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風采】教育如劍道無痕
無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圖和目的隱蔽起來,通過間接、暗示或迂迴的方式(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不留痕迹),給學生以教育的教育方式。無痕的教育沒有口若懸河,沒有正襟危坐,沒有訓斥責備,只有觸動感激、心有靈犀、快樂成長。它既是一種教育方式,還是一種育人技巧,更是一種教育的美學哲學境界。本期,我們一起來談談教育的無痕之境,意在讓諸位教育者明白:教育需要無痕,這不止是一種對境界的嚮往。這也是一種規律,一種原則和方法;這更是一種技巧,一種藝術和智慧。我們不能人為地去創造規律,我們應該順應這個規律,堅持這項原則,使用這種方法,掌握這種技巧,領悟這種藝術,增長這種智慧。
◆◆◆
一、什麼是教育無痕?
1、不留痕迹
教育無痕,就是在教育過程中不留痕迹,以一種自然和諧的方式實施教育。這裡的「痕」作「痕迹」理解。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善於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對話者的身份,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發揮影響作用。這就是「教育無痕」的基本含義。值得注意的是,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不是沒有教育意圖,而是不讓孩子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圖。孩子從家長和教師隱蔽了意圖的教育中受到啟發、感染,達到了教育目的,實現了教育意圖。
2、教無定法教育無痕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如果我們把「痕」理解為一種樣式、模式,「無痕」,就可以理解為沒有固定的模式,無論是給予還是開啟,無論是教育家們總結的何種教育模式,只要是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模式,最終都能達到殊途同歸的教育目的。這就是「教無定法」。
3、善教無傷教育無痕還可以這樣理解:「痕」,指傷痕。「無痕」,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因為方式方法的簡單、粗暴或不當,給孩子心靈或身體留下創傷。這就是「善教無傷」。我們總是把孩子比喻為祖國的花朵。花朵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嬌嫩的,脆弱的。需要教育者精心呵護。任何一點簡單、粗暴或不當,都可能使花朵破碎、凋零。這也是我們強調教育孩子要有愛心、細心、耐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
二、教育無痕的意義
1、成功的教育需要隱蔽其意圖
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過這樣一句話:「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許多家長和教師在孩子面前往往擺出一副「我是在教育你」的面孔和姿態,於是就出現了許多失敗的教育。實際上,家長和教師越是千方百計「教育」孩子,孩子就越是不買帳。這種現象在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更是屢見不鮮。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這道出了「無痕教育」的真諦。
2、無痕回歸教育的本真無痕的教育,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不留痕迹,不刻意追求固定的模式,不因為方式方法的簡單、粗暴或不當,給孩子心靈或身體留下創傷,以一種自然和諧的方式實施教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真知,學會做人,提高學習和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掌握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本領。
3、教是為了不教葉聖陶先生說過:「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葉老的原話說的是教學,教學的目的是達到用不著「教」。怎樣才是達到用不著「教」?一是孩子有了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孩子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二是孩子掌握了學習的要領和方法,孩子會學並且能學會。相對於教育而言,用不著「教」指的是孩子在自己獨處的時候,也能通過自我教育調整改善自己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表現,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自我教育是一個人在思想品德修養中自覺能動性的表現,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培養的最終目的之一。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激發孩子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三、教育無痕的境界
