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我國的重農思想

【摘要】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幾千年來,農業始終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重農思想一直是占支配地位的傳統經濟思想。從傳統的「以農立國」觀到毛澤東的「農業為基礎」論,再到鄧小平的「首先要解決農業問題」的思想,中國傳統的農業思想隨著中國社會制度的變化和農業經濟的演變不斷發展和創新,不僅成為我國農業思想史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指導我們今天農業發展實踐的重要思想基礎。關鍵詞:重農思想,農業發展,以民為本,農村問題,啟示中國傳統的「以農立國」思想中華民族以農業立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與農業的形成和發展緊密相聯的,重農思想源遠流長,其萌芽於上古傳說,形成並鞏固於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家的經濟思想中,在其後古代漫長的歲月中,重農思想一直佔據支配地位,以農為本,一切圍繞農事治國,成為歷代封建地主階級政權奉行不替的經濟指導思想和政治統治思想。可以說中國傳統重農思想的主題就是「以農立國」,中國傳統農業思想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農業與國家和統治緊密相聯:沒有農業就沒有國家,就沒有統治者的地位。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眾多的古代思想流派中,也都毫不例外地重視農業的地位。「王之務在於強本事,去無用,然後民可使富。」因此,衡量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農業是一面最好的鏡子。儒家在政治上崇尚「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就是以農業發展為核心的「小康」社會。同樣,道家的「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也是崇尚農業的。農業是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管子·五鋪》講:「墾田疇」,「則國家富」。「庶民耕農樹藝,則財用足」。荀子更是肯定農業是唯一的財富生產部門,「仕大夫眾則國貧,工商則國貧······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明朝農學家徐光啟在他的《農政全書》中十分強調農業是財富「所自出」這一根本原理,從「古聖王所謂財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故只有粟帛才是財。」這樣的財富概念出發,來研究財富產生的根源,「講求財所自生」,必然得出「農者生財者也」的結論。農業是富國強民之本:古代的強國,首要的是兵力的強大,秦朝的商鞅變法是較早認識到只有富國強兵才能加強封建君主統治的人,因而提出農戰政策,要發展農業來加強國家的軍事實力,以稱霸天下。北宋范仲淹在他提出革新時政的建議中,闡述了重農才能富農,富農才能穩定社會的主張。他說「臣觀書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此言聖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之政,必先務農。」重農必須重民,重民才有江山:重農思想在不同的思想家那裡有不同的要求和含義,也有不同的政治目的,然而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在一定範圍內注重老百姓的利益,這一點是共同點。其積極的方面有以下幾點:第一,要「愛民」,把農事擺在基本國策的位置,就必須體察民治疾苦;第二,要「節用」不要揮霍無度;第三,要「利民」要考慮老百姓的利益。以農為本到以民為本,這是古代思想家和明智的統治者不得不遵循的邏輯。 毛澤東「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業思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最基本的國情就是經濟文化落後的農業國,毛澤東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思考時,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吸取借鑒蘇聯等國的經驗。另一方面,毛澤東從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重農思想中吸取養料,融匯百家,取精用宏,推陳出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經濟思想。毛澤東的農業思想很大程度上從我國歷史上傳統的重農思想中繼承的,但它也有著自己獨創性,是傳統重農思想在新時期的發展。其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沒有農村的變革和農業的發展就沒有國家政權的鞏固: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農業問題尤其是農業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首要的問題。革命之初,毛澤東就十分注重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早在1927年3月就提出了「一切革命同志需知: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的思想,進而提出了依靠農民實現土地革命,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在奪取全國政權的前夕,毛澤東就注意到農業對於新政權的重要,在《論人民民主政權》一文中毛澤東斷言:「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仍然將注意力放在農村,他一開始就是從工農聯盟與國家政權的關係來思考農村和農業問題的,因而提出農村的變革,農業的發展是關係到人民民主專政是否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是否鞏固的根本問題。中國的農村的變革是從農業合作化開始的,儘管這裡存在一些問題,但當時毛澤東是從農村社會主義陣地和工農聯盟的高度提出問題的。毛澤東在全面論述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係中,有兩個問題是講農村和農民的問題,他也是從無產階級專政的鞏固和社會主義的命運的高度闡述的。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再次將農業問題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聯在一起。 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將農業放在首位,以農業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早在戰爭年代,毛澤東就十分重視農業,研究農業問題與國民經濟其他問題的關係。1933年8月20日,毛澤東在贛南17縣經濟建設工作會議上發表了《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的演說,提出了努力發展農業和建立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的問題。在第二次全國工農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我們的經濟政策》的報告中,毛澤東把發展農業生產列為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明確指出:「在目前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是我們的經濟建設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決最重要的糧食問題,而且需要解決衣服,砂糖,紙張等問題。」建國以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毛澤東在繼承我國重農文化的傳統,借鑒國外的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提出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思想。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農業是發展工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毛澤東關於農業是基礎思想是從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整體目標論述的。首先,農業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提供糧食,農副產品等基本生活資料。其次,農業為工業特別是為輕工業的發展提供原材料,同時也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再次,農業是工業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而我們這樣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實現工業化,基本的資金來源主要靠農業積累提供的。最後,農業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生產部門。整個的工業化還需要大量吸取國外的先進東西,這就需要大量的外匯,而在經濟發展初期重要的是依靠農副產品出口來獲得。第二,糧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傳統的命題,也是毛澤東經常講的重要觀點,他始終強調一定要把糧食問題抓緊。因為糧食不僅是提供原料和資金問題,而且民以食為天,糧食出了問題,就會天下大亂。1960年,毛澤東提出了「以糧食為綱」的口號,高度概括糧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必須關心農民的物資利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農民革命的鬥爭中獲得政權,毛澤東深知中國農民的疾苦和維護農民利益的重要性。他借鑒蘇聯的經驗時,批評蘇聯沒有很好地考慮農民的利益,把農民挖的很苦,使農民的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失。並說這是「殺雞取卵」沒有道理的事情。毛澤東認為,我們不能採取蘇聯那樣的政策,儘管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需要農業的支持,但絕不可剝奪農民,不可侵佔農民的利益。