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www.wenku1.com
第二講:唯物論
唯物論就是唯物主義一元論。
考點一、世界統一性問題:什麼是世界?
世界統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沒有統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
一、(肯定的回答)一元論:主張世界的萬事萬物具有統一性,有一個共同的本原;
1.認為這個本原是物質,世界統一於物質。——唯物主義一元論。
2.認為這個本原是意識,世界統一於意識。——唯心主義一元論。
二、(否定的回答)二元論: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相互平行、各自獨立的本原,否認世界有一個共同的本原。
二元論的錯誤在於:否認世界的統一性、否認物質決定意識;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世界真正統一於物質;
1.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石——世界統一於物質的觀點;
世界統一於存在——(錯)
2.世界在本質上是多樣性的物質統一。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表現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4.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5.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考點二、物質
所有的唯物主義都堅持「一元論」,即世界是物質的。(選擇題)
一、舊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1.樸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一種或幾種具體的歷史形態。
2.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是原子,原子的屬性是物質的屬性。
舊唯物主義將個性等同於共性。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
1.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不是指具體的事物;
(注意,錯誤表述:唯一屬性、客觀存在性、實際存在性、可感知性)
(1)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
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與唯心主義一元論、二元論劃清界限。
(2)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堅持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
2.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列寧(揭示物質概念的內涵)
(1)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是指: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2)物質「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這是指:
1物質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2物質具有可知性。 ○
(3)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範疇的定義是通過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界定的。
3「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物質」這樣的詞無非是簡稱,我們就用這種簡稱,把感官可感知的不同事物按照其共同的屬性概括起來——恩格斯(揭示物質概念的外延)
這說明:
(1)物質範疇和具體實物(物質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例:物質範疇和具體實物完全是一回事(錯)
(2)物質範疇是帶有普遍性的哲學範疇;
(3)物質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質。
例:物質範疇就是各種具體實物的相加、物質是各種實物的總和。(錯)
(4)物質範疇是從各種物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
4.哲學上物質的概念:
外延是指一切具體的物質,內涵是指萬事萬物的共同特徵客觀實在性。
5.「世界上除了運動者的物質之外,什麼也沒有」——世界統一於物質的辯證唯物主義。 考點三、物質和運動
一、運動是標誌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運動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
不能將哲學上的運動和具體運動等同,如:原子運動。
二、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離:
1.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物質離不開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
例:「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強調運動)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強調運動)
「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
2.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著和載體。
運動離不開物質,沒有脫離物質的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
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內容和基礎。
例:社會存在是社會生產的承擔著和載體;人腦是思維的承擔著和載體。
考點四、運動和靜止
一、靜止:即相對靜止,是標誌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範圍內處於暫時穩定、相對
平衡狀態的哲學範疇。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不是普遍狀態)
靜止是運動的矛盾(不是內在原因)
靜止是過去運動的結果和未來運動的出發點。
相對靜止的兩種情形:
1.一事物相對於另一事物來說,沒有發生位置移動、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2.事物處在量變過程中,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
二、運動和靜止的關係:(矛盾關係)
1.二者是對立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2.二者是統一的:運動和靜止相互依存、相互滲透。
從哲學上看,運動和靜止的關係屬於絕對與相對的關係。
絕對運動中有相對靜止,動中有靜;相對靜止中包含絕對運動,靜中有動。
例:「鄉音無改鬢毛衰」:
靜——鄉音無改;動——鬢毛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名言:「運動應當在它的對立面,即靜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恩格斯
(靜止是運動的衡量尺度)
「滿眼風過光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卧看漫天雲不動,不知運與我俱動」
「風定花尤落,鳥鳴山更幽」「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三、承認相對靜止的重要意義:
1.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區分不同事物;
2.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認識事物分化的條件和生命現象的產生;
3.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絕對運動。
四、「割裂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兩種錯誤觀點
1.誇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形而上學不變論和絕對主義。
否認物質是運動的;承認絕對靜止,不懂得絕對靜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例:天不變、道亦不變/刻舟求劍/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2.
例:人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人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還會導致不可知論)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開始;可以是不可以的開始,不可以是可以的開始)
考點五、時間和空間
一、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運動)
1.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其特徵是一維性,不可逆性。(前後相繼) 例:時間一去不復返、光陰如流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舍晝夜;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2.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其特徵是三維性。(長寬高)
二、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離
時間、空間是物質運動的時間、空間,既沒有脫離時間、空間的物質運動;也沒有脫
離物質運動的時間、空間。
1.把時間、空間看成是脫離物質運動的絕對時空觀是形而上學。
2.把時間、空間看成是主觀的,否認時間、空間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
考點六、意識的起源
一、意識是自然界(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意識是社會(勞動)的產物。
1.意識在本質上是社會的產物。勞動對意識的產生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2.人腦是意識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只要人存在,意識就一直存在。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語言是意識的物質外殼;語言在活動中產生。
人腦是意識的載體。
3.客觀世界是意識產生的源泉。
(錯誤表述:人腦是意識產生的源泉)
考點七、意識的本質
一、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錯誤表述:意識是大腦的機能)
意識是人腦的功能,說明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意識是指社會的人所持有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
二、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物質)的主觀反映;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1.正確或錯誤的意識都是對物質的反映——唯物主義。
產生正確或錯誤的意識的原因——意識受主觀狀況的影響。
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錯)
2.「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並在人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馬克思 「任何觀念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它的原型」
例:1.