道家有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則無不為。」「無」是中國哲學中所能達到最高和最理想的境界,也是劍客對於劍道精神的極致追求。其實,事物發展到一定境界,其本質都是相通的。「無」的境界使我們聯想到教育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無痕。
1、無劍之境
古代劍客對於劍道精神的追求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第二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由此,教育的工具與手段,其實也是這樣。剛開始站上講台之時,教師藉助先進的教學設備,藉助讓人眼花繚亂的教具來教育孩子,有點像是「用劍」來演練功夫,看上去精美華麗,其實只是浮於表面。慢慢的,教師開始明白自己的底蘊很是重要,大智慧實際上並不是平時所理解的紛繁複雜的教具和設備,只要真正的教育水平上升到一定的水準,自然就不用什麼技巧了,教育也大巧不工起來了,終於到達「重劍」的境界。此時各種教具和設備應用自如,嫻熟不已,學生學得紮實有效。這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已經很難掌握了。在此基礎上,教育也漸漸「不滯於物」了,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是教育,可謂「木劍」境界。最後,終於明白教育的至高境界是「無痕」,一種只可意會的境界,一種用最簡單的方法而達到的理想境界,不拘泥於物,信手拈來,自然樸素,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2、無招之意如果說劍是工具和手段,那麼劍招乃是方法和技術。最高明的招術是:無招勝有招!那麼,課堂教學方法,各種教育技術,如何才能達到「無招勝有招」?一是要悟。教育本身是一件大智慧的事,需要教師有很高的悟性,用一顆敏感的教育者的心,從自己平時的教育生活中理解教育。二是重意,「無招」的教育,應該重意不重招,不機械地重複自己以前的方式方法,要靈活生動。「招是死的,人是活的,要靈活應變不拘泥。」三是須慢,教育本是一種慢的藝術,有人說:「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地靜待花開。」四是尚簡,方法和技術總是難以窮盡的,而「智慧的靈魂是簡潔」(莎士比亞語),教育過程中要善於用簡潔的方法獲得豐富的效果。當教育也達到「無招」的境界時,相信,肯定也會「便如是大詩人靈感到來,作出了一首好詩一般」酣暢淋漓,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無痕教育,是觸及教育之靈魂的教育。如果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育,也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不拘囿於一定的方法,也就真正達到了「無招勝有招」的境界了。
3、無名之實境界極高的上乘劍法,既沒固定的招式,也不遵循劍法的常規,而是融匯各家,自辟蹊徑的。既無固定的招式,也就不必要非給它定名不可了。倘若非要給這種劍法有個名字,不如就叫它無名劍法吧。這「無名劍法」比任何「有名」的劍法,境界都要更高一層。它是要靠學者各自的悟力自創新招的。無名劍法不拘一格,順敵勢而應招,看似毫無章法可尋,其實卻是有它的獨創的章法。無名劍法以神韻為主,並不拘泥於原來的招數。由此聯想到教育之「名」。常常發現,很多名氣很響的「某某教學法」「某某數學」「某某語文」「某某課堂」等,讓人目不暇接,而細細思量,卻發現大同小異,殊途同歸。卓越的教藝不是反對給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命名,而是反對浮於表面的、玩弄詞語的概念遊戲。因為「真正好的教育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育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善」(帕爾默《教學勇氣》)。因此,最好的教學方法不在於名頭,而在於是否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是否體現學科本質,是否遵循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是否「既有營養又好吃」(吳正憲語)。莊子有言:「神人無功,至人無己,聖人無名。」的確,大道至簡,真水無香,高手在民間。有道行的人物、高境界的劍法都是樸素而「無名」的。那最優秀的教育境界呢?那也一定是無跡無痕、順其自然的。
4、無形之美
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道至簡,至朴無痕。雖然,無形的境界是至高至美的,但其形成過程也是經歷了從「有形」到「無形」,從「有痕」到「無痕」的不斷修鍊和發展。從對工具手段的依賴,到對方法招術的精熟,再到思想精神的追求,從而達到理想之化境。萬事萬物,到了極致時,道理就差不多相通了。教育教學,也應該如此。尤其在「亂花漸欲迷人眼」時,那些簡單的工具,簡潔的方法,常常是最有效和最樸素的教育形態,往往也是最本真的教育,才是最美的教育。鄭毓信先生說過:「數學教師有三個層次,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的,是教書匠;能夠體現數學思維的,是智者;而能進行無形的數學文化熏陶的,則是真正的大師。」教育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其是生命體與生命體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是一段無法複製也無法倒回的生命時光,是一段充滿無限可能的生命之旅和智慧之旅。從這個意義上看,教育的藝術有點像無形之水,善利萬物,以無有入無間,行不言之教,展無痕之美。
◆◆◆
四、怎樣才能做到善教無痕?
