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連載九: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

第一章 禪那3,禪悅極增上禪那的特點從進入禪那的那一刻起,禪修者將喪失控制力,無法如平常一般下命令。控制的意欲消失,塑造未來自我概念的我將……也隨之消失。由於時間的概念會在禪那中停止,所以我接著該怎麼做的問題將不復存在,禪修者甚至無法決定何時離開禪那。那時,控制欲,時間都將徹底消失,禪那將安住,禪修者也將持續不斷地體驗到禪悅。在禪那中,禪修者無法思維,因為圓滿的心一境性和正念的完全靜止,他的一切感知也是靜止、凝結非二元的,並融合成為禪悅的體驗。這就像有人出示一張某個尋常物件的相片,但相片的拍攝角度極其特別,我們若無法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就很難認出物件是什麼。當你不再思維時,理解也會隨之停止,因此我們在禪那中失去了時間感,也無法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禪修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身處那一個禪那中,他只體驗到美妙的禪悅,靜止、不變、且不知時間流逝。雖然在禪那中無法思維,但禪修者並非出於恍惚狀態,他的正念的敏銳程度已經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大幅度提升,其覺知力極強,只是念不動,被完全凍結於禪悅之中了。接著,當禪修者退出禪那時,正念解凍,心一境性減弱,思維能力逐漸恢復,心也能再次移動,於是禪修者恢復了日常的意識。剛退出禪那的禪修者常常會回顧剛剛發生的事,並檢視自己對禪那的深刻體驗。禪修者在有生之年絕對忘不了自己在禪那中的經歷,他們能輕易地喚起鮮明的回憶,回味禪那體驗的每一個細節,也明白那是哪一種禪那,此外,自禪那中獲得的感知,則成為使禪修者證悟的認知源泉。另一個將禪那與其他所有經歷區別開來的奇異特質是,五入處在禪那中完全關閉,禪修者無法見、聽、嗅、嘗、觸,他聽不到鳥叫,甚至雷鳴,若有人拍他的肩膀,甚至把他舉起又放下,他都渾然不知。禪那中的心完全把五入處隔離在外了。有位居士說,有次他在家禪修,偶然進入了深度禪那,他妻子以為他生命垂危,在警笛長鳴中把他送進醫院,急診室中心電圖腦電圖都顯示停止,醫師對他進行電擊,後來,他在急診室退出禪那,身體完全無恙,同時對整個一切渾然不知。那段時間他處於禪那中,完全能覺知,但覺知的指示喜悅。禪那的特點小結:1、 不可能有思想2、 不可能做出決定3、 無時間感4、

進入禪那的禪修者無從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5、 雖然禪修者已然保持非常清晰地意識,但他只能意識到禪悅6、 五入處完全關閉,只剩下第六根意根(意入處)還在運作。因此,在深度禪修中,如果禪修者心中懷疑是不是禪那,那就一定不是。因為在禪那中是不可能存在這種想法的。這些特點只有在禪修者退出禪那,心能移動後,進行回顧時才能辨識。初禪晃動(尋與伺)所有禪那幾乎都屬於靜止的禪悅狀態,但在初禪中仍會有些難以辨識的活動,我稱之為「晃動」。當禪修者覺知到美妙的禪悅時,由於它太美妙,可能會引起禪修者少許的執著,使心出於本能地執取禪悅。初禪的禪悅是由放下所推動的,因此心的執取將削弱禪悅。當發現禪悅被削弱,心會自動放下執著,禪悅的力量因而再次加強,而後心會再度執取、放下,這樣幾番反覆,這種細微的非自主活動便造成了初禪的晃動。