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Xiùshān Tǔjiāzú Miáozú Zìzhìxiàn] 黔江地區轄縣。北緯28°27′,東經108°59′。在省境東南部。面積 2 450 平方公里。人口50.8萬,其中土家族、苗族佔50.5%。轄3鎮、46鄉。縣人民政府駐中和鎮。漢屬涪陵、遷陵2縣地。三國蜀漢為酉陽縣所轄。隋黔州地。唐屬思州。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置平茶洞,屬羈縻思州。南宋淳十二年(公元1252年)又置邑梅、石耶2洞土知府,寶改石耶為軍民府。元初析平茶洞為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司,改邑梅為佛鄉洞長官司。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權改佛鄉洞長官司為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並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司為平茶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十七年復邑梅、石耶2府為長官司。永樂初析石耶長官司地置地壩副長官司。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廢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改平茶、石耶、邑梅、地壩為4洞土司。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廢4洞土司,並析酉陽東南部置秀山縣,以縣西南有高秀山得名,屬酉陽直隸州。1914年屬東川道。1935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酉陽專區。1952年併入涪陵專區。1983年撤縣改置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8年屬黔江地區。處巫山大婁山中山區東南,西接大婁山,東依武陵山。西南部椅子山海拔 1 631 米。東北緣爛泥灣海拔僅245米。梅江河源於縣南,北流縱貫中部,左納平江、龍潭等河後注入東北隅之酉水。水能蘊藏量17.7萬千瓦。河沿山間分布,有平原及盆地。秀山平原面積180平方公里,為主要農耕地。年平均氣溫16.5℃,1月平均氣溫5.0℃,7月平均氣溫27.5℃。年平均降水量 1 344.7 毫米。蘊藏汞、錳、大理石及煤。森林覆蓋率10.5%,多松、杉、柏,有水杉、銀杏、三尖杉及鵝掌楸等珍稀樹種。有雲豹、麝、蘇門羚、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以產桐油、茶葉著稱。油茶為全國生產基地縣之一。中藥材白、銀花為省生產基地縣。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煙葉及花生。有採煤、水泥、水銀、瓷器、食品等廠礦。川湘公路過境,秀松、秀沿公路通貴州省。梅江河下游及酉水通航運。有中等專業學校2所,中小學350餘所。有鳳鳴書院、鳳凰山、土主廟、石堤崖棺及石耶溫泉等名勝古迹。紀念地有川河蓋紅軍戰鬥遺址和紅軍烈士墓、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國際英雄任廷昌烈士故居。

中和鎮 [Zhōnghé Zhèn]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部偏南。面積約5平方公里。人口 2.5萬,有漢、土家、苗、回等民族。轄5居委會、5村委會。1949年為中和鎮至今。處秀山平原中部。產油菜籽等,是縣城蔬菜供應基地。有汽車修配、建材、捲煙、食品等廠。塗料油(秀油)供出口。川湘公路、秀沿公路過境。有中小學4所,醫院1所。鎮人民政府駐地中和,人口1.6萬。原名煙麻坪。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秀山縣治由三合場徙此。1914年取「中正和平」之意改名中和。跨梅江河兩岸,有3橋相通。為縣農貿物資集散地。城南有鳳鳴書院。川湘、秀沿公路交會於此。

平凱鎮 [Píngkǎi Zhèn]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13平方公里。人口 1.1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居委會、8村委會。1949年為平凱鎮。1958年併入中和公社。1964年析設平凱公社。1985年改置鎮。境內牛行董為川、黔、湘、鄂交界地區最繁榮的牲畜市場。有農機修配、花炮、橡膠、大理石、建材、建築、糧油加工、釀酒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3所,衛生院1所。鎮人民政府駐地平凱,在中和東南3公里。人口 6 400 。原名平塊,後演變為今名。為縣中部農畜產品集散地。有水泥、大理石、肉類加工等廠。川湘公路經此。

