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跳樓事件後
07-25
〔關鍵詞〕危機干預;心理健康;個體輔導 一、目擊跳樓慘劇,內心受到衝擊 小冬,初三女生,周末中午放學回家路上,在自己家附近,近距離(3米之內)目睹一男孩墜樓落地,當場就嚇得大哭,飛快跑回家裡。父母見狀,安慰其不要害怕,就像看電影一樣。班主任得知此事後,詢問是否需要心理老師的幫助,她當時拒絕。但是周一回到學校,有好奇的同學提及此事,尤其問起具體的情景時,她再度陷入恐慌、害怕的情緒中,頭腦中不斷再現男孩墜落的鏡頭,難以自控,並且晚上會做噩夢,不敢單獨一個人在房間。白天沒有心思學習,做什麼都沒有心情。內心有矛盾、糾結的想法:比如當有開心的事情時,覺得自己不應該開心,那個男孩那樣慘。自己也和那個男孩一樣迷戀電腦,擔心有一天衝動之下,也會像他那樣做傻事。頭腦中會有兩個聲音在打仗:一個聲音說你別學習了,快去像那個男孩一樣;另一個聲音會說你自殺了,爸爸媽媽怎麼辦? 根據小冬的表現,可以判斷這起危機事件對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衝擊,她來到諮詢室時,是周二的上午,離目睹墜樓事件已有3天。當描述這段遭遇時,她仍然泣不成聲,情緒不安、焦慮,擔憂自己的安危,覺得生活沒有希望;提不起精神參與到學校生活中,學習、交際行為有消沉表現;同時在思維上也表現出一定的混亂,會出現墜樓事件的閃回現象,睡眠、食慾也受到干擾。 二、實施心理干預,緩解心理失衡 鑒於小冬的各種身心表現,根據周紅五老師的校園危機事件心理援助的觀點,輔導主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當事人現實的、長遠的安全感,增強對局面的控制感 小冬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據我對她的了解,我首先提出問題:「發生這樣的事情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小冬思考片刻,肯定地說:「自己不要這樣做,朋友也不能這樣做。」這個回答讓我看到,儘管小冬迷茫、恐慌,但是她內心有一種很堅定的信念:無論怎樣,都不能選擇這樣的結局。對於小冬的想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小冬的臉上終於閃過一絲笑容。緊接著,我和小冬繼續討論:為什麼男孩會選擇這樣一條路?這個問題的提出,我的設想是想引導小冬撇開具體的自殺情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殺事件的背後,探尋更有價值的自殺成因。小冬羅列了幾點原因:學習壓力大,打傷親人,內疚,與同學關係不融洽,玩電腦的要求一再被拒絕,產生憤怒情緒。小冬還特意強調了在學習壓力大、情緒波動大、酷愛電腦這幾個方面,自己與男孩是很類似的,她想表達的就是擔心自己會像男孩那樣走上不歸路。 在這個問題上,我側重分析了男孩之所以選擇自殺,是自身性格特徵、家庭氛圍以及學校生活處境等多重因素作用導致,而小冬所在的班級團結、友好、和諧,小冬有自己的知心好友,有可以信賴的班主任;爸爸媽媽比較民主,不會強迫她做一些她不願意做的事情,家庭成員互相關愛、支持;她的性格很活潑,雖然外在事物很容易引發她的喜怒哀樂,但情緒的波動大,不僅是個性特點,更是青春期群體的共性。經過如此一番分析後,小冬緊繃的臉慢慢舒展。 2.提供危機應對的必要知識,調整認知,支持個人為應對危機所作的積極努力,鼓勵她不斷想一些、做一些積極的事 小冬主訴中的一些想法,如「每當生活中有什麼事情讓自己很開心時,總覺得對不住那個男孩」,是危機事件後倖存者身上常常會出現的罪惡感反應。這種情緒是一種消極的、破壞性的情緒,過度的內疚與自責會使當事人產生很多不合理的、荒謬的想法。對於小冬的這種表現,首先應認可她對生命的敬畏:一個珍貴的生命消失在眼前,惋惜、不忍的情懷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然而,有沒有其他方式能夠表達我們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呢?是在生命的每一天中都積極、充實地行動,喜怒哀樂皆有之,還是每一天都為生命的消逝而哀怨、消沉?小冬隨即說出一句話:「對死者最好的懷念就是自己好好地活著,精彩地活著。」 小冬描述當她看到男孩墜落後,嚇得當場哭了,飛快地回到家裡。沒有報警,也沒有喊救命。事後回想覺得自己這樣做很不對。對於小冬的這個想法,我向她解釋:面對類似的危機事件,我們的絕大多數應激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正常的;尤其對於小冬這樣的未成年人,近距離(不到3米)目睹這樣的情景,內心一定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頭腦處於完全空白狀態,在那種情境下,飛速離開現場,回到安全的所在,是很常見的一種應激行為,選擇離開,不是怯懦的表現,而是一種在極端情境下個體滿足安全需要的本能表現。