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五種社會形態」說的形成脈絡

『關天茶舍』淺述「五種社會形態」說的形成脈絡
作者:獨上高樓1004提交日期:2007-3-8 17:18:00 訪問:269 回復:4

淺述「五種社會形態」說的形成脈絡       一般來說,「五種社會形態」說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相繼演進的五個階段,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是一種社會發展演變的規律。這種學說一度風靡中國,甚至在全球也形成了極大的影響。至今,我們仍然能感受到他的強烈影響。那麼這種學說是怎麼形成的呢?筆者認為,「五種社會形態說」的形成過程,是與很多地區劇烈變動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連的。本文試圖追根溯源,以探明這種學說的由來。     一     以前,大部分人以為「五種社會形態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當然也是馬克思的理論。事實是否如此呢?   眾所周知,馬克思生活的十九世紀,歐美正處在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在產業革命的推動下,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極大的提高,各國的經濟蒸蒸日上,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當時社會發展的大好形勢,給世人以憧憬。社會科學界大多都認為資本主義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社會。許多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甚至堅信資本主義永恆論。針對這種現象,馬克思提出了自己對資本主義的形成以及未來命運的一套理論。  研究社會形態的人一般都認為「五種社會形態」說的源頭就是馬克思在其《〈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以下簡稱《草稿》)和寫於1859年1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里的一些論述。馬克思在《草稿》中「證明西歐資本主義的第一個歷史和邏輯的起點是原始公有制——即他使用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概念的第一層含義,用以泛指他當時所知的最原始的公有制——然後經過古典古代的(《草稿》中有時直稱「古希臘羅馬的」)所有制形式,和羅馬晚期的所有制、特別是隸農制與日耳曼所有制的混合產生出西歐的封建農奴制,然後從農奴制產生出西歐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沒有西歐式的封建制和農奴制,就不可能有西歐式的資本主義」。 其在《序言》中進一步歸納概括為「大體來說,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 從《草稿》和《序言》里的論述,即可看出,馬克思所說的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而不是缺少了定語「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凡是翻看過馬克思著作的人,都知道馬克思對東方歷史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其對中國的了解可以說少得可憐。並且,馬克思也曾不止一次強調過他的論述主要限於西歐。其在1877年10月-11月寫的《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中就曾說過,《資本論》中「關於原始積累的那一章只不過想描述西歐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從封建主義經濟制度內部產生出來的途徑」,「他(之謎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後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但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3馬克思在1881年2月底-3月初寫的《給維?伊?查蘇利奇的複信(初稿)》中再一次強調,「可見,我明確地把這一運動(指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限於西歐各國」。4   由上述可知,馬克思論述的,「大體來說,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是僅限於西歐來說的。主要是為了批判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些人提出的資本主義永恆輪,並證明西歐資本主義必然要被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所代替,而提出的。5     二     然而,馬克思這種限於西歐的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階段的理論,傳入俄國之後,無論在其適用的地理範圍,還使其理論外延,都出現了不斷擴大的現象。在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的俄國,雖然經過1861年農奴制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生產力獲得某種程度的解放,經濟也開始加速發展,但是,在當時的俄國還廣泛存在著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這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矛盾的。其他各種社會矛盾很快凸現,並呈逐漸激化之勢,國內局勢並不穩定。針對俄國該走何種發展道路,發生了一場爭論,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能否跨越的問題。    俄國怎樣才能建成更加美好的社會?農村公社是否必然解體?資本主義道路是否不可避免?對於這些問題,一些人只是根據對馬克思在《序言》和《草稿》里的隻言片語及對其論述的片面理解,就斷言俄國的農村公社註定要滅亡,俄國不可能避免資本主義。「1877年,俄國《祖國紀事》雜誌發表的米海洛夫斯基的文章,就認為馬克思斷定一切民族都必須經過資本主義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由此斷言俄國那些主張保存農村公社而避免資本主義道路得人們,包括赫爾岑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違背了馬克思的學說」。6 上述馬克思寫的《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就是針對俄國國內這一爭論做出的回應,認為俄國不一定必然經歷資本主義制度。而是認為,如果處理得當,俄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必然帶來的種種災難,通過另一條道路,走向社會主義,最後實現共產主義。