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親菩薩簡介

天親菩薩簡介?

? 《大乘百法明門論》是學習佛教唯識學的基礎之基礎,天親菩薩即《大乘百法明門論》的作者。天親菩薩(公元約320年——約公元480年),又稱世親菩薩,北天竺富婁沙富羅人,漢文稱作「丈夫國」。佛滅後九百年頃,後於龍樹菩薩約二百年,西元五世紀初,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之富婁沙富羅城,婆羅門種族之家。父為國師,姓憍屍迦,是帝釋天的弟弟毘(pí)搜紐天王之後。? 相傳毘搜紐天的力氣很大。當時,兇殘的阿修羅不允許毘搜紐天王住在這個地方,便對毘搜紐天王說:「你是大丈夫才能住這裡,否則就滾!」毘搜紐天王說:「我是大丈夫,我就不走!」為了弄走毘搜紐天王,阿修羅用盡了各種辦法,直至黔驢技窮,讓自己美貌絕倫的妹妹去引誘於毘搜紐天。沒想到,毘搜紐天與阿修羅的妹妹卻一見傾情。無奈之下,阿修羅只好與毘搜紐天展開決鬥。無論毘搜紐天砍下阿修羅身體哪一部分,阿修羅都能很快長出,與未砍下時一模一樣。結果打了一整天,勝負難分。到了傍晚時,毘搜紐天的體力漸漸不支,好像要敗了。於是,阿修羅的妹妹暗助毘搜紐使阿修羅被砍成兩段後無法再接攏,結果毘搜紐天贏了這場戰鬥並住了下來,起國名為「丈夫國」,意為「大丈夫才能住下來的國家」。 憍屍迦生了三個兒子,都同用一名叫做「婆藪盤豆」(vasubandhu),漢文釋作「天親」。? 兄弟三人中,天親菩薩的哥哥無著菩薩,別名阿僧迦,漢譯「無著」,是大乘根器,菩薩根性。其生於釋迦牟尼佛教滅後九百年(約西元四、五世紀之間),為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於小乘教之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來,東毗提訶一位賓頭羅尊者為無著菩薩講說空觀,無著初聞,隨即悟入。後修定得離欲,數次用神通往兜率多天就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菩薩受大乘空觀,學習《瑜伽師地論》等,歸來後如理思維。終於領悟,即破除小乘「執有」、「沉空」種種不究竟思想。繼之開振法鼓,集眾宣說,自此大乘瑜伽法門廣傳四方,相對於龍樹、提婆的「無相空宗」而言,本宗稱「法相宗」。無著菩薩為大乘佛學的開轍大師之一,他以《現觀莊嚴論》、《金剛般若論》傳授《般若經》的修行次第,是首先弘揚唯識思想的人,也是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的創始者。所撰大乘論疏有《顯揚聖教論頌》、《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等數十種重要作品,尤以《攝大乘論》為代表。 天親菩薩的弟弟「獅子覺」菩薩,別名「比隣持跋婆」,漢文譯作「母兒」。因為「比磷持」在漢語中譯作「母」,「跋婆」譯為「子」或「兒」。獅子覺菩薩亦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得以成就阿羅漢果。?? 他在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 天親菩薩是中間的那個兒子,是無著菩薩的異母弟。兄弟三人雖然同名「婆藪盤豆」,但因為他的哥哥、弟弟都有別號,因此他不用別號,直接稱他「世親」,也不會混淆不清。陳代真諦所譯的《婆藪槃豆法師傳》中稱他:「於薩婆多部(註:小乘二十部之一,即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典,師才俊朗,無可為儔,戒行清高,難以相匹。」——即:天親菩薩博覽群書,廣學多聞,才思敏捷,姿貌俊朗,行持又好,無人能比。 一切有部有兩個:一個是東方的一切有部,比較保守的,即現在這個迦濕彌羅;一個是西方有部,比較開放的。迦濕彌羅的有部造了個《大毗婆娑論》,它這個是五百個阿羅漢結集下來的,被認為是國寶,不準流通到國外去,只能到他國家去留學。世親菩薩是在西方有部出家的,他把西方有部的都學完了。因為迦濕彌羅《大毗婆娑論》不準流出國外的,沒有學過。他想去看一看迦濕彌羅的這個《大毗婆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據說天親菩薩為了學習阿毗達摩一系理論,於是改了個名字冒了名到迦濕彌羅國去學了四年有部教理,把《大毗婆娑論》都學通了。 因為在學西方的有部時,很多經部、大眾部的學說都在開放的西方講,他也去聽了,他對經部汲取了更多。他在迦濕彌羅學《大毗婆娑》參加辯論的時候,經常用經部的道理來破有部,把迦濕彌羅認為最高的《大毗婆娑》駁掉了很多。這時,迦濕彌羅國的一個羅漢叫悟入,很奇怪天親菩薩到底是什麼人,那麼聰明,居然將我們最高的一部《大毗婆娑》給他駁掉很多?於是,他入定一觀察,知道是世親菩薩。