這個晃動的過程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描述。當禪悅因心不自主地執取而變弱時,念會稍微偏離禪悅,接著心自動放下執著,念又被推回禪悅。事實上,這種晃動代表了初禪的兩個禪支,尋與伺。尋事自動移回禪悅,伺則是不自主地執取禪悅。有些學者將尋與伺解釋為初想與續想,通指為思想。但像思想這樣粗疏的活動是不可能存在於禪那這樣精細的狀態中的,進入禪那之前,思想就早已停止了。尋與伺都在語言和思想之外,尋是心放下執著返回禪悅的活動,伺則是心執取禪悅的活動,這些心的活動在退出禪那後,常會給禪修者帶來思想甚至語言方面的影響。一境性初禪的第三支是一境性,念精準地聚焦於目標的極小範圍內。它在空間上是一境,因為禪修者只看見居於一點的禪悅,以及由初禪中尋與伺所造成的禪悅周圍的小範圍的晃動。它在時間上也是一境,因為禪修者只感知當下,絕對精確,以致完全失去了一切對於時間的感知。它子啊現象上仍是一境,因為禪修者只覺知一個對象,禪悅,而完全不在意五入處的世界與自己的身體。空間上的一境性為禪修者帶來了非二元對立意識的獨特經歷,這隻有在禪那中才可能,禪修者於此完全覺知,對象只有一個,覺知角度只有一個,且毫無時間限制。由於意識完全集中於一件事,因此禪修者暫時失去了理解能力,只有在一境性消散退出禪那後,他才能完全明了初禪的這些特點。時間上的一境性造就了初禪非凡的穩定性,讓它能輕鬆的維持許久。我們如果在初禪內只感知到當下,就無從掌握時間長短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無時間性,靜止的感知。現象的一境性造成禪悅不斷增上的特殊狀況,這在整個禪那期間維持不變。一境性的巴利語ekaggata是複合詞,意思是一頂端,……因此其意思不僅指一境性,還有聚焦於崇高事物的意思。在初禪中,這個崇高事物(焦點)就是喜與樂的最高禪悅。喜與樂初禪的最後兩個禪支是喜與樂,由於這兩個禪支的關係密切,因此合併討論。事實上,只有進階到第三禪時它們才能分開,喜消失而只剩下樂。因此,只有在第三禪之後,禪修者才能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得知何為樂,何為喜。初禪的喜與樂是指念的焦點——禪悅,既是初禪經驗的核心,也是初禪的首要特色。所以禪修者退出禪那後,第一件憶起的事就是喜與樂。……按照佛陀的解釋,這只是出世間禪悅的第一層。雖然退出初禪後,行者可能無法想像後面更令人喜樂的經歷,但這條路確實還很漫長,很精彩。禪悅的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滋味,即不同的特質,它可以使各個層次區別開來。這些不同的特質可以用禪悅的各種因加以解釋。就像陽光產生的熱與木材燃燒產生的熱有不同的特質一樣,由不同的因推動的禪悅也將會顯現出不同的特色。初禪禪悅的獨到之處,由完全止息一切的五入處活動所推動。當五入處(包括表現為思想的一切五入處反應)都關閉時,禪修者將放下對身體與物質(欲界),進入純粹的心的世界(色界)。這好比拋開了一個巨大的負擔,如同阿姜查所說,無始以來,你的脖子上就緊緊纏著一條伸縮,因為時間太久,你已經習慣了,不再覺得痛苦,有一天,繩子突然解開了,束縛消除了,那種感覺便相當你體驗到的禪悅。重擔完全消失了,過去一直被你視為世界的一切都消失了,這就是初禪的禪悅,這種關於初禪禪悅之因的洞見,是了悟佛陀四聖諦中「苦諦」的基礎。初禪摘要1、 尋與伺,覺知為晃動,是進出禪悅的細微活動。