感悟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要學陽明心學?學習陽明心學的目的是什麼?北宋張載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可謂儒家的終極追求,而陽明心學就是為達到這一目標的實現途徑,心法,哲學;亦為後人建立了一座橋樑,把我們的心和古聖先賢的心鏈接在一起,激蕩其無窮的力量。

陽明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高度概括和提綱挈領之總結,這裡分享一下我淺薄的認識和體悟。

「無善無噁心之體」— 這應該是四句教中核心的核心,只有無善無惡的心之本體,我們才可以達致良知,沒有無善無惡的心之本體,即使良知出現也是不清澈的,是昏暗的,對於事物的是非判斷沒有益處。我們常常在憤怒,悲傷,生氣,自卑,驕傲....等等情緒中做出來的判斷和決定往往是無效的,沒有影響力的。

陽明先生38天平定寧王反叛後,他的下屬問他「用兵有術否?」陽明先生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的此心不動,乃術爾。」陽明先生有個弟子,聰明過人,在當時就有很名氣。先生和寧王戰於湖中,南風轉急,先生命令這個弟子準備火攻敵人,叫了他三四次,每次他緊張地當做沒有聽見。事後先生這樣評價他:「此輩皆有大名於時者,平時智術豈有不足,臨事忙失若此,智術將安所施?」

所以無善無惡的心之本體,才能敏銳的感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才能最適時的採取相關措施,及是中庸里「誠則明」的道理。所以無善無惡的心之本體,是讓良知湧現並判斷事情善惡的充分必要條件,又是敏銳觀察外部環境變化並敏捷應對的必要條件。

「有善有惡意之動」—當遇到事情時,良知湧現,知善知惡。當善意來了,我們需要「如好好色」一般,去強化心中善的念頭。佛家要發菩提心,陽明先生說要立志,其實就是讓我們鑒定自己的初心善念。

筆者對這句話的理解一開始是有誤區的,當有善念來臨的時候,往往把它滅掉,想讓心體回歸到「無善無惡」的狀態,結果一段時間下來,心裡空虛的很,黑洞洞,冷冰冰,沒有力量感。後在一位良師的指引下,知道更需要關注善念,發揚善念,善念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的立命之本。「無善無噁心之體」里的無善無惡是指不要自己給自己製造善惡,不要憑空想像事情製造善惡,讓自己陷入原本就不存在的善惡之中,引發不必要的情緒,然後被情緒的慣性拖著走。

當「惡」的意念來的時候,一刻也不能姑息,「如惡惡臭」,堅決的把它消滅在萌芽之中。如何消滅惡念,這是一輩子的功夫,立志-慎獨-意誠-知行合一-致良知,這是我們精進的次第功夫。

「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是「心」的形上本體,它處在虛靈明覺和恆照的狀態。良知是客觀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之中,不管你有沒有激活你的良知。這也是陽明先生在龍場開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因為先生髮現了人性里本有善的一面存在。只要把這個善純粹地打開,我們就可以在心性層面知是知非,可以為我們的老師。

良知的發用不是經過大腦的,而是一種直覺。經過大腦的良知,會被私慾污染,而不純粹。良知告訴我,這個工作今晚一定要完成,轉念,我已經做的很辛苦了,明天再做吧。這個轉念,就是經過大腦把私慾參雜進去。一有私慾,知行遍被分開,無法知行合一。

良知越清澈,判斷善惡是非越清晰越快速。這和思維的用處不同,思維可以用大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壞處是容易產生慾望,一有慾望,人就會執著,就不能按照天理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所以思維和良知一定要相互作用,良知是一台雷達,每時每刻監視著我們的起心動念。

「為善無惡是格物」—-這就是功夫的體現,對於善的念頭要發揚光大,要產生浩然之氣,對於惡的念頭要斬釘截鐵,毫不姑息的去掉。格物有方法有手段,上文提到的立志-慎獨-意誠-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次第方法已經在很多文章中提到了,這裡不再贅述。格物關鍵的關鍵在於立志,陽明先生說志不力天下無可成之事。為什麼立志如此關鍵,因為立志是立你要做什麼樣的人,士人,能人,君子,賢人,聖人,心能裝的多大,你才可能有相應的成績。

如果僅僅想做一個蠅營狗苟的小人,那有什麼力量能讓你堅持格物的功夫?如何會有浩然之氣?如何鏈接聖賢?沒有浩然之氣,沒有聖賢精神的引導,如何能建功立業?筆者吸煙近20年,每天1.5包,曾有戒煙的想法,但是在煙癮引誘下,這些想法很快煙消雲散。

突然有一天,我意識到我是一個心學的修鍊者,我的目標是成聖成賢,我要實現我的大願景,我怎麼能讓煙來控制我的心?於是我再也沒有吸過一致煙,到今天已經有半年時間了。每次見到別人吸煙,會有吸煙的慾望出來,但是把志向立出來,再用為善去惡的格物方法,很快就能降伏這些惡念。

推薦閱讀:

[轉載]人生經典感悟名言細品味(十)
你們聽過的印象最深的四個字是什麼?
【感悟哲理】淡淡的心谷迴音
做啥事,堅持就好!——寫在IPO否決案例分析100篇之際
人生感悟:最經典的大實話

TAG: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