從這種不同觀點的對比中可以發現,馬克思限於西歐的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階段的理論所適用的地理範圍,被自然不自然地擴大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引起了更加劇烈的爭論。戰爭給俄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看到只有共產主義才能給人以美好的希望。由此,馬克思主義很快獲得迅速廣泛的傳播。堅持俄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觀點逐漸佔據上風。   1919年列寧在其著名的演說《論國家》中曾經這樣論述人類社會相繼演進的幾個階段的理論:「世界各國所有一切人類社會數千年來的發展,是這樣向我們表明這種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常規和次序的:起初是無產階級的社會——父權制原始社會,即沒有貴族的原始社會;然後是以奴隸製為基礎的社會,即奴隸佔有制社會。整個現代文明的歐洲都經過這個階段,——奴隸制在兩千年前佔有完全統治的地位。世界上其餘各州的絕大多數民族也都經過這個階段…… 在歷史上繼這種形式之後的是另一種形式,即農奴制。在絕大多數國家裡,奴隸制發展成了農奴制。…… 後來,在農奴制社會內,隨著商業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出現,隨著貨幣流通的發展,產生了一個新的階級,即資本家階級……在人類歷史上有幾十個幾百個國家經歷過和經歷著奴隸制、農奴制和資本主義」。7顯而易見,列寧在對人類社會演進階段的比較明確的論述中,無論是在馬克思限於西歐的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階段的理論所適用的地理範圍上,還是在這種理論的外延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擴大。到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史學理論界進一步歸納出「五種社會形態」說,即V?V?斯圖魯威院士的「人類社會發展五階段」公式——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8更加明確了「五種社會形態」說適用的範圍是整個人類社會,其理論外延也進一步演化成各種制度。1938年,斯大林在其發表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一文中最終把其作為定論,確定下來,「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9  「由於《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作為聯共(布)中央決議認定的標準的黨史教科書《聯共(布)歷史簡明教程》中的一章發表的,按當時的蘇聯體制,它對聯共全黨甚至蘇聯全國都具有法典式的權威,無論誰背離了它,都要受到追究。而且,按照當時共產國際的活動規範,它對加入共產國際的各國共產黨,也都具有法典式的約束力。從此以後,蘇聯出版的哲學教科書和哲學辭典,全都遵循《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定下的基調,稍微有所偏離,就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而受到追究」。10     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同樣是處在社會劇烈變動的時期,並且,以前的各種救國方略相繼失敗或陷入困境。我們通常說,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現實,讓處在彷徨或絕望中的中國的許多革命志士們看到了新的曙光。在共產黨的宣傳下,馬克思主義獲得廣泛傳播,信仰共產主義者也越來越多。並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長期得到來自蘇聯的各種理論指導。隨之關於人類社會演進階段的理論也逐漸傳入國內。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國相繼展開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和「中國社會史論戰」,以及建國後,關於中國古史分期的長期論戰,80年代的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論戰」。即受到了基本上是來自蘇聯的各時期的人類社會演進理論的深刻影響。這既為「五種社會形態說」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同時基本上也是以其為理論依據的。   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說:「《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是一百年來共產主義的最高的綜合和總結,是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典型,在全世界只有這一個完全的典型」。11 4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開始採取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並且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作為幹部和知識分子必修的政治及歷史讀本。可想而知,「五種社會形態」說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會取得什麼樣的位置。當時,大部分歷史學家,包括翦伯贊、范文瀾、郭沫若、侯外廬等老一輩著名歷史學家就是在這種理論框架下進行歷史研究的,並且依據這種理論編寫各種教材,教育個階段的學生。「五種社會形態」理論也就成為國內歷史教育的指導思想。進而使「五種社會形態說」作為一種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被國人普遍接受。雖然,50年代中期以後,斯大林的權威下降,加之不久中蘇交惡,一些來自蘇俄的理念和詞語漸遭質疑,但蘇俄版的「五種社會形態說」卻沿用下來,至今還餘韻猶存。     結論     馬克思當時的論述,僅限於西歐歷史的發展演變,並且指的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到了俄國,其適用範圍被擴大到整個歐洲,甚至亞非國家也不例外。其外延也進一步向整個社會形態演化。而「五種社會形態說」經過中國歷史學家的論證,最終確定下來。至今,陰魂未散。從最新發表的諸多歷史著述中,仍可以發現,大部分中青年學者和一些老一輩歷史學家即使不贊成甚或反對「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的,也還在使用一些諸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萌芽」之類原屬於「五種社會形態」理論框架中的專業術語。由此可見,中國的社會科學界仍然沒有從深層次、從根本上駁倒這一僵化的著名的歷史假說。  
推薦閱讀:

也談精英知乎的草根化
黑社會性質組織認定的運用實例
社會緩步進入大女人時代
一個社會能否沒有婚姻制度?
國家與社會關係模式演變中政治認同的圖式變遷

TAG:社會 | 社會形態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