清溪場鎮 [Qīngxīchǎng Zhèn]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 1.3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0村委會。1949年為青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0年更名青溪場公社。1985年改置鎮。有釀酒、磚瓦、運輸、糧油加工等鄉鎮企業。有小學3所,衛生院2所。鎮人民政府駐地清溪場,在中和西南10公里。人口 3 400 。以場周的上升泉水湧出地面匯成清澈小溪而得名。有磚瓦、土陶、釀酒等廠。秀山—沿河公路經此。

官莊鄉 [Guānzhuā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31平方公里。人口 1.5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1村委會。1950年為官莊鄉。1958年併入中和公社。1964年析設官莊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小水電、釀酒、建材、糧油加工、運輸、機修、土陶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6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官莊,在中和北7公里。人口 1 560 。以官家莊園得名。有土陶、榨油等廠。川湘公路經此。

蓮花鄉 [Liánhuā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47平方公里。人口 1.7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2村委會。1958年建中和公社蓮花分社。1964年改蓮花公社。1985年改設鄉。產煙葉、苧麻、茶油、銀花。有養殖、釀酒、加工、竹編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7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蓮花,在中和南4公里。人口 1 500 。以蓮花寺得名。有鄉村公路接川湘公路。

涌圖鄉 [Yǒngtǔ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46平方公里。人口 1.8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4村委會。1949年為涌圖鄉。1958年併入中和公社。1964年析設涌圖公社。1985年復改鄉。礦藏有煤、石灰石等。有沙磚、煤礦、運輸、加工等鄉鎮企業。縣屬火炮廠設境內。有中小學7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涌圖,在中和西北1公里。人口150。原名勇土,1941年建鄉時取勇土、貴圖各一字而得名。特產竹席。通鄉村公路。

迎鳳鄉 [Yíngfè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 9 67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9村委會。原駐地東有鳳凰山,以「迎來鳳凰展翅」之意而得名。1949年為迎鳳鄉。1958年併入中和公社。1964年析設迎鳳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化肥、釀酒、飲料、苧麻、建材、糧油加工、農機修理等廠。有小學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牛石,在中和東北2公里。人口600。因河中一石形如卧牛而得名。產手工竹席。有榨油等廠。川湘公路經此。

牛石 [Niúshí]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迎鳳鄉人民政府駐地。見「迎鳳鄉」。

紅岩鄉 [Hóngyán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38平方公里。人口 1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2村委會。1949年為紅岩鄉。1955年改為觀音鄉。1958年併入中和公社。1964年析設觀音公社。1972年更名紅岩公社。1985年改設鄉。有養殖、釀酒、糧油加工、運輸等鄉鎮企業。有小學8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紅岩洞,在中和東北10公里。人口 1 800 。境內有紅色岩石溶洞,故名。有加工、縫紉等廠和運輸隊等。通鄉村公路。

紅岩洞 [Hóngyándòng]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紅岩鄉人民政府駐地。見「紅岩鄉」。

肖塘鄉 [Xiāotá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 8 60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9村委會。取肖家槽和塘店2地各一字得名。1949年為肖塘鄉。1958年併入中和公社。1964年析設肖塘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釀酒、加工等鄉鎮企業。有小學4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茅坡董,在中和北8公里。人口670。昔為雜草叢生的山坡,故名。通鄉村公路。

茅坡董 [Máopōdǒng]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肖塘鄉人民政府駐地。見「肖塘鄉」。

石耶鄉 [Shíyé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 8 22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0村委會。以古石耶土知府得名。1951年建石耶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產桐油、油茶籽、煙葉、生豬等。有農機修配、水泥、農副產品加工等鄉鎮企業。川湘公路過境。有中小學6所,衛生院2所。道塘坡北麓有「石耶溫泉」。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大村,在中和東南10公里。人口140。以位於梅江河西岸得名。原為石耶土司衙院所在地。川湘公路經此。