2、 一境性,覺知為非二元、無時間概念,安定3、 喜與樂,覺知為勝過物質世界裡一切事物的禪悅,由完全止息一切五入處的活動所推動。第二禪晃動止息當初禪深化時,晃動減少而禪悅增強,禪修者達到一種狀態,伺依然以最細微的方式執取禪悅,但不足以使禪悅喪失穩定性。禪悅不會因伺而稍稍減少,而念看來也沒有偏離源頭,因為禪悅很強大,伺無法中斷。雖然伺仍在活動,但已沒有任何尋得活動,心沒有移回禪悅源頭的動作,晃動已經消失,這便是經中所說有少許伺而無尋得禪那狀態,它非常接近第二禪,以致常被歸入此禪那中。當禪悅增強至極穩定時,伺便無任何可執取的目標,此時心變得完全自信,能徹底放下,隨後,禪修者對與禪悅的穩定性產生強大的信心,於是伺消失,禪修者進入真正的第二禪。此時,經中描述第二禪的第一個特色為無尋,無伺。這意味著心將不再有晃動。而第二禪的第二個特色是,內等凈,這是指完全信任禪悅的穩定性,那正是伺止息的原因。圓滿的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第二禪的第三個特色,也是最好辨認的特色。此時心停留在禪悅中,不再有任何晃動,就如同屹立不搖的磐石,比山更堅定,比鑽石更堅固,這就是後來被認知為圓滿特質的三昧。三昧即等持,在第二禪中,行者的注意力完全被靜止地保持在禪修對象上,連最細微的動搖也沒有,禪修者被固定、凍結,並被超級膠水黏住,根本無法動彈。一切擾動都消失了,心的安定莫過於此,這種特色叫圓滿的三昧,它不只出現在第二禪,也出現在更高階的禪那中。造作者完全消失正是這圓滿的三昧,賦予第二禪的禪悅全新的特點,因為已斷除影響初禪的負擔(即移動的苦惱),一切事物都處於完全安定的狀態,甚至包括覺知者在內。在經中,第二禪的禪悅稱為定生喜樂,這種禪悅非常強大,比從超越五入處的世界所產生的禪悅更令人感到舒暢,它超乎禪修者的預期,屬於極為特別的層次。在經歷過第二禪之後,了解了出世間禪悅的兩個稀有種類之後,禪修者就會很想了解前方是否還存在著另一種禪悅的層次。第二禪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一切造作完全停止,連導致晃動的不自主活動也完全消失,造作者已死,禪修者只有在體驗過第二禪後,才可能完全領會造作者的意思,就如青蛙只有出此跳上乾燥的陸地並發現水消失時,才可能完全領會水的一般意義。不只是造作者消失,那些看似顯而易見的情景也變成幻影或假象。第二禪摘要1、 無尋無伺、內等凈,來自初禪的晃動已經止息,起因是禪修者對禪悅的穩定性有強大的信心。2、 心一境性,圓滿的心一境性,起因是完全信任禪悅。禪修者通常將此覺知為如磐石般不動或圓滿的三昧。3、 定生喜樂,這是第二禪禪那的焦點,意即由止息內心一切活動而產生出世間的禪悅。4、 停止一切造作,造作者已完全消失。第三禪當覺知者持續保持安定時,被覺知對象也會更加安定。切記,被覺知的對象在禪那中是心的鏡像,而心是覺知者,所以,首先是覺知者安定,然後才是鏡像逐漸安定。在前兩個禪那中,心的鏡像被認知為禪悅,我們一直稱之為喜與樂。然而在第三禪中,心的鏡像已進入下一個安定的層次,到達一種完全不同的禪悅境界。喜消失了在第三禪之前,一切禪悅都有共同之處,儘管它們由於不同的因而各有特色,那個共同之處是喜與樂的結合,因兩者總是在一起,猶如連體雙胞胎,所以試圖分開它們的做法既無意義,也不可能。正是這種結合,才使其成為第三禪之前的一切禪悅的共同特質。如今在第三禪總,喜消失而只剩下樂,因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禪悅。只有在體驗過第三禪之後,禪修者才可能知道樂事什麼,並進而得知喜是什麼。