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遇冷,催也沒有用,先要給這一代人生得起的希望!

大數據來了!

伴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生育率不升反降,真是大寫的尷尬……

春節假期剛過完,又回到了熟悉的生活,心裡是不是暗自鬆了口氣?

因為,年關不是那麼好過的:你扛得住爹媽和各路親戚的「催生令」嗎?

自從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後,每年春節回家的「人生終極拷問」,除了催婚、催生,又多了一個催二胎:

「趁老人還年輕,能給幫忙帶孩子,你們得抓緊啊!」

「等你們老了,生病住院了,一個孩子照顧你多累啊!」

「一個孩子太孤單,還不趁年輕趕緊給娃生個伴兒!」

如果說上面的理由還算正常,下面這些就不可理喻了:

既然國家現在讓生,你們為什麼不生?

周圍人都要老二,你們為什麼不要?

聽起來,像不像「大家都換iPhone X了,你為什麼不換?」如果生二孩就跟換手機一樣簡單就好了……

可能上一代人覺得,醫院現在已經快被新生兒擠爆了。但統計數據顯示,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組數據:

2017年我國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萬,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上一年下降0.52‰。新生兒和出生率雙降。

事實上,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2016年,已經是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

曾信誓旦旦宣稱「中國人口將再迎一次爆髮式增長」的專家,被尷尬打臉。他們預測,2017年,中國至少應該有2023萬人口出生。

2017年初,全國婦聯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有生育二孩意願的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為53.3%,不確定是否生育二孩的為26.2%。?

其實完全不需要這些數據,在生活中,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二孩政策遇冷了,周圍很多符合條件的朋友都堅決不生。

有人肯定會反駁:「不對啊,這兩年醫院婦產科孕婦扎堆,人滿為患。」

那只是醫療資源短缺的表現罷了。

80後:不敢要二胎

對於城市裡有錢有閑階層來說,生不生二胎大概只是個「想不想」的問題;普通工薪階層,卻不得不首先考慮「能不能」的問題。

媽媽圈裡曾熱傳專家對要二胎條件的建議:

第一必須有好相處的公婆,第二必須有能幫忙的爸媽,第三必須有靠得住的老公,第四必須有懂事的老大,第五必須有夠長的假期,第六必須有夠多的錢。

當然,這些都是最理想的「金指標」,想生的人一項不符,也照樣麻利地生。

一個朋友說,她家小寶如今剛能站得穩跑得快,她和老公在雙方家族裡,就屬於被重點催二胎對象了。

大多數時候,她一笑而過,實在被「關心」得煩了,就回一句:「在北京生活壓力太大,再來一個孩子真養不起,也沒那個精力!」

如今提起不要二胎的原因,人人都能數出七八條,我揀被提到的最糟心的3個說說。

經濟壓力。

有兩個孩子的幸福感不一定加倍,經濟負擔倒是一定加倍。生二孩,需要家庭有相當的經濟實力。

有媒體統計了全國各城市養一個孩子需要的費用。看完一把辛酸淚,二孩一出生,這些天文數字至少得×2吧。

圖片來源:鳳凰財經

有人會說,「養孩子未必要花很多錢啊」,「富有富養法,窮有窮養法。」

的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東西並不是必需品。但在教育等方面,家長就必須下本錢了吧。連我90多歲的外婆都知道「智力投資」,知道學霸牛娃是「用錢堆出來的」。

之前有一篇《月薪三萬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的文章在網上瘋轉,那還僅僅是孩子的培訓班費用。學區房?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給我們的教養體系打上了鮮明的「奢侈品化」烙印,這不僅是指物質方面,更有情感等方面。

有人並不認同這種奢侈品化教養方式,但在整個社會環境下,也不得不屈服,否則,會面臨巨大的周邊壓力和不友好的市場環境,最終形成強烈的焦慮感。

人力支持。

網上流傳一句話:「要想老得快,生個孩子自己帶」。

全職媽媽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365天全年無休,5+2工作制,24小時永遠在線。透支的體力,消耗的精力,無時無刻的焦慮,簡直挑戰人類極限。

職場媽媽呢?要麼請保姆,要麼請老人來帶。

請保姆帶,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下策。先不論錢,單說找個靠譜的就實在太難。

請老人帶,也不省心。

老人們本該安享晚年,和老姐妹們唱歌打牌廣場舞,卻為了下一代,主動攬下看孩子的活兒,成了一個老「北漂」。

老人幫忙照看下一代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子女理應感激。但在育兒觀念和教養方式上,不少家庭的兩代人之間存在衝突,搞得雙方都挺窩火。

更別說,一些老人因為長時間不堪重負出現精神障礙。?

