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之辨列星辰,觀察自然界陰陽的變化
觀察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有一段時間我為了弄清天地之間的陰陽變化,和我的學生,半夜起來觀星宿,看流星雨,觀測木星、金星、火星的運行規律。從這點上看,來美國還是比較幸運的。有一年回國天氣很好,跟朋友出遊本想展現一下辨別星宿的技能,抬頭一看,天空霧蒙蒙的,只能看到個別比較亮的星星,很難觀測到星宿。在美國我的家離西海岸很近,晚上步行到海邊,抬頭遠望,滿天的星斗,不同季節天空的星宿各式各樣,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北斗七星、牛郎星、織女星、銀河、獵戶座、皇冠座等美不勝收。
人體標準穴點陣圖中一共有361個穴位,穴位的名稱非常有特點,深入理解這些穴位的名稱,對記憶穴位的位置、理解穴位的功能主治都有很大幫助。有一個穴位的名字很特殊,是足陽明胃經的第25個穴,叫天樞穴。顧名思義天上的樞紐,一定是中心位置,是哪一個樞紐呢?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顆星也叫做天樞,通過對星座的觀察,可以發現天樞星是以北極星為中心,順時針旋轉,對應人體「北極星」就是肚臍(神闕穴),天樞穴2寸旁開肚臍。
這裡有兩個樞紐,
第一,天樞穴本身是中心,天樞在肚臍旁。《黃帝內經》指出臍以上為天,臍以下為地。天樞來自胃經,位於中焦,五行為土,以天之氣而論,地位於中心,這個中心在人體就是天樞穴,在天上就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
第二,以神闕為中心,神闕位於任脈,任脈統一身之陰,精藏為陰,神闕以上「精化為氣」,神闕以下腎藏精,神闕為人體的中心點,也就是陰陽的中心,相對於北極星的位置(圖1-1)。很好地理解和應用天人相應的觀念,除了認真閱讀、背誦《黃帝內經》的經文以外,還要走出去,用眼來觀察,用心去體會,用感覺器官去感受大自然的氣息。
圖1-1
天樞穴與北斗七星圖再舉一個例子,《黃帝內經》曰:「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按照五行配五味的關係來看,這裡有很多不易理解的內容。木味酸,火味苦,土味甘,金味辛,水味咸。按照五行陰陽屬性,木火為陽,金水為陰,土性平為中心。《黃帝內經》曰:「氣為陽,味為陰。」
五行當中任何一行的「陽氣」與「陰味」的作用是相反的,例如木主陽氣出生,其味酸,功能使之收;火主陽氣生長,其味苦,功能使之堅;土主氣化,其味甘,功能使之緩;金主陽氣收斂,其味辛,功能使之散;水主陽氣收藏,其味咸,功能使之軟。氣與味的功能作用相反,其寓意是深刻的,但這種相反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要確定五味的陰陽屬性首先要找到中心點,對於陽氣來說,以土為中心,因此木火為陽,金水為陰;對於陰形來看(「陽化氣,陰成形」),以水為中心,所以酸苦為陰,辛甘為陽,氣為陽,味為陰,水的五味為咸,咸軟堅不收不散其性為平。五行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以空間來看,陽之五行是四方在外,土居中央;從時間上看,五行表現為四季春夏秋冬(代表木火金水),土不獨主時,佔據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在地陰之五行則是有形的,在地屬陰,是按照五行相生與相剋的方式排列,陰陽的屬性是以水為中心,土金為陽,木火為陰。可見五行的表述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常見的五行生剋關係圖是指有具體形態的五行
(圖1-2)。
本文摘自朱燕中老師,
《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由朱老師獨家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