西大村 [Xīdàcūn]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耶鄉人民政府駐地。見「石耶鄉」。

中平鄉 [Zhōngpí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47平方公里。人口 8 45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12村委會。以中寨、毛坪兩地各取一字簡化得名。1951年置中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小學10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毛坪,在中和東南15公里。人口500。昔此地是一茅草坪,故名茅坪,後諧音改為今名。川湘公路經此。

毛坪 [Máopíng]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平鄉人民政府駐地。見「中平鄉」。

官橋鄉 [Guānqiáo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 8 46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8村委會。以境內官橋村得名。1955年建官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茶油、柑橘。有糧油加工等鄉鎮企業。有小學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鄧壩,在中和南9公里。人口400。地處鄧陽坳北麓平壩,故名。川湘公路經此。

鄧壩 [Dèngbà]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官橋鄉人民政府駐地。見「官橋鄉」。

官舟鄉 [Guānzhōu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48平方公里。人口 9 420 ,有土家、漢、苗等民族。轄10村委會。原名官州,後為避免與行政建置相混,遂改「州」為「舟」。1951年建官舟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糧油加工、電站等鄉鎮企業。有小學7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下壩,在中和東南5公里。人口320。地處鳳凰山下,地勢較平,故名。有鄉村公路接川湘公路。

下壩 [Xiàbà]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官舟鄉人民政府駐地。見「官舟鄉」。

岑溪鄉 [Cénxī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 8 830 ,有土家、漢、苗等民族。轄11村委會。1951年置岑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油桐籽、茶葉、藥材等。是縣油桐產區之一。有小水電站和糧油加工廠。有中小學7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岑溪,在中和東南17公里。人口140。因有溪水源於千岑嶺之南而名岑陽溪,鄉以溪得名。通鄉村公路。

洪安鄉 [Hóng"ān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 1.3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2村委會。1952年建洪安鄉。1958年改紅旗公社。1980年改稱洪安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苧麻、茶葉。有小水電站。有中小學10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洪安,在中和東偏北28公里。人口900。有酒廠。川湘公路經此。河通木船。

龍貢鄉 [Lónggò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 5 68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8村委會。1953年置新場鄉。1958年改公社。1980年更名為龍貢公社。1985年改鄉。礦藏有煤。產油桐籽、油茶籽、茶葉、白、油菜籽等。有制茶、小水電、採煤、農副產品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3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龍貢,在中和東北26公里。人口310。以境內龍貢溝得名。通鄉村公路。

雅江鄉 [Yǎjiā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 1.5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5村委會。1949年為雅江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發電、釀酒、糧食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13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雅江,在中和東19公里。人口800。傳乜姓人最早來此定居,故名乜家,後雅化為今名。有釀酒、糧油加工等廠。通鄉村公路。

峨溶鄉 [E′"ró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 1.2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2村委會。1949年為峨溶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小學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峨溶,在中和東北33公里。人口 1 100 。以西有巍峨群山、東有溶溶江河得名。有釀酒、糧油加工等廠。有鄉村公路接川湘公路。

平馬鄉 [Píngmǎ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 8 11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1949年為平馬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茶葉、油桐籽、油茶籽、花生、油菜籽等。有糧油加工等廠。鄉村公路過境。有中小學10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平馬,在中和東北21公里。人口760。以附近山形似卧馬得名。通鄉村公路。

石堤鄉 [Shídī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 7 07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9村委會。1949年為石堤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糧食加工等廠。有中小學4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石堤,在中和東北39公里,梅江河下游左岸。人口 1 200 。因兩岸岩壁被流水切割,形似堤壩,故名。有釀酒、鐵器等廠。下碼頭尚存古城門、城牆,隔河對岸石壁有南宋岩墓。有鄉村公路南接川湘公路。河通機動船。

