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控力抵制衝動
點擊題目下方學霸那些事兒,一鍵關注本賬號
來源:warfalcon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非理性衝動》這本書在講,人的思維方式有一部分是下意識反應,我們的衝動行為往往比理性行為更多更頻繁,這是因為我們缺乏邏輯性和理性,總是被情感驅動下的各種習慣所左右。
書中的描述衝動在生活的4個主要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這4個方面分別為:墜入愛河、飲食過度、外出購物、自我或他人的墮落。但很多具體的內容都沒有展開,書中最後一部分的抵制衝動和誘惑部分用處最大,跟大家分享一下:
研究表明,限制意志力的主要因素就是意志力本身。在某一情境下自控力會增強,在另一情境下自控力則會被削弱。如果你和老闆或是伴侶吵架了,你會很難抑制自己吃巧克力或喝酒、抽煙的衝動。處於壓力之下,你的自控力會讓你在衝動面前更加脆弱。控制衝動就像控制我們的肌肉,在控制這二者的過程中,人都會變得疲憊,而越控制就越疲憊。
有心理學家認為,限制因素就是意志力本身!羅伊·鮑邁斯特認為:「自控力與肌肉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這不僅表現為它們都會疲憊,比如在被使用之後都會有損耗,還體現在被用過之後二者都會變強。」也就是說,在生活的某一領域運用自控力越多,在其他領域可運用的就越少。
衝動的慾望與自控力的較量
飢餓、口渴、疲憊、上癮以及性衝動都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慾望,吃飯、喝水、睡覺、吸毒或者做愛則可以滿足這些慾望。這些慾望被稱作「本能的慾望」,它們刺激產生的衝動會有損我們的長期目標。自控力面對的主要問題,如吸毒與對伴侶的不忠都深深植根於人類的內在慾望中。
理論表明,當一個人處於「冷靜」的非本能狀態時,誘惑會強化自我控制,長期利益會佔上風。但是,如果人處於「熱烈」的本能狀態時,誘惑就會引發滿足慾望的衝動行為。
自我損耗讓我們更加經不住誘惑
自控力損耗後,節食者會吃更多食物,而沒有節食的人的食量則沒受到什麼影響。
研究發現,有自我損耗的消費者會比沒有的人花更多錢購物。一些學生支付了10美元參加一項實驗,這項實驗表面看起來是校園書店的營銷活動,其實旨是誘惑他們衝動購物。結果表明,自控力有損耗的學生要比沒有損耗的學生多花10倍的錢。
所有研究傳達的都是一個簡單的信息。若是在上班之前抑制住了與伴侶大吵一架的衝動,你會發現,在當天的工作中很難抑制對同事的怒火。若是午飯時努力忍住了不吃草莓芝士蛋糕,你會發現下午的時候很難抵擋高脂肪零食的誘惑。前一天晚上睡得越少,第二天抵擋住誘惑就變得越難,若這一天還壓力很大,就更難以抵制誘惑。自我損耗引起的自控力減弱可以在本書所描述的任何一種衝動行為中體現出來。堅持節食的自我節制可能會讓你更無法抵擋美食的誘惑;在人頭攢動的商店購物而且試圖保持思維冷靜、精神集中的努力,可能會削弱你不買東西的決心。對抑鬱、絕望的人來說,應對每天的挑戰所帶來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其意志力的嚴重削弱,用哈姆雷特的話說,「會處於不幸的刀槍棍棒之下」。結果,甚至連自殺都會成為對他們來說不錯的選擇。現實社會把事業、財富、人脈等同於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需要我們通過心智努力來維持自控力,而心智努力會極大地削弱抵抗衝動和誘惑的能力。
單單是看別人使用意志力也會產生自我損耗。最近,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要求那些實驗對象想像自己是一家餐館的服務員,工作時間被要求禁食,而他們現在非常飢餓。然後,研究人員向他們展示不同產品的圖片,比如手錶、汽車和家用電器,並統計他們願意買下這些產品的概率有多高。與實驗對照組相比,運用了自控力的實驗對象會購買更多的消費品。
自控力與葡萄糖雖然大腦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它卻需要消耗人體75%的葡萄糖。增加葡萄糖供應量可以加強大腦的執行能力、提高短期記憶力並加快反應時間。反之,低血糖則與下列表現密切相關,比如缺乏自控力、具有侵略性、犯罪、情緒控制能力較差、衝動、粗心、抗壓力差和戒煙極為困難等。就像電池即將耗盡的時候,手電筒的光會越來越暗一樣,血糖含量越低,人的自控力就越差。
