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馬雲、陳大年等大佬能成首富,都因為參透了這一個道理!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去爬泰山,剛好旁邊有個挑山工,背著滿滿一籮筐東西準備上山,於是兩個人一起出發。
年輕人身壯力健,又沒背東西,自然跑得比挑山工快,沒費多大力氣就把挑山工甩在後面。但奇怪的是,每次年輕人停下來休息,總能發現那個挑山工也在一旁休息。
後來到了山頂,年輕人發現挑山工已經送好貨,準備下山了,這時候年輕人終於忍不住問:我看你走得很慢,怎麼總是走在我們前頭,你們是有什麼近路嗎?
挑山工微微一笑:我們哪有什麼近路啊?你走得快,但一路上玩玩鬧鬧走走停停,而我要送貨,必須一個勁兒往前走,不能隨便停下來。所以即便我走得慢,時間久了就走到你前面了。
這個故事說的是爬山,實際上也在說創業。
伴隨著互聯網思維的興起,不少人創業的想法就是:小步快跑、更新迭代、唯快不破,不然就落在後面了。
因此有個段子:快給我投100萬,我有個必火的好主意,離上市就差一個程序員了!
但這樣真的好嗎?不少人只顧著往前跑,為快而快,卻在跑的過程中忘記了更重要的東西:用戶需求、產品質量、公司管理、員工提升...
創業是馬拉松,跑得快遲早還是要停下來,倒不如打好根基,這樣才能厚積薄發,在別人停下來的時候依然能穩步往前。
慢下來,一步一步往前走,看起來落後於別人,其實這才是最快的道路。
1
馬化騰
19年做成3462億美元騰訊
靠的就是慢!
馬化騰1998年創立騰訊,到現在僅僅用了19年時間,公司的市值已經高達3462億美元,這個速度少人能及。
馬化騰的秘訣是什麼,是不顧一切瘋狂往前跑嗎?不是的,馬化騰的策略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在中國商界各位大佬中,馬化騰可謂是最靦腆、最有書生氣的那個,連被女員工抱一下都會臉紅,所以他經營公司也是以穩為主,但正是這種穩,讓騰訊沒經歷多少大風大浪,一直大步向前。
先從容易做、有把握、見效快的部分開始,以戰養戰,穩中求進。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這個業務做起來,需要其他業務養,它成熟後再養別的業務。」
一旦有人給他提激進的意見,他的回答往往是:「我們的希望是穩,長期健康的成長,不一定沖得太高,慢慢走。」
騰訊剛成立時,馬化騰想學新浪、搜狐做門戶,但算盤一打,錢不夠,所以只能放棄。
後來糧草稍足,可以做門戶了,馬化騰也是先易後難,先從比較容易的八卦娛樂開始走,再一步步擴張到軍事、體育等領域,最後成為中國瀏覽量最大的中文門戶網站。
還有騰訊的遊戲項目,一開始先從容易的代理開始做,積累到一定程度決定自己做,也是先從難度較低、容易成功的棋牌類入手,這樣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巨無霸地位。
在人事任免方面,馬化騰也是穩中求進。
譬如現在的騰訊總裁劉熾平,本來是麥肯錫諮詢公司的高管,馬化騰本意是找他來管理公司,但還是先讓他做了騰訊的首席戰略投資官,一年考察之後才任命其為總裁。
對比起其他一些大公司,老闆常常空降一個陌生的大總裁,對公司的內部架構和人事關係都不太熟悉,這樣往往風險很大。
因此,馬化騰總是拿自己的經歷來告誡創業者:
「不能指望說要做10億或多少億,如果我們當初這樣想早就死了。事情都是一點點細緻做出來的。一定把目標放到最低,過完這關再說。
創業中,大多數人都跟你一樣面臨各種小坎,很多人都會分心、貪婪,然後落後。他們貪,等你埋頭過完自己的坎,你就跑到他們前面去了。」
2
馬雲
擴張過快阿里險些倒閉
最後定下盈利1元的目標
說完正面例子,我們來說個反面例子,恰好是馬化騰的老對手——馬雲。
1999年,馬雲創立了阿里巴巴,2000年,阿里巴巴獲得了高盛和軟銀合計2600萬美元的投資。
有了錢,腰桿自然就挺,馬雲剛從苦日子走出來,一下子就有點飄飄然,以前沒錢都能走到現在,現在有錢了,還不能一步登天?