保安鄉 [Bǎo"ān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 9 58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10村委會。取「保鄉土清潔、衛民眾平安」之意而得名。1949年為保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油茶籽、油桐籽等。有釀酒、小水電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8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下壩,在中和東北40公里。人口290,其中苗族佔90%。以地勢得名。通鄉村公路。

下壩 [Xiàbà]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保安鄉人民政府駐地。見「保安鄉」。

里仁鄉 [Lǐrén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 9 58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11村委會。1950年設里仁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煙葉、青麻、油茶、油桐等。有釀酒、糧油加工等廠。通鄉村公路。有中小學8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里仁,在中和東北31公里。人口450,有苗族、土家族、漢族。以《論語》中「里仁為美」中「里仁」得名。有釀酒、糧油加工等廠。通鄉村公路。

大溪鄉 [Dàxī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 8 71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12村委會。1949年為大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花生、油桐籽、油菜籽等。為縣木材生產基地鄉。有釀酒、糧油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9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大溪,在中和東北42公里。人口190。原名魚塘溪,土改時鄉駐地遷此,以鄉得名。通鄉村公路。

海洋鄉 [Hǎiyá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91平方公里。人口 7 44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13村委會。1953年建海洋鄉,後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礦藏有煤、鉛等。為縣木材生產區之一。有木材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12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大寨,在中和北35公里。人口170。因寨較大,故名。通鄉村公路。

大寨 [Dàzhài]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海洋鄉人民政府駐地。見「海洋鄉」。

龍池鄉 [Lóngchí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 1.5萬,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20村委會。1949年為龍池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糧食加工、釀酒、農機、縫紉、發電、運輸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9所,衛生院2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龍池,在中和北偏東19公里。人口 1 500 。原名龍潭壩,後因壩中有池更今名。有釀酒、糧油加工、鐵器等廠。川湘公路經此。

宋農鄉 [Sòngnó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 8 19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13村委會。1949年為宋農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木材、油茶籽、烏桕籽。礦藏有煤。有糧油加工、釀酒、發電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6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宋農,在中和東北27公里,梅江河與龍塘河交匯處。人口700。有釀酒、糧油加工等廠。通鄉村公路。河通木船。

美萃鄉 [Měicuì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 8 13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1村委會。因境內土地肥沃、松竹蒼翠而得名。1949年為美萃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釀酒、糧油加工等鄉鎮企業。川湘公路過境。有中小學6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新基坡,在中和北12公里。人口160。原為埋葬人的新墳基地,故名。通鄉村公路。

新基坡 [Xīnjīpō]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美萃鄉人民政府駐地。見「美萃鄉」。

妙泉鄉 [Miàoquán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 7 04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0村委會。1949年為妙泉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白等中藥材。縣皮膚病防治院設境內。有釀酒、糧油加工等鄉鎮企業。有小學6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妙泉,在中和北22公里,龍潭河與梅江河交匯處。人口600。原名廟前,1941年建鄉時更今名。有糧油加工等廠。川湘公路經此。河通木船。

干川鄉 [Gānchuān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 5 66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9村委會。1953年建干川鄉,後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油菜籽、煙葉。礦藏有煤。有採煤、釀酒、運輸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11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干川,在中和東北18公里。人口400。通鄉村公路。

涌洞鄉 [Yǒngdò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 8 59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2村委會。1949年為永興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改稱涌洞公社。1985年改設鄉。有煤礦、釀酒、機電加工、運輸等鄉鎮企業。有小學3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涌洞,在中和東北23公里。人口490。因街旁溪水從洞中湧出,故名。通鄉村公路。

川河鄉 [Chuānhé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 2 49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4村委會。以境內川河蓋得名。1985年析涌洞鄉建川河鄉。礦藏有煤資源。有採煤等鄉鎮企業。通鄉村公路。有中小學4所,衛生院1所。有紅軍烈士墓。鄉人民政府駐地楠木坳,在中和東北22公里。人口250。境內山坳多楠木,故名。有紅軍戰鬥紀念碑。通鄉村公路。