解析:除了模仿的觀念,還有啟發創造的觀念。
2.虛幻的觀念也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錯)
解析:是對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對本質的反映。
三、意識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辯證)
1.主觀性:
1意識不是客觀事物; ○
2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
3意識受主觀狀況的影響; ○
4意識能夠創造觀念。 ○
2.客觀性:
1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
2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 ○
3造成主觀狀況不同的原因是客觀的; ○
4意識夠創造觀念可以在客觀世界找到原型。○。
例:意識是人腦的分泌物、意識是人腦產生的特殊物質——庸俗唯物主義
解析:只承認意識的客觀性,不承認意識的主觀性。
考點八、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只要有信心,黃圖變成金」
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與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對應。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指意識能動的反映世界和通過實踐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意識是對物質的能動反映;
一、意識能動作用的主要表現: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例:胸有成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造大樓得先設計圖紙,然後造樓」
注意:蜘蛛織網、蜜蜂采蜜是本能活動,不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2.意識活動具有主觀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意識對客觀世界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
(一)主觀選擇性:人總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選擇。
例:並不是「客觀世界有什麼,意識就反映什麼。」因為意識具有自覺選擇性。
(二)主動創造性:人的意識不僅認識當下,還能展望未來。
例:「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3.意識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意識能動作用最突出的表現。
例:意識活動本身可以改變客觀世界——(錯)
4.意識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作用。
例:身體每況愈下的病人看著窗外的一棵樹,樹葉在秋風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來。她
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畫了一片青翠的
樹葉掛在樹枝上。看著這片始終沒有掉落的綠,病人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望梅止渴」
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促進作用——(錯)
二、意識發揮能動作用的條件:
1.必須正確認識和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前提和基礎。
2.必須依賴一定的客觀條件和物質手段。
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來實現。——實現意識能動作用的根本途徑。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人腦對客觀事物主觀能動的反映。 意識有時不受客觀發展規律的制約——(錯)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
「掩耳盜鈴」違背了意識的能動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
考點九、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正確的解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即物質與意識關係的問題。 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片面的。
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
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體現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二、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意識能動的反映客觀世界並通過指導實踐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會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發展(注意:不是不起作用)。
例:意識對事物具有推動作用;——(錯),正確的意識對事物具有推動作用;
三、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第一方面:鬥爭性,第二方面:同一性。
在一定條件下,物質與意識可以相互轉化;
四、兩種錯誤觀點:
1.片面誇大意識的能動作用,否認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
例:畫餅充饑/望梅止渴/掩耳盜鈴——沒有認識到意識不能代替物質,否認事物的客
觀存在。
意識形式的差異決定了所反映的客觀存在的多樣性——(錯)
2.強調物質決定意識,否認意識的能動作用——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例:一切唯物主義都主張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錯) 解析:前半部分正確,後半部分錯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否認意識的能動作用。 例: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表現在 (ABCDE )
A.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B.意識是社會勞動的產物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D.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E.意識的能動作用受物質條件制約 考點十、一切從實際出發——方法論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理論基礎。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前者側重方法論,後者側重哲理)
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莊家要施肥,看天看地又看苗」
人大、政協的調查研究;
例:鄭人買履/按圖索驥/荊人循表(循表夜涉)——
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犯了本本主義,思想僵化。 主、客觀相符合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考點十一、實踐的本質、特點和形式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一、實踐的本質——實踐是主體能動的改造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二、實踐的特點——客觀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三、實踐的基本形式——物質資料生產實踐(基礎)、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科學實驗。
勞動實踐是人類社會產生的決定性環節。 四、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
1.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多選)
(一)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例:實踐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方式(錯)。
(二)實踐集中體現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即在實踐中形成人的本質和一切社會關係;
(三)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對象性的活動,人類通過實踐改造自然界來滿足自身
生存和發展,實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2.實踐主體的能力:自主性、能動性。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的物質活動。
六、實踐觀點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1.在認識論上,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
2.在歷史觀中,把實踐作為社會生活的本質;
3.在人與世界關係上,從實踐出發理解周圍世界。
七、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1.實踐是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
2.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
3.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考點十二、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1.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於社會實踐。
例: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儘力而為;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例: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總是統一的——(錯)
2.尊重客觀規律(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發現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例:客觀條件決定主觀能動性——(錯)
3.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主觀能動性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但改造世界必尊重客觀規律。
有心栽花——違背客觀規律;無心栽柳——符合客觀規律;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相互利用的關係(錯,自然界不能利用人)
4.尊重客觀規律——庖丁解牛
5.違背客觀規律——拔苗助長、
6.我們應該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此應當:
(1)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2)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
(3)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依賴於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7.注意:意識不能創造、消滅、改造規律,只能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答題技巧:判斷題誤入陷阱,如:前半句正確,後半句錯誤。形成干擾。
本文由第一文庫網(www.wenku1.com)首發,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推薦閱讀:
※關於人際交往 哲學名言
※對於楚門的世界,你了解多少?
※哲學中國網
※尼采有哪些經典語錄?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