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的風險你知道嗎

林輝 鄭堃 《 人民周刊 》==========================================據發改委公開消息顯示,2009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2.5~3.3瓶的水平。在西方國家,輸液僅是對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後給藥方式」;而在中國,輸液已然成為一種就醫文化,好像不輸液就治不了病。國人盲目輸液輸液成為中國獨有的醫療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跟注射的藥物多為抗生素有關,可以說,輸液在中國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濫用分不開的。在中國,購買和使用抗生素的門檻非常低,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了把抗生素當作家庭常備葯,以至於稍有頭疼腦熱,人們就要使用抗生素。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生素醫院內使用率為30%。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醫院內使用率為22%~25%,而前幾年在中國的醫院內使用率高達67%~82%。抗生素加輸液,確實能帶來一時的快速和減少痛苦。這讓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吃藥、肌肉注射等治療手段,更有甚者在醫院就醫時,會直接指定醫生開抗生素輸液用藥,這往往讓醫生陷入容易被誤解的處境。輸液作為一種持續的靜脈注射,和口服藥及皮下注射相比,確實有療效快、療程短的優勢。口服藥物進入胃部後,有一個人體吸收接納的過程,最安全;打針則是將藥水注射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產生藥效;而用輸液方式,進入體內的藥液直接經由血液進入心臟,沒有被人體接收的過程,不像口服藥物起效緩慢。此外,由於肌肉針又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例如對青少年來說,其臀肌發育不成熟,如果打針次數越多,就越容易導致肌纖維壞死、攣縮,嚴重者將會影響骨骼發育。所以,在考慮治療方案的時候,醫生往往會選擇輸液這種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對安全的療法。輸液之所以快,就在於藥物可以直接進入人體血液,但也正是這種優勢,成了病人並不知道的風險。感冒輸液好得並不快很多人只要生病,特別是感冒、發燒後,都期望通過靜脈輸液能夠早些治癒疾病。「藥物通過靜脈輸注,確實能在很短時間內使藥物達到一個有效濃度,讓人們以為好得快,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河南省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秦玉花說,靜脈輸液和口服藥物的最終效果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首次口服抗菌葯可以加倍,這樣藥物很快就能達到有效濃度,絲毫不比輸液效果差,然後再按常規藥量維持即可。鄭州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於洪濤說,有一半以上的感冒可能都是因為病毒引起的,這時就不應該給患者輸一些抗菌藥物,因為抗菌藥物只對細菌引發的感冒有用,對病毒性感冒起不到作用。從治療上看,一般提倡非藥物療法,像休息、加強營養、應用物理療法退熱等,「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即使用藥,一般也要差不多一個星期才能緩解。」「輸液是為了糾正或補充體液的不足,是為了靜脈途徑給葯,絕不是治療常見發燒、感冒的方法,否則如果使用不當,會帶來不該有的負面效應。」鄭州人民醫院藥物科副主任藥師李楠介紹說,如不是急危重症或者吞咽困難等問題,最好口服用藥;如果不得不進行注射時,要減少聯合用藥,因為藥物品種越多,產生的不良反應風險越高,「如果真是需要靜脈輸液時,要由專業醫生確定輸液的種類、速度、時間,並根據病情及時調整。」預防性輸液難防腦血栓63歲的陳大爺早起解大便時用力過大,結果出現腦血栓,幸好及時被家人送到醫院,經過搶救才化險為夷。讓他疑惑的是,入冬後剛剛輸了「通血管」,為什麼沒用呢?「秋冬季最突出的現象就是老年人排著隊到醫院輸液,覺得這樣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腦卒中、心梗風險。實際上,這個觀念危害很大。」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陶海龍說,學術界公認的腦卒中的最重要危險因素是高血壓,它可使血管狹窄、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栓塞或造成出血,降血壓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而輸液根本降不了血壓。「作為預防用藥,藥物在身體內只做短時間停留,隨後很快就代謝掉,一年輸兩次液怎麼能保證一年的血脂不高呢?何況,輸液停葯後還有一部分人病情會反彈。」陶海龍說,血脂高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體內物質代謝出了問題,只有不斷地靠藥物來調節,才能對血脂進行最佳控制,從而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輸液治療本身還可造成感染和增加藥物反應的機會,一旦感染,就可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損傷之處可形成新的栓塞……」「預防腦血栓的關鍵在於積極控制和治療原發病。」陶海龍說,老年人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宜過多食用高糖食物,防止血液黏稠度加重,飲食不宜過咸,平時葷素搭配要合理,多吃些含維生素的食物,如各種新鮮蔬菜及水果,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保持情緒的穩定。靜脈輸液的風險最大「輸入體內的液體雖然純度很高,但仍不可避免存在不溶性微粒,一般的精密過濾輸液器可以把5微米以上的微粒過濾掉,而人的腎臟只能排泄3微米以下的微粒,介於這兩個數值之間的微粒就只能滯留在血管內。」秦玉花說,近幾年我國發生的重大藥品不良事件幾乎都是靜脈輸液造成的,這是因為不溶性微粒通過輸液進入並殘留在人體血管內,輕者可能會造成血管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並導致組織缺氧,產生水腫和靜脈炎。「對血管造成傷害的是不溶性微粒。」李楠說,不溶性微粒有些是輸液本身自帶的,如藥液在生產過程中或出廠前未嚴格把關,達不到藥典規定的限量標準,就可能造成微粒污染,輸液器具的生產環節也可產生微粒污染;還有多種藥物的配伍造成的結晶性微粒。另外,輸液操作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多微粒,比如加藥過程及輸液器針頭插入橡皮塞瓶口時產生的橡皮微粒,加安瓿類藥物時產生的玻璃屑微粒,棉簽消毒瓶口、安瓿時遺留在瓶塞或安瓿頸上,通過加藥過程進入瓶內的棉纖維微粒,加藥過程中污染藥液產生的細菌微粒等。「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常常有專家這樣解釋科學用藥的常識。「肌肉注射日漸冷落,靜脈注射盛行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用藥問題。」秦玉花說,有些靜脈注射液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有害成分超標的現象,會給患者帶來很多危害,「由於靜脈注射液直接進入血液,因此其導致的負面結果往往很難挽回,而肌肉注射時血管壁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可將有害物質阻擋在外面,不會出現這些情況」。「從醫學上來講,在藥物治療中,不同的藥品都有可能出現一定的副作用。」秦玉花說,當人們口服藥物時,藥物通過消化系統進入血液,這個過程相對比較緩慢,造成的不良反應也相對比較輕,一些容易引起過敏的雜質可能在消化道里就被分解掉了,即使出現過敏反應,也可採取催吐的方式進行補救,「而輸液是一種侵入性、有創傷性的給藥方式,藥物通過針管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救治起來很麻煩。」「輸液器具在生產和儲藏過程中如果受到污染,或者輸液部位的皮膚沒有經過完全消毒,或者配藥的時候操作不規範,輸液的過程還會成為一道橋樑,讓病毒、病菌能夠輕鬆進入人體,輕則引起局部發炎,重則病原體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會有生命危險。」李楠說,即使消毒、操作都合格了,也存在著不溶性微粒殘留體內的風險,所以,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藥原則之一就是「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
推薦閱讀:

"53種不需要輸液"清單引爭議 泉州多數醫院輸液廳人滿為患
不能讓輸液成為習慣
感冒後輸液致死?普通感冒該如何用藥
輸液危害大

TAG:風險 | 輸液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