從小冬的表情中,我能看出她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從心理輔導的角度,首要要肯定當事人的應激行為,讓她不要產生無謂的罪惡感,否則無論是對她本人的心理狀態的恢復,還是對實際事態的發展都是完全沒有幫助的。 3.切合生理、情緒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的心理干預策略,有效調節心理失衡 在詢問小冬的需求時,她說:「老師,我現在還是會有害怕、恐懼的感覺,尤其是自己獨處的時候,怎麼辦呢?」顯然,這種情緒是危機事件後相關當事人出現的應激情緒反應,需要具體的引導:第一,在短時間內,恐懼的感覺可能會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樣起起伏伏,為了引導她更好地理解這種感覺存在的合理性,我例舉了慣性原理,說明情緒也需要一個緩衝期;第二,忙著做一些事情可以幫助緩解不好的感覺,這些事情最好是我們駕輕就熟的,這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過程,小冬在考慮後說她可以選擇聽音樂、演奏樂器或者體育運動;第三,當感到很糟糕時,可以找家人、信任的朋友,包括心理老師一起交流、溝通;第四,心理輔導技術中,有一些專門放鬆的方法,可以讓躁動的情緒得以緩解,比如「腳踏實地」技術,小冬立即表示想體驗一下。 首先找一個舒適的位置,以最舒服的姿勢坐下,胳膊和腿完全放鬆。慢慢地、深深地呼氣和吸氣,連續兩次。環顧周圍,說出五種看到的、不會讓你緊張的東西,在腦海里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小冬的所見是盆栽、屏風、空調、掛畫、時鐘。再一次慢慢地、深深地呼氣和吸氣,請說出能聽到的五種聲音,在腦海里一一「說出」它們。小冬聽到的是操場上的口令聲、汽車的喇叭聲、風呼呼的聲音、椅子的咯吱聲等。慢慢地、深深地呼氣和吸氣,請辨別出五種你能感覺到的東西…… 最後,小冬自然而然說起目前的初三學習生活中的困擾。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小冬在危機事件過後能夠迅速迴轉到現實的學習生活中;另一方面,此時的她,想到這些問題,內心更多了一份無助、焦慮。這種現象是危機事件過後可能會出現的狀況之一:帶出危機事件當事人一些過去未能解決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因此小冬所訴困擾的解決,意義是雙重的。 為此,我和她預約了下一次的心理輔導,集中解決這些困擾。第二次輔導的時間是周五,小冬如期而至,輔導主要運用了空椅子體驗、認知重構等,幫助小冬理解父母的處境,承擔自己需要承擔的壓力,為所當為,並演練一些調整壓力的心理技巧。 三、啟示 本案例中,男孩的自殺發生在自家小區,並非校園,但恰好被小冬撞見,屬於校園相關危機事件。對小冬而言,該事件所引起的心理衝擊並未達到嚴重或極度惡劣的程度。加之班主任的及時發現和之後的心理疏導,使小冬比較平穩地渡過了此次危機。思考整個事件的處理過程,筆者有如下幾點感悟。 1.危機事件發生後,當事人的生活環境帶來的不同影響 這裡的生活環境具體包括兩種:家庭和班級。如前文所述,小冬的家人在小冬受到驚嚇跑回家後,給予的安慰是:就當看電影一樣,不要怕。從心理干預的角度講,這種安慰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還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可以想見,當事人那時的情緒感受是震驚、極度恐懼,如果沒有合適的安慰,那麼不妨給當事人一個緊緊的擁抱,傳遞來自親人的安全、溫暖、支持的力量。同時,小冬回到學校,出現了刨根問底、一探究竟的好事的同學,這種追問無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效果,幸好班主任及時阻止,並專門組織了一次小型班會,提醒同學無需過分關注、過分渲染。 2.心理輔導介入起到的作用 小冬的心理輔導只進行了兩次,首次輔導主要通過協助她釋放負面情緒,調整認知,學習有效的應對心理危機的方法,及時緩解該事件對她造成的心理衝擊,這也是心理干預的直接目的。第二次主要針對她當前所承受的中考壓力,從親子關係、目標定位等角度幫助她減輕壓力、積極面對挑戰。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新安中學,深圳,518101) 編輯/丁堯 終校/於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那個跳樓身亡的難產孕婦,背後是冷血自私的公婆和丈夫。
※31歲媽媽帶倆娃跳樓:逼死她的,不止是產後抑鬱!
※吳杭民:跳樓舉報,是一種怎樣的痛?
※榆林孕婦跳樓,我想跟所有準爸爸提提這部片
※3次婚變,中年遭女兒批鬥,48歲跳樓自殺……她曾是新中國最著名的影星!
TAG:跳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