正念、正知、等舍一切禪那的體驗都是都是難以言傳的,層次越高,體驗越深刻,也難以描述----那些狀態多是超凡脫俗的。如果非要用語言來形容,我們只能說第三禪的禪悅(即樂)。有更大的舒適感,更寧靜且更祥和。在佛教經典中,第三禪的樂常伴隨正念、正知、等捨出現。然而根據《不斷經》所說,所有的禪那中都會出現這些特質,因此我認為,第三禪之所以強調這三種特色,是為了指出在這個非常深入的禪那中,禪修者非常的正念、正知且安定,能保持靜止的觀察,這就是「等舍」的根本意涵。依然如磐石般安定第三禪能夠保持圓滿的三昧,如磐石般安定,無造作者以及遠離五入處的世界,於是禪悅的本質提升至新的層次,從而與第二禪區別開來,成為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禪悅。因此,佛陀所描述的第三禪便是住於禪悅中,正念、直觀。第三禪摘要1、 禪悅已分家,喜,這個比較粗糙的部分消失了。2、 留存的禪悅,樂,呈現正念、正知、等舍的特質。3、 一如第二禪,如磐石般絕對安定,且無造作者。第四禪當覺知者的安定使被覺知對象靜止時,禪悅前三禪的核心特色,在禪修者進入第四禪時將會再次發生變化,這次變化更徹底——樂完全消失,只剩下覺知者維持正念於絕對的安定之中。從第四禪的觀點來看,此前禪那中的禪悅其實是樂的殘存,而當那些禪悅消退後,只剩下深刻的安定時,就標誌著第四禪的到來。在第四禪中,禪修著感受不到樂或苦,其內心最深處感到完全靜止,完全平衡,就像處於寧靜的暴風眼中,無任何事物在旁邊擾動,此時禪修者會產生圓滿的安定與覺知,佛陀稱此為舍念清凈。第四禪的安定,完全不同於世上可感知的其它安定,它只有在經歷過前三種禪那之後才可能被覺知。事後要證實禪修者所覺知的靜止與安定確實屬於第四禪,唯一的方式即先經歷前三禪。此外,禪修者在第四禪中的狀態實在是太安定了,以致他可以維持這種狀態達數小時,而且體驗的時間不可能縮短。雖然在第四禪中,喜與樂已止息,只剩下圓滿的安定,但事後當禪修者回顧這種經歷時,卻會感到無比愉悅,它被視為最棒的禪悅,是無上禪悅之禪悅。第四禪摘要1、 樂消失2、 極為持久且不變,禪修者感覺到圓滿的安定(只有經歷過前三禪才可能達成)。3、 與第二第三禪相似,如磐石般安定,且無造作者。4、 完全遠離五入處的世界以及對身體的感知。佛陀對四種禪那的比喻佛陀對四種禪那有生動的比喻,這裡常用的一個巴利語關鍵詞是kaya。它的意思與身相當,也指除身體之外的其他事物,例如心關於身體方面的感知——名身,在禪那中,五入處都不運作,那意味著已經沒有了身體方面的感知。因此,當佛陀在這四個比喻中說「他全身沒有一個部分不被喜樂等覆蓋,便可截石位他全部的名身經歷,沒有一個不被喜樂等覆蓋。初禪好似泥球,相當於肥皂,浸泡泥球的水適量,不多也不少。泥球意味著強大的心,其中正念已局限在由晃動,尋與伺,創造出來的區域內。這裡的水相當於徹底遠離五入處世界的禪悅,泥球完全被水覆蓋,象徵著心已感受到強大的禪悅。正如水一樣,禪悅與禪悅是彼此相續,不會間斷的,水不過量,因此不會外漏,這是形容禪悅一直籠罩著心並融入心,且永遠不會從心的領域外泄至五入處的世界。第二禪好似一池泉水,只有內在的湧泉注入,無外來水進入。池子代表心,沒有外來水進入,指心遠離外界的影響,連造作者也無法進入此禪那,這種密閉性是第二禪如磐石般安定的因。內在湧泉注入水池,代表內等凈,即內在對於第二禪禪悅的信心,它使心完全放下,清涼入定,不再做任何移動。清涼代表禪悅本身,它從三昧生起,入定,進而遍布整個心靈,且整個禪那期間皆不變。第三禪好似蓮花在水池中茁壯成長,水象徵禪悅,蓮花代表禪那中的心,水可以使蓮花的花瓣和葉子感到清涼,但永遠無法滲入蓮花中。