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圖 宋元之際

中國歷史地圖 宋元之際(1212-1279)成吉思汗切割金朝

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南征金朝,一度包圍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東北叛金附蒙,並在迪吉腦兒(今遼寧昌圖附近)擊敗金兵,蒙古軍再次逼近中都。

1213年將領胡沙虎殺金帝完顏永濟,胡沙虎擁立金章宗的庶兄完顏珣繼位,是為金宣宗。金宣宗繼位之初,胡沙虎執金朝大權。胡沙虎威脅中都守將術虎高琪作戰不力,最後反被其所殺。同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朮赤經略山西、皇弟合撒兒往河北,他與幼子拖雷往山東發展,金廷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

1214年蒙軍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和議達成。在蒙軍撤退後,金宣宗不顧徒單鎰等反對,與術虎高琪遷都汴京(開封) ,僅派太子鎮守中都,引來河北軍民不安。7月,南宋皇帝宋寧宗接納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則與蒙古協議聯手擊退金軍,南宋可獲河南作回報。

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遷為由,再度率軍攻陷中都,並且獲得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被任命為輔臣,這對於鞏固華北地區有很大的幫助。同年十月,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東真國。此時金朝龍興之地被蒲鮮萬奴與耶律留哥瓜分,山東與河北一帶都是民變的紅襖軍,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與關中一帶。當時河患泛濫成災,黃河自從金室南遷後改道,流向東南。蒙古西征滅西遼、切割花剌

1216年因為西夏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

1217年,成吉思汗為了西征花剌子模,命木華黎統領漢地,封為「太師國王」,命他持續進攻金朝。木華黎為了鞏度漢地,收降地方自衛勢力如真定史天澤、滿城張柔、東平嚴實與濟南張宏,史稱漢族四大世侯,後來他們也扶佐忽必烈建立元朝。木華黎除了對金朝的戰爭讓金朝疆域萎縮剩河南與關中地區之外,並於1231年派兵進攻高麗,使高麗退到江華島。

1218年蒙將哲別殺死佔領西遼並稱遼帝的屈出律,攻佔塔里木地區,史稱蒙古攻西遼之戰。西遼為蒙古所滅。金宣宗南遷之後國勢益弱,蒙古已經取代金朝稱霸東亞。雖然金宣宗想要重振金朝,但無雄才大略,且又猜忌成性,政治上並無起色。1219年太原失守,金廷建立河北九公,封立王福、移剌眾家奴、武仙等九人為公,賜號「宣力忠臣」,打算以之堅守國土,但仍然無濟於事。金宣宗任用術虎高琪,他苛刻成性,接連南征南宋、西征西夏以擴張領土,並且持續抗擊蒙古。此時金朝內政不良,軍力已衰,經過多次戰爭後又使金朝處於四面楚歌的局勢。1219年術虎高琪被金宣宗殺死,戰事直到金宣宗駕崩以後才平息。

1220年6月,成吉思汗親率蒙古主力軍十萬西征花剌子模。

由於沙阿摩訶末抵擋不了蒙軍攻勢,畏懼而逃,在屠殺掉花剌子模的40個城鎮之後,花剌子模也於1221年亡國。成吉思汗命速不台和哲別追殺摩訶末,摩訶末最後死於裏海。其子札蘭丁於八魯灣之戰英勇抗敵,最後南逃印度,並於1224年復國於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1230年,札蘭丁被蒙古將軍綽兒馬罕攻滅。

速不台和哲別最後於1222年從撒馬爾罕出發經過今伊朗高原北部,進攻殺掠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王國、喬治亞、亞塞拜然)之後,並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脈),抵達欽察(位於俄南),期間攻佔不少國家。於1223年的迦勒迦河之戰(今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更是擊潰基輔羅斯諸國與欽察忽炭汗的聯軍,並向西進軍到今烏克蘭西部的德涅斯特河,之後折轉圍攻基輔,之後東返,並於1223年9月攻擊時伏爾加河中上游的河谷伏爾加保加利亞最後渡過伏爾加河東返中亞。

