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謀聖」姜子牙故里在衛輝
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和電視連續劇《封神榜》曾幾何時的熱播,將發生在3000多年前商周之間的一場戰爭——牧野大戰渲染得家喻戶曉,在這樣的小說抑或電視劇的渲染中,有一個形象,也許每一個人都有深刻印象,他運籌帷幄、法力無邊,能上指天庭、下除妖孽,幾乎無所不能,他成為商周之間決定性戰役的總設計師、總指揮。
他就是姜太公姜尚。
說到姜太公,許多人自然脫口而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小說和電視劇凸顯的,是一個神者的姜太公;生活里人們記住的,是忍者姜太公;數千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是能夠給人們帶來庇護的姜太公。
但真實的姜太公究竟怎樣?他離人們有多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文學史》如此評價《封神演義》:「透過富於神話色彩的描寫,表現了商、周的鬥爭,全書所有故事情節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以仁慈愛民的武王和他的丞相姜子牙為首的周,和以暴虐無道的紂王為代表的商,構成了鬥爭的雙方。作者把這寫成了正義力量和邪惡力量之間的鬥爭,並且顯示了自己鮮明的傾向。」
但作者這樣的傾向,卻將每一個參加商周之爭的人,包括姜子牙都當成了「完天地之劫數,成氣運之遷徙」的人,所以,深一步理論,姜子牙所謂的法力只不過是上天賦予而已,他也不過是代天行令,是一個神 的傀儡。
實際上,這是對姜子牙的一種誤讀。
歷史上的姜子牙恰恰是敢違「天道」的人,牧野大戰剛剛拉開序幕,偏逢暴雨連連,其時,占卜師們都認為這是違反了天命,要求班師,而姜太公卻將占卜之物擲於地下,說:「枯骨死草,何知吉凶?」
按歷史的記載,姜太公(約公元前1155-1045年)姓姜,名尚,字子牙,也稱太公望、太公涓、師尚父。因先祖封於呂地(今河南南陽),又稱呂尚、呂望。周文王時,他官封國師,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軍師。後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大功,封為齊太公,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後人便稱他為姜太公。姜尚志大飽學,才智超人,功業炫目,兵書傳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頗具盛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堪稱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
真實的姜太公要比神話里的姜太公更自我、更有能耐。因為神話里的姜太公靠的是神的力量,而真實的姜太公靠的是自己,是博大精深、無可匹敵的智慧。
但這樣抽象的解釋,其實給人的印象也很抽象,姜太公究竟是怎樣的人?他怎樣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大業,帶著這樣的疑問,日前記者來到河南衛輝——姜太公的出生地進行了探訪。
雨中拜訪太公故里
說也湊巧,對太公故里的探訪,開始於和3000多年前記載頗為相似的大暴雨。
為更深入地了解姜太公的有關情況,2007年6月29日下午,記者來到新鄉,相約與在姜太公文化研究上頗有成就的王振中先生同行。
是日下午5時許,當我們離開新鄉前往衛輝時,天開始下起雨來,開始只是點點滴滴,等我們走到衛輝地界時,不想雨霎時大了起來,用傾盆而下形容,絲毫不為過,天上地下,到處是水,車被雨水緊緊地包裹著,很快,車前方能見度不到20米,車成了行駛在河上的小舟。
「久違了。」看著如注的暴雨,王振中先生說,「這裡好長時間沒下過這麼大的雨了。」
「這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讓我們早點兒進入姜太公的世界。」隨行的河南省中平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姜君平總經理說。
「是啊,3000多年前,姜太公率領大部隊準備伐紂時,遇到的大暴雨可能就像這樣的大雨了。」王振中先生說。
