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余不潔:中印1962年邊界戰爭的得失和疑點

  印度政府乘中國全力投入朝鮮戰爭之機,大面積蠶食中國領土,並於一九五四年在其侵佔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的藏南地區,建立起它的「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正官方地圖,將「麥克馬洪線」從原來一直按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為「已定界」,公然將這片此前並不屬於印度的領土併入版圖。然而,毛澤東和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實際行動。所以,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八年間,中印邊境地區基本上保持了平靜。在接下來的幾年,在毛澤東的直接推動下,中國開始了大躍進。結果給工農業帶來慘重損失,數千萬百姓成為餓殍,消沉低落的情緒籠罩了整個國家。為了鼓動士氣,一九六二年一月中央召集縣團以上各級主要領導來京開會——是謂「七千人大會」,準備繼續推行大躍進。然而,大會的主題遭到了與會代表的消極抵制,鼓勁會竟然開成了吐苦水大會,毛澤東的聲望更是一落千丈。

  就在中國的經濟遭受重創的情況下,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中國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西藏地區)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地區)發起了全面的反擊攻勢。由於印度方面佔領這些領土已經長達十幾年,從未遭到過中國軍隊的任何攻擊,對中國的軍事行動嚴重缺乏精神和物質準備,故而在中國軍隊的突然打擊下,張皇失措,全線潰敗。

  在我軍收回的這些被佔領土中,東段的藏南地區非常富饒,其中達旺地區還是六世達賴喇嘛的誕生地,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其環境和面積和浙江省非常相似,是西藏的江南,完全可以供養大部隊。特別是達旺地區,從印度方向看,此地易守難攻,加之當地居民此前並不認同印度的統治,中國軍隊完全可以長期駐守,而且,其交通運輸並不存在嚴重困難。相比之下,西段的阿克賽欽地處喀喇崑崙山脈一側,高寒缺氧,不適合人類生存,當時完全是無人區,僅有中國在五十年代修築的新(疆)(西)藏公路從此經過。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印度軍隊從來就沒有佔領過阿克賽欽地區,也沒有控制過該公路。印度軍隊只是侵佔了邊境線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數十個高海拔據點。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便很快奪回了這些據點。

  受自然環境制約,此次戰役,中方實際動用的軍隊數量非常有限,除了幾個團的邊防部隊外,僅僅調動了五十四軍一個野戰軍和少量支援部隊,而且主要用在東線。西線從喀喇昆崙山口(海拔5575米)到空喀山口(海拔5408米)、再到班公湖長達數百公里的阿克賽欽地區邊界線上,中方投入的兵力大約只有十個步兵連,分兵奪回了印度佔據的46個據點。印度軍方部署在該段邊界一線的兵力大約僅有三個營,雙方交戰的規模基本上都在連排級別。這險峻的高山地區只能容納極為有限的兵力,根本不是用武之地,雙方的戰鬥規模與此前的朝鮮戰爭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不過,這次戰爭的宣傳卻很充分,聲勢極大,各種報紙、廣播將中國軍隊勝利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中國大地,甚至還拍攝了紀錄片在全國各地放映。

  然而,令世人震驚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中國政府在戰場上獲得壓倒性勝利後,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卻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並在東線將軍隊撤退至麥克馬洪線以後二十公里,放棄了富饒的藏南和達旺地區,僅僅保留了西線的阿克賽欽地區靠近新藏公路幾十個高海拔據點。作為戰爭勝利的一方,除了「勝利」這個虛名之外,幾乎喪失了一切。正如中國軍旅作家金輝在《西藏墨脫的誘惑》一書中所言:「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戰爭,就當時看,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該書出版於1995年)再來看那場戰爭,完全是另一種情況——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要主動發起這場戰爭呢,為何在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後無條件撤軍?

  關於撤軍問題,很多人認為是氣候和環境導致後勤補給難以為繼,其實這不是原因。在中印邊界衝突當中雙方都是在山地作戰,不僅中國方面後勤補給困難,同樣印度方面的補給也相當困難。中國士兵面對嚴寒,印度士兵同樣也要面對,而且,他們更加不適應。何況在達旺地區面對印度方面有「西山口」天險,且此地中方並不存在後勤補給困難。

  那麼,撤軍是否和其他的軍事、經濟、國際因素有關呢?