職業危機。

有了孩子的職業女性,再次進入職場後也不得不要面對工作與家庭孰重孰輕的抉擇,其壓力絲毫不比男性低。

相比回家陪孩子,更要命的是,很多用人單位連產假、陪產假、哺乳假都落實不了。

夫妻的職業危機直接影響家庭收入水平,女性自然想生也不敢生。

說到底,出於對經濟實力以及未來風險的考慮,生不生二孩,真得慎重掂量。

90後:連一孩都不想生

一些恐慌於「中國人口要崩潰」的專家,將希望寄托在未來的生育主力90後身上。

然而,他們恐怕要失望了:90後連一孩都不想生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二孩數量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這是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超過一孩出生數的情況。

在總出生人口下降的情況下,二孩數量提升反而說明了,一孩出生數量正在雪崩。

圖片來自知乎網友「強哥」,數據源自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和歷年統計局公報

2013年之前一孩出生數量還相對平穩,短短4年就下降了三成。

直接原因很明顯:年輕人結婚越來越晚了。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揚州、泰州等5個城市甚至過了35歲。

而2012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只有29.6歲。5年間增長了5歲,照這個速度,5年後平均初婚年齡就要變成40歲了。

事實上,近年來大城市平均初婚年齡不斷推遲,是一個普遍現象。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排斥非婚生子的。更重要的,還是來自政策方面的硬性約束,非婚生子要被罰款,不能上戶口。因此,結婚基本上是生育的先決條件。

一般而言,女性從30歲起生育能力便呈下降趨勢。

拿江蘇來說,女性初婚年齡平均34.3歲,要多久之後才能有一孩?而在一孩之後兩三年二孩才會出生,那時即使想生,又能生得出來嗎?

房價越高,年輕人越不敢生

我媽年輕時曾做過計生工作。幾十年前,基層推行計劃生育政策遇到的巨大阻力,她至今還清楚記得,許多人寧願傾家蕩產、喬裝出逃也要生。

為何政策一夜之間覆手為雨了,人們反而冷靜了?

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的婚育觀念與國際接軌了。

隨著教育程度的增加、經濟的繁榮以及城市化的進程,生育率呈下降趨勢,全世界國家皆是如此。

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初婚年齡的推遲,也深刻反映了年輕人面對的社會現實。

90後和80後一樣,被高昂的結婚成本和養育成本嚇倒了。

《中國新聞周刊》報道過這樣一個故事,哪怕是經濟條件不錯的留學生家庭,也面臨著結不起婚的問題。

1992年出生的海歸名校碩士小王,和相戀7年的女友在北京工作生活。在朋友們看來,這段關係早就可以結婚生子了。

但小王還沒有結婚的原因,仍是沒錢。他的老家是二三線城市,北京的房價是老家的5—10倍。「想到這些(買房和養娃),我甚至失去了為人父母的信心。」

英國經濟學家阿克索伊最近研究發現,在房價高漲的背景下,有房還是沒房,成年輕情侶願不願意要小孩的一道分水嶺。

阿克索伊的論文《房價對出生率的影響:來自英格蘭的新證據》

在英國,房價每上漲1萬英鎊,有房一族的生育率便會增加3.8%,沒房租客的生育率則要下降4.4%。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中心(NEBR)也有過類似的發現。

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低慾望社會》一書中警告日本國民:大量不婚、不生、不買房的年輕人,已經使日本進入了「低慾望社會」。

有人說,中國現在也是「低慾望社會」。證據就是,清心寡欲的年輕人和「佛系」的90後熱衷手機「養蛙」。

其實,哪裡有什麼「低慾望」,不過是對未來的恐懼超過了慾望而已。

當然,孩子並不是真的「養不起」,只不過對許多人而言,如果生了一個孩子卻不能給他足夠好的成長環境,如果孩子長大後可能滑向比自己更低的階層,那為什麼還要把他生下來呢?

這個問題,需要決策制定者和整個社會來回答。

知乎上有網友說得好:

如果想讓更多的下一代出生,首先要給這一代人生得起的希望。

過年期間遇到爹媽親戚催生的,現在不妨把這篇文章給他們看看。


推薦閱讀:

沒有辦理結婚登記的婚約彩禮返還
遠視錯誤處方分析:調節性內斜視沒有足矯
陳冠希:只要有一個年輕人懂我,我就沒有徒勞...
神秘面相之如何從面相上看一個人有沒有福德
孝庄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

TAG:二胎 | 人生 | 政策 | 希望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