委實,這一個巧合,真讓記者的探訪別開生面了。
雖然歷史不能重複,但日子卻一天又一天,重複著亘古不變的節奏,花開了又落了,雨來了,又去了。
人事在變,天依然,天不變;物事在變,日子依然,日子不變。
雖然隔著3000多年的時日,借著電視劇和小說的傳播,這方土地上其時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這似乎已是盡人皆知的事情,戰爭是那麼慘烈和氣勢如虹,戰爭又是那樣迅速和徹底,一個朝代的更迭只是畢其功於一役,應該說,姜太公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
但如果沒有這個夏日的這場雨,我們的思緒註定是停留於通常的所見了。
雨打開了我們的思緒,讓我們借著雨瀑,穿越了3000多年的時空,來到姜太公主導的那一方戰場,洞見了更多的細節和真實。
卻說武王伐紂之師到達汜水,忽然間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道道閃電划過被陰霾遮蔽的天空,一波狂風暴雨過去,中軍大旗攔腰折斷,戰鼓因為被雨打濕無法敲響。更為恐怖的是,武王的坐騎也受驚失蹄,武王差點兒墜馬而下。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當時精通卜筮的人,對武王說:「這次出兵犯了天帝,而且龜卜告凶,筮占亦不吉,既然遇到這種天象示警,理應立刻班師。」
其實,說天意是其一,關鍵是武王心裡沒底兒,因為武王兵馬和紂王有相當大的差距。其時,武王所領的兵,只不過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而紂王則早發兵七十萬駐紮在牧野嚴陣以待,敵眾我寡,又逢如此沒來由恐怖無比沒有一點兒吉相的大暴雨,武王就想班師了。
而就在這時,姜太公站出來反對周公旦的意見,他說:「紂王挖比乾的心,囚禁了叔叔箕,任用蜚廉當政,弄得天怒人怨,去征伐他正應天象。」於是他就下令敲毀龜甲,折斷蓍草,以示不信卜筮,大軍冒雨進發。
「牧野之戰這一天,下雨是有歷史根據的。」王振中先生說,「按《淮南子》記載:這一天『十日亂於上,風雨擊其中。』」
雨中即景,讓我們對當時的戰場形勢浮想聯翩,雨中的戰爭,該是怎樣一種宏大和悲壯的場面,又需要怎樣超人的毅力駕馭?
實際上,克服了自然災害的周師,已經註定了勝利的結果,客觀來說,這不是一種偶然。
「戰爭一開始,雙方都是布了陣的。」王振中先生說,「按照『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的氣勢和兵力及紂王『出朝歌三十里以迎敵』推考,大約前沿應到達倉河的南岸,也就是今日衛輝市安都鄉一帶扇面展開,周軍的陣勢應是以牧邑,也就是現在的衛輝市區為依託,前鋒能與殷軍相望。而且雙方顯然都進行了戰前動員,勝負其實於戰前已定。一方面,紂王人心已盡失,姜太公早已做了充分的攻心準備;另一方面,姜太公設計的新型戰車在戰場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時周師已開始使用駟馬戰車,這種戰車無論是戰鬥力或是衝擊力都遠勝於紂王的二馬戰車,所以戰爭只用了一天就結束了。應該說,這樣短時間推翻一個政權,是姜太公事先的充分謀略準備起到了很大作用。」
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的歷史佐證
我們就這樣聽著王先生的講解,頂著不絕而下的暴雨,走進了衛輝縣城。
也是湊巧,我們的車進衛輝市區時,雨突然小了,但城裡到處是水,很多街道成了流動的河。
難抑拜訪姜太公故里的激動心情,我們的車沒有在衛輝停留,涉過如河的街道,直向姜太公故里——太公泉鎮駛去。
姜太公故里太公泉鎮,位於衛輝市區西北十五公里處。我們到達這裡時,也許是姜太公安排吧,雨完全停了。
因為路上耽擱了些時間,來到鎮里時,天色已晚,聽說我們要來,鎮里的領導和衛輝市旅遊局趙培亭副局長和當地熱心於姜太公事業的李志清先生等人早已等在那裡。
研究姜太公文化20多年的李志清先生甫一見面,就止不住地說:「姜太公故里在太公泉鎮,這是確定的,別的地方爭也爭不走。」
他說,如今太公泉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歷史遺迹,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