摩訶末其子札蘭丁於八魯灣之戰英勇抗敵,最後南逃印度,並於1224年復國於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1230年,札蘭丁被蒙古將軍綽兒馬罕攻滅。1224年金宣宗去逝,由於其長子早逝,故由次子完顏守緒繼位,即金哀宗。

蒙古滅西夏

成吉思汗將新拓展的疆土分封給長子朮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四子拖雷領有蒙古本土,三子窩闊台成為大汗繼承人。1225年蒙古回師後,因西夏不配合西征,成吉思汗又率歸師滅西夏。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迴進軍賀蘭山(今寧夏銀川西北),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後屯軍渾垂山(今甘肅酒泉北)。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里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但在圍攻甘州時遭到守將和典也怯律頑強抵抗,最後成吉思汗親自攻陷,並且降服涼州守將斡扎簣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佔應理(今寧夏中衛)。而後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救援,雙方於凍結的黃河決戰。而後嵬名令公與守將廢太子李德任會合,最後城陷被殺。蒙軍包圍中興府,並且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今青海循化)、西寧(今青海西寧)等西夏領地,並駐夏六盤山。

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六盤山,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開城投降後,前去參見成吉思汗,諸將託言成吉思汗有疾,不讓他參見。在成吉思汗去世三天後,寶義二年七月十五日(1227年8月28日),諸將遵照成吉思汗遺命將西夏末帝殺死,西夏滅亡。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臨終遺囑:「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今開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元史·太祖本紀》)此言,正確分析了戰爭形勢,提出了借道於宋、聯宋滅金的決策,成為其繼承人滅金的總方略。不久,蒙軍遂與宋軍結盟南北夾擊金朝。金朝哀宗即位後,鼓勵農業生產,與南宋、西夏和好。建立直屬中央的忠孝軍,任用完顏陳和尚等抗蒙名將,於1228年大昌原之戰(今甘肅寧縣)擊潰蒙古軍,爾後金軍收復了不少土地。蒙宋聯合夾擊金朝

成吉思汗病逝後,由幼子拖雷監國。1229年舉辦庫里爾台大會,窩闊台被推舉為蒙古大汗,後尊稱元太宗。1230年窩闊台汗發動三路伐金,窩闊台汗率大軍渡黃河直攻汴京,斡陳那顏率東路軍走濟南,四弟拖雷率西路軍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

1231年窩闊台汗率軍南征金朝,並命四弟拖雷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1231年窩闊台汗派撒禮塔率兵入侵高麗,崔氏政權領袖崔瑀抵禦失敗,高麗首都松都(今開城)被攻陷,史稱高麗蒙古戰爭。蒙軍設置多位達魯花赤以監督高麗政事。隔年崔瑀殺死達魯花赤,擁護高麗王高麗高宗從松都遷往江華島,並且長期抗蒙,另外三別抄軍抵抗蒙軍至1273年。然而高麗朝廷分裂成反戰的文派,與抗蒙的崔氏政權。貴由、蒙哥時又四次討伐掠奪高麗地,

1232年拖雷成功迂迴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顏合達、移剌浦阿率大軍阻擊於鄧州。此時窩闊台汗率大軍渡河,並派速不台攻汴京。而完顏合達急率軍北援汴京,與拖雷率領的蒙軍於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東南)發生三峰山遭遇戰,金軍精銳潰敗,名將張惠、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與移剌浦阿先後死亡。蒙軍圍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後金廷殺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圍攻汴京。金哀宗堅持至年底放棄,南逃歸德(今河南商丘市),汴京守將崔立投降。蒙將史天澤一路緊追不捨,金哀宗逃往蔡州,蒙軍約宋將孟珙、江海率軍與糧食聯合圍攻。

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由於金國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戰」被蒙古軍殲滅,呈亡國之態,宋廷當朝大臣大多贊同聯蒙滅金,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蒙宋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文件,埋下後患。

金哀宗得知,也派使節來宋陳述利害,希望聯合抗蒙,被理宗拒絕。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

