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樹下我的源頭我的家
大槐樹下我的源頭我的家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代代相傳,唱了五六百年的歌謠,曾讓多少移民江南塞北。漂泊海外的槐鄉子孫後代流下思鄉的淚水,夢系魂繞地眷戀著自己的故鄉之根呢!
元朝末年,由於中原地區連年戰亂,加上天災,致使中原大地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積骸成丘,居民鮮少,幾無人跡。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八月十五打韃靼」,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王朝後,為了鞏固政權,醫治元末以來天災人禍造成的創傷,迅速發展生產,採納了鄭州知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等人的建議,作出了向中原地區大規模移民的戰略決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洪武大移民,也是明王朝第一次大移民。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之後,建文帝繼位,搞了一次「削藩」,不意惹惱勒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朱棣以入京「掃碑」,誅奸「靖難」為名,從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一路殺搶掠、殺向南京,燒死建文帝,朱棣當了皇帝。隨後,朱棣對文帝手下的皇親國戚,元老大臣以及凡他們懷疑反對他的人,採取了「瓜蔓抄」,誅連十族,全部斬盡殺絕。然後遷都北京。一次「靖難之役」,整整打了四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燕王掃碑」。這一掃又掃得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雪上加霜。「民非殺即逃」,千里中原,赤地千里,黃塵萬丈,白骨累累,錦繡河山,人跡杳無,不聞雞犬之聲。於是,朱棣又效仿老皇帝朱元璋搞了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歷時整整五十年。明初這兩次大移民為何選在山西,又選在洪洞這棵老槐樹下呢?
山西素有「表裡山河之稱」,有歌唱到:「右手一指太行山,左手一指是呂梁,還有那汾河的水啊,嘩啦啦地流過我的小村旁。」兩山夾一水的地形,鐵桶一般的堅固。雖然處在黃土高坡,窮山惡水,小災不斷,但大災少有,旱澇餓不死。特別是蒙古貴族察汗貼木兒、擴廓貼目兒父子利用這有利地形,割據一方,戰火也極少涉及。所以,正當中原地區遭兵亂荒役之時,山西卻得天獨厚,另是一番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人丁興旺的昇平景象。《明實錄》記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為人,河北人,而山西人口卻達人。而山西人口稠密又首推晉南汾河平原,僅平陽(臨汾)一俯就有165萬多人。晉南有以地處交通要道的洪洞縣為最。《洪洞縣誌》記錄:明時大槐樹「樹身數圍,蔭遮數畝」。汾河灘上的老鸛在樹上築滿了窩巢,乃方圓百里獨一無二的奇樹。樹西是殿宇巍峨、僧侶濟濟、香客不絕的廣濟市。樹下是陽關古道,通達四方。加之,明初大將徐達的行轅兵站設在洪洞,移民是由軍隊強制護送的,因而行轅兵站兼辦移民事務,既方便又節省費用。洪洞又正合「洪武」統一天下之地名吉兆,所以明政府將洪洞定為移民集散的首選之地。除此以外,明統治者對山西人民的報復懲罰,也是洪洞大槐樹下移民的原因之一。元末擴廓帖木兒久居山西,拒抗朱元璋。朱元璋攻克大都之後,命徐達、常遇春進攻山西。這時,擴廓帖木兒領兵出雁門關,反攻大都。徐達乘其不備,從娘子關攻取山西。明統治者認為山西人助逆抗命,因而遷怒報復。
俗話說:故土難離。移民並非是件容易的事。為遷民順利,明政府便設置騙局,在當時移民的汾州府、遼州府、沁州府、潞州府和平陽府等州府縣衙廣帖告示:凡不願移民者,限三日之內到洪洞縣的大槐樹下領取免遷證;願移民者可在家等候。於是,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披星戴月晝夜兼程,猶如百川歸海,從四百八方紛紛趕到大槐樹下。幾日之內,就雲集了十萬人。老實的庄稼人還未喘過氣來,便被官兵團團圍住,這才知上了官家的大當,願移也得移,不願移也得移了。為此,明政府在廣濟寺設立遷民機構。駐員集中扣押移民,發放「憑照川資」,整編遷送。