於是,馬雲開始大把大把燒錢:
公司要國際化,在大陸、美國、香港、歐洲都要設置辦事處;中國總部從杭州搬到上海,美國總部搬到矽谷,反正看起來高大上就對了。
員工要最好的,從世界500強企業挖來副總裁,還要花六位數年薪,從微軟、雅虎那裡搶來最好的工程師。
一路狂奔之下,阿里巴巴每月的凈支出就達到了200萬美元,雖然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危機已經慢慢凸顯出來。
到了2000年夏天,互聯網泡沫破裂,阿里巴巴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之中,賬戶只剩下不到1000萬美元,而且沒有盈利模式、沒人肯注資,以一個月200萬美元的燒錢速度,公司不到半年就得關門了。
不顧一切拚命往前跑,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停下來,甚至還要倒退幾步。
面對危機,馬雲只好挖來通用高管、已經51歲的關明生作為阿里巴巴的COO,負責拯救公司。
馬雲與關明生
關明生也是夠硬氣,一來就把所有國外辦事處、員工統統裁掉,把每月支出縮減到50萬美元,然後又花大力氣樹立價值觀、培養員工素質。
這樣折騰一番,阿里巴巴總算是緩了過來,但一來一回,阿里巴巴耽誤了一年多的時間。
不幸中的萬幸,一向愛吹牛的馬雲也變得務實了許多,2002年,他給阿里巴巴定下目標——盈利1元。
當時他對全體員工說:
「要賺100萬元錢,誰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做;但要賺1元錢,誰都知道怎麼去做。每個人都多做一個客戶,對客戶做好一點,讓成本減少一點就可以了。
2002年,賺1元錢就實現目標,賺2元就超過了目標的100%,賺3元就超過目標200%……」
有了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目標,阿里巴巴的300多名員工都異常努力,2002年居然賺了5萬多元。
雖然錢不多,但是極具象徵意義,阿里巴巴成為了互聯網寒冬中最早實現盈利的網站之一,還被哈佛商學院寫進了MBA教材。
自此之後,從淘寶、天貓、支付寶......阿里巴巴一步一步穩步向前,雖然也犯了不少錯誤,但再也沒有像這次這樣傷筋動骨,現在阿里集團的市值已經高達3600億美元,是亞洲市值最高的企業。
3
前首富陳大年
3年獲取9億用戶
現在終於能夠考慮賺錢的事情了
在中國排名前十的應用中,有九個為BAT系或屬於BAT投資陣營的成員,唯一的例外,就是陳大年的WiFi萬能鑰匙 。
陳大年曾經和哥哥陳天橋一起創辦盛大網路,並一起成為中國首富,2013年開始做WiFi萬能鑰匙,短短3年就積累了9億用戶,而微信的用戶也只有8.5億!
一直以來,彷彿打打殺殺才是互聯網公司的風格,但這家公司即便做到了9億用戶,也低調異常,也沒和同行惹過什麼爭端。
甚至,公司成立前三年,從來沒有出現過波浪式的起伏,一直穩步向前,因為他們就只做一件事情——連接。
具體就是——如何保證產品安全性?如何分享更多的熱點?如果幫助分享熱點的企業和個人獲取利益?
這些問題,陳大年和他們團隊想了3年,也花了3年時間去解決,在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哪怕利益再大,陳大年也寧可為產品做減法而不是加法。
有一位同事,幾次提出意見,想把WiFi萬能鑰匙集成到車載系統中,這樣以後會有更多合作的空間。但陳大年一直堅持不做,不是覺得這個建議不好,而是覺得不適合公司現階段。
「要做這件事情,就要跟所有的汽車廠商談一遍,沒有一百個人干不下來,而公司現在一共才三百多人。」陳大年如是說。
陳大年敢這麼做,純粹是有錢任性嗎?答案是否定的。
要是比拚命,陳大年比誰都拚命,當年盛大剛創立,他每天一周七天,每天工作到一兩點,每天工作15個小時,一年才休息個七八天。
由於太拚命,陳大年進了好幾次醫院,這時候需要其它高管承擔更多責任,但是發現「所有高管都是透支狀態,根本沒人還有精力站出來」。
陳大年一下子覺得很恐懼,跑得太快,透支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身體,還有整個團隊的未來,團隊會很脆弱,一碰就會散架。
他也醒悟過來,創業路上,勤奮和拚命不是不重要,但更關鍵是要找准方向。「決定一個公司制勝的是正確的決定,而不是最拚命的那部分。」
既然方向找對了,剩下的就只有埋頭苦幹。創業3年,WiFi萬能鑰匙已經累積了9億用戶,月活躍用戶5.2億,陳大年這才鬆口:現在可以終於可以認真考慮賺錢的事情了。
4
陳天橋
跑得比用戶還快,有用嗎?
