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老中醫治痤瘡經驗

當代名老中醫治痤瘡經驗

尋常痤瘡是一種與性腺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礙容性皮膚病,好發於青少年顏面部,臨床以面部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為特徵,易反覆發作,中醫藥因其治療痤瘡療效肯定,副作用小等特點,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本文介紹三位當代名老中醫治痤瘡的經驗體會,讀者可在中醫師指導下選用。

1.王德林以風熱火毒。濕熱火毒二型辨證論治。

王德林,全國名老中醫,著名中醫耳鼻喉專家。王老認為,痤瘡多由風熱火毒或濕熱火毒郁於肌膚引起,治療以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或清腸通便為原則。風熱火毒型是由於肺,胃火毒和血熱所引起,症見顏面部有與毛囊一致的丘疹,形如粟米大小,可擠出白色油狀物質,以鼻周圍和額部較多,亦可見於頸後部,間或有黑頭,並伴有發癢,口鼻乾燥,大便干,舌質微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滑。治療宜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擬桑蟬地甘湯(生地、桑葉各30克,蟬蛻、甘草8克,威靈仙、白鮮皮、白蒺藜、牡丹皮、赤芍各15克)。

濕熱火毒型是由於素體有熱,復感外界毒邪,致使毒與濕相結而成,症見面部有散在丘疹,以小膿皰為主,周圍有輕度紅色,自覺疼痛,嚴重時可見掀紅腫痛,伴有發熱,舌紅苔黃燥,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清腸通便,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銀花、野菊花、蒲公英、赤芍、連翹、丹皮各15克,紫花地丁、黃芩、黃柏、山梔各10克,黃連、大黃各3克,甘草6克。

2.許連霈擅長瀉火解毒消粉刺。

許連霈,全國名老中醫,國家衛生系統老中醫藥專家和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許老認為,痤瘡的形成源於上、中、下三焦,屬於實證或實中夾虛,病位在氣分、血分;源於下焦者,多因素體陽熱,生理亢盛之火的遺傳素質使營血偏熱,此為內因;源於中焦者,多因嗜食肥甘辛熱,陽明多氣多血助濕化熱。源於上焦者,為外感六淫之火侵襲肌表,太陽多氣少血助毒熱上行,蘊郁頭面,胸背肌膚而成,熱毒日久,耗煉津血則致瘀,濕熱與瘀血互結,常為本病的病理基礎,治療當以清火解毒為主,兼以消腫散瘀之法。方葯:金銀花、紫花地丁、桑白皮各15克,黃芩、連翹、丹參各10克,黃連、甘草各6克。加減:結節囊腫明顯者加當歸10克,制大黃3克;聚合性痤瘡加黃柏10克。方中重用黃芩清上焦心肺之火,除腸中濕熱為君葯;黃連、山梔清心,胃中焦之火,消腫解毒除煩;金銀花、連翹消腫散結,清解氣分之毒;紫花地丁、丹參涼血散瘀解血分之毒,透營轉氣,共為臣葯;桑白皮引葯入經清利肺經濕熱為佐葯;生甘草調和諸葯為使。有家族史者加黃柏10克以清腎經亢盛之火,清陰虛陽盛之熱;伴結節囊腫者加當歸、酒制大黃助清三焦諸火,散瘀通經,如此清火解毒協同應用,具有調節免疫,促進組織修復和抗菌抑菌的作用,對治療痤瘡的療效起著決定性作用。

3.唐漢鈞辨證辨病相結合。肺、脾、腎並重治療痤瘡。

唐漢鈞,上海市名中醫,著名中醫外科專家。唐老認為,肺胃鬱熱,沖任失調是痤瘡發病的內因;外感風熱,飲食不節,痰瘀互結是其外因。臟腑主要責之於肺、脾、腎,唐老根據痤瘡的中醫發病理論和現代醫學的病因病理變化,認為20歲左右,以肺經風熱為主;30歲左右,以胃腸濕熱或肺胃鬱熱為主;40歲左右,以肝腎陰虧為主。肺經風熱型治宜宣肺清熱為主,方用枇杷清肺飲(枇杷葉、桑白皮各12克,党參10克,黃連、黃柏甘草各6克)加減,如丘疹質硬難消者加天冬12克。浙貝母9克,玄參10克;如面部癢甚者加白鮮皮、白蒺藜各12克;胃腸濕熱型治宜清熱利濕通腑為主,方用黃連解毒湯(黃連、梔子各9克,黃芩、黃柏各6克)加減,如膿皰較多者,加重清熱解毒藥的劑量,並加用蒲公英、金銀花各15克,野菊花9克;肝腎陰虛,沖任失調型治宜滋養肝腎,調攝沖任為主,以二至丸(女貞子、早蓮草各15克)加減,如伴有胸脅脹滿者加柴胡、鬱金、香附各9克;如痛經明顯加元胡12克,木香9克;痰瘀互結型治宜化痰祛瘀散結為主,以六君子湯加減,如結節明顯者加三棱、海藻各12克,浙貝母9克,如丘疹顏色較紅者加菊花、黃芩各9克,金銀花12克。肺、脾、腎三臟癥狀兼有者,經驗方用:枇杷葉、桑白皮、仙靈脾、女貞子各12克,黃芩、菊花、山楂、陳皮、姜制半夏各9克,茯苓、白朮、丹參、白花蛇舌草各15克。如肺熱偏重可加金銀花、蒲公英、地骨皮各10克;胃火盛加黃連5克,山梔10克;沖任失調明顯加黃精、肉蓯蓉、枸杞子、旱蓮草各8克。

提醒:痤瘡患者應注意工作生活調攝。保持飲食均衡,心情愉快,睡眠充足,適當運動,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助痤瘡的改善和恢復。


推薦閱讀:

【當代詩家/蕭顯仁】污濁泥難染,名清萬眾誇
誰是當代隸書中堅?您可以做評委!
莫言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評審贊「當代一流」
『國寶瓷器』景德鎮當代陶瓷精品賞析(50P)
現在剩女相親圖!反映當代七重扭曲價值觀

TAG:經驗 | 中醫 | 痤瘡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