2007年,佛羅里達大學的馬修·加約及其同事報告說,運用自控力會導致血液中的血糖含量降低。他們還說,運用自控力之後造成的低血糖,與在隨後的任務當中自控力低下密不可分。他們還說:「雖然所有的大腦活動都會損耗一定的血糖,正常或健康範圍內的葡萄糖水平的輕微或小波動不會影響認知過程。但是,依賴於執行功能的受約束且耗精力的認知過程與其他認知過程有所不同,前者對葡萄糖的正常波動也極為敏感。因此,自控力對葡萄糖水平的波動也極其敏感。確實有間接證據表明,當葡萄糖水平太低或身體不能有效傳遞葡萄糖給大腦時,自我控制很可能會失敗。」他們給實驗對象摻有糖(葡萄糖)或者三氯蔗糖(研究者聲稱這是一種代糖,不會增加葡萄糖水平)的檸檬汽水,結果顯示,喝第一種飲料使自我損耗效應減弱,而喝第二種飲料則沒有。
儘管看上去引人注意,實驗結果貌似也毋庸置疑,但這一觀點卻遭到了其他心理學家的強烈質疑。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羅伯特·庫爾茨班指出,若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麼有兩種說法肯定是成立的。第一種說法是,「完成一項自我控制任務所消耗的葡萄糖比完成一項控制任務的多」。第二種說法是,「完成一項自我控制任務後的葡萄糖水平要比完成任務之前低」。但是,馬修·加約及其同事的研究並沒有證實這兩種說法。因此,究竟是什麼物質被損耗仍不得而知,就控制衝動而言,我們要銘記的一點是,在一個活動中運用自控力的話,在另一個活動中運用自控力就會變得比較困難。
自控力可以增強嗎?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停下來再想一想。比如,下次當你想衝動購物的時候,離貨架稍微遠一點,然後從1慢慢數到10,或者最好離開商店出去走走。推銷員最怕聽到潛在消費者說的話就是「我再想想」。因為他們明白,如果讓消費者「想一想」,哪怕只是一小會兒,他們就不太可能購買了。所有的推銷實務手冊都強調了這一點。
除了停下來再想一想和運用系統R而不是系統I評估價值這兩種方法以外,自控力還可以通過鍛煉來加強。與用不斷增加的重量鍛煉肱二頭肌一樣,通過逐漸增多誘惑能增強自控力。這麼做很重要,可以從很多小的方面改善生活,比如,堵車的時候能夠壓抑怒火不去咒罵其他汽車司機,但也不要剋制太多,免得耗盡了自控力的有限資源。再比如,要求自己實現眾多新年願望當中的一個而不是一半。在前文講到的一個實驗當中,要是看電影時給抓取爆米花的那隻手戴上手套,就能少吃一些爆米花。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即便是小小的練習,也能讓你在面對大問題的時候,更容易避免自我損耗。
皇后大學心理學院的凱文·郎丁及其同事測試了一個觀點,即宗教信仰能提高自控力,從而增加被社會所接受的行為舉止的數量。這一測試基於宗教信仰發展之初就是為了加強且擴展對事物的掌控力的論點。對上帝的信仰讓世界變得更有序且更穩定。實驗表明,混亂或不確定的事件會增強人們的宗教信仰,這一發現證明了上述理論的正確性。正如戰爭時期士兵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散兵坑裡絕對沒有無神論者!」
衝動的本質有四個方面:
第一,衝動是具體的而不是空泛的。它促使我們做出某種舉動,通常與迫切地滿足某種慾望有關。飢餓、口渴或性慾之類的本能需求都在此列。若處於「熱烈」狀態之中,衝動的力量會讓自我控制難上加難。
第二,自控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很快就會消耗殆盡,不過究竟消耗的是什麼資源仍不得而知。如果大腦的某些部分遭受損傷,無論是因為疾病還是外傷,都會極大地損害一個人控制衝動的能力。
第三,衝動是讓人及時行樂的本能反應,但衝動的力量卻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減。
第四,衝動是思維繫統I的產物,除非發生了非同尋常或出乎意料的事情,人們在衝動狀態下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無察覺。
人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之所以持這種見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卻不知道是什麼決定了這些行為。所以,他們有關自由的觀念其實只是對導致自身行為的原因的無知。 ——斯賓諾莎(Spinoza), 《倫理學》(The Ethics)
原文鏈接:http://chuansong.me/n/1312485
學霸那些事兒
一個有深度的學習公號
微博:@學霸那些事兒
微信號:imxueba
博士圈
中國第一學術社交平台
微博:@博士圈
微信號:PhDworld
推薦閱讀:
※【筆記】公開課第22期《抵制雷同,風光攝影新技巧》
※抵制洋節與文化自信
※朴寶劍拍辱華廣告後是否應該抵制新劇《雲畫的月光》?
※杜汶澤遭抵制續:文章劉詩詩被牽連
※安倍「趕場」赴俄欲談領土 西方「刻薄」抵制冬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