1234年1月,蒙、宋聯軍進攻金朝最後一個據點蔡州,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願當亡國之君,將皇位傳給統帥完顏承麟,史稱金末帝。五月,蔡州被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隨後,蒙宋按約定瓜分了金國最後一點地盤,南宋疆界往北推進到信陽、鄧州、唐州等地,宋軍將俘獲的金國大臣送往臨安獻俘,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臨安一片歡騰。金國亡後,蒙古軍隊北撤。宋端平元年九月,宋軍北伐收復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史稱端平入洛。但北伐軍遭到蒙古軍隊偷襲,大敗,蒙軍南下,宋蒙第一次戰爭由此始。南宋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軍」,黃河河道又一次較大的變化.寸金淀在今延津縣脖城東偏北三十里的滑縣境內.決河之水南流,經封丘西、開封東入陳留縣(今開封縣陳留鎮)境,以下「分而為三,杞居其中.」杞縣「城之北面為水所坦,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大河流於二城之間,其一流於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新城北一支奪灘河由帷州、寧陵、歸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經糠水至宿遷合酒和經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間一支為主流,由新舊杞縣城之間南流入渦,經鹿邑、毫州、蒙城至懷遠入淮.舊城南一支,經太康、陳州入穎,經穎州、穎上入淮,同時也分流入渦.後因歸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為一」,全由渦河入淮.此河行水60餘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決杞縣蒲口,沿舊河東流合泗入淮為止.宋蒙戰爭與蒙古二、三次西征

金朝滅亡後,南宋在失去金朝作為屏障後,卻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此時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正式出兵嚮往昔盟友開刀。1234年5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6月全子才收復南京,接著從壽州渡過淮河,正式進入蒙古勢力。7月,宋軍進駐開封,如此夢幻般地實現了岳飛等抗金將領一輩子都沒實現的夢想。大宋的旗幟在倒下107年後再次飄揚在汴京城上。收復汴京的消息傳回南宋,整個南宋的朝廷幾乎都沸騰了,到處是一片賀喜之聲,宋理宗迫不及待地給官員們陞官。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於此役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後,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蒙古則派使臣來責問南宋,同時要求南宋把原先給金朝的歲貢轉給蒙古,南宋因自己也是宋蒙聯軍滅金的成員,拒絕了蒙古要求,於是宋蒙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全面侵宋】窩闊台汗並在1235年定都哈拉和林(今烏蘭巴托西南)後,藉此率軍南征南宋以報復之,掠奪兩淮地區後北返。1236年9月和1237年兩次分三路攻宋,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並擁有優勢水軍,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余玠、趙葵、杜杲、曹友聞、張鈺、向士璧、曹世雄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二次西征】西線方面,1235年窩闊台汗命朮赤長子拔都、貴由與蒙哥、速不台等第二代蒙古王子發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史稱拔都西征,總指揮為拔都與速不台。

【戊戌選試】蒙古為了防止華北的漢人世侯叛變,派探馬赤軍(振戍軍)進駐漢地;進行兩次人口調查,將半數漢人分封給蒙古功臣。由於需要人才治理國家,窩闊台汗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議,於1238年命術忽德和劉中舉辦科舉,史稱戊戌選試。這次考試錄取東平楊奐等名士,為統治華北帶來不少人才,但後來以「當世或以為非便,事復中止」。1239年宋軍收復被蒙古軍佔領的襄陽和其他地區。

到1241年底,蒙宋戰爭的三個戰場上,兩淮戰場宋軍取得許多大勝,然而因為缺乏統一的全盤戰略規劃,基本還處於蒙攻宋守的膠著狀態。荊襄戰場上,由於孟珙的全盤戰略規劃,宋軍不但使鄂州一帶的長江防線轉危為安,而且出兵收復了直到漢水流域的各個失地,使襄陽重新成為荊襄戰場的前線重鎮。在四川戰場,由於蒙軍多次入侵進行破壞式進攻,當地宋軍失利。1241年11月,宋蒙戰爭開始七年之後,蒙古大汗窩闊台病死,由皇后乃馬真脫列哥那監國。1241年,蒙古人入侵匈牙利,劫掠波蘭,繼而轉向奧地利。歐洲一片恐慌。教皇英諾森四世派遣柏郎嘉賓(1180-1252)攜教皇敕令前往蒙古帝國,以說服蒙古統治者皈依基督教並停止對基督徒的殺戮。柏郎嘉賓在哈拉和林見到大汗貴由,向其進諫,貴由於1246年用波斯語回信要求教皇和其他歐洲君主向蒙古臣服。這封信至今還保存在梵蒂岡。1247年柏郎嘉賓返回歐洲。

