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07-25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我們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分析了清朝在鴉片戰爭中並非占絕對劣勢。但這並不排除當時中國與清朝在國力對比上的落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落後就要挨打」。19世紀中葉,英國巳成為一個工業發達、科學昌盛的資本主義強國。它的幅員雖只及中國的三十六分之一,人口僅及中國的十六分之一,但它的殖民地附屬國遍及世界各大洲,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當時的中國則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沒有工業,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佔據統治地位,在封建主義桎梏下,長期停滯不前。滿漢地主貴族統治著中國,政治反動腐敗,對外閉關自守,科學文化遭到窒息,國勢與英國相比.整整落後了一個歷史時代。不過,鴉片戰爭並不是英國傾其全力進行的以征服中國為目標的—場全面戰爭,而僅僅派出了萬餘侵略軍,以迫使清王朝屈服為目的的有限的局部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是被侵略者,正義完全在中國一邊,清王朝抵抗外國侵略,能夠激發起官兵的敵心,並取得各階層人民的支持。而英軍則出師不義,遭到本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反對。清軍在本土作戰,可以依託預先設置的國防工事,地形熟悉,補給方便;而英軍遠離本土,交通阻隔,指揮不便,補給困難,人地生疏,水土不服。清王朝只要能正確地認識和估量敵情,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英國侵略者是完全可以被戰勝的。那麼,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它在主觀上犯了那些錯誤呢? 1、不能了解敵人,對敵判斷失當: 清王朝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長期以來,它夜郎自大,閉關自守,盲目排外,視外國為「蠻夷」,拒絕—切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的傳入,因此,清廷同西歐各國近行貿易雖有近200年的歷史,但都是外國人到中國來,而很少有中國人到西歐去,更談不上對西方列強有什麼深入的研究和認識。林則徐是較早注意了解世情的人物之一,史載:「林則徐至粵,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其新聞紙」,從中了解西方列強的情況。不過,出於時間短,手段少,翻譯人才缺乏,他對西方列強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對英國的社會制度,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了解也甚為膚淺,因此,所作的判斷往往不夠準確。直到英國艦隊巳在來華途中,林則徐仍向道光帝奏稱:英夷近日來船,所配兵械較多,實仍運載鴉片。奸夷藉以揚言恫嚇,以求得准許其貿易。現在各兵船隻在外洋游奕,此東彼西,總無定處。此外別無動靜,誠如聖諭(該夷)實無能為。可見林則徐對英國政府出動誨陸軍大舉進犯中國,也完全缺乏了解,這當然會影響廣東方面戰備工作的加強。至於其他沿海省份的戰備工作就更差了,如英軍抵達浙江定海時,兵勇都毫無準備,大沽口的大炮都不堪用,天津、大沽駐防的清軍總共不及千人,這與清朝上下對英國將發動的武裝侵略了解甚少有直接關係。 2、和戰方針不定,戰略被動多變: 在鴉片戰爭中,英政府對侵略中國的遠征軍訓令,原則明確,要求具體,並給前方指揮員在執行過程中,保留有根據情況自行決斷的允分餘地。縱使後來戰事曾多次變化,統帥幾度易人.但英國的戰略要求基本未曾改變。可是,清朝方面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清王朝對戰爭的態度,前後有過多次的變化。這除了英國是發功侵略的一方,握有戰爭的主動權,而清王朝則是被侵略的一方,處於被動地位的原因外,也與清朝方面對本身力量的盲目自信,和對英國的侵略意圖一無所知有直接關係:戰前和戰初,以守為攻,以逸待勞。不在遠洋與敵接仗,設法誘敵登岸聚而殲之;廣州之戰後,則以委曲求全,息事寧人的姿態,避免與英軍正面對抗;英軍第二次北犯,清廷又決意以武力與英軍進行較量;浙東反攻的失敗後,清廷又喪失了使用軍事手段戰勝英軍,解決中英糾紛的信心,帶之而來的是屈服和妥協。由此可知,清方對於敵情缺乏起碼的了解和準確的估計,因而和戰不定,戰略方針多變,時而增兵,時而撤兵,弄很前方將帥無所措手足。清王朝是一個封建專制帝國,皇帝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和戰決策也操於他一人之手。決策者遠在北京,戰事則發生在數千里之外,由於當時通信不便,上下隔膜,各地的情況既不能及時上達北京,皇帝的諭旨也不能及時抵達前線,朝廷的決策常常落後於變化了的形勢,前方的將帥又末被授予臨機處置之權,還不得不遵照執行。再加前線將領為減輕罪責,往往誇大敵情和謊報戰果,就使這種狀況更加嚴重。 3、軍政素質低下,戰鬥能力不高: 清王朝建立二百年來,無論八旗、綠營均已腐朽,加之清王朝「承平日久」,將棄兵丁均未經戰陣,既缺乏實戰經驗,又缺乏嚴格的訓練,根本不能打仗。這支軍隊鎮壓人民或是裏手,抵抗外敵則是外行。而且軍制十分落後,平時星散於各營汛,忙於繁重的雜役,很少訓練;由於薪餉過於菲薄,致令有的不得不兼習手藝雜業,以養家糊口。待到戰時,臨時從各營汛零星抽調,拼湊成軍,因而兵與兵不相習,兵與將不相知,營伍散漫,心志不齊,難以形成有機的戰鬥集體,一旦臨陣,兵不聽將令,將不得兵力,一遇敵人,往往未戰先逃。加之各級將棄不善指揮,不懂戰術,據守一地,只知株守炮壘,不布遠勢,炮火余部並不能有機配合,互相協同,每座要塞都僅一線設防,沒有二線陣地,因此一處突破,全線皆潰。防守城鎮要塞,往往只顧正面,不顧側後。而且各路帶兵大員仍視人民為仇敵,胡說什麼「漢奸遍地」、「漢奸充斥」,「防民重於防寇」,「患在內不在外」,完全與人民處於對立的地位,更談不上依靠與發動人民共同殺敵了。使清軍在戰爭中毫無作為,坐失良機,非但未能殲敵,反被英軍所敗。 總之,在鴉片戰爭中,由於清廷的腐朽沒落,閉關鎖國和軟弱可欺,縱使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不處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仍然戰敗,而且敗的如此之慘。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鴉片戰爭期間唯一的勝仗:擊斃英軍近500人,清軍僅陣亡38人
※英國戰地攝影師全景式記錄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和清軍雙方各派出了多少兵力,清軍竟招致大敗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火炮的技術比較
※鴉片戰爭中的火器較量:並非洋槍洋炮對大刀長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