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酒發展史(2)

夏商周時期

自夏朝開始,人們逐漸經歷從多種野生果實及穀物混合釀酒向單一野生果實即葡萄,自然發酵成酒的過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葡萄酒的開端。

4儀狄造酒

曹操在《短歌行》中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就用杜康來指代美酒。但是杜康是糧食白酒的創始人,在杜康之前,其實就有了果酒的產生。西漢《戰國策》中記載:「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酣之」。意思是儀狄釀出美酒,進獻給大禹,大禹飲完便醉了。但是到隔天早朝時,所有的大臣都在前廳等候大禹,從天色未亮一直等到日正當中,大臣們個個汗流浹背,卻不見禹王的蹤影。原來禹因為喝了酒正在呼呼大睡呢!等到大禹來到時,他很不好意思的對大家說:「酒雖然治好了我的病,卻使我荒廢了朝政,我以後再也不喝酒了。」從此大禹決定不再飲酒。而儀狄開了一間酒坊,還被封為「酒神」,他的造酒技術流傳至人間,變成人人皆知、非常重要的飲料。

這則史料說明,早在大禹時期,釀酒就已經出現,是一名叫做儀狄的人開始釀酒。而杜康是大禹的第五世孫,這說明儀狄釀酒在時間上遠遠早於杜康。

《世本.作篇》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辯五味」。所謂「五味」,指的是酸澀苦辛甘五種味道,白酒明顯不具備五味的特徵,只有葡萄酒里才會有這五味。所以儀狄製作的酒醪指的是葡萄酒。

古人還用瓊漿玉液指代美酒,現代的人們也很少仔細追究究竟什麼是瓊漿。其實,「瓊」原意指的赤紅色的玉石,「漿」指的濃稠的液體或者是一種帶酸味的飲品。這兩個字從字面意思看,不論是顏色,質感還是味道都是指的葡萄酒,由此推斷,瓊漿在中國古代指的就是葡萄酒,也說明了葡萄酒的珍貴。

5我國最早的葡萄的文字

我國最早的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

《詩·風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詩中的「郁」即郁李,一種灌木的果實,「薁」為野葡萄。它們都是造酒的原料。可以了解到在《詩經》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前ll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採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註:「果,棗李之屬。蓏,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這樣,在約300O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園,人們已知道怎樣貯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

漢朝時期

自漢朝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帶來歐亞種葡萄及釀酒技術開始,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才逐漸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標誌著歐亞種葡萄酒時代的來臨。

6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時派使臣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張騫從西域大宛,不僅引進釀酒葡萄,還招來了釀酒藝人,引進了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史記·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年不敗」。「漢使(指張騫)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桃。」

我國的栽培葡萄從西域引入後,先到新疆,經河西走廊至陝西西安,其後傳至華北、東北及其他地區。

7漢武帝喜愛葡萄

漢朝時期與西域國家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西域使節和商人喜歡喝葡萄酒,為了接待這些西域來客,漢武帝令人「離宮別院盡種葡萄」,這促使漢朝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得以推廣並達到了一定規模。

漢武帝本人對葡萄酒也是情有獨鍾,在宮中親自種植葡萄並且釀製葡萄酒。據說,因為當時葡萄酒產量有限,更是被視為珍奇。他曾在宮中舉行迎接西王母降臨的儀式,所用的飲品,即是葡萄酒。

8伯良一斛得涼州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和國力衰微,葡萄種植業和葡萄酒業也極度困難,葡萄酒異常珍貴。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中,裴松子注引漢起歧《三輔決錄》:扶風人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孟佗是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張讓是漢靈帝時權重一時、善刮民財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傾其家財結交張讓的家奴和身邊的人,並直接送給張讓一斛葡萄酒,以酒賄官,得涼州刺史之職,後人將這個故事戲稱為「一斛涼州」。漢朝的一斛為十斗,一斗為十升,一升合現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20升。也就是說,孟佗拿26瓶葡萄酒換得涼州刺史之職!可見當時葡萄酒身價之高。

「一斛涼州」的時候,正是涼州葡萄酒興盛的時期。《漢書》上說,當時涼州「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涼州葡萄酒已成為酒中珍品,「葡萄一斗本無價,換得涼州也是閑。」孟佗斗酒搏涼州,遺臭的是張讓,揚名的是涼州葡萄酒。後來蘇軾對這件事感慨地說:「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可見葡萄酒誘人的魅力。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花一樣的雷司令 | 限時特價29期
葡萄酒開瓶後能放多久?
從容舉杯葡萄酒
自釀葡萄酒
嘬下一口葡萄酒時,你在期待什麼?

TAG:中國 | 葡萄酒 | 發展 | 葡萄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