1246年3月的庫里勒台大會由窩闊台汗之子貴由即位,後追尊稱元定宗。蒙古出現內亂直到1251年6月,拖雷長子蒙哥繼任大汗。這樣,從1242年到1252年的11年間,蒙古處於相對的混亂期中,除了延續一些前期的戰略決策的進攻之外,也就沒能對南宋發動國家戰略級別的入侵。蒙古包抄切割南宋

【涼州會盟】1247年吐蕃薩班攜其侄子八思巴到達涼州,代表西藏地方勢力與蒙古王室談判。吐蕃諸部歸附大蒙古,蒙古則依西藏傳佛教,史稱涼州會盟。商定西藏歸順元朝中央的條件,經過這次會盟,西藏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歸順中央政府,成為中國歷屆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雙方在這次會盟中都撈到了好處,元朝借西藏通道滅亡了大理,包圍了南宋政權,於1276年滅亡了南宋;而薩迦派則得到元朝歷代皇帝重用,在西藏被中央扶持建立政府,薩迦派第五世祖八思巴還成為元朝國師,創建了蒙古文字「八思巴文」。

1248年8月貴由汗去世,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立孫子失烈門並監國。然而在1251年7月的大會,因為拔都與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系的蒙哥,使得窩闊台系的失列門失去汗位。蒙哥繼承汗位,後尊稱元憲宗。1252年蒙哥即位後推行中央集權化,在漢地、中亞與伊朗等直轄地設置行中書省,分遣拖雷系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大總督以管理漢地。忽必烈統治漢地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鞏固了華北地區,並且與兀良合台迂迴南滅大理,擴大南宋防線缺口。

1253年,蒙古帝國忽必烈(即後來的元世祖)「革囊渡江」征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世襲大理總管。

【三次西征】西線方面,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亞,史稱蒙古第三次西征,1256年旭烈兀攻滅伊斯蘭教的暗殺組織木刺夷。

1258年高麗崔氏政權跨台,高麗成為藩屬國。同年蒙哥汗宣布兵分三路南征南宋,蒙哥汗率軍攻打四川合州(今重慶)、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由雲南晏當(今雲南麗江北部)直攻經過安南,進攻宋廣南西路而直攻荊湖南路,並兵臨潭州(今長沙),三軍意圖在華中會合,再大舉下長江圍攻臨安。1258年西征軍攻佔伊斯蘭哈里發最後領地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格達。同年崔氏政權被顛覆後,高麗高宗遣子稱臣,正式成為蒙古的藩屬國。

1259年,釣魚城守軍在主將王堅及副將張珏的協力指揮下,依託險峻地形和堅固壁壘,固守力戰,擊退了蒙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蒙古軍連攻5月不克。後蒙哥親臨現場督戰中炮風卒于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蒙哥死訊,又得知幼弟阿里不哥準備在和林稱汗,準備撤軍以爭大汗之位,宋臣賈似道藉機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忽必烈返回北方自立為汗。至此,蒙古這場滅宋戰爭的全面瓦解,使南宋獲得以延續20年之久。1259年敘利亞阿尤布王朝。1260年佔領大馬士革和阿勒頗。然而當旭烈兀得知蒙哥於南征南宋時去世的消息後,立即率大軍回師爭位。留下的蒙軍也在今以色列加利利的阿音札魯特戰役敗於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第三次西徵結束。1260-1270:大哉乾元

