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步態研究新進展--王強教授專訪

採訪時間:2014年12月19日

採訪對象: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腦科醫院副院長、康復醫學科主任王強教授

2014年12月18-21日「第三屆金陵康復醫學高層論壇」召開期間,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腦科醫院副院長、康復醫學科主任王強教授來接受國際康復醫學資訊專訪。

王教授主要跟大家分享了正常步態研究的新進展。眾所周知,正常步態步行分期分為支撐相和擺動相兩個階段。支撐相有五個分期:初始著地、預承重期、支撐中期、支撐末期、擺動前期。擺動相有三個分期:擺動初期、擺動中期、擺動末期。一般從運動學、運動學以及運動力學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步態。正常步行包括矢狀面、冠狀面與水平面三個方向的運動。但由於矢狀面運動最大,因此人們一般將關注點放在矢狀面。關於冠狀面的運動,在支撐相中期,骨盆最高。水平面運動則是下肢先內旋,後外旋。

王教授先是從運動學方面對步態進行了分析。髖關節在步行周期中,僅是伸與屈。向前邁步著地時,支撐相開始,髖關節開始伸展。快到支撐中期時再屈髖,因此在步行周期中,髖關節僅是伸和屈。而膝關節相對複雜些,剛著地時,膝關節首先是屈曲,在支撐相中期是伸,在支撐相末期時又開始屈曲,而在擺動相末期又開始伸,因此膝關節會經歷兩次屈伸。關於踝關節,首先足著地時,是足平放,隨後是跖屈,在支撐相末期時是足蹬地。在擺動相時,踝關節是背屈,從而使足離地。

接下來,王教授談了步態幾個特點:首先在足著地時,足承重時是下肢逐漸吸收人體的重量。人體有三種吸收重量方式,包括膝關節先屈後伸,踝關節足跟先著地,以及足逐漸地外翻。這三種吸收重量方式使人體重量逐漸移到支撐相下肢。其次,大部分肌肉先離心收縮,後再向心收縮。第三,下肢在支撐相早期是內旋,隨後是外旋。

隨後王教授從肌肉學方面對步態進行了分析。從矢狀面考慮,人們在支撐相是為了承重。王教授主要講了髖外展肌的重要性,在承重時,重心在骶骨前面。如果把髖關節比作槓桿的支點,可能會出現接下來這種狀況,即如果這個地方沒有力量拉過來,那麼重力作用可使髖關節向外突,而此時必須有種力量來拉。而這個力量就是臀中肌,即外展肌力量。外展肌首先是離心收縮,然後再向心收縮,因此外展肌非常重要。

最後王教授對將於2015年3月27-29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行的「2015廣州國際康復論壇」給出了寄語。王教授認為廣州國際康復論壇邀請了眾多國內外知名教授做報告,是我國康復屆的盛會,影響力非常大。最後王教授祝願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推薦閱讀:

女人的3種步態最難看
婀娜多姿的步態(組圖)
步態系列(3):一步到底有多遠?
步態分析
【步態系列(1)】走好路的前提是站穩嘍!!!

TAG:教授 | 步態 | 研究 | 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