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動物用藥量的確定與給葯

因水產養殖動物生活在複雜的水環境中,而水體理化因子如:溫度、鹽度、酸鹼度、氨氮和有機質(包括溶解和非溶解態)的含量,以及生物密度(生物量)等,都是影響藥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藥效隨鹽度的升高而降低,而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強。通常溫度每升高10℃,藥力可提高1倍左右。水體的酸鹼度(pH值)對不同藥物也有不同的影響。酸性藥物、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以及氯黴素、四環素、呋喃類等藥物,在鹼性水環境中的作用減弱;而鹼性藥物(如卡那黴素)及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如新潔爾滅)和磺胺類等,其作用則隨水體pH值的升高而升高。又如漂白粉在鹼性環境中,由於生成的次氯酸易解離成次氯酸根離子(OCl-),因而作用減弱。除了上述因素外,水體中有機質含量及生物密度也會影響藥物效應。有機質的大量出現,通常可減弱多種藥物的抗菌效果,尤其是化學消毒劑更為明顯。所以,藥物的用量應注意以上這些問題。

確定了用藥劑量,在計算用藥總量時,應根據不同的給藥方式分別加以計算,用藥劑量是療效的保證,所以必須計算準確。

外用藥應按水的體積計算,以「毫克/升」或「ppm」表示,如1立方米水體含葯1克為1ppm,亦即1毫克/升。全池潑灑用藥的計算,要求池塘水面積丈量準確,計算平均水深時,總測點應不少於10個,求其平均值。葯浴用藥的計算,要以葯浴容器的容水量為準。

內服藥一般是按魚的體重計算,其前提是要準確掌握被治療魚類的存塘量。當病勢嚴重時,魚類的攝食量大減,這時應按實際的攝食率,提高飼料中的含藥量。以保證吃食魚能獲得足夠的治療藥量。至於使用的療程多少,則應以病情輕重和病程緩急而定,對於病情重、持續時間長的疾病就有必要使用二至三個療程,否則治療不徹底,易於複發,同時也會使病原體產生抗藥性。當一種藥物未能在一次或一個療程內治癒時,最好再下一次治療時改用另一種藥物。一般會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給藥方法,應根據魚病的種類和藥物的性質採用不同的給藥方法。外用藥一般是主要發揮局部作用,體內用藥除驅腸蟲葯及治療腸炎葯外主要是發揮吸收作用,這是兩種不同的給藥方法。為提高療效給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潑灑藥物時,應先餵食後潑葯。所用藥物要充分溶解,經稀釋後全池均勻潑灑。對不易溶解的藥物要充分攪拌,藥渣不要投入魚池中,以避魚誤食中毒。潑灑應先從上風處開始,逐步向下風處順風潑灑,以增加藥液均勻度。潑灑時要注意安全盡量減少藥物對人體的傷害。潑灑的時間,要根據天氣變化靈活掌握,使其發揮最佳藥效。一般應在晴天上午11時前或下午3時後用藥,雨天停用,陰天藥效較差。夏季高溫天氣應避開炎熱的中午,可在上午9時前或傍晚進行,要注意清晨魚浮頭或浮頭剛結束時,不能用藥,當然增氧劑除外。

製作內服藥餌時,藥物與飼料要混和均勻,同時注意藥物與飼料添加劑間的相互作用,顆粒加工的大小要適口,喂前應先停喂1次或1天,再投喂藥餌。病魚康復後,投飼量應逐漸增加到常量,避免魚類病體恢復後出現暴食。

另外,當多種魚病並發時,應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合理用藥,一般先治療危害較大的疾病;也可混合用藥,以增加藥效,降低成本。

推薦閱讀:

一代宗師---徐悲鴻筆下的動物世界欣賞。(上)
動物們的死亡觀令人震撼
我家有個動物園
動物比人會笑
謎語集錦 5 動物謎

TAG:動物 | 水產養殖 | 養殖 | 水產 | 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