教育之美在於其沒有了教育的痕迹,在於其留給人們的自然流暢之感,在師生的人格感染中、心靈碰撞中、理解傾聽中、真誠激勵中……,潤物無聲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那怎樣才能做到善教無痕呢?
1、教育無痕需要以身示教
教育者的示範,無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講的就是垂範的作用。青少年善於模仿,教育者的行為成為楷模,自然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半。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既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又要塑造他們的心靈。所以教師的思想覺悟、道德風貌、文化修養、言談舉止無不深刻影響著學生。教師具有率先垂範的作用,優秀的老師往往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楷模和導師。車爾尼雪夫斯基(俄)說: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教師要時時處處躬親示範,這是無聲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也是最人文的教育。因此,教師必須言於律己,以身示教,教育學生,首先要做出表率。做一名品德高尚、治教嚴謹、和學生共甘苦、不愧為人師表的人,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生,為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和旗幟。
2、教育無痕需要啟發鼓勵對犯錯誤的孩子,教師往往會以權威自居,激動之下常常忘了啟發和激勵;教師習慣於說教訓斥,嫻熟於直接灌輸告訴;卻常常忘了表揚他們的優點,忘了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其實只要不留痕迹的變批評為表揚,效果也許更深刻和久遠。激勵能使人處於一種興奮狀態,從而引起積極的行為,出色地實現既定目標。教育者通過語言或文字等多種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教育對象的心靈,就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引起他們的心靈震撼。每個孩子都是落入凡間的天使,卻很少得到天使的待遇。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隱形的翅膀,只需輕輕托舉,就能展翅飛翔——而很多的老師、家長意識不到。鼓勵是一種教育智慧,激勵源於尊重,源於信任。教育就是慢的藝術,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教育需要不留痕迹,需要等待,等待恰當的時機,等待孩子的成長。
3、教育無痕需要委婉含蓄教育者需要教育智慧,含蓄就是一種高超的教育智慧。不少教育者往往「直奔主題」,甚至還怕不直截了當,索性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我教育你,是為了你好!」教育目的如此顯露!教育目的顯露,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或百般抗辯,或當成耳邊風,不入心,不入腦。出現這種局面的道理很簡單,擺出教育人的架勢,就失去了平等的心態,往往居高臨下,態度強硬,甚至因此造成「假錯冤案」,不但沒有教育效果可言,而且還可能使師生關係變得疏遠乃至惡化。其實,教師在學生進步或成功時,高興地拍了拍他,或者對他豎起大拇指,一個簡單的動作會讓學生幸福了好久,也許就是學生自信的開始。老師充滿誠意的讚許的目光,滿懷愛意的微笑,都會在孩子心中盪起層層漣漪,留下也許是一輩子的美好記憶。這就是含蓄的力量!無聲的教育!智慧的教師應該善教無痕,教育無痕,宛如紛紛揚揚的雪,絲絲縷縷的雨,融進了地里,滋潤了禾苗,卻不見其痕,不聞其聲,受益的卻是禾苗!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這道出了「無痕教育」的真諦。提倡無痕的教育,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不留痕迹,不刻意追求固定的模式,不因為方式方法的簡單、粗暴或不當,給孩子心靈或身體留下創傷,以一種自然和諧的方式實施教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真知,學會做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而是心靈與心靈的融合,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智慧與智慧的碰撞,生命與生命的互動。泰戈爾詩曰:「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飛過」。教育需要無痕,教育無痕把教育方法提升到了「無為」的境界,說是「無痕」實則是在人的生命歷程中刻下深深的印痕,這對教育者是如此,對受教育者也是如此。
本文來自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平台http://www.gsres.cn
推薦人:竇學霄 康樂縣新治街小學
(更多教育教學資源請訪問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http://www.gsres.cn)
推薦閱讀:
※2016北京大學暑期學堂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他們從未知道那天所見的花的名字
※淺談幼兒養成教育的培養
※教育技術學的另一種思考
※如何看待班主任要求我們投票選5個影響班級的同學交政教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