因為所有水珠都會滾落。清涼代表樂,滋潤代表喜。就如蓮花浸在水中一般,第三禪中的心只覺知樂(清涼)而喜(濕潤)不會滲入。第三禪中,心持續經歷如磐石般的安定,永遠不會向外移動,就如蓮花永遠浸在水中一樣。如同池水使蓮花茁壯成長,第三禪的禪悅支撐著位於其中的心,此外,如同蓮花從頭到尾徹底浸潤在池水中一樣,第三禪獨一無二的禪悅也始終遍布其中。第四禪好比人從頭到腳蓋上一塊乾淨的白布,人代表心,布代表完全清凈的舍與念,他么是第四禪的標記。第四禪的心是無垢的,如白布般潔凈——完全安定與等舍,毫無瑕疵。這種絕對的清凈與安定,始終遍布全身,就如白布從頭到腳完全覆蓋人的身體一般。禪那間的移動如先前所說,行者在禪那中完全無法移動,他無法讓自己從這個禪那進入下一個,甚至無法讓自己出定,他的一切控制力皆已短處。此外,禪修者的理解力也已經在深入的禪定總完全凝結,他根本無法覺知自己的經歷,只有在出定以後回顧時才能辨識出那是禪那。因此,在禪那中,禪修者非但無法移動,而不只自己身在何處,更遑論去處了。那麼,禪那之間的移動是如何發生的呢?例如一座有一連串四個房間的住宅,地板很滑,禪修者小心翼翼的滑進去,他無法做出任何多餘的動作,所以,假如他只以細微的動作滑入房間,滑到第一個房間就會停住。如果動作大一點,就可能滑到第二、三、四個房間。這比喻說明了在禪那間移動的實際情況。禪修者在禪那中不做任何控制,他若以很小的動作進入禪那,就只能停留在初禪,若動作大一些,則可能到達二、三、四禪。禪修者只能在禪那之外決定動作幅度的大小。此處的動作是指放下。禪修者應在進入禪那之前修習放下,知道成為心的自主意向或自然趨勢。若他放下一點點,則會停留在初禪,若放下更多,便能到達二三四禪。但如果他在禪那中,就無法提高放下的動作強度。禪修者可通過回顧禪悅的經驗,或通過辨識所謂執著的障礙,在禪那之外修習放下。在心發現放下的美妙時,放下的意向會增長。有時我會觀想,瞧,心,瞧,放下時還會有更多的禪悅。我藉此教導自己頑固的心。心將因此學會更堅定的放下,或可能認出使禪修者無法體驗更深刻禪悅的障礙(各個層次的執著)。這樣心放下的意志力將會提升。另一個了解禪修者怎樣在禪那之間移動的方法是回想千瓣蓮花在陽光下開放。初禪可比喻為很接近中心的一層花瓣,陽光溫暖它們,使他們綻開,露出裡面更芬芳的一層花瓣。同樣,安定的念給予初禪以溫暖,使之綻開,露出更令人愉悅的第二禪,依次類推。禪修者擁有更多禪那經驗後,就可以做到有計劃的在禪那之間移動,開始禪修時,他可以依照預定的時間進入特定的禪那,當然這種做法只適合熟悉目標且通曉路徑的資深禪修者。然而,即使是老練的禪修者,也要依循一定的路徑方可進入特定的禪那。例如進入第三禪,必須依次通過初禪二禪,只不過他的行進速度可能快很多。無色定在千瓣蓮花的比喻中,最內層的花瓣中有四排代禪那,第八排是初禪,第七排是二禪,第六排是三禪,第五排是四禪,你可能會好奇,第一到四排代表什麼?它們代表四無色定。佛陀從來不曾在經典中稱這些無色定為禪那。四無色定包含,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定。四無色定延續了禪那所具有的以下特色,1、 心持續遠離五入處的世界以及對身體的一切認知2、 心持續長時間地如磐石般安定,無法形成任何思想或計劃。3、 理解力被凍結,以致禪修者彼時很難覺知自己的經歷,只有在出定後才能恢復理解力。4、 第四禪清凈的舍與年,同樣是每個無色定的基礎。前三禪皆以不同的形式的禪悅為覺知對象,第四禪以純凈安定的殊勝狀態為覺知對象,而各無色定均以純凈的,對心的感知為覺知對象,我稱其為「心的基地」(即意處),因為它們是無色定安住的心理平台。