楠木坳 [Nánmù"ào]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川河鄉人民政府駐地。見「川河鄉」。

溶溪鄉 [Róngxī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91平方公里。人口 1.6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3村委會。1950年設溶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木材。礦藏有煤、錳、磷、石灰石等礦藏。有釀酒、造紙、縫紉、綜合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1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溶溪,在中和西北13公里。人口 1 900 。以溪得名。有糧油加工、釀酒、農具等廠。通鄉村公路。

茅坡鄉 [Máopō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87平方公里。人口 4 80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7村委會。1962年置茅坡公社。1985年改設鄉。產木材。產白、黃連等中藥材。有錳礦、釀酒、小水電、農副產品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7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茅坡溪,在中和西21公里。人口200。以溪得名。通鄉村公路。

茅坡溪 [Máopōxī]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茅坡鄉人民政府駐地。見「茅坡鄉」。

溪口鄉 [Xīkǒu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 7 55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1村委會。1949年為溪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桐油、茶油、漆樹、藥材、煙葉等。有水銀等礦產資源。縣水銀礦設境內。有小水電站、水銀廠等。有中小學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溪口,在中和西北18公里。人口550。因處石壘溪出口處,故名。通鄉村公路。

玉屏鄉 [Yùpí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58平方公里。人口 9 38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1村委會。1950年設玉屏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用材林和經濟林。有小水電、汞礦、造紙、農副產品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玉屏,在中和西北15公里。人口230。以玉屏山得名。通鄉村公路。

膏田鄉 [Gāotián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 7 62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1村委會。1950年設膏田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松、杉等木材。礦藏有錳、磷、汞等。有採煤、運輸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6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膏田,在中和西偏北15公里。人口340。以「膏腴之田」得名。通鄉村公路。

美沙鄉 [Měishā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34平方公里。人口 1.1萬,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11村委會。以溝得名。1949年為美沙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礦藏有煤、硫鐵、石灰石等。縣屬水泥、細瓷等廠和長崗煤礦設境內。有採煤、水力發電、糧食加工、釀酒、運輸等鄉鎮企業。有小學9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貴明溪,在中和西南10公里。人口650。原名貴秘溪,後改今名。為縣工礦區。有瓷器、水泥等廠。通鄉村公路。

貴明溪 [Guìmíngxī]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美沙鄉人民政府駐地。見「美沙鄉」。

龍鳳鄉 [Lóngfè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17平方公里。人口 1.2萬,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11村委會。原名龍瓮,後改今名。1949年為龍鳳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油菜籽、花生、生豬等。特產茶葉。有小水電、農機、糧食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黃家園,在中和西南15公里。人口410。境內多黃姓,故名。秀山—沿河公路經此。

黃家園 [Huángjiāyuán]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鳳鄉人民政府駐地。見「龍鳳鄉」。

塘坳鄉 [Táng"ào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 1萬,有土家、漢、苗等民族。轄14村委會。以境內有池塘得名。1953年建塘坳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木材。有採煤、糧油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9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新邦橋,在中和西南18公里。人口170。早年在此修橋時,有一新娘下轎踩橋,故名。通鄉村公路。

新邦橋 [Xīnbāngqiáo]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塘坳鄉人民政府駐地。見「塘坳鄉」。

孝溪鄉 [Xiàoxī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74平方公里。人口 1.3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5村委會。以溪得名。1953年建孝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銀花、白等中藥材。有中小學9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半邊街,在中和西南10公里。人口350。因早年老街道在寨堡山東麓,僅半邊街房,故名。有鄉村公路北接秀山—沿河公路。

半邊街 [Bànbiānjiē]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孝溪鄉人民政府駐地。見「孝溪鄉」。

峻岭鄉 [Jùnlǐ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 1.9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8村委會。以境內山勢險峻而得名。1949年為峻岭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木材、茶葉、油菜籽、土煙、中藥材。有發電、糧油加工、釀酒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17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隘口,在中和西南22公里。人口560。村居兩山間隘口,故名。有紅茶廠等。秀山—沿河公路經此。