移民曾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對文明技術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對於被迫遷移的老百姓來說,離開祖輩耕耘的土地是何等的痛心疾首啊!當他們被官兵綁起來,連成長隊,分別向全國100多個府縣解押時戀戀不捨、依依惜別的淚水灑滿了這片土地。至此明初的山西大移民,多達幾十萬眾,遍布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全國各地。有的甚至的又輾轉遷徙,漂泊萬里,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有的甚至漂泊海外,異域繁衍。《明實錄》記錄,山西移民遷往河北地區真定府、廣平府、順德府、大名府、保安廣州為最多,分布於70多個縣。邯鄲縣250多個村莊中,一半以上是自洪洞遷去的,幾乎都有家譜、碑文可稽查。河南省大量的家譜、碑文都記錄了遷民的歷史,其中95%以上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去的。如溫縣祥雲鎮《王氏家譜》記錄了王海遷居的經過:王海與妻郎氏,明洪武初,由山西洪洞縣攜其四子,遷到鞏縣南河渡。王海又同三子、四子北渡黃河找地方定居於溫縣西南王鎮。後去鞏縣搬家眷時,妻與兩個孩子已不願再遷,所以,王家定居與鞏縣和溫縣。今天,北京郊區大興、順義一帶,有的村莊命名為長子營、屯留營、霍州營、趙州營、潞州營、薄州營,反映了當時從臨汾、長治、晉城移民去墾荒的史實。安徽是朱元璋的家鄉,明朝建立後,首先往安徽鳳陽遷民。山西北部也盛傳從洪洞大槐樹下移民,《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載:閻錫山祖籍洪洞。一代傳一代,500多年的悠悠歲月,移民們不論走到哪裡,都知道「大槐樹處是我們的故鄉」。他們大多栽種了槐樹,藉以寄託自己對家鄉的懷念,河北省河間縣申魯村高氏在自家門口栽了一棵槐樹;保定府西關謝德先開了名叫「老槐茂」的醬菜鋪。河南確山縣有槐樹廟村、大槐樹村、槐樹庄村。山東菏澤袁固堆袁家祠堂的石碑上刻著一首詩:「昔日從戎驅韃虜,今朝屯田太行東,洪洞分支老門弟,曹州安居舊家鳳,古崗植槐三五株,銘記山西父老情。」
江河易遞,歲月滄桑,時光悠悠,五百多年過去了,昔日僧侶濟濟的廣濟寺早已風流雲散,當年那棵古大槐樹也已經乾枯,但枝幹仍挺立,且生生不息,嘉樹延年,陸續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樹。洪洞縣在古大槐樹處建設了一個佔地22公頃的綜合性公園——大槐樹公園,由洪洞籍著名書畫家董壽平書寫了「遷民遺址」的門坊,並在每年的4月1日至10日舉行尋根祭祖。
那年,尋找祭祖節筆者做客洪洞,到大槐樹公園裡尋根。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走進公園,但見松柏蓊鬱,楊柳拂翠,杏花初綻,芬芳襲人。幾株古槐,虯勁挺拔,直指蒼穹,彷彿在敘說著悠悠歲月,歷歷往事。遊人或駐足移民圖前,似在品味先祖離鄉時的依依難捨;或徘徊於大槐樹下,似在感嘆滄桑變動唯古槐依然;或流連於碑亭前,似在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在大槐樹後面的祭殿前,幾位來自海外的歸僑,身披孝服,手捧令牌,淚流滿面,焚香跪拜孕育自己的移民先祖,那情那景那仁那義,令同為移民後裔的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待他們禮成後,上前詢問他們來自何方?客人告訴說:他們來自新加坡,並說,在南洋一帶的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的華僑,有很多是從山西大槐樹移民到中原,後來再輾轉流離到海外謀生的。他們的祖籍譜上赫然寫著山西洪洞大槐樹。唯鄉誼最親,鄉情最熱,雖僑居海外,洋裝加身,但心仍是中華心,血管里仍流淌著槐鄉祖先的血液。他們仍思念著故鄉,思念著洪洞大槐樹,渴望著回來尋親祭祖呢!
洪洞的百姓還告訴筆者,每年的祭祖節前夕,會突然飛來成千上萬隻比麻雀大,羽毛灰黑色的小鳥,白天外出覓食,晚上棲居在大槐樹公園樹叢中,清明祭祖日之後,便無影無蹤。百姓叫它們「吉祥鳥」,說是當年老鸛的後代,也來尋根祭祖呢。這又給槐鄉祭祖增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
推薦閱讀:
※情系洪洞大槐樹(圖文)
※大越帶我去尋根 大槐樹下來祭祖
※【原創】問我祖先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7
※洪洞大槐樹:炎黃子孫認祖歸宗之根
※要問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TAG:大槐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