他說:「算了,你是世親菩薩,你是一個大法師,你現在是來由經部來破有部的話,我們這裡人裡邊有些沒有離欲的(就是沒有證果證道的),知道你是世親來學這個法的話,將來要對你不利的,你趕快跑,不要再呆了。」於是,世親菩薩把那個《大毗婆娑》什麼都學完了,十八部里的經論、三藏全部學好,外道的那些書也學完,所以說學問是通內外道,什麼都懂了,於是就回到了中印度。他不但是內明知道,因明、辯論的方法也非常精通。回到富婁沙富城,他就講《俱舍論》,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眾宣說。且隨講隨寫,著有《阿毗達磨俱舍論》二十卷,給很多的聲聞僧伽講經,最出名的就是《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毗達摩,巴利語Abhidhamma是一個組合詞。abhi是上等殊勝的、卓越的之意,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有時候指一切。例如:我們說的一切諸法;有時候專指有為法、行法。例如:講到諸法因緣生。有時候又是指法所緣,有時候是指法界,有時候是指法處,有時候又專指善法,有時候是指現象、事物,有時候又專指佛陀的教法。在這裡,法是專指究竟、真實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導的法。 「阿毗達摩」特指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共有七部論,稱為南傳七論,或上座部七論: 第一是《法集論》(Dhammasangani)或者又稱為《法聚論》。dhamma,是法,就是諸法,特指種種究竟法。sangani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這部論是整部《論藏》的根源,很廣泛地討論了種種法。 第二是《分別論》,這裡的Vibhanga,是指分別、解釋的意思,在這部論里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論分別跟問分別這三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裡面的內容羅列出來討論,然後再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覆地抉擇。 第三是《界論》(Dhatukatha),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來討論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設論》,(Puggalapanyatti),puggala是人,panyatti是概念,在這裡面就討論了各種不同種類的人。 第五是《論事》(Kathavatthu),這部論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駁斥當時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時代的種種邪見,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裝成僧人混進佛法,他們把很多的邪見也帶進來,於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長老就在結集的時候,造了這部論,專門來破斥種種的邪見。 第六是《雙論》(Yamaka),目的是為了解除種種名相術語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們的正確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來討論,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這樣的方式來提問,就是一對一的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論》。 第七是《發趣論》(Patthana),這部論在《論藏》里是最重要的,傳統上稱為《大論》(Maha- Pakarana),這部論跟前面六論稍微有點兒不同。前面的六部論側重在分析,分析諸法的名相,而這部論是用二十四緣的方法來貫穿一切諸法。緣就是關係、條件,把前面所講的法貫穿在一起。如果我們把前面這六部論所討論的法比喻成珠寶,那《發趣論》就是用二十四緣這條經線把所有法貫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這部論是最能夠證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為這部論非常複雜,必須得先透過,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於組織法,前面的屬於分析法,這個是屬於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裡面所討論講到的法都整理、統合起來。  