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桓:以多重視角解讀「三個自信」
姚桓:以多重視角解讀「三個自信」 |
2013年01月29日13:39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
姚桓:以多重視角解讀「三個自信」--理論
|
回顧歷史:黑暗中摸索、曲折探索、成熟自信、走向自強繁榮,是近現代中國人探索民族復興的曲折歷程 鴉片戰爭打破中國人「天朝第一」的 夢幻後,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而學習西方,先生欺負學生的事實,讓學西方的美夢破滅。毛澤東說,謝謝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他們給了我們武器,不是機關槍,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十月革命影響下,中國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立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人爭取獨立 解放的鬥爭從黑暗中摸索走上曲折探索道路。在共產黨領導下,經歷過民主革命的兩次勝利、兩次失敗,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是,「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毛澤東語)。然而,中國近代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反對帝國主義和 封建統治,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擺脫貧窮落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新中國成立標誌著第一個歷史任務的完成,也是完成第二個歷史任務的開端。在中國這樣落後的東方大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答案,這註定了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同樣要經歷曲折。50年代的探索開了好頭,以後由於缺乏經驗,更由於指導思想的失誤,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理解、照搬外國模式、急於求成、階級鬥爭擴大化等錯誤日益發展,終於導致「文革」災難。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先導,中共在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不斷突破。鄧小平在十二大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三大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路線;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六大宣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七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括為「一條道路」和「一個理論體系」。30年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同時進行、互相推動:道路的開闢促進了解放思想,新理論的誕生又為道路提供論證。而理論成果和實踐成就又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來。2012年十八大把 道路、理論、制度統一起來,宣布,全黨應該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達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個自信」表明,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途徑的道路、作為指導道路的理論和作為根本保障的制度已經成熟,並在全黨認識上達成共識。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認識不斷升華的結果,體現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面對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明效大驗,是「三個自信」的基本依據 鄧小平說過,社會主義總的說比資本主義優越,但要靠我們的發展來證明。他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靠發展證明的命題。資本主義能夠取代封建社會,是因為資本主義在取得統治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創造的財富超過了過去世世代代創造的財富總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論證了,資本主義由於其不能克服的內在矛盾,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社會主義是作為解決資本主義矛盾和弊端的新社會出現的。然而理論證明不等於歷史證明、邏輯分析要靠生活來驗證。蘇聯東歐劇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國家雖然取得很大成績,但總的看社會主義建設搞得不成功,尤其是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導致人們逐步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心。特別是蘇聯東歐黨的領導層面對相對繁榮的西方國家現實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滲透,出現信仰危機,最終把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改革變成模仿西方的「改向」。蘇東劇變發生後,似乎出現資本主義要席捲全球之勢,但這不是社會主義理想的失敗,只是錯誤的模式、失效的體制的失敗。與世界社會主義嚴重挫折形成鮮明對照的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興起。發展是最好的證明。改革 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得到全面進步。1949年蔣介石離開大陸前說,我把四億人口吃飯的 包袱甩給了 共產黨,今天,中國糧食自給率達到95%,農民說,靠鄧小平(改革政策)和 袁隆平(雜交水稻)解決了 糧食問題。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645億元人民幣,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47.3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為343元,2008年已達到15789元,全國人民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生活水平。這種中國「井噴式發展」是對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好回答;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三個自信」的基本依據。放眼世界:中國和世界一些國家現代化過程的對比,進一步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有比較才有鑒別。把中國與世界一些國家經濟發展和實現現代化歷程做比較,可以更加堅定「三個自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經保持30年的高速發展,連續三個十年每年總產值增加近10%,堪稱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跨越式發展。戰後另一些國家也曾有一段高速發展時期,但難以保持30年。二戰後,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持續發展了20年,但是,到了第三個10 年,大多數發展速度就跌到5%以下了。為什麼高速發展難以持續?