相反要減輕農民的農業稅,縮小剪刀差,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他還特別指出,就一個生產單位,國家,集體和農民的利益分配也要恰當,最基本要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是農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生產的發展年年有所改善。鄧小平「首先解決農村問題」的農業思想鄧小平作為我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設計師,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形成和發展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經濟理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新創造,毛澤東「以農業為基礎」思想的發展,也是在總結,吸收,改造中國傳統重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因而鄧小平的農業思想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也體現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傳統農業思想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新創造。其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把解決農業和農村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改革從哪裡開始,改革應抓住的中心環節是什麼,鄧小平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十分清醒而明確的思想,這就是始終把解決農業和農村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這既是中國國情的需要,也是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重農文化傳統的新發展。1984年鄧小平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時深有體會地指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住在農村,中國穩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不穩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首先在農村實行搞活經濟和開放政策,調動了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積極性。」在整個改革進程中鄧小平一直提醒我們,如果出問題,就是農業,「農業如果有一個曲折,三五年來轉不過來。」一定要把農業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 農業問題首先是糧食問題:與毛澤東一樣,鄧小平將糧食問題看作是農業問題的核心。1982年,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時,他說在農業方面首要的要抓糧食生產,因為「不管天下發生什麼事,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1983年,在談到農村改革和農業規劃時,鄧小平再次談到糧食的重要,他說:「農業要全面規劃,先要增產糧食。」1986年,他又一次分析農業發展的目標,對糧食問題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聯繫到近年來國際,國內關於糧食問題的爭議,可以看到鄧小平關於糧食問題的論述的高瞻遠矚,意義深遠。 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和首創精神: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尊重群眾,時刻關注最廣大農民的利益和意願,這樣一種思想作風和高貴品格在對待農民群眾的利益和意願,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早在1962年,農村出現了「包產到戶」這一新鮮事物時,鄧小平就給予積極關注,他不是從理論教條而是從農民群眾的利益和意願出發來思考問題。他指出:「生產關係究竟以什麼形式為最好,恐怕要採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哪個地方比較容易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用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採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就是它合法起來。」改革開放以後,農村剛剛出現大包干時,社會上討論紛紛,鄧小平鮮明地指出,允許式,允許看,不搞強制。作為改革的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最善於發現農民在實踐中的許多創造,總結和推廣這種創造。他毫不忌諱自己的思想是從群眾中來的,是群眾智慧的結晶。他說:「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剩下的勞動力怎麼辦,我們原來沒有想到很好的出路······十年的經驗證明,只要調動基層和農民的積極性,發展多種經營,發展新型的鄉鎮企業,這個問題就能解決」。發展新型的鄉鎮企業,「那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鄧小平高度尊重農民的利益和願望,根本一點,他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宗旨,以人民滿不滿意,喜不喜歡,高不高興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最高準則。綜上看來,我國歷史上歷代都十分重視農業發展,重農思想的發展對於農業生產和國家經濟發展等許多方面都是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還應看到,在封建社會後期,重農思想除了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外,更多地表現為對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這是因為,隨著封建地主階級與封建政權的腐朽,作為封建上層建築的重農思想也日益保守化,先秦時期曾經出現過的那種富於活力和創造性的時代,那種百家爭鳴,絢麗多彩的局面,已經難以為繼了。主要表現為,一是繼承和發展了韓非把農等同於糧的狹隘的農業觀念,這不能不對以農業的全面發展產生消極影響;二是隨著商品與貨幣經濟的發展,商業對以農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的解體作用,以及商人通過賤買貴賣,囤積居奇等欺詐手段分割,奪取地主階級剝削收人的行為,致使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重農思想家,更加把重農和抑商緊密地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都十分重視中國農業的發展。為使農業走上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兩位偉人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都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重農思想,使之運用於實際。重農思想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示:只有農業發展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出現了大量的農業剩餘產品,工業及其他部門才能相對獨立發展,才能進一步實現現代化。依靠工農業「剪刀差」來發展現代化的道路是不健康的發展道路。國民經濟系統中,工業和農業是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而農業又是工業發展的起點和基礎,只有把農業搞好 ,農民收入增加了,廣大農民產生了巨大的消費需求,農村這個大市場才會在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過程中,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有力地推動現代化的思想。農業必須實行規模經營,雖然我國現在實行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強化了農業生產單位內部的預算約束,改變了激勵機制,使生產的內部動力有了明顯增強,但是它形成的小規模的平均化的耕地經營格局,又使得農業生產要素的綜合利用效率降低。為了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綜合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走規模經濟道路是必需的。必須加快改革農村現有相關體制和制度,長期以來,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獲得的收益因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被抵消;農產品的流通的發展由於農村市場基礎薄弱,信息閉塞不靈,流通渠道不通暢等受到阻礙;資源優勢未能很好地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這些不僅延緩了農業市場化的進程,而且影響了農民的增收致富。因此需要繼續完善農業的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消除制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體制和機制。參考文獻《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二版《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馬伯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李澤厚,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葉世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劉世煒 淺論重農思想對我國現代化的啟示【期刊論文】 中國市場 2009(45)蔣智華 重農學派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期刊論文】 管理學家 2009(6)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總要靜下來才能思考?
(三維樹)用這方法,你也可以「像哲學家」一樣說話有深度
有思想的女人,都美成什麼樣
魯迅的思想歷程與文學創作
中國傳統文化八大思想精髓

TAG: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