說完陳大年,我們就不能不提起他的哥哥陳天橋,陳天橋卻是「跑得快」的反面例子,因為他一不小心就跑得比用戶還快,而且快得不止一個身位。
要是像喬布斯那樣推出了iPhone,雖然顛覆但是至少還在接受範圍內。但陳天橋當時推出的盛大盒子,真的離用戶實在太遠了。
2004年,陳天橋已經憑藉著《傳奇》這款遊戲成為了中國首富,但他很快就搗鼓出一個新項目——盛大盒子。
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媒體不理解陳天橋當時的「三網融合」、「硬體入口 服務收費」,可見當時陳天橋的這一模式有多超前。
事實上,三網融合是不是趨勢?當然是;搶佔客廳對不對?當然對;從遊戲向數字娛樂轉型正不正確?當然正確!後來的樂視、小米甚至亞馬遜都是按照陳天橋的路子走的。
然而,在2004年的中國,這樣的想法就是異想天開。陳天橋拚命地跑啊跑啊,卻跑得太快了,快到不僅周圍沒有敵人,甚至連自己的用戶也跟不上。
2005年,陳天橋計劃要把盛大盒子推廣給4億電視用戶,然而盛大盒子需要聯網,當時全國裝了寬頻的只有2833萬戶。
而且,初代盒子由於技術原因,只能選用英特爾晶元和微軟系統,不僅體積和PC一樣大,而且價格要6000元以上,普通的消費者難以承受。
所以自然而然的,盛大盒子出師不利,營收寥寥無幾,最後還因為觸犯政策被禁。這次失敗讓陳天橋付出了10億美金的代價。
跑得慢還想跑在別人前面
到底應該怎麼做?
1、只做重要的事情
不要把精力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決定一個公司制勝的是正確的決定,而不是最拚命的那部分。
陳大年曾經回憶:以前做盛大時團隊經常半夜一點開會,就為了一個50萬的項目。現在回想起來,50萬對盛大的成敗能有多大影響?但對團隊的影響很大,沒時間總結和進步,也沒精力應付突發事件。
所以,現在陳大年會讓團隊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思考上,同樣是十件事,以前他會每人分兩件,齊頭並進,現在他會讓團隊坐下來商議,從十件挑出最重要的兩件去做。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3年吸引9億用戶的WiFi萬能鑰匙。
2、錢不是萬能,警惕「富貴病」
錢到手,人就會把問題想簡單,以為錢能夠買來所有東西,就像馬雲那樣,到處開分部、高價請洋人工程師。
事實上,錢只能買到那些不需要時間積累的東西,就像制度化的架構、積極的公司文化,這些都是用錢買不回來的。
錢多了,貌似到處都是機會,然後請很多人,抓各種機會,擴張業務,但公司的架構、文化等都沒有理順,很多東西做不來,只好關掉。
這樣折騰一番,公司很容易元氣大傷,像阿里巴巴這樣能活下來已算萬幸,更多公司是一蹶不振,最後黯然離場。
創業,本質來說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做有限的事情。所以拿到融資別光顧著開心,小心自己得上了富貴病。
3、想要跑得快,一定先做好準備
公司跑得快不一定會出事,但公司沒準備好就拚命跑,一定會出事。
所以大步向前跑可以,但一邊跑別忘了問自己幾個問題:產品真的符合用戶需求嗎?公司的員工能力跟得上嗎?公司架構存在什麼缺陷嗎?
別為了快而快,要是這些問題沒有一個肯定回答,那還是先慢下來,好好打磨自己的產品和管理才是正事。
4、別離你的客戶太遠了,領先半步就夠了
有一個「半步理論」:考慮一個產品的先進性,一定要結合市場的兼容性,最好領先其他人半步。
太多先進的科技在科技上輸得一塌糊塗,就是比其他人領先太多了,以至於根本沒誰能接受。
領先半步就是最穩當的距離,既能給用戶帶來新鮮感,又不至於過分先進、難以接受。
5、難的時候要堅持,好的時候要撲騰
因為慢,所以肯定會有不少艱難的時刻。就像國內最大的手機回收平台「愛回收」,靠著A輪融資的200萬美元,足足撐了3年。
「哪有什麼堅持,就是死撐。條件不允許我們放棄,只能死撐下去。」愛回收CEO陳雪峰如是說。
但不讓自己狂奔,不代表就這樣慢悠悠下去。一旦自身做好了準備,遇到了合適的機遇,該快的還是要快。
就像陳大年說的那樣:
「管理公司就像打太極,太極拳有一個特點,剛柔並濟,快的時候非常快,慢的時候非常慢。
慢是在調節身體狀況,達到最佳的狀態,找到最佳的機會之後才以快來衝破。」
結語
不少人創業,都覺得要和先行者競爭,最重要的就是比他們拚命——你工作8小時,我工作16小時,一定能夠超越你。
一個初創公司,能有10個人已經算多了,但所有大公司人數分分鐘過萬;初創公司大家湊起來能有2、300萬已經很好了,但大公司賬面資金一般都有100億。
這麼一算,你會發現玩命根本沒意義,一點意義都沒有。既然不能比快,那就只能比慢了。
所謂慢,就是做對比做快更重要。大公司能夠承受錯誤,但小公司錯了一次就沒法挽回了。
只要一直走在對的路上,也許不是走得很快,但慢慢總會到達終點。如果你走得快,還走在錯誤的路上,你會死得更快。
推薦閱讀:
※拼爹拼媽都不如拼它!太有道理了
※19個人生歪理,看似不正經,卻歪得很有道理!
※懂得道理,卻還是過不好我的生活
※知道太多道理,所以過不好一生
※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李商隱難得通俗易懂的詩,20字講出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