無色定越深入,這些靜止的心的基地就變得越發細微和空寂。第四禪的念強大且穩定,只關注遠離五入處世界的心一境性的圓滿安定。在心一境性的狀態中,出世間的感知已取代了世俗概念。例如,當處於早期階段的禪修者變得完全專註於當下,感知到時間的一境性時,出世間的時間感知將取代世俗的時間概念,也就是說,當他完全專註於當下時,一方面感到時間消失,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掌控了世界上所有的時間。在當下,時間是無邊的,也是不確定、空盒無量的。我們只有先明白此理,方能理解無限與空是無色定的兩大內涵。空無邊處從第四禪起,心能洞見圓滿的安定,從而感知空間的絕對一境性,這是如實審視第四禪的一個要點,也是進入無色定的必經之道。在絕對一境性中,心所感知的空間是無限與空,類似某種無空間的狀態,不同於人們通常所說的空間——色,因此它與此後的禪定都稱為無色定。識無邊處定在空無邊處,空間已經毫無意義,空間消失了,對識得絕對一境性的感知取代了對空間的絕對一境性的感知。意識被同事感知為無限與空、無量與無邊界,禪修者已經進入第二無色定,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在識無邊處,意識漸漸變得毫無意義,心在第二無色定專註於這一點時,對於意識的感知消失了,對空間的感知也早已消失,只剩下無所有的一境性,禪修者已進入第三那無色定,無所有處。對無所有的感知將完全充滿內心,並同樣無間斷地持續更久。非想非非想處在無所有處,漸漸地連無也不存在了。若心能細微地覺知這一點,則無所有的感知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非想非非想,若要具體描述這四無色定,我們只能說它是沒有感知。在千瓣蓮花的比喻中,這種狀態代表最內排花瓣仍然封閉,而其它花瓣經完全展露,最中心的花瓣是最細微和最珍貴的,那就是著名的蓮花心中的珍寶,涅槃。涅槃,滅一切想在非想非非想處,關於想的一切感知均以結束,意即一切覺受與感知均告滅盡,(涅槃),若心注意到這一點,它就會止息。當心再次開始覺知時,禪修者就已達到阿羅漢果或不來果。一切皆空另一個看待四種禪那與四無色定的方式,是觀想他們的息滅順序。進入初禪之道,是五入處的世界以及社體與一切造作者的息滅,初禪到第四禪之道,是可辨識樂與苦的那一部分心的息滅,第四禪到地四無色定之道,是心的其餘活動(即覺知)幾乎息滅,最後一步則是最後殘餘覺知的息滅。通過四種禪那與四無色定,禪修者先放下身體與五入處的世界,然後依次放下造作者、樂與苦,空間與意識等。放下一個對象時,該對象就會消失,息滅,若沒有消失息滅,則表示他並未真正放下。通過放下一切可被覺知的對象,覺知者會止息,一切事物均息滅,心亦息滅。此處意識不再顯現,地水火風都無法立足,名與色也完全摧毀。空、滅、涅槃,蓮花心中的珍寶開始顯現。本章禪那的探索,帶領你踏上了從理論邁向修行的旅途,登上了高山的封頂禪那,又攻上了最高峰的無色定。這趟旅程似乎和今天的你毫不相干,但明天你會發現自己正向這條道路邁進,因此,今天就好好研習這張地圖吧,(探索禪那的征程),對將來的你會很有幫助。這些禪那就好似豐富的金礦,只不過其中蘊含的是珍貴的智慧而非貴重金屬,他們會提供原料,使人們開啟慧眼,洞見涅槃,禪那時莊嚴佛教的珍寶,是不可或缺的覺悟。
推薦閱讀:

女人應快樂的生活: 美女靚照
偶遇快樂
有愛所以有快樂系列【經典漫畫】
留不住時間,可以留住快樂
寫下快樂 快樂會減半

TAG:快樂 | 呼吸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