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陽曆還是陰曆 很多人搞不清

河南商報記者 陳朋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你還會背嗎?

對耕種的人來說,「穀雨」「小滿」「芒種」是豐收的希望;對吃貨來說,「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對文青來說,吟上一句「驚蟄」「白露」「霜降」,無疑逼格滿滿。

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這也意味著,「節氣」這一古老的事物又征服了國際友人。

但兩千多年過去了,節氣還那麼准嗎?

【科普】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產生的?

11月30日下午,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全世界火了一把。不過這不是它第一次征服國際友人,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這一體系一直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對二十四節氣,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對於它是怎麼產生的、有多少含義,卻未必清楚。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學者李汀介紹,春秋時期,人們採用土圭測日影,發現在一年中有一天白晝最長、黑夜最短,有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其他時候晝夜長短交替,周而復始……於是, 夏至和冬至首先被確立;戰國後期進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於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個節氣;西漢時期,二十四節氣最終確立,稱謂也沿用至今。

這些劃分方法,至今讓人嘆為觀止!李汀說:「儘管古人還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卻能敏銳地提出『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這與我們現代的科學認識,太陽夏至時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時直射南回歸線,思路上已經大為接近。」

【釋疑】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不是陰曆

二十四節氣對應一年中的 12 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月首叫「節」,月中叫「氣」。

對於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河南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孟憲明介紹,「除了天文上的角度劃分外,還包含了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等氣象信息,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等物候信息,體現的是我們這個農業大國古人的智慧。」

常常有人問,二十四節氣是陰曆嗎,為什麼它的一些時間卻又同陽曆相一致?以今年為例,立冬從11月7日7時47分開始,為陽曆時刻,小雪從11月22日5時22分開始,同樣為陽曆時刻。

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張勃說,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不是按陰曆制定的。「大家提起陽曆會把它跟公曆畫等號,但實際上它是指根據太陽變化制定的『太陽曆』,我們現在通用的公曆也是陽曆的一種,兩者吻合度自然很高。」

至於節氣的時間點為何如此精確,張勃解釋說:「這是按照太陽運行的變化和規律計算出來的。」

【神奇】

過了兩千多年現在依然準確

兩千多年過去了,二十四節氣還適用於今天嗎?

李汀說:「二十四節氣原產於黃河流域,但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嚴格來說並不能完全套用。即使只在黃河流域,每年的氣候變化同節氣也未必完全吻合。」

但李汀說,二十四節氣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氣候或者物象作為名字或代號,不是指定具體日期。不過節氣的劃分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進行的,只要太陽系不出現什麼奇怪的歷史進程,它就不會有太大偏差。

最近的例子為今年11月22日,當天為小雪節氣,鄭州也「準時」地下了今冬第一場雪。

而且,結合二十四節氣包含的天文學、氣象學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在我國黃河流域,絕大多數時候還是相當準確的。你一定聽過很多諺語,比如「春不種,秋無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這些至今仍然是農耕的重要「風向標」。

【回溯】

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有多熱鬧

由於清明祭祀、冬至吃餃子,被頻頻提及的節氣還沒有被淡忘,但現代人很難想像,古代時節氣有多熱鬧。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舉例說,「冬至在古時又被稱為『冬節』,是傳統節日。當時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從漢代以後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放假五天至七天,熱鬧程度一點不亞於過年。」

同樣,被稱為「夏節」的夏至,也是民間重要的節日,全國放假一到三天。此外,南方的古人還在這一天稱體重以驗肥瘦。高巍形象地說,「民間歷來有『苦夏』掉肉的說法,夏至當天的這個儀式上,古人正式記錄體重,提醒自己和家人在秋天后是否要進補。」這個場景同現在是不是剛好相反?

餛飩、豆粥、湯圓、糍粑、年糕、臘肉、餃子……圍繞著節氣的一串串小吃更是讓人饞得流口水,二十四節氣成了大江南北人們共同的紀念。

鏈接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咱河南也起了作用

12月1日來自省文化廳的消息稱,在二十四節氣申報聯合國非遺項目過程中,河南積极參与了申報工作,登封市文化館、內鄉縣衙博物館作為「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成員,建立並依託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結合富有地域特色的儀式實踐和民俗生活,開展相關調查、傳承和宣傳活動,使這一傳統知識體系得以存續。

(河南商報)


推薦閱讀:

節氣與天候 節日 節令
二十四節氣的顏色
三種不同的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灸】
秋分 ▍一年裡最美的時間。

TAG:節氣 | 陰曆 | 陽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