隘口 [A`ikǒu]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峻岭鄉人民政府駐地。見「峻岭鄉」。

三合場鄉 [Sānhéchǎ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 1.4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1958年置三合公社。1980年更名為三合場公社。1985年改設鄉。產茶葉、柑橘。有釀酒、磚瓦、糧食加工、運輸等鄉鎮企業。有小學5所,衛生院1所。有「蘇維埃」石碑1座。鄉人民政府駐地三合場,在中和西南8公里。人口 1 000 。以《穀梁傳》中「三氣合而後得生」之意得名三合。秀山—貴州省沿河公路經此。

梅江鄉 [Méijiā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59平方公里。人口 1.5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1村委會。1951年建梅江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油菜籽、桐油、茶油、茶葉。關田竹編笠馳名川、黔邊境。秀松公路過境。有中小學12所,衛生院2所。有紀念賀龍同志的「威震南夷」紀念碑。鄉人民政府駐地梅江,在中和南21公里。人口 2 500 。以河得名。有釀酒、制茶、糧油加工等廠。通鄉村公路。

鍾靈鄉 [Zhōnglí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 1.3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4村委會。以山得名。1949年為鍾靈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木材、藥材、茶葉。礦藏有磷、錳、鉛、汞、硫鐵、水晶石等。有發電、釀酒、糧油加工、運輸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11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馬路口,在中和南18公里。人口840。昔為官兵跑馬的路口,故名。有加工廠和運輸隊。通鄉村公路。

馬路口 [Mǎlùkǒu]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鍾靈鄉人民政府駐地。見「鍾靈鄉」。

蘭橋鄉 [Lánqiáo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73平方公里。人口 1.5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4村委會。1949年為蘭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有糧油加工、釀酒、養漁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7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蘭橋,在中和南30公里。人口610。原名濫橋,後演變為今名。為川、黔邊民物資集散中心。有磚瓦、糧食加工等廠。通鄉村公路。

吏目鄉 [Lìmù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48平方公里。人口 1.2萬,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13村委會。1949年為吏目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為縣內「油茶之鄉」。縣油茶科研所設境內。有糧油加工、運輸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8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吏目,在中和南16公里。人口700。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置管理租稅的流官吏目,故名。秀山—松桃公路經此。

晏龍鄉 [Yànlóng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 6 870 ,有土家、苗、漢等民族。轄7村委會。1949年為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0年更名為晏龍公社。1985年改設鄉。有糧油加工、釀酒等鄉鎮企業。有小學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晏龍,在中和南21公里。人口440。境內一山嶺形似暗藏的龍,稱暗龍,後演變為晏龍。秀山—松桃公路經此。

巴家鄉 [Bājiā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 4 98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6村委會。1953年建巴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茶葉、苧麻、木材、藥材等。有制茶、發電、糧食加工等鄉鎮企業。有中小學5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巴家屯,在中和南27公里。人口160。以姓氏得名。通鄉村公路。

巴家屯 [Bājiātún]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巴家鄉人民政府駐地。見「巴家鄉」。

中溪鄉 [Zhōngxī Xiāng]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88平方公里。人口 7 300 ,有漢、土家、苗等民族。轄9村委會。以境內中溪得名。1953年置中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改鄉。產木材及中藥材杜仲、銀花、白、黃蓮等。有中小學7所,衛生院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小溝,在中和南偏西21公里。人口110。以地處小溪溝畔而得名。通鄉村公路。

小溝 [Xiǎogōu]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溪鄉人民政府駐地。見「中溪鄉」。

推薦閱讀:

自治百病不求人
傑弗里·薩克斯:讓中東自治
湘西自治州水利局機關創建文明科室活動方案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TAG:家族 | 土家族 | 自治 |