蒙哥汗去世後,身在戰事的忽必烈立即與南宋和談,返回華北與留守蒙古本土的七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於開平(後稱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北石別蘇木)自立為蒙古皇帝(又稱蒙古大汗),年號中統。忽必烈登基後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選立蒙古大汗,並獲得欽察、察合台與窩闊台汗國的支持。由於蒙古帝國的興盛,哈拉和林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但1260年爆發的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中,該城市一度遭受毀壞。

在元世祖在與阿里不哥作戰與整頓國內之際,因為無暇對付南宋,於是派郝經對南宋提出高壓的議和內容。當時南宋宋恭帝僅五歲,由謝太后垂簾聽政,大權由謊稱擊退蒙古軍的賈似道掌握。由於賈似道畏懼謊言被擊破而幽禁郝經。南宋並於1262年拉攏山東漢人世侯李璮,發起李璮叛亂。元軍平定叛亂後,元世祖斷然廢止漢人世侯,以蒙古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務,並且準備南征南宋。

爭奪汗位戰爭最後於1264年8月21日由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穩固其位。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度宗。趙禥即位後不理朝政,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度宗了解。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度宗才得知此事。

1266年阿里不哥感染上了一種疾病去死,忽必烈才穩固自己汗位。

忽必烈汗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主要內容有改元建號,1267年忽必烈汗遷都中都(今北京市),並命劉秉忠興建中都城。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襄樊之戰】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劉整與阿術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至1273年,賈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並不知此事。【海都之亂】西北地區方面,早在元世祖時期,由於他的大汗之位不受四大汗國的承認,使得當時窩闊台汗海都有意奪回蒙古汗位。海都統轄葉密立(今新疆額敏東南)一帶且與欽察汗國友好。元世祖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時被海都背刺,遂扶持八剌獲得察合台汗位以牽制海都。然而在1268年,海都、八剌和欽察汗忙哥帖木兒以元世祖過度漢化、違背祖宗成法為由,在塔拉斯河招開庫里爾台大會結盟反元。他們以海都為盟主,共同瓜分中亞行省,聯合對抗元朝與伊兒汗國,史稱海都之亂。元世祖派伯顏北上平亂,海都與新任察合台汗篤哇採用游擊戰的方式迴避決戰。

元滅宋中線突破的五次戰爭(1271-1280)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建國元朝,即元世祖;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為陪都。此前,1260年設立中書省,1263年設立樞密院,1268年設立御史台等等國家機構;設置大司農司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力發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為中國皇帝。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尚漢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最後引發窩闊台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蕩不安,史稱海都之亂。在此前後,元朝曾要求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緬甸、爪哇)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貢關係,但遭到拒絕,元世祖於是出兵攻打這些國家,其中以入侵日本的元日戰爭最為著名,因為范文虎指揮不當與颱風來襲而失敗。由於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宗室貴族,加上開支繁重,財政日漸緊張,朝臣為了財政問題發生爭執,分裂成以許衡等漢人與漢化蒙古人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盧世榮與桑哥等色目人與漢人為首的理財派。儒臣派認為元廷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理財派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由於元世祖信任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與阿合馬抗衡。最後阿合馬被刺殺,太子真金也因為得病而死。然而元世祖不信任儒臣派,依舊任用理財派官員來解決財政問題,導致財政惡化。

元朝歷史通常可以分為兩個到三個階段,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統一蒙古,立國漠北,定國號為大蒙古國;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漢地,將國號改為大元之際,共六十五年,稱為大蒙古國時期,又稱蒙古帝國。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漢地,將國號改為大元後,直到1368年元惠宗出亡為止,共九十七年,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元朝歷史。元惠宗出亡後依舊以大元為國號,至1402年鬼力赤殺順天帝坤帖木兒,改國號為韃靼為止,共三十四年,稱為北元時期。由於蒙古帝國、元朝與北元等三個時期均有連續承繼的關係,所以本文均會介紹這三個時期以求通達。