也許是如今各地注重文化的原因吧,但凡有些名望的歷史名人,因為歷史的模糊性和地域的改變,這些歷史名人成了各地的香餑餑,被爭來爭去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姜太公,作為中國古代史上的巨擘性人物,由於歷史久遠,且文獻記載又含混不清,他的故里也有些爭議,個中當然也有些混水摸魚的,捕一些風,捉一些影,往自己那裡拉,反正歷史久遠,證真難,證偽更難。
李志清說,姜太公出生地究竟在哪裡,歷來眾說紛紜,影響較大的說法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冀州說。此說源於東漢人劉向編寫的《列仙傳》(卷一):「呂尚,冀州人。生而內智,預知存亡,避紂亂,隱遼東二十年。西適,隱於南山,釣於卞溪……」
第二種東海許州說。此說法源於明代許仲琳撰寫的《封神演義》:「此人乃東海許州(也就是現在的許昌)人氏,姓姜,名尚,字子牙,別號飛熊。」
第三種是東夷(山東)說。此說源於司馬遷《史記》「太公望呂尚,東海上人。」東晉張華《博物志》「太公望出於東呂鄉東呂里。」戰國秦相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於渭以觀之。」
第四種就是河內汲縣說。此說源於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汲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云:太公望河內汲人。又有太公泉。」《竹書紀年》也說,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另外,衛輝太公泉的太公廟碑刻《呂望表》稱:「齊以太公呂望者,此縣人。」
李志清還從仕紂到歸鄉隱再到出山三個姜太公的生活階段,引經據典,並佐以遺迹,分析了姜太公之所以為衛輝人的理由。
他說,太公是炎帝後裔、伯夷之後,在世卿世襲的時代,高貴的門第和有社會地位的人踏上仕途是極其重要的因素,所以司馬遷有「太公嘗事紂」;太公事紂期間,目睹了紂王「以酒為池,軒肉為林」糜爛透頂的生活和「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慘無人道的做法。在仕不遇明主、伴君如伴虎、賢良皆離去的情況下,太公來到了山東半島的黃海之濱,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太公並不是去做飄逸的隱士,而是去冷靜思考人生的。太公「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他是打著屠牛、賣飲的幌子,去搜集商紂的政治、軍事情報,觀察熟悉形勢,以便制定伐紂滅商的戰爭方略;了解情況後,太公結束了東海隱居生活,到西歧去輔佐文王,呂尚也說:「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矣。」
李志清說,由太公以上的生活階段,可知姜太公早期活動在朝歌、衛輝一帶,後來隱居於東海之濱,又從東海去西歧,這說明,太公是衛輝人是合情合理的。
李志清最後還拿出了1992年陝西寶雞縣(現為市)文史資料研究會編纂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在該書的第六十頁,記者看到如下記載:關於姜太公故鄉汲縣說,古書記載較早,而且遺迹現存,傳說也相當廣泛。現在廣東、福建、台灣及海外呂氏宗族的大多數人認為汲縣是他們的始祖姜太公的故鄉,依據他們的說法,姜太公生於汲縣,移居或避紂於東海。至於把姜太公暫居東海地區說成是姜太公的故鄉,那是當地人對姜太公的崇敬和懷念。
所謂汲縣,即現在的河南省衛輝市,今劃歸新鄉市轄。古時為河內郡、衛輝府管屬。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頗具盛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堪稱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根據《竹書紀年》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載,姜太公為汲縣人,即新鄉衛輝市人,如今這裡尚有許多關於姜太公的歷史遺存。圖為位於衛輝市太公故里的姜太公祠。
推薦閱讀:
※姜子牙創下的家業,這個家族花了三百年奪走了
※姜子牙《六韜 文韜 賞罰第十一》
※軍事家姜子牙 頗具傳奇的歷史人物
※三十六天罡 七十二地煞 姜子牙所管一千二百凶神惡煞
※田氏代齊後,姜子牙的後代都怎麼樣了?
TAG:姜子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