  就雙方的軍事實力而言,印度那時全部兵力僅僅六十餘萬,中國軍隊當時超過二百四十萬,很明顯,經歷過朝鮮戰爭的中國軍隊從質量和數量上都佔有絕對優勢。從戰場上的情況也可以看出,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遠勝印度,相對中國士兵全套特製的防寒軍服,印度士兵甚至連像樣的冬裝都沒有;經濟上,中國的國力也在印度之上,就是在全國人民挨餓的三年大饑荒中,中國依然沒有停止過大規模援助亞非拉世界革命,還在不久後大規模捲入越南戰爭,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因此,經濟原因絕對不是撤兵的理由;從國際因素看,中國此前在朝鮮曾經和整個西方世界對抗,中印戰爭之後又在越南和美國公開對抗,而且,就在對印作戰前後,還有意損傷中蘇同盟關係,完全不在意國家在國際社會面臨孤立的困境。由此可知,這些外在條件和因素都不是戰爭發起和撤兵的關鍵原因。

  退一步講,即便上述原因導致不得不撤兵,問題就在於,在戰前,所有的客觀條件,包括國際局勢的發展,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既然知道這些因素必然導致無法守住這些領土,那就不應當勞民傷財、特別是在國民還在挨餓的時候,付出巨大代價和大量軍人的生命去發動這樣一場戰爭。倘若中國政府一開始就接受麥克馬洪線為中印邊境,那就更沒有理由和必要發動這樣一場戰爭,因為印度人的目標就是麥克馬洪線。現在,戰爭的結局反而是在麥克馬洪線的基礎上再後退二十公里,這已經大大超出了印度人的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動這場戰爭完全是得不償失,不僅喪失了國土,而且還在中印關係中投下了永遠磨滅不掉的陰影。一九七二年印度將藏南佔領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一九八六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完成了并吞這片領土的全部法律程序。

  當年中印邊界戰爭就是這樣一個結局慘淡且荒誕的故事,似乎已經成為歷史定論,人們關心的主要集中在決策者當時發動戰爭的動機。然而近年居然又有人從慘淡中發現了新的閃光點。那就是,放棄東線藏南華美之地而保有西線阿克賽欽實際上是個英明決策。國內某著名綜合網站的百科詞典就這樣介紹阿克賽欽:「阿克賽欽居於中亞的制高點,緊鄰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一旦中印發生戰爭。中國的重裝部隊從阿克賽欽衝下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攻破印度首都新德里,而孟買等印度的經濟中心地區就變得岌岌可危。」關於這樣的論點,近來網上還有不少。在其中最重要的、或許還是最早的一篇宏論則是來自對手印度方面,據說是來自印度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尼赫魯大學。這篇署名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和東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迪帕克《印度教授:1962年中國放棄藏南背後的陰謀》的文章不僅長時間在國內流傳,甚至海外著名中文網站也給予轉載,並加了精彩的前言。「相對於東線,西線中國宣傳極少,卻實實在在是佔到了便宜,各個制高點俯瞰印度首都新德里,令印度如鯁在喉。」

  印度教授這篇文章不長、論據很少,然而言辭凌厲、氣勢逼人,驚人之句比比皆是。謹摘錄幾句如下:「如果有另一輪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戰爭,中國的裝甲部隊可以在24小時內抵達印度心臟新德里」,「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敵對的情況下,中國的重裝部隊可以通過阿克賽欽,輕鬆抵達印度首都新德里。隨後席捲孟買等印度經濟中心,並再次擊敗印度。」「通過控制阿克賽欽,印度已經永遠被中國奴役。」噫吁嚱,阿克賽欽竟然如此了得!天下人真是有眼不識阿克賽欽?

  阿克賽欽地區位於昆崙山、喀喇昆崙山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崙山和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之間,是半封閉性的高原山區盆地,進出都不容易。古人通過空喀、莫爾多兩個高海拔的山口可以到達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但車輛並不能通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有新藏公路從阿克賽欽穿過。自新疆喀什到阿克賽欽大約800公里,且需要翻越海拔4950米(或說海拔5100米)的麻扎達坂(山嶺),從西藏拉薩到阿克賽欽大約1700公里,則需要翻越海拔5406米的界山達坂(山嶺),阿克賽欽路段海拔基本上都在海拔4800米以上。新藏公路阿克賽欽段和中印邊界線幾乎平行,間距大約120公里,都是高山深谷,山脈的走向幾乎和阿克賽欽至德里一線的方向垂直,也就是說,從阿克賽欽直線前往印度德里地區,需要翻越海拔數千米的山脈。