元滅南宋的五次重大戰役,即1267年至1273年破襄樊之戰,1274年破夏貴大軍的陽邏堡之戰,1275年2月破賈似道大軍的丁家洲之戰,1275年7月,破張世傑水陸軍的焦山之戰,1279破張世傑海軍厓山之戰。其中或是步兵騎兵配合作戰或是水陸軍協同作戰或是單純的水戰。可見元朝不是採取相應的對策,制服宋軍的戰術特長,是無法取勝的;而偏安東南支撐一百五十年的南宋,也終因元朝轉變戰略而亡國。總之,蒙(元)宋戰爭持續46年,忽必烈總結前兩次攻宋的經驗教訓,適時改變主攻方向,採取牽制兩翼、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浮漢入江、直搗臨安的方略,縮短了戰線,割裂了南宋的東西聯繫,致宋軍被動挨打。同時,實行招降安撫之策,形成政治、軍事優勢,終於滅亡南宋,結束了唐末以來3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元軍。在至元十年(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隨後中書丞相史天澤和樞密院使伯顏率軍順漢水南下長江,目標建康。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後,元世祖六次遣使者要求日本朝貢,均告失敗,於是發起元日戰爭。1274年元軍發動第一次侵日戰爭,日本史書稱為「文永之役」,元廷派三萬二千餘人東征日本,最後因為颱風侵襲而傷亡慘重。

1275年,賈似道在太皇太后的壓力下,不得不率兵親征,但賈似道拋棄其統領的13萬精兵乘小船逃走,南宋軍隊大敗,結果在朝野的壓下,賈似道被貶,中途被殺。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軍於蕪湖擊潰賈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丁家洲之戰。元軍南侵過程中,宋人也拚死抵抗,池州趙卯發,饒州唐震、江萬里相繼殉國,太皇太后謝氏遂下哀痛之詔,號召天下勤王,張世傑、文天祥、李芾率兵入援。1275年2月破賈似道大軍的丁家洲之戰,1275年7月,破張世傑水陸軍的焦山之戰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時的南宋全境已納入元朝版圖,但是南宋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不斷逃亡至南方,端宗因病逝世,陸秀夫在?洲梅尉(今香港梅窩)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

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統治全中國地區,結束自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宋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隰即位。當時,宋朝已進入癱瘓狀態。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1275年,常州淪陷,元軍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舉行受降儀式,趙隰退位,南宋亡。但趙隰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並遷都大都(今北京)後,哈拉和林成為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治所,仍為漠北最重要的都市。1277年蒙古窩闊台汗國君主海都在反叛的戰爭中一度攻佔和林,元軍直到次年才將窩闊台汗國軍隊逐出。

1276年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但是,小朝廷內部鬥爭不斷,元軍逼近福州,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1278年,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將領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鬥,全線潰敗,史稱崖山海戰。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至此宋朝皇族在中國的勢力徹底消滅。

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崖山。1279年3月,張弘范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帶著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張弘范在石壁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字而還,宋朝到此徹底滅亡。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據估計,宋軍在此役中陣亡十萬,海上都是屍體。身在元營的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云:「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此外,據宋王台公園《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記載,昰昺二帝南逃期間,「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陸秀夫(1237年11月8日-1279年3月19日),字君實,楚州鹽城(今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人,宋末政治家。陸秀夫的家鄉江蘇鹽城建有陸公祠。後鹽城大豐人張士誠抗元又投降元朝,其同鄉、助手施耐庵與羅貫中以元末農民起義、里下河文化為背景著《水滸傳》,並以張士誠為原型塑造了出宋江。

文天祥被俘後與忽必烈談判,提出隱居深山的條件,忽必烈提出的條件是做官或處死,文天祥選擇處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被並稱為「宋末三傑」。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毛澤東之母文七妹是文天祥的22世孫女。國民政府陸軍中將文強是文天祥的23世孫。張世傑(?-1279年),涿州范陽(遼朝時期屬於南京道管轄,金朝時期屬於中都路管轄,今屬河北)人。1234年金朝滅亡後為元朝將領張柔的部下,戍守河南杞縣,後因犯罪逃奔南宋,成為南宋抗元大將。
推薦閱讀:

轉載】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才藝名妓
嬴政——正確的殘忍——功與過
【歷史冷知識】中國歷史11個冷知識,看完第十個心情都不舒服了!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十五】: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一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地圖 | 歷史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