《阿毗達磨俱舍論》一出,頗有爭論,而無能破之者,時人稱此論為《聰明論》。所以,我們《阿毗達磨俱舍論》是有部的,根據是《大毗婆娑》,但裡邊天親菩薩認為《大毗婆娑》有不盡善之處,就用經部的理論來補充。所以說,它跟《大毗婆娑》不是一個體系了,它另外成了個體系,而是《大毗婆娑》的結晶,在佛教裡邊有極崇高的地位。那麼,那個時候就叫「聰明論」了。凡是學過《俱舍》的人都會聰明起來,因為講的東西範圍很廣,講得很深透,一般不但是內明了、因明了什麼,聲明都有。  天新菩薩在講《阿毗達摩俱舍論》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人是悟入論師(阿羅漢)的一個弟子,叫眾賢論師,他對世親菩薩批判《大毗婆娑論》(《俱舍論》裡邊有批判《大毗婆娑論》的內容)非常氣憤,就花了十二年功夫造了一部《俱舍雹論》。他這部論要像冰雹一樣把《阿毗達摩俱舍論》打得稀爛。他要跟世親辯論。結果這個本拿到世親菩薩那裡去,年紀已經很大的世親菩薩對他說:「我造論的時候,我又沒有想要跟你辯,你造了這個論,你跟我辯啥呢?而且你這部論根本駁不了我這個東西,我還沒那麼閑來跟你辯。」這個眾賢論師栽跟就不跟他辯,後頭跑掉了。他福氣也不夠,中途害病了,快死了。於是,他叫他的弟子將這個論拿給(世親菩薩)時說:「你給我把這個論送給世親菩薩,叫他看一看,這個論如果有可以採取地方你就採取,把此論留著;如果這個論不好的話,你把它燒掉也可以。」他就死掉了。他的弟子送到世親菩薩那裡,世親菩薩看看他說:「這部論雖然很多地方破《俱舍》,但是理論不足,破不了。但是他因為要破,他講了很多道理,卻是反過來對《俱舍》有補充的地方。」他說:「這個論可以流通,但是要改個名字,《俱舍雹論》這個冰雹就不要了,你不是個雹,你破不了,叫什麼呢?叫《順正理論》吧,你這部論跟我的正理還比較順的,並不是雹,打不了,打破不,反過來你順了我後頭,跟了我後頭比較隨順的。」所以,這部《俱舍雹論》就改成了《順正理論》給它流通了(這部論我們玄奘法師也翻了,《大藏經》里有)——這是世親菩薩的內明了,人家是辯不了。  從聲明的角度來看,這部《阿毗達摩俱舍論》的文學評價也極高。當時印度有個新日王,他的妹夫是一個精通聲明的婆羅門外道。他看到這個《阿毗達摩俱舍論》在佛教內部都攻不破,於是想從聲明的道理來破它,他出於妒忌,不想世親菩薩的《阿毗達摩俱舍論》來流通世間,他說我要用聲明(就文學的觀點上)來破它,就說你文學不好,你儘管你佛教講得好,文學上你卻不行。於是,他從聲明的角度也造了一部論來破《阿毗達摩俱舍論》。結果,世親菩薩就根據那個論,又造了個反駁的論,把這個外道的論駁得體無完膚。也就是說,《阿毗達摩俱舍論》不但是內明的,講佛教道理講得好、攻不破,就是文學的基礎也極好,用文學的觀點來破,也破不了。不但沒有把它破掉,而且新日王還對世親菩薩生起了大信心,不但沒有把世親菩薩趕出去,反而皈依世親菩薩了,並且他的太子還在世親菩薩面前受了戒,他的王妃也出家作了世親菩薩的弟子。天親菩薩深受當時新日王及王母尊信,受王及王母請留,住其都城阿俞者國,受其供養。 天親菩薩先遍通墳籍,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小乘為是,在北印度宣揚小乘,不信大乘,隱蔽、毀謗大乘法,謂摩訶衍非佛所說。無著菩薩憫此弟聰明過人,識解深廣,該通內外,恐其造論破壞大乘。於是無著菩薩住在本國,遣使往阿俞者國報天親云:「我今疾篤,汝可急來。」天親即遣使還本國,無著菩薩先命弟子於天親菩薩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與兄相見時咨問疾源,兄答曰:「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天親又問:「云何賜由?」兄云:「汝不信大乘恒生毀謗,以此惡業必永淪惡道,我今愁苦命將不全。」天親聞此驚懼,方知其兄苦心,即請兄為解說大乘。於是無著菩薩即為天親菩薩略說大乘要義。 天親菩薩根器聰明殊有深識,即於此時悟得大乘理而隨兄遍學大乘義。後如兄所解,悉得通達解意,既明思惟,前後悉與理相應,無有乖背,始驗小乘為失,大乘為得,若無大乘則無三乘道果。想到昔既毀謗大乘不生信樂,懼此罪業必入惡道,深深自物咎責欲悔先過。於是往至兄所陳說其昔日的愚迷,現今欲懺悔,求問如何方得免除罪過:「我昔由舌故生毀謗,今當割舌以謝此罪。」兄云:「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若欲滅此罪,當更為方便;汝舌能善巧毀謗大乘,當以此舌善巧解說大乘。」於是世親菩薩在無著菩薩歿後,又造了五百部論。  世親菩薩在密法裡邊也有大成就,為了弘揚大乘瑜伽派的教理,一共造了一千部,所以又叫「千部論師」,這是很有名的。在某些地方只說世親菩薩是一個瑜伽派的一個祖師,但是他還有一些是他真正密法的傳承,一般的佛教史里沒有講。