  坦克以其強大的火力和機動能力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平原和丘陵大約是坦克和重裝部隊馳騁的好戰場,山區顯然不利於重裝部隊的機動性和火力的發揮,陡峭的山坡更是坦克難以逾越的障礙。考慮到阿塞克欽這裡空氣稀薄,只有內陸的一半左右,坦克發動機在這種環境下功率折損四、五成,機動性、爬坡能力將大大降低。如果離開公路、在山地作戰,速度不會比氂牛快多少,爬坡肯定要比氂牛差很多,何況要翻越這些比高几百米、數千米的高山。(以美軍主戰坦克MIAI為例,該車重61.0 噸,最大功率 1,500馬力,推重比24匹/噸,最大爬坡度31度。如果功率折損四成,推重比只有14匹/噸,性能接近二戰時的坦克)。在阿克賽欽邊界地帶這些單兵爬上來都相當困難的地方,莫要說坦克無法逾越,就是直升機能否飛過都值得懷疑(美軍黑鷹直升機的最大升限低於6000米)。「如果有另一輪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戰爭,中國的裝甲部隊可以在24小時內抵達印度心臟新德里」,莫非我們的坦克部隊可以地遁或者鑽山?

  阿克賽欽對中國很重要,因為它是連接新疆和西藏的必經之路,但它對印度並不能構成威脅。這不是中蘇對抗時代的中蒙邊界,一馬平川,蘇聯部隊的裝甲洪流可以威懾華北、威脅北京。像阿克賽欽這樣一個高寒缺氧地帶,根本就不具備大規模屯兵的可能性。況且只有一條漫長而狹窄的高山公路對外相連,交通運輸極為不便。中國目前在阿塞克欽大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哨所、不過幾個連的人馬。而在喀喇昆崙山的另一側——富饒的克什米爾地區,為了抗衡巴基斯坦、壓制當地原住民的獨立意識,印度有駐軍50萬人之多。「通過控制阿克賽欽,印度已經永遠被中國奴役。」——印度教授的奇談怪論簡直自輕自賤到了病態的地步。

  隨便查一下地形圖就可知道,靠近中印邊界的阿克賽欽地區是世界上最高的兩個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 ——交錯的地方,遍布崇山峻岭,高峽深谷,這可能是地球上最不適合坦克裝甲部隊作戰、甚至通過的區域。「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敵對的情況下,中國的重裝部隊可以通過阿克賽欽,輕鬆抵達印度首都新德里。」這完全是無知和邪惡的鬼話,表現出的是一種弱智兒病態的輕狂。

  說出上訴那樣的胡話,不是傻子、瘋子,就是騙子。此文出自一個名校的教授之手,著實令人奇怪。為了查清這篇文章的原委,上網檢索了一下,印度尼赫魯大學果然有個中國和東南亞研究中心(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果然有個B.R. Deepak教授,譯作迪帕克倒也順達。而且這位Deepak教授通曉中文,寫了不少和中國有關的論文。在他的個人主頁http://www.jnu.ac.in/Faculty/bdeepak上羅列了不少中、英文論文目錄。然而,卻未曾見到上述大作。為慎重起見,余正式給Deepak教授發電子郵件詢問此文的情況,並附上奇文的中文文稿和網址。不久,得到Deepak教授的簡短答覆,他明確否認曾寫過這篇文章,誰知竟然是一場烏龍。此事雖然歸於無聊,依然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是「印度教授」啟發了國內的著名網站,還是這些網站啟發了「印度教授」,竟讓阿克賽欽獲得如此殊榮?

  毫無疑問,我們的每一寸國土都有她存在的價值,但她的存在卻絕非是為了威脅他國。我們有權力通過各種手段收回被非法奪取的領土,但是,我們卻沒有理由更無必要去威脅其他國家,而不著邊際的大話除了遺笑天下之外,並不能讓我們的國家真正強大。國家的強大只能源自國民的強大,靠餵食致幻劑,似乎培養不出真正的勇士和強大的國民。

推薦閱讀:

四百年前傷國亂:大明皇朝的援朝戰爭
朝鮮戰爭拾零(四)
殲10首飛20周年,簡單聊聊它的故事
朝美進入核對抗,戰爭一觸即發?

TAG: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