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游刃方寸 熔鑄古今——談張大鈞的篆刻藝術

篆刻之所以稱為藝術, 是因為那小小一穎印章, 蘊含無限, 作者盡可勒筆馳刀, 游刃迴旋, 把他的滿腹經綸, 一腔情愫, 都傾瀉在方寸之間。作品或雄渾、或奇肆、或溫雅、或優美, 給觀賞者以美的無窮享受。 張大鈞從小迷上了這一門藝術, 十四五歲時就舞弄刻刀, 後經人引薦, 求教於謝義耕先生, 得授篆法, 從此步出迷津, 研習揣摩, 漸有所得。一九六三年他考入福建師大藝術系, 攻習中西繪畫。功課之餘, 別有用心, 終於以金石書法脫穎而出, 在歷屆學生中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藝術道路。

張大鈞治印, 法度謹嚴。他對古璽封泥、兩漢銅印, 尤為傾心, 又從明清浙、皖諸派及近代吳昌碩、齊白石、鄧散木諸名家作品中, 采掇精華, 形成自己古茂醇厚的風格。( 例見封底) 周秦古璽, 不少刀法峭利, 章法奇險之作, 這倒不是因雕工刻意造險, 恰恰相反, 是當時印章唯求實用, 於是不加雕飾, 隨意而作, 便有了鬼斧神工的天然效果。其時印章或作封泥, 或作佩飾, 或作標記。如傳世朱文巨璽「 日庚都莘車馬」 , 六字布局奇倔, 疏密懸殊,用刀潑辣自由, 筆畫斷連隨意, 整個印章有「 大朴不堆」 之韻致, 其實這個印章是用來烙馬用的。至漢代, 印章才漸有藝術追求。漢人鑿印, 天真自然, 蒼朴雄健, 與古璽意蘊一脈相承。而唐宋以後、藻飾風盛, 以九疊篆法入印, 繁鎖纖巧, 又漸失去了漢魏鑄鑿的挺拔風度。張大鈞緊追秦漢印章風範, 多少年來熔金百鍊, 終於斐然有成。

當然, 任何一個有見地的藝術家, 都不會泥古不化, 從一而終。張大鈞深知, 書法、繪畫和篆刻, 源理同宗。近代不少書畫大家如吳昌碩、齊白石, 不也都是獨樹一幟的篆刻家么?魯迅先生在《<蛻龕印存》序》中說: 「 飾文字為觀美, 雖華夏所獨, 而其理極通於繪事 。」而篆刻和書法的關係, 更是顯而易見。多少年來, 張大鈞潛心秦刻石鼓文、泰山金剛經,從中悟得古拙雄厚的金石韻味, 用於印事, 其花鳥師承宋省予先生, 運筆勁健挺秀。書畫功夫養榮篆刻, 使張大鈞的作品別具一格。揚啟輿教授曾對他作品有過評價: 「 經營方寸, 章法產道, 每奏刀必求虛實、疏密、陰陽、動靜之對比和諧」 , 「 因擅行草, 故運刀若中鋒行筆, 凝重蒼韻, 使具平中寓奇, 火氣退盡之美。」這個評價, 正說明了作者的書畫涵養對篆刻的升華作用。楊啟輿教授還認為: 「 當今印壇, 有銳意求新者, 翩翩多姿, 有宗法傳統者,醇厚古茂, 大鈞治印兼取二者。」 的確, 能夠博採眾長、熔鑄古今, 正是藝術家保持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

張大鈞現為福建省電化教育館的美術編輯, 獲得了高級教師職稱。近年來, 他的篆刻作品不斷參展、發表, 並多次作為政府部門的禮品贈送國際友人, 得到廣泛的好評。在《首屆全國教師書法、繪畫、攝影展覽》和《全國首屆現代篆刻藝術大展賽》中, 他的作品連續獲獎。這些榮譽, 更促使他矢志追求篆刻藝術的更高境界和技藝。「 鍥而不捨」 加上「 精誠所至, 張大鈞手下的金石, 必將更加放出異采。1 9 8 9 年9 月15 日於也止齋從容
推薦閱讀:

黃牧甫的印面和他的一些印學觀點
方寸之間見真「章」---篆刻篇(二)
篆刻程序
篆刻入門:篆刻的章法
篆刻的線條有什麼要求,什麼樣線條才是美的?可以反覆刻磨線條嗎?

TAG:藝術 | 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