據有些佛教史所說,他還得到了一個阿闍黎的密法的傳承,而且得到了密法成就。 古來皆稱天親菩薩為千部論主(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華嚴、涅磐、法華、般若、維摩……等諸大乘經論,悉是天親菩薩所造。他一生著作很多,其著作現存的計有《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唐·玄奘譯)、《唯識三十頌》(一卷,唐·玄奘譯)、《唯識二十論》(一卷,唐·玄奘譯)、《佛性論》(四卷唐,梁·真諦譯)、《攝大乘論》(十五卷,梁·真諦譯)、《釋金剛論》、《法華經論》(二卷,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十二卷,後魏·菩提流支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後魏·菩提流支譯)、《辨中邊論釋》一卷、《大乘五蘊論》一卷、《涅磐論》和《往生論》等。 此等著作古來曾作系統性的分類,玄奘門弟之法寶《俱舍論疏》中作六部分:小乘經論、般若經論、解深密經論、法華經論、如來藏經論、涅磐經論。而「華嚴澄觀」之《華嚴玄談》作五部分:小論、般若論、唯識論、法華論、十地論。依此等多種著作,可窺知天親菩薩智慧深廣。凡天親菩薩所著,文義精妙,有見聞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邊土學大小乘人,悉以天親菩薩所造論為學本,異部及外道論師聞天親菩薩名,莫不畏伏。其晚年思想圓熟時期之代表作即是《唯識三十論頌》與《凈土論》。 天親菩薩廣造大乘論解釋諸大乘經典,而大成了唯識宗。在《大乘百法明門論》中,他把宇宙萬有分為五大類,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心法是說以心(精神現象)為主體,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識」;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包括五根、五境和意識的對境十一種現象;不相應行法是一種非精神、非物質的現象,它區別於前三種法,是假立的有為法,包括二十四種現象;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湛然常住的理法,其中包括六種無為:虛空無為(認識真理猶如虛空的境界)、擇滅無為(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擇滅無為(通過神秘的直觀得到真理的境界)、不動滅無為(通過深思靜慮,不為苦樂所動的境界)、想受滅無為(滅斷一切觀念、感覺、以直觀顯現真理的境界),真如無為(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以上五位百法總括來說,就是心是識自體,心與識相應,色是心識所變現,不相應行法是區別於心、色的假立,無為法則是前四位斷染成凈的最終結果,無為法也以識為根本,但它是最真實、最圓滿的最高真理。 在《佛性論》中,他提出五性各別說,把一切眾生分為:聲聞、獨覺、如來、不定種性、無性有情等五類。此五者是潛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由於每個人所具有的善、惡種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結果也不相同:聲聞可修證阿羅漢;獨覺修證辟支佛;如來種性可修證為佛;不定種性的證果不確定,可修證以上三種之一;無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種子,因此要受業報輪迴的限制,雖然苦心修持,也不能得到上面三果。這種五性各別說和古代印度的種姓觀是密切相關的。 約公元480年,世親菩薩約於八十歲的時候,在阿瑜遮那國逝世,時其兄無著逝世已二十餘年。 天親菩薩主著之《攝大乘論釋》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之注釋之結尾有偈曰: 我說句義所生善 因此願悉見彌陀 由得凈眼成正覺 由此,可察知天親菩薩願生西方凈土之意,而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之冠頭亦以: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 與前偈相呼應之,故天親菩薩繼龍樹菩薩之後被推崇為凈土教之祖師。

?
推薦閱讀:

【轉載】多傑仁增仁波且簡介(二)
楚漢陳倉之戰簡介
【天星擇日簡介之三】
胃腸病藥物簡介
善導大師著作簡介

TAG:菩薩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