普遍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競爭力下降;人民生活改善緩慢、內需不足、單純外貿拉動難以為繼;面臨西方政治、經濟打壓和不合理國際秩序限制、增長空間變小;收入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凸現;盲目引進西方民主模式造成「水土不服」、民主化進程失控;受西方新自由主義影響政府作用削弱、調控不力;黨派紛爭、政局不穩、政策缺乏連續性等是主要原因。這就是「發展瓶頸」。一些國家在經歷高速發展後還 發生社會動亂,反過來又影響發展。「現代化孕育著穩定,現代化的 過程滋生著動亂」。 美國政治學家 繆賽爾、亨廷頓的話道出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悖論」。對於中國這樣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現代化遇到的困難更突出,為什麼迄今為止中國一直在成功地突破發展瓶頸?如何破解中國力量迸發之謎?原因就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充分利用了 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啟動利益機制調動積極性創造性;又發揮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權威,用有力的 宏觀調控限制、縮小了市場的負面效應,較好地處理了效率與公平、動力與平衡的關係;中國的政治制度把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統一起來,把發展民主與保持社會穩定統一起來,在實現方式上把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循序漸進地推進民主,達到實現公民有序參與、落實人民主體地位的目的防止了「民主亂象」。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可以集中資源、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應對複雜國際局勢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共產黨作為代表人民利益的先進政黨,長期執政,從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出發,規劃國家長遠發展目標;同時在堅持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優先基礎上妥善處理具體的利益矛盾,保障民生,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遍及全國各地,建立在社會各基層單位,黨員發揮聯繫群眾和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人民群眾 擁護,黨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中國政局長期穩定,執政黨和政府有很高的權威,黨的政策和國家方針保持連續性。這些優勢使中國能夠兼顧改革、發展和穩定,能夠妥善處理化解社會矛盾;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國內突發事件、自然災害;能夠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打壓採取有力的反制措施。這些,都是其它制度和 體制下難以做到的。與有可比性的國家印度相比,1950年代,中國和印度發展 水平相似,幾十年後,中國在經濟發展速度、基礎設施、外匯儲備、人均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遠遠超過印度,這是國際公認的。不是機遇格外垂青於中國,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促進和保證了中國的長期高速發展。 展望未來:自信,意味著敢於正視問題的科學態度,既反對動搖轉向,也拒絕僵化封閉,而是繼續改革開放,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新理念是由實踐奠基、催生並引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三個自信」的意義,就是啟發、鼓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信自己的選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就是展現了光明的前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信,當然意味著敢於正是現實。在發展的關節點即矛盾的交匯點上展望未來,問題多多,走哪條道路?顯然,僵化停滯,否定市場經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回到舊體制,只能使國家和人民失去活力,斷送大好的發展機遇;改旗易幟,照搬西方模式,實行全盤私有化和多黨制,會造成嚴重兩級分化、引發社會動亂。老路,走不通;邪路,是 死路;唯一正確的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只有這條道路,才能以改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化解矛盾、保持穩定、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實現現代化。這就是當代中國發展的 大勢。「善奕者謀勢,不善奕者謀子」。堅持「三個自信」才能把握髮展大勢。改革 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能夠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選擇,真正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毛澤東語)堅持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才有 今天成就。特別是90年代初,國內風波和蘇東劇變後,國內有「左」的否定改革開放的思想滋生。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做了澄清,他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尤其是「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言論如石破驚天,掀起新的改革巨瀾,在此基礎上召開的十四大,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這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決定意義。自信,反對動搖轉向,也反對自滿封閉;自信,要求堅持、更要求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還要繼續開拓前進,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文明「五位一體」的發展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要經過幾十年艱苦奮鬥,克服許多困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成熟的,還要繼續發展,按照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要求繼續進行理論創新,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先進的,還要不斷完善,在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框架下繼續進行體制完善和制度創新,逐步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制度更加成熟定性,而且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這裡的關鍵是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時代特徵、中國國情結合起來;把借鑒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和自主創新結合起來。 落實「兩個結合」,就是按照「三個有利於」的原則,繼續進行探索。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會進一步煥發生機和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會更加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