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農民之殤

毛澤東曾經說過:「中國革命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問題。」老毛抓住了根本,以解放貧苦農民為訴求,打土豪分田地,得到廣大貧苦農民的支持。日本人被趕走後,國共對決。老蔣勢頭雖大,沒有得到老百姓支持;當時老毛勢頭雖小,卻獲得老百姓支持。這就應了「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古訓,三次決戰老毛逆轉而勝,把老蔣趕到了台灣。應該說,中國農民在中共奪取政權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建國後,「翻身得解放」的中國廣大農民又經歷了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幾個階段,在這些「社會主義改造」和「集體化」過程中,原來土改分配農民的土地又充了公。建國後30年,無論土地在私人手裡,還是歸集體所有,農民每年都得繳「公糧」。數億農民通過繳「公糧」,養活了城裡吃「國庫糧」、「商品糧」的人。「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城裡人憑票定量供應糧食,直接餓死者很少;農村人勒緊褲腰帶還得上繳「愛國糧」,結果廣大華北農村餓殍遍野,死者無數。應該說,中國農民為幫助城裡人免於餓死又做出了巨大自我犧牲。 改革開放三十年,沿海城市通過外引內聯擴大投資經濟規模越來越大,經濟活躍的發達地區勞動力需求旺盛。糧食種的再多卻不賺錢,於是青年農民紛紛湧入城市,在城市裡從事最低端的工作,以建築工地、工廠等職業居多。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十年,在GDP主義的狂潮下,農民工扮演著塑造城市、重建山河的重要角色。高樓拔地而起,大橋跨江而立,隧道貫通南北,高鐵四通八達,無不是農民工的傑作;他們乾的是苦力,吃的是粗糧,睡的是工棚,頂嚴寒戰酷暑,是最吃苦的群體;他們遠離故鄉,遠離親人,搏青春,甚至押生命,回報卻很微薄。改革開放的三十年,試問誰對城市建設貢獻最大?應該說是農民工。中國農民工是世界上最吃苦、最偉大的群體,由此,中國農民工入選2009年美國《時代》雜誌年度封面人物。 毋庸諱言,近一個世紀以來,無論是建國前支持革命的功勞,建國後養活城裡人的功勞,還是改革開放後參與城市建設的功勞,沒有那個群體能和中國農民相比。然而,這個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付出最大、貢獻最大的群體,不但沒有盡享分配成果,反而成為最大受害者。 建國六十多年了,一個戶籍政策就把農民牢牢釘死在原籍,除非招工、參軍,除此而不得遷入城市。三十年來,中國農民工形成巨大的流動,有史學家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然而他們在大中城市中遭遇嚴重的生活、住房、醫療和教育障礙。迄今為止,約3-4億多農民工在城市裡打工二三十年,連同他們業已成年的孩子,都無法遷入城市。進入不了城籍,永遠被稱作「農民工」,或者是「農民工一代」、「 農民工二代」「 農民工三代」。生活在城市,卻沒有城市戶籍,具體的悲情在於,生活、升學、就業等等諸方面都存在歧視,看病只好自掏腰包。青壯年進入城市打工,在農村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殘,境況如何呢?按剛執行不久的政策,失去勞動力的老人每月有五十五元補貼,生活算是有了「保障」,然而孩子失學多、上學難、看病貴的現象仍十分普遍,尤其一家兩地分居給孩子心靈的創傷無法彌補。 農民身份更大的悲催還在於,從土地到居屋,從法律上看沒有一樣屬於自己的。各級地方政府或以國家名義或根據需要想收就收,想拆就拆,由此屢屢造成無數抗拆、上訪的舉世奇觀。近年來,政績工程促使城市仍在高速擴張,農村城市化進一步加快,國家建設表面光鮮的背後,不知又有多少美麗的原始村落消失、多少山川河流污染、多少農民失去家園?而在那些繁華的都市裡,有多少城市農民工既失去故鄉,又融入不了城市?咎其因,這個害了幾代農民的「二元體制」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夠終結?


推薦閱讀:

明報中國評論﹕「互惠」不再 中日關係質變
俄羅斯舉行紅場閱兵夜間綵排 中國方陣亮相
中國最富有的四座非省會城市,實力遠超23個省會,有2個在江蘇!
中國維和